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你對大自然中的一線天景觀了解多少呢?
一線天,是指山峰中特有的一種景觀,因兩壁夾峙,縫隙所見頂部藍天如一線而得。這種奇景在膠東山水中經常見到,只是或大或小而已。其實也就是山體上的一道石縫。有時窄得需要側身進入甚至需要擠身而行。有些一線天身體稍胖者根本無法通過。一線天寬一般不超過幾米,因為一旦再寬了,那便演變成一道山溝或峽谷或山門了。再者一線天一般必須是上方透亮,或部分透亮,如果上方密閉,前方有一線透亮有時也被稱作一線天。
一線天是一種寶貴的地質遺蹟和旅遊資源。縱觀膠東山水中的一線天。大澤山、羅山都有,昆嵛山沒大聽說過,但不一定沒有,主要因為昆嵛山許多地方還處於原始封閉狀態,人們涉足的較少。要說最多,最壯觀,最奇的還是屬於嶗山,成規模的就達五六處不止,這是因為嶗山,當年的地質構造運動必較劇烈,複雜,形成的地貌和石景更為複雜。不過,今天筆者要討論的課題不是嶗山,而是介紹一下金都招遠羅山的二座一線天。
石門出口上方的石刻“松風”
真武廟正面遺址
羅山的這二座一線天,位於羅山主峰前懷的班仙洞景區內,一下一上,相距若數百米遠,垂直落差大約一百米到二百米之間。一進一出,彷彿構成了一段登山道路上的二道石門。只是把住這兩道關口,登山者除非施展飛巖走壁功夫,否側無法通行。
你認得這幾個字?
一線天和石門之間並無嚴格的區分,小點的,縱深短一點的便成了門。羅山第一道一線天又被稱為“石門”,位於班仙洞後上方,由兩塊數丈高的巨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援而成。之間上方夾嵌著一方巨石,看似搖搖欲墜,實際有驚無險。人可從下面通過。這座石門距下方的班仙洞走盤道大約百十米,相當於班仙洞的後門。因此,古人通常將此景觀與班仙洞相聯絡。清順治年間的“招遠縣誌”中列舉了招遠八景,其中“仙洞石門”中的石門,便指此門。出了此門抬頭回望可見巖壁上刻有現代書法家書寫的“書風”二字,恰當地描述了此處的環境。再往前幾步便是僅存殘垣斷壁的一座小石廟,北依石壁東西南三側用石條圍砌,屋蓋及門不存。廟門右側斜置一石碑底座。早年這裡豎著一塊碑,刻著真武等字樣。廟門南側不足一米便是絕壁深澗,絕壁下面便是班仙洞。
登山石階
穿過石門繼續沿棧道攀登數百米,又遇到一道南北石岡擋住去路。上攀到眼前,方見前方一線光亮。這是羅山的第二座一線天,同樣面東。這座一線天又稱一線通,比前面的石門,更高,更長,更為壯觀。它是通往羅山金頂的一道難關。過了此門,一直到金頂下的掛鑼橛便都是坦途一路。因此在當地有著“不過此洞,難登金頂”的說法。羅山是一座金山,極頂被稱為金頂,因此通過此關通往金頂就顯著意義非凡。
出口
一線天的形成原因各異,不外乎有幾下幾種:一種是天然的花崗岩在地質構造運動時,在岩漿上冒冷卻時就形成裂隙,這種一線天往往二壁必較光滑,象中國最著名的武夷山一線天就屬這種,一般空中沒有巨石嵌夾。進入這種一線天缺少那種忽明忽暗的感覺。像我們在山上看到一些被稱為“試刀石”的巨石,其中間有一道齊刷刷的石縫將一整塊巨石一分為二。這種情形實際是“一線天”景觀的微縮版;第二種一線天,就是由山體上的由上至下的節理,裂隙不斷風 化脫落而成。這種一線天的形成是因為原來本身就形成一定節理或裂隙,花崗岩巖體出露地表後,由於雨水等風化侵蝕作用,使裂隙愈來愈大,漸漸形成較大空間。這種“一線天”中間頂部往往夾有巨石,或多或少,象班仙洞石門就屬於這種。象嶗山巨峰一線天夾有圓球般巨石。磁山石老公中的一線天也屬此類。此類一線天往往在底部會看到一些散落著大小石塊;第三種一線天是由二側巖壁之間夾持的侵入岩風化剝蝕而形成。例如夾層為輝綠岩,由於與二側的花崗岩硬度不同,因此由於風化便形成一條狹窄巷道。
一線天出口處有一方廢棄的柱礎
出了第二道一線天,向北拐便可直奔掛鑼角了
雄偉壯觀的掛鑼角,金項在其背後
現在國內眾所周知的必較著名的一線天大多數存在於開發的旅遊景區內,這些天然景觀大多被進行了一番包裝,比方說在底部修建石級,刻意加寬,掃除行進過程中的一些障礙。筆者認為,保證安全是必要的,如果頭頂石縫嵌的巨石有可能墜落,危脅安全那就必須清理。但應當儘量保持原汁原味,讓人體會到一定的驚險刺激。目前我們看到的羅山一線天,尤其是第二座一線天,據說早年通過時異常艱難,還有鳥蛇隱藏,頗有幾分神祕,驚險色彩,但經改造以後,雖然暢通無阻,卻喪失了自然景觀的本來面目。
我理想中的那種高數丈,長達百米,驚險又刺激的一線天在膠東恐怕是找不到了。在膠東必較天然經典的一線天恐怕就要去嶗山找了,那裡一線天多且各異。對此,嶗山的研究專家及驢友們如數家珍。據相關資料記錄,在萊山的老豬窯裡有一處一線天必較精彩,深,長各達數丈,是由山體裂隙自然形成,且其多植被中。老豬窯是傳說巨莽出沒的地方。筆者一直對這裡的一線天的考察充滿期待,先作為一個念想保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