首頁>旅遊>

國慶長假就要來了

浙江天台了解一下

位於浙東海濱

它既有江南山水的詩意秀氣

也兼具北方的疏闊爽朗

來自一千多年的古寺鐘聲雄渾虔誠

桐柏仙山雲霧繚繞竟不似人間模樣

而穿行在街頭巷尾的煙火香氣

又實實在在讓我們看到了

一座城市的國泰民安,歲月靜好

文化禪修篇

—— Hello,tiantai ——

國 清 寺

國清寺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是南韓日本天台宗的祖庭。景區面積7.2萬平方米,依山就勢,層層疊高。 院內還有一株“隋梅”,是當年由天台宗五祖灌頂大師手栽,1400多歲了,至今仍然生機盎然,成了中國有記載現存最古老的一棵梅樹。

值得一提的是,國清寺作為5A級旅遊景區,實行的卻是0門票政策,免費開放。更令人驚訝的是,國清寺吃飯只要2塊錢,管飽!國清寺的齋菜曾登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其味道之美可想而知,寺後有數十畝田地,齋菜所用果蔬屆時寺廟僧人自己種植。

桐 柏 宮

桐柏宮是中國道教南宗祖庭,始建於三國吳時期(公元239年),是孫權授意葛玄所建。其鼎盛時期為唐代和宋代。那時,樓臺爭聳的宮觀有三十六處,有千僧萬道的規模。元末毀於大火,清雍正帝敕造桐柏觀,賜名:桐柏崇道觀。

1959年,為造桐柏水庫,桐柏宮被淹在了水庫底,眾道士就暫時棲居在鳴鶴觀。桐柏新宮的建築風格為古代建築中的最高等級重簷廡殿頂,紫陽殿內供奉著紫陽真人張伯端,像高約五米,周徑二三米,由一整塊花梨木雕成。張伯端像莊嚴大氣,栩栩如生,左手握著《悟真篇》,右手拈著一顆內丹。

高 明 寺

高明寺,坐落在天台縣城東北10公里的幽溪之旁,以背倚高明山而得名。是智者十二道場之一,初名淨名寺,後唐清泰三年(936年)改為智者幽溪塔院。寺宇經歷代多次重建,現存建築系1980年重修,中軸線上依次有天王殿、大雄殿、楞嚴壇。寺周多奇石和名人題刻,寺旁幽溪之上,一石橫架,下有四石相承,自成一洞,名圓通洞。值得一提的是,“高明講寺”四個字乃康有為所題。

在天台宗的發展史上,高明寺具有顯著的地位。因寺處半山腰,寺周青色蓮峰,頂銳而足闊,好像處於凹形鏡的聚集點,日月二光常照不散,故高而大明,取名高明寺。

南朝陳宣帝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入天台山,先是結廬山於天封山,自號“靈墟”,並於此注《涅盤經》。後卜居佛隴山,講《淨名經》。有一天,他正在講解《淨名經》,突然一陣大風吹來,經頁翩翩向東飄去。大師追求經頁墜落之處,只見此地峰巒環抱,幽溪靜谷,是一處非常理想的坐禪修行之所,因而伐木結茅,闢為幽溪道場。大師圓寂後,將他用過的衣缽和具葉經儲存在這裡,成為學佛修行者朝拜的聖地。

高明寺共有13個院落,分佈在三條中軸線上,殿宇依山而建,約四百餘間。三殿兩側,是巨贊法師手書的楹聯,上聯為:“牛宿耀峰,風飄經至,百代鹹尊智者”,下聯為:“幽溪映月,人悟性空,三乘正證中觀”。

天王殿右側為地藏殿,原有明萬曆年間鑄造的七千斤巨鍾,後毀。現存大鐘重16噸,懸掛於鐘樓內,每當鐘聲響起,迴盪在山林中,久久不散。

華 頂 講 寺

華頂寺位於天台山的最高峰華頂峰,海拔一千多米,樹木參天,常年雲霧繚繞,是自古以來修行之人的清修之地,更因寺周圍茅篷眾多,遂有七十二茅篷之稱。

華頂寺歷史悠久,是天台宗聖地。道教的葛玄曾在此修行;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來到天台山,最先就住華頂茅篷,在華頂拜經臺祈拜多年,祈拜楞嚴經早日從印度傳入中國;永明延壽禪師在華頂的天柱峰茅篷悟道。華頂寺是唐末五代德紹禪師所建,初名華頂圓覺道場,又改“善興寺”,後於北宋年間正式更名“華頂寺”,經歷千年風雨,幾經興衰,現存建築為1998年重建。

1932年的暮春,華頂寺有過一次大的重建,1998年的重修也是在它的基礎上。徐瑋所著《天台山指南》中就曾對那一次重建後的華頂講寺寫下過記錄“現大雄寶殿正在興復,其前廳堂三座,結構新穎,輪奐美備,華頂寺殿宇,在臺山為首屈一指,寺門有王震書‘華頂講寺’四字,頗雄邁,門外有萬工池,大可二畝”。

萬 年 寺

萬年寺地處天台縣西北方位,在北山和萬年山的交界地帶。海拔1000米左右,到達這裡要經過蜿蜒盤虯的山路,是一座真正藏於深山的古寺。也正是因為萬年寺在海拔較高的山麓深處,所以這裡的空氣也格外清新。

寺廟門前的古樹已有百年曆史,歷經風雨猶在,明代蓮池大師《竹窗二筆》記:“萬年寺當天臺萬山之中,殿前古樹十餘,一字橫亙,行列整而枝葉茂,鬱然為山門美觀。”足可見此樹的古老。寺院山門朝東南方向敞開。遠處是如同畚箕似的大氣山凹,背後是連綿的翠綠群山。

東晉興寧年間,西域高僧曇猷來此築室修行,算起來,萬年寺竟比國清寺的興建歷史還要早四百多年,而萬年寺正式建寺,卻是在唐大和七年,臨濟宗百丈山懷海禪師弟子普岸來到此地,創平田禪院。此後三百多年,萬年寺興衰皆歷,先後改名為福田寺、壽昌寺、報恩廣寺等,直至南宋,才定名為萬年寺。

南宋,也是萬年寺的鼎盛時期。當時,寺院內有殿堂寮室四十多處,寺境面積約四萬多平方米,其規模列天台山各大寺院之首,曾被列為南宋的“十大名剎”。日本臨濟宗創始人榮西曾兩度來到萬年寺求法,他的弟子、日本曹洞宗鼻祖道元也曾來拜師學法。

千年前,當普岸來到這座高山,他眼前看到的是這樣一幅畫面:寺前兩邊的矮山丘,綿延相擁,如兩隻伸出的臂膀;向南望去,田地層疊,稱之為“平田”。山巒蔥蘢,雙溪匯流後向南蜿蜒。溪上架有七座石拱橋,如天上星斗。不得不承認,這八峰環抱,雙澗合流的氣勢風水,是普岸決意建寺的重要原因之一。

濟 公 故 居

位於天台城北門外永寧村“活佛”濟公出生地——濟公故居,再現歷史上真實濟公的生活場景,感悟“活佛”濟公的不尋常人生,在《宋史》中尋找濟公的祖輩們。主建築群為宋式建築“三進九明堂”,有觀霞閣、醉仙樓、隴西園、牌坊群、石牆頭舊跡等精華景點,景區總面積近20畝。故居外照壁鐫有周總理評論濟公的書法手跡。呼應池中釣月亭的濟佛殿臨池而建,殿內奉濟公玉石立像,背屏為五百羅漢楠木群雕。

神秀山水篇

—— Hello,tiantai——

華 頂 山

華頂山是天台山的主峰,山中風光堪稱一絕,且一年四季,各有風情,雲海、日出、杜鵑、霧凇,被譽為“華頂四絕”。站在山頂,只見四周群山如蓮花般綻放,妙不可言。華頂國家森林公園植被覆蓋率高達92%,號稱“天然氧吧”,空氣清冽,山中植物種類豐富,多達1000多種。

華頂山山水清秀,環境清幽,是修行參禪的聖地,山中的華頂講寺盛名在外,自建寺以來,引得萬人朝拜。華頂寺是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剎,始建於五代後晉時期,於唐朝時期迎來鼎盛之況,吸引了高麗、日本等國僧人來朝。寺前有一塊“拜經石”,相傳智者大師曾在此面朝西天竺,拜讀《嚴楞經》,所以華頂山的另一個名字“拜經臺”便是由此而來。

座山不僅流傳著佛家故事的傳說,更是與名人文士有著難解的情緣。王羲之曾旅居天台山,在山中得遇高道、書法家白雲先生指點,研讀《黃庭經》,傳授“永”字八法,才有了後來《蘭亭序》的萬古流傳。時間再往後倒退百年,“詩聖”李白因仰慕司馬承禎而登上天台,最終卻因天台的美景不忍離去,在華頂山中讀書靜修。

石 樑 飛 瀑

石樑飛瀑是天台山景區八大景之一,總面積約6.5平方公里,屬於花崗岩地貌,風景奇特,集天台山水風景名勝之精華,被稱為“天下第一奇觀”。清初詩人潘耒曾作有一詩,留下“峰巒一一插霄漢,澗瀑處處奔虹雷”千古名句,“中國第一代驢友”徐霞客也曾六次造訪石樑飛瀑。

世界上有石橋的地方很多,有瀑布的地方也很多,但既有瀑布又有石橋的,且石橋和瀑布如此完美結合的地方,就只有天台山這一處,它更是一座天生的石橋。

石樑飛瀑,終年流水不斷,就是大旱年間依然瀑布飛瀉,兩旁松竹掩映,令人心曠神怡。橫架在瀑布之上的花崗岩石橋是天生於此,險峻壯麗。金溪之水從這座石橋下穿過,沿著30米高的峭壁直瀉而下,聲勢如雷,飛瀑如雪。

瓊 臺 仙 谷

“五嶽歸來不看山,瓊臺歸來不看谷”,這便是浙東絕美峽谷——瓊臺仙谷。天台山的“廣告語”,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筆下的那句“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描繪的就是這裡。

瓊臺仙谷位於天台縣城西北方向,素有“小黃山”之譽,是一處典型的花崗岩峽谷景區,“瓊臺夜月”居天台山八大景區之首。相傳這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從仙人九元子受金液神丹的地方。南端的天然石椅則是葛玄、呂洞賓、白玉蟾等高道煉丹之處,故名“仙人座”。最高處,黃帝祭壇、祭天壇、祭地壇屹立峰巔,人與自然,和諧一體。沿峽谷北行,山崖對峙,清泉石上。八仙湖之清秀,雙闕峰之雄奇,懸空廊之精巧,龍潭瀑之壯美,跨鶴臺之孤聳,通天棧道之俊俏,仙人座之靈氣匯聚成一座最美峽谷。

龍 穿 峽

龍穿峽風景區位於國家5A級風景名勝天台山景區,地處天台縣白鶴鎮境內。龍穿峽景區風光以山峰的險峻和峽谷的幽深而著名,景區內怪石嶙峋,清水盪漾,最為壯觀的就是那似是天上而來的瀑布,形如絲緞,聲如響雷。整個龍穿峽風景區共有臺嶽春秋、秀溪觀瀑、五洩流泉、太白臨風等十個景區。

龍穿峽擁有天台山最大的瀑布群,素有“天龍八潭”之稱。“旅聖”徐霞客一生中曾經三度登上天台山,寫下了著名的《徐霞客遊記》,其開篇之作《遊天台山日記》中起筆“一瀑破東崖下墜,回瞰瀑背,石門雙插,內有龍潭在焉”描述的就是龍穿峽的龍穿破壁。龍穿破壁為“一線天”景色,幾萬年前因地殼運動產生裂縫,又常年被水沖刷而成的摩崖雙聳夾壁,斷崖壁立,高近百米。

(目前因道路拓寬,暫停開放)

寒 山 湖

寒山湖的水面面積為6.4平方公里,相當於6個杭州西湖,湖內有秀美的小島9座,蜿蜒曲折的港灣37處。湖區四周山巒起伏,港汊密佈,岸線曲折,修竹繁茂,鳥語花香。清秀、幽深是寒山湖景區最顯著的特點,青山綠水,水天一色。

桃 源 春 曉

天台縣城北的白鶴鎮內的桃源景區,就是劉阮遇見仙女的地方,桃源名副其實,是一處隱匿山水中的世外桃源,因傳說而得名的“桃源春曉”,更是名列天台八景之一。

桃源坑是一處深邃的山谷,澗水隨山勢曲折,兩旁峭壁參差,如列繡屏,碧潭雪瀑映帶其間。誠如清代詩人袁枚所寫的“五步一峰轉,十步一峰變;重重天塹形,幅幅屏風面。神光果離合,青紅遽隱現。”

循溪而上,綠水如湖縐舒展,泉聲如佩環相叩,餘韻清遠。北宋縣令鄭至道邀約同僚學士遊憩時,給它起了一個富有詩意的芳名,叫“鳴玉澗”。鳴玉澗之上的山坡隱有兩個山洞,是劉阮遇仙故事的原型洞,名桃源洞。

桃源以雙女峰最為著名,北宋鄭至道在《劉阮洞記》中首次點出:“其東峰則危峭拔,儀狀奇偉,上有雙石,如綰鬟髻,遂名之曰:雙女峰。”遊人從磨嶺頭村,向西南逶迤而下,爬過兩山間的峭壁,架長梯可以看到“桃源洞”。附近有一處平坦。在北縱目四望,桃源山澗盡收眼底。

寒 巖

站在寒巖村口,向東眺望便是寒巖山,山中有個寒巖洞,又稱“寒巖洞天”,高15米,寬48米,深78米 ,那是寒山子隱居生活的地方。寒巖山原來並不叫“寒巖山”,而是寒石山,因為寒山子在此,於是更名為“寒巖”。山中的寒巖洞,形狀扁平,如一隻葫蘆。寒巖洞壁內有“寒巖洞天”、“小清涼”摩崖石刻,置身洞中,禪定靜坐,頓有遠離紅塵之感。

寒巖洞的東邊,崖壁險峻,有一道瀑布垂直而下,每當夕陽西照之時,瀑布水在光影中折射出一道彩虹幻境,投射崖壁之上,光影靈動,色彩絢麗,世人稱之為“寒巖夕照”,自元代開始,“寒巖夕照”列入天台八大景之一。

明 巖

明巖與寒巖都在寒石山,屬於同一個景區,正與寒巖相背而處。倚山臨溪,是一處兩崗夾峙、潛藏山腹、寬40米、深350米幽邃峽谷。明巖北面山崖上有初來洞、朝陽洞、老虎洞。初來洞有眉巖上有狐狸鬥雞的天然巖圖,洞內有"達摩祖師西來影",為清代鄉賢齊召南寶論詩社舊址。朝陽洞現已擴建為朝陽庵,十分清靜高爽。

明巖中段,峰頂有"金桔洞",峰下有"白馬上西天"的大巖圖,山底是近代供奉寒山子佛龕的洞中殿。中段南面山附近是著名的“五馬影”。山谷的西面,也是明巖山谷的盡頭,面臨絕壁千仞,巖頂“明巖瀑布”潺潺而出,冬夏不竭,俗稱“老龍噴水”。

南 黃 古 道

南黃古道,起於天台南屏鄉前楊村,止於臨海黃坦大泛村,長約12公里,修建於1000多年前,一直到清代都是浙東重要的民間商貿通道,是迄今為止國內儲存最好的古道之一。

國慶十月,古道兩旁的楓樹漸漸由綠轉紅,秋色遍野。南黃古道不似徽杭古道那般名聲昭著,更不似茶馬古道那般壯觀神聖,這是一條充滿詩意的征途,早在元代,這裡的美景就受到文人墨客的熱捧,當時的大學者曹文晦將此處的“南山秋色”列為天台十景之一,清朝乾隆皇帝曾特命錢維城繪製天台山十景圖,並御筆題詞。現在更是位列全國八大賞楓基地,被網友稱為“浙江最美的紅楓古道”。

美麗鄉村篇

—— Hello,Travel ——

後 岸 村

後岸村位於天台縣西部,1500多年的浙東古鎮--天台街頭鎮。天台母親河始豐溪從村前流過,“十里鐵甲龍”如一道青色的屏障橫亙田間,三面青山環抱,如同一個真實的“世外桃源”。“十里鐵甲龍”是後岸村最響亮的一張名片。蜿蜒十里的峭壁猶如天然屏嶂,氣勢恢巨集,秀奇磅礴,如屏如畫,極具視覺衝擊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後岸村的農家樂隨處可見,民宅裡擺著一張張大圓桌,陽臺上晒著一張張白床單,一眼就能認出哪家哪戶是農家樂。除了吃住之外,後岸的農家樂還開拓了釣魚場、卡丁車賽場等休閒娛樂專案,從簡單的“吃住”到“吃喝玩樂遊”一條線全滿足。

塔 後 村

塔後村位於天台縣赤城街道,村子在城郊結合部,因是赤城山樑妃塔後方,故而得名塔後。

在天台的村落裡,要論地理位置,相信沒有比塔後更有優勢的了。國家級5A風景名勝區天台山核心景區天台山幾大主要景點—華頂國家森林公園、石樑飛瀑、瓊臺仙谷、高明寺、桐柏宮,均從村後天北線經過。

隨著鄉村旅遊的開展,塔後村開始打造民宿群落。邀請臺灣專家,對村莊整體規劃和鄉村產業發展進行全方位的提升規劃,山、水、田、房、路進行綜合改造。把每一戶民宿作為一個景觀小品來規劃,打造一戶一景一主題,把天台佛道文化,人文景觀,民間傳統工藝,民宿主人情懷,充分融合到民宿設計經營管理中去。讓每一家民宿,裝飾有主題,房間有品質、主人有故事、經營有特色。

寒 巖 村

寒巖村,坐落於天台縣龍溪鄉,始豐溪東岸,距離縣城約30公里,是寒石山下的一座世外村莊,唐朝隱士詩人寒山子就隱居在村後的寒巖洞中,故而得名“寒巖村”。村子由巖前、仰坦、後陳、下王莊、西山、上形等6個自然村組成,村域面積約3平方公里,現為3A級旅遊景區。

村前,一條環形的水泥路環繞,一叢翠綠的秀木排列在村口,當中直立著一棵高約十丈的樟樹,除了古樹,古橋也是寒巖村的標誌,這裡有臨溪小九曲橋,清泉在石間潺潺流動。村中依舊保留著古民居的格局,石板路、磚木屋、晒穀場....想象中古村的樣子,這裡都有。

雙 溪 口 村

雙溪口村位於天台縣白鶴鎮西南方向,全村多平地,西北角有山丘點綴阡陌交通,綠樹成蔭,是首批國家級森林村莊,村子由東西兩條溪貫穿村中合二為一,故名雙溪口。全村另有十餘口塘,池水明澈,魚躍成群。

雙溪口村距縣城8公里,距新104國道線4公里,白前線貫穿村邊,交通十分便利。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擁有3000米宋代溪坑(東西兩溪)、古沸、古拱橋、鎮興廟、屠氏宗祠、箍桶工藝品展覽廳、濃縮景觀——趣味橋、迷宮魚池、花卉觀賞園、水蜜桃採摘園、綠色蔬菜體驗園、水稻科普教育基地等旅遊景點。還提供傳統農家小吃,是集旅遊養生、觀光采摘、休閒娛樂的旅遊勝地。

張 思 村

張思村坐落於天台縣平橋鎮,是一個擁有數百年曆史的古村莊,也是天台享負盛名的古村之一。村中古民居,具有鮮明的明末清初建築風格,歷經百年依然完好。張思不僅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第二批傳統村落,更成為了浙江省首批3A景區村莊。

以墩頭臺為中心,東西南北組成“十字”街,街道兩旁分佈有14處風格獨特、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群,包括三座祠堂、十多幢明清風格的院落,還有數幢民國年間的民居。這些古民居是張思村最古老、最珍貴的寶藏。

西山頭村

西山頭,真的山頭上的一個村子,位於雷峰鄉的海拔600多米的山崗上,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房屋高高佇立著,遠遠望去,就像是長在雲中一般。這裡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天台山村的築群風貌,青磚、灰瓦、麻石和小巷。

房子沿山勢而建,層層疊疊,村路曲曲彎彎,狹窄逼仄。許多房子都建有大露臺,每個露臺都是絕佳觀景臺,一抬頭,滿目皆景:蓋著青瓦的屋頂、靜謐古樸的村中人家、倚著屋牆的幾棵柿樹,遠看對面山頭的村莊,似遠又近,更遠的遠處山峰一座連著一座。

西山頭紅朱柿最大的特點就是茶柿合種,高山茶和柿子相依共生,渾然天成,藉助彼此優勢,在每一年的收成季節,結出最豐碩的果實,茶葉滋養出的紅朱柿果型美觀、玲瓏精巧、色澤鮮豔、皮薄肉厚、清甜爽口。村裡樹齡超過百年的老柿樹有50多株,最老的紅朱柿樹齡超過200年。

到了秋天,西山頭就變成了金色的世界,滿山滿坡的柿子樹,懸在藍色空中的柿子果,還有那盤曲硬朗的柿樹枝幹,褪去了綠色的包裹,剩下的身軀全部用來承受果實的重量,枝幹一直延伸著,延伸著,直至天空的邊緣,像極了一幅樸素的素描畫。

泳溪鄉

泳溪鄉位於天台縣東北部,東與寧海縣桑洲鎮、岔路鎮接壤,南與洪疇鎮、三合鎮毗鄰,西接坦頭鎮,北連石樑鎮,距天台縣29、5公里。泳溪鄉作為歷史上徐霞客首遊天台的第一站,生態環境優越,田園風光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是國家級生態鄉。

每年,泳溪鄉“百畝香米梯田豐收”都會引起社會各界對泳溪鄉的關注。國慶正是出遊的好時節,再順道外溪村體驗一下古村韻味,品嚐一下當地特色美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交通TIP

天台的區位優勢優越,交通十分便捷,上三高速、104國道貫穿全境,旅遊大巴車直達各景區景點。遊客們可以選擇自駕或者乘坐大巴到天台,然後去天台山遊客中心購票後乘坐景區巴士去各個景區。遊客中心有各個景區的人流量資料,當人流量飽和時會適時提醒,這樣可以避免擁堵,方便合理地安排出遊行程。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一腳踏三省,三省一條街,陝鄂豫共同管轄的白浪街,神奇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