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因為計劃2007年11月28日自南昌機場返回天津,心想既然到了南昌,還是不能錯過那天下名樓——滕王閣啊!於是向主人請求在去機場之前,抽出一點時間去參觀那期待已久的名樓。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贛江橋上,遠遠遙望聳立江邊的滕王閣,氣勢果然壯觀,一種崇仰之情油然而生。

司機為了行車和停車方便,沒有把我們送到滕王閣正門,而是送到了側面的南門。後來我們知道,從正門走,可以進門便一覽無餘,而側門進,則要經過一點曲徑通幽的小路之後才能面對那高大雄偉的滕王閣。不過這樣也自有樂趣——因為沒有陪同人員了,我們只好自己摸索。開始只能透過茂密竹林的縫隙,來辨別那滕王閣的具體方位。但轉來轉去,竟然轉到滕王閣後邊的臨江之處了。改道而行,才終於始見廬山真面目,把那心中的偶像盡收眼底——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了。

天下名樓滕王閣

也許是對滕王閣的期待太久太久、太深太深,一旦面對這個龐然大物,還真有那麼一點激動的感覺……

滕王閣留影

那思緒一會兒飛到一千多年前,想著王勃當時是從正門大搖大擺進來的呢?還是和我們一樣從側門溜進來,再迷途知返之後才爬上了樓頂?否則他哪兒來的靈感呢?一會兒又想到我多年以來的一個玩笑式的夢想:18年前,我帶86級同學去江南畢業考察。當時年輕氣盛的我,向同學們發表了一番關於古代文學及其現存遺址關係的“高見”:

第一,學古代文學,如果相關的遺址還在,一定要想法去看看。同一篇作品,看不看遺址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如果我能有這個權力,就一定想法讓中文系的同學把古代文學課上知道的所有相關遺址都走遍。

“高見”自然鼓舞人心,但歡呼雀躍之後,大家都知道這個目標是無法實現了。難怪後來有些同學和我開玩笑說:就是因為您這個目標太宏大,人家才不敢把權力給您的啊!

思緒收住,才慢慢開始面對和了解滕王閣的滄桑始末:

滕王閣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

滕王閣座落於贛江與撫河故道的匯合處,在歷史上的興廢更迭達29次之多。現在的滕王閣主閣落成於1989年10月8日,共九層,淨高57.5米,南北配有迴廊連線的兩個輔亭,建築面積13000多平方米。瀕鄰南浦,面對西山,視野開闊,距唐代閣址僅百餘米,主體建築為宋式仿木結構,碧瓦丹柱,雕樑飛簷,氣勢的確雄偉。 此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立。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閣以為名。這次重建,採用宋朝式樣,突出背城臨江,瑰瑋奇特的氣勢,滕王閣主體建築9層,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兩層底座,淨高57.5米,主閣南北兩側配以“壓江”“挹翠”二亭,與主閣相接,主體建築丹柱碧瓦,畫棟飛簷,斗拱層疊,門窗剔透,其立面似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平面則如一隻展翅俗飛的大鯤鵬。

從外觀上看,今天的滕王閣的確有王勃文中的那種氣勢。但也許是時過境遷,隨著走入滕王閣的內部和登閣後目之所及,卻總有一些難受和彆扭之處。姑信口吐之以為快。

首先,滕王閣與周圍的樓群建築風格很不吻合。它緊挨高架立交橋,馬路周圍高樓林立,現代化氣息咄咄逼人。讓人感覺這巍峨的天下名樓有被現代化大廈吞沒的危險;

其次,據說這次重建是充分參考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和現代著名建築大師粱思成所繪《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的基礎上設計開工的。但非常遺憾的是,此樓的主體結構竟然是鋼筋混凝土的現代材料,而不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木質結構。我看到唯一的樓內所謂“古物”還是一方明代“滕王閣”匾額的拓刻仿製品。其他均為現代材料了。從材料的取得和施工程式上固然是方便了許多,但此舉畢竟讓人感到它與人們心目中的滕王閣相去甚遠。尤其是,樓內電梯上下自如,儘管給遊人帶來很多便利,但更有非驢非馬之嫌。

明代樓名匾額拓刻品

第三,樓內固然不少宣傳江西曆史文化人傑地靈的藝術佳制,但各樓層的商家小店還是有些多。我不反對甚至覺得應該鼓勵開發旅遊產品,但它完全可以安排在樓外,像很多旅遊景點外邊的商業小街那樣。而不是必須擠在樓內和古人搶地盤。

人微言輕,這些話不會起到什麼作用,只是聊陳一己之見而已。

15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走進白塔湖,夢迴西施故里-諸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