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文 | 難看吳頭

先前的嘉興市區僅在環城河以內,面積不大,但市區河流縱橫,基本上每條道路附近都有小河相伴,整個老城區內據說有七十二爿半各式橋樑穿插其中,百姓沿河兩岸而居,構成一幅小橋流水人家景象,有“東方威尼斯”之美譽,是座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

作為商業老街,建國路南北縱向。從中山路至北麗橋,路不長,也不寬。從民國時期開始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它是嘉興人心中的商業中心。原先分兩段路,分別叫大落北與北大街,後合併改稱為建國路,兩邊各種商店林立。

我相信,建國路對老嘉興來說肯定是記憶猶新的。

但上世紀九十年代前,與建國路平行有條市河,估計現在很多人不會太清楚,而橫跨市河與建國路上有許多座小橋則記得的人就更寥寥無幾了。我依稀記得從北到南有水關橋、望吳橋、眾安橋、香花橋、菩薩橋、板橋等橋,最後是西延橋。

因為八十年代在望吳橋邊上的人民銀行大院內工作,飯後閒餘時間喜歡四處遊蕩,因此對這一帶小河橋樑略有印象。望吳橋所處嘉興北門,舊時也叫望吳門,叫法應該與春秋時期吳越國有關,有站在城牆頭上眺望吳國而得名之意。

1928年嘉興拆城牆,城牆成了環城路,原水城門處建起了座水泥平橋,成了嘉興最早的環城北路上的通道,因地處望吳門故此橋就順理成章的冠名望吳橋。

上圖照片為“望吳樓”茶館店。照片取之於網路。

那時的望吳橋傍比較熱鬧,橋兩側水泥欄杆,橋堍有望吳樓茶室,樓下有老虎灶,附近的居民拎熱水瓶,花1分錢打壺水,免去每天燒火的煩惱。樓上則是雅座茶室,天天擠滿聊天的人,在那吹牛侃大山。

以前沒有網路和電視,訊息閉塞,茶室猶如新聞中心,在此靈市面、口口相傳至嘉興四面八方。橋的另一側就是稅務所,與我們年齡相仿的謝向農、李鴻林都在那做專管員。大鼻子的謝向農酷似成龍,經常與我交流開摩托車的經驗。

再往西十多米就是環城路與建國路交叉口了,那可是嘉興的鬧市中心了。四個角分別為第一百貨商店、第一副食品商場、綸華布店和煙糖商店。

這其中尤以第一百貨商店最為著名,樓上為百貨公司,樓下商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作為嘉興的標誌性建築物存在於世人面前。商店內物品大部分都要憑票供應,有幾個年輕營業員,如王永平、小趙姑娘、楊勤偉、回民小燕子楊春燕等,小趙的兄長好像是省足球隊員,還有個修鐘錶的漂亮女孩叫胡旭豔,不知是模樣好,還是技術水平高,反正那時找她修表的小夥子特別多。

上圖照片為第一百貨商店大樓。照片取之於網路。

大約在1986年前後,一百商店發生了一起大火災,保險公司理賠了足足有一個月,我們單位還在門口設攤幫助處理損餘物資,精明能幹的百貨公司經理倪嘉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百貨大樓背後有個“紅旗旅館”,因生意清淡,開了個錄影室,生意倒是非常興隆,我們沒事就去看香港武俠片,小房間內放置小板凳擠滿了年輕人,那時看錄影屬於新潮的玩意兒,是年輕人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

望吳橋朝南100米左右,有座眾安橋,估計年份與望吳橋差不多同時建造的水泥橋。此橋東連人民路,西接建國路。我同學孫躍華先生的家就在東南橋堍下,他現在生意做的相當好,嘉興高樓大廈中三菱電梯有好多是他經手,屬於先富起來的英傑。

該橋接近建國路的右側是調劑商店(有點類似當鋪、二手貨店),以前我見到櫃檯內放著很多老古董,諸如勞力仕手錶、名人書畫、桃花美女青瓷茶具等。

可惜那時收藏風還未興起,生意有點冷清。有個講上海話的老阿姨營業員,每當我們路過,就要拉著我的同事倪曉榮先生,非要介紹物件給他,絕對有趣又好笑。

剛改革開放時,我的培紅大表哥租賃了櫃檯,利用建國路熱鬧的人氣,做些小商品買賣,挖掘到人生經營的第一桶金。橋堍的左側就是日雜百貨店,拆遷前好像變成了水果店,向前隔著就是嘉興有名的“十間頭”門面了。

上圖照片為銅官塔,也叫孩兒塔。照片取之於網路。

作為連線建國路上的唯一一座平橋就是孩兒橋了,離“十間頭”不遠。因橋的西側有條天寧寺街,附近有座孩兒塔而命名。

印象中橋東側有人民銀行建國路儲蓄所,樓上為單位宿舍,信貸股長黃德寶家就住在那。當時為嘉興縣最大的儲蓄所,屬於股級單位,我的同事周越光先生做過所長,好像還有潘亮、毛倍倍、張秀娟等。

橋堍西北側為縣五金公司大樓,樓下為電器五金門市部商店。曾經是五十年代保險公司所在的辦公樓。隔塔弄就是回民辦的餐廳,經營清真食品。門口掛著清真標誌及牛羊肉,遠遠可以聞到牛羊肉的香味。煎餃、冷麵和紅燒百葉肚味道真的不錯,生意絕對興隆。

再向南過去就是天真照相館,我們是那裡的常客,單位大戶,事故照片都去那沖洗。與該店工作人員小蕭、張勤和吳齊鳴等都很熟悉,這個齊鳴是同事吳敏的小阿叔,可能因戴眼鏡,大家叫他“落ma”。

在椿樹弄與建國路交叉口有座香花橋,上世紀八十年代,市河河水汙濁不堪,後來逐漸填滿。橋邊空地搭建了房子,開了間麵館,由於經營得法又靈活,名氣越來越大,再加上以前個體工商戶少,生意好的不得了。

因為地處原河道位置,所以百姓稱呼為“橋頭堡”,一段時間,去“橋頭堡”吃麵與宵夜,居然成了時髦的選擇。

上圖照片為菩薩橋,後改名建設橋。照片取之於網路。

建國路與勤儉路交叉口有座菩薩橋,與鴛鴦酒樓與五芳齋粽子店不遠。鴛鴦酒樓位於路口,以前在此辦婚宴的需要預約排隊。隔勤儉路對面就是新華書店與第二百貨商店。不知愛好讀書的人們還記得否,恢復高考那年大家徹夜排隊,購買複習叢書的場景?

而第二百貨商店隔建國路對面杏花村酒釀店,店內的肺頭線粉與甜酒釀想必吃過的人至今還回味無窮。

整個建國南路,除了杏花村與二百商店外,商業氛圍相對建國北路就要清淡得多,所以名店也少得多。周邊的環境也就記憶不是很深刻,有點模糊,雖然商店不少,但大多沒有名氣,只記得建國路南盡頭的中山路上有座西延橋,有傢俬人牙科診所。瓶山這邊有爿醬油店和布店等,我的表舅當過營業員。

但中段曾經有個“前衛招待所”倒是記憶深刻,因為文革期間,作為造反派的據點,是赫赫有名的嘉興縣民兵指揮部所在地,常有頭戴藤帽、手持鐵棍的“民指”成員站崗放哨,當時有點神秘感,後期成了嘉興市電子公司(局)的辦公地點,我進去辦事才見了真面目。絹紡廠的錢師傳在“民指”開邊三輪,他開著摩托車的模樣至今未忘。

上圖照片為五芳齋商店。照片取之於網路。

本世紀初葉,隨著建國路的改造,以及小河的填埋,那些小橋與商家陸續關閉消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建國路失去原有的喧囂與繁華,再也沒有“東方威尼斯”的蹤影了。往日不再重來,帶給人們很多的無奈與遺憾!

--END

15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從古老的松江府到繁華的陸家嘴,最不厭的是愚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