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作者/攝影:莫國良

在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裡,畲族應該在這個大家庭中是很小很小的一個家庭成員了。那麼,畲族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民族呢?

據網上資料記載:

“畲族發源於潮汕鳳凰山,是古代潮汕最有影響力的土著居民。但至明清時,多數畲族族人已被漢化。少數未被同化的畲民要麼退進更深的大山中,要麼被迫向別處遷移。畲族自稱“山哈”或“山達”,“哈”與“達”,畲語意為“客人”,因此,“山哈”即指居住在山裡的客人。

由此看來,畲族的起源、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在當下還是一個謎,不得其解。在我看來,畲族更像是散落在雲貴高原上的苗族。或許就是苗族的一枝東移至了閩南、浙江、江西、安徽等一帶,由此形成了畲族。

也是機緣巧合,今年五一小長假有幸去了一次浙、皖交界處的“千秋畲族村”小住幾日。由此也是能夠一解之前對畲族這個民族的神秘,一睹畲族居住地的山林旖旎風光。

畲族居住地的寧國雲梯畲族鄉千秋村,坐落在西天目山的餘脈之中。之所以叫“千秋村”是因為在該村的南面有一個狹隘的關隘叫做千秋關。由此畲族的居住地村落就是散居在千秋關關北至海拔1130米的湯公山主峰下的銅陵關狹窄河床之間。據2020年資料統計:“全村總面積9.7平方公里,下轄12個村民組,1198人,其中畲族人口849人,佔全村總人口的71%”。因此也算是個在江南為數不多,典型的人少地廣的自然村落。

盤窺在畲族的小村莊裡,很自然地就會去尋覓畲族人遺留下來的異族氣息的蛛絲馬跡。然而,正像資料裡所說的,他們的服飾、語言、文字以及生活習慣早已被漢族同化。在村裡閒逛,看到有幾處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廢棄的農舍建築或建築物上的圖騰畫像,似乎還能找到一些異族蹤跡,也算是個不小的收穫。

雖說在畲族村裡很少找到像樣的異族氣息,然而他們的“遊耕”生活習性的居住環境,似乎還是留存著“苗寨”遺風。縱觀整個河床內的畲族居住地分佈來看,沿河床的底部還是佔據著大多數的臨水而棲的村民。

除了河床兩旁居住的村民外,河床兩旁的高山密林中,也棲息著大量的村民。雖說高山密林中的不見了刀耕火種時代般的結廬草舍,然而一棟棟新建的小樓房,似乎也是在渲染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林深不知處的意境。夕陽西下中,染紅了村民掛在路邊的臘肉,又與路邊的灶膛熊熊烈火相映成輝,構成了一道道異樣的風景線。

由於地處浙江天目山山脈之中,這裡也算是中草藥生長環境的天堂。畲族村民似乎繼承了他們祖先的遺傳因子,合適的土地,加上熟練的種植技巧,由此在那片開闊的河床裡,種植了大片的不同種類的中草藥,也形成的風景線。

植物的多樣性也是千秋畲族村的一大特色。閒逛在密林深處的崎嶇的山道上,濃烈的泥土香夾雜著茅草、竹林及野菊花的幽香,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暫時忘卻了城市的喧囂。

地屬與浙江臨安的交界的千秋關,也是驢友打卡之地。青山空雨後,薄薄的濃霧還是飄拂在遠處的山崗上,恰好又是印證了唐代詩人羅隱有“回望千秋嶺上雲”的一幅幅水墨山水畫卷,美不勝收。關隘城樓的一塊浙江與安徽的界碑也是吸引了不少驢友的眼球,都在用腳丈量著這一古老的文化歷史痕跡。

關隘古老而滄桑的城牆,似乎也是記載著南來北往的商客及其中華各民族融洽的過程。

天有莫測風雲,閒逛不久,老天突然變臉煙雨朦朧,或許也是老天有意而為之,在霧中的雲雨中,完成了畲族村的風土人情旅行。

1、皖南遊之一,盤踞在山溝溝裡的畲族民族風情;

2、皖南遊之二,湯公山上的千佛寺與太子坑。

8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國風盛宴|2021溧陽“兩節”閉幕式暨天目湖國風嘉年華圓滿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