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茶友大家好,這裡是茶文庫。
在我國西南,有一條專門為茶葉開闢出的商路,那就是“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
這條綿延千里的古道,見證了上千年的滄桑變化。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茶馬古道的過去與現在。
一、千年滄桑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
由於康藏地區的海拔較高,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當地居民的主食為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等。
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又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
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可以防止燥熱。
唐代時,文成公主進藏為藏民們帶來了茶葉,很快就成了藏民的最愛。
藏民在長期的歷史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習慣。
不過,藏區不產茶,想喝茶必須從內地運過來。
而在內地,軍民需要大量的騾馬,用於征戰、耕作和日常交通運輸。
藏區又是主要的牛馬產區,產良馬。
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
藏區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這條商路就形成了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連通內地和藏區,沿途都是壯美的雪山大川。
可對於穿梭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來說,沿途的風景再美,也沒有賞玩的心情。
他們每一次的出發,所祈求的不過是平安歸來,這一切皆因茶馬古道的兇險。
正如一句詩詞所說“生死擦肩茶飯事”, 茶馬古道的路途兇險不亞於攀登蜀道的艱難。
馬幫們要常常經過不少懸崖峭壁,一邊是陡峭的山壁,一邊則是滔滔江水。
雖然風景很美,但毫無護欄保護的山路,完全沒有安全可言。
千百年來,不論是男子還是女子,在茶馬古道上前行的人們,不過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他們勇往無前、不畏艱險,這就是茶馬古道的精神。
二、千年茶香
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線路,分別是滇藏路和川藏路。
最遠到達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地區,成為我國與南亞、西亞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商貿通道,茶馬古道溝通著雲南、四川、西藏三地。
從西雙版納出發的滇藏茶馬古道,把普洱茶帶給了世人;
而由四川雅安出發的川藏茶馬古道,則成就了雅安邊茶。
其實,唐宋年間盛產蒸青綠茶,為便於長途運輸至高原地區,必須將散茶壓縮體積,蒸製成團塊或簍包茶。
綠毛茶要加工成團塊茶,要經過20多天溼堆,期間茶坯也逐漸由綠變黑。
加上當時的邊茶要運輸至藏區,多經由水路北上,再沿陸上絲綢之路,由騾馬、駱駝長途運送。
因團塊或簍包茶防水效能極差,受水運潮溼條件和途中日曬雨淋的影響,茶葉在溼熱條件下,化學成分發生深刻變化,逐步形成了與綠茶完全不同的品質風味。
隨著邊區民眾消費習慣的形成,對這一特殊品質風味的茶類需求也逐步固定下來。
受實踐啟發,便產生了以綠茶溼坯經長時堆積、渥成黑色的黑茶製法。
滇藏路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到西藏。
再經由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直到抵達西亞、東非紅海海岸。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
據史料記載,滇藏茶馬古道早在唐代就已存在,最初只是用於軍事目的。
從普洱到印度噶倫堡,單程數千公里,需行五六個月。
沿途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拉薩河、雅魯藏布江。
還要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白馬雪山、梅里雪山、油母從臘、施貢臘、怒貢臘、喜馬拉雅山等大雪山。
鳥道羊腸,險關處處,滇藏茶馬古道大有“道路險阻,常消英雄之氣,關山難越,每寒壯士之心”之感。
川藏路從四川的雅安出發,到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
從明朝開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
這條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薩的茶道,既是明清時期的川藏道,也是今天的川藏道。
從康定到拉薩,除跋山涉水之外,還要經過許多人煙稀少的草原,茂密的森林,遼闊的平原,要攀登陡削的巖壁。
兩馬相逢,進退無路,只得雙方協商作價,將瘦弱馬匹丟入懸巖之下,而讓對方馬匹透過。
運茶的隊伍要涉過洶湧咆哮的河流,還要翻過巍峨的雪峰。
馬幫與背夫們用自己的勇敢、勤勞、智慧開闢了西南邊陲的貿易通道,更成就了西南多民族的融合,以及多地文化的交流。
三、千年傳承
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之一,在古代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和傳播中起過重要的歷史作用。
茶馬古道的價值不止在古代,現今茶馬古道在旅遊、文化、經濟發展等方面仍舊煥發出別樣光彩。
茶馬古道穿越我國著名的橫斷山脈,地勢差異極大,景色秀麗。
古道所經之處也是多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及其豐富,沿途自然人文風光獨特,文化內涵深厚。
茶馬古道的旅遊資源無論是在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其品牌效應不可複製,擁有巨大的國際國內市場潛力,對遊客吸引力巨大。
茶馬古道就像中國西南一張巨大的網,各民族人民透過這張網,加強了聯絡和溝通。
茶馬古道促進了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互動、發展和融合,增進了彼此間情感的聯絡。
茶馬古道的拓展、茶馬貿易的興盛促進了中國西南邊疆的安定和鞏固,在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等方面也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茶馬古道,一條曾經在中華民族的孕育發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通道,一條民族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線性走廊。
如今人背馬馱不再,茶馬古道已成遺址。
人們只能到茶文化博物館,觸控這段遠去的歷史。
歷經滄桑的茶馬古道,把沿途高原風光、地理奇觀及民族風情串成一道永不褪色的歷史人文景觀。
茶馬古道已隨現代文明的滌盪而逐漸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中,但它的歷史與價值卻永遠熠熠生輝。
那些曾為了一口飯而奔波勞碌在孤島上的背夫、馬幫們,一定想不到他們曾經用血汗鑄就的古道,變成了如今的歷史文化古蹟或者旅遊風景區。
茶馬古道的漸漸消失,是我國西南經濟的騰飛,更是四十年改革開放帶來的偉大成就。
茶馬古道承載的經濟意義也許會漸漸消失,但那悠悠駝鈴背後的歷史文化意義卻從未消散。
這富有冒險和開拓精神的茶馬古道,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繁盛不衰的前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