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最近看到一個提問,說如果有機會去太空,你去嗎?

我感慨挺多,覺得這是一個好問題,試著解答一下!

從人文的角度來看,視野決定了思維的高度,所以才會有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說法。現代科學。讓我們對於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乃至宇宙有很多理性認識,但是缺乏足夠的感性認識。而且將來人工智慧得到極大的發展以後,感性認識可能就是人與人工智慧有所區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很有可能未來這個世界可能會更加重視人的主觀感受。我果有機會去太空,作為一個旅遊專案,讓人能夠切身體會地站在地球之外,去觀察周遭可能有更高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看,在真空或者在近似於真空的環境下研究物理、生物、化學,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津津樂道和嚮往的事情。哪怕是現在,科技如此發達,去往空間的成本還是太高了,所以很多大型科研專案的開展都受此限制。但是當去往外太空的發射成本降到足夠低,甚至接近到民航成本時,我想去太空,才是能普遍被人所接受,當然科學研也不再是主流,旅遊觀光、度假也不是夢想。最後我想說一點,啥時候能去太空,才能成為大人所能消費的起的旅行呢?目前看,僅僅是靠火箭,飛船這種靠噴射物質作為推力克服萬有引力的方式,哪怕馬斯克正在搞得可回收再利用的技術,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畢竟第一宇宙速度放在那裡,火星船票現在還要50萬美元呢。真正能夠把成本降低到我們能消費得起,在現有的技術來看,空天電梯也許更值得期待。補充說明一下,1895年俄國人齊奧爾科夫斯基,也就是算出了火箭方程的那個齊奧爾科夫斯基,第一次提出了空天電梯的概念,從地球表面建造一個直達外太空的金屬塔,以此替代火箭。從此以後很多科學家都提出了很多設想,包括Slingatron迴旋彈射器/環膛炮、質量投射器/質量加速器Mass Driver、極音速天鉤Hypersonic Skyhook、發射環Launch Loop、星際列車Startram、鐳射推進/微波推進Laser propulsion/Microwave propulsion、太空噴泉Space fountain、反重力Antigravity等等。在我看來利用赤道上空的同步軌道建設相對地表靜止的空天電梯可能是最先能實現的目標,尤其是最大的技術難點堅韌的纜繩材料已經被人類製造出來了,就是碳奈米管,雖然現在還不能量產,但是這已經快進入工程領域了,製造出足夠長,足夠結實的纜繩也許只是時間的問題。我們可以幻想一下,當空天電梯落成的時候,也許那個時代最流行的話就是:“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外太空之旅吧”

15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王小波&聶魯達:靈魂千吻墜落,如琥珀般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