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里飛狐七十二道彎,彎彎有洞天,處處含勝景。
說起太行山,想必所有北方人都不會陌生,尤其是河北河南和山西人,這座太行山在很多時候都充當了省界。在山的兩側無論從氣候還是人文生活習慣都有著明顯的差異。
從古至今想從太行山的西邊走到東邊或者從東邊走到西邊都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在許多分裂的年代,因為太行山的阻隔經常這裡就是兩個王朝的分界,在太行山中還有許多防禦的要塞,這些無疑都增添了太行山的神秘。
但太行山真的如同喜馬拉雅山那樣無法逾越嗎?當然不是,在這茫茫八百里太行山中就分佈著許多“陘”。
“陘”意思是太行山中橫向峽谷,從南端的河南到北端的河北北京一帶。從南到北依次排序,第一,軹關陘,今屬河南府濟源縣,在縣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兩陘今在河內;第四滏口陘,對鄴西;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一名望都關;第七蒲陰陘,此三陘在中山;第八軍都陘,在幽州。
我們的旅程這次又來到了太行山的腹地,從河北保定的淶源到張家口的蔚縣就正是走過了太行山的陘口,在炎炎夏日感受太行山的涼爽。
太行第六陘飛狐陘地處太行山的北麓,飛狐陘這裡山峰怪異、谷幽奇險。地形南北走向,神幻複雜,逶迤蜿蜒20公里,山的特點鮮明,形態各異,有的如劈開道路的厲斧,有的又好像慈祥的老者,默默守護著這一片土地。
飛狐峪又稱北口峪,俗稱四十里黑風洞。這條被現在人稱為京西綠色大峽谷的飛狐峪,在古代卻是兩軍廝殺的戰場。據說,劉邦曾在此大敗項羽;三國時,曹操派兒子曹彰在此大戰烏桓;明朝三次北京保衛戰之一就是因飛狐口失守而導致的。
這裡曾是南通華北平原,北去塞外大漠之要道。在這個季節這裡依舊十分涼爽,山上草木繁茂,山花爛漫,動物奇珍,蝶飛鳥鳴;峪內松濤陣陣涼風習習,到處彰顯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飛狐陘這裡交通比較便利,如果從蔚縣走就直接導航飛狐口,然後一路南行,從地勢上就能明顯感覺到起伏。如果從淶源方向出發,走過空中草原很快就會來到飛狐峪,一直走出山就是這一片讓人震撼的區域。
沿著飛狐峪往裡走不遠處就到了一個路邊的景觀,名叫一柱香,一座巨石如定海神針一般插在峽谷之中。這座巨石上接雲霄,霧盤雲繞,下垂谷底,沉重穩健,高32米,粗9米的石柱。有人傳說李廣、楊六郎都曾在這裡拴過馬。所以又稱拴馬柱。
飛狐峪這裡把太行山的景觀體現得淋漓盡致,更是中原文化與遊牧文化的結合部,歷史故事豐富,最關鍵的還是夏日的避暑勝地,如果您也想了解太行山這裡就是一個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