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江蘇和浙江兩省交界處有一座江南水鄉古鎮名叫震澤,這裡在遠古時期曾是瀉湖淺灣,古籍記載“始為洪流,繼為澤藪,卒為阡陌”,經過億萬年的滄海桑田,泥沙淤漫,逐漸堆積形成陸地,很多沿海地區都是這樣演變而來。有了陸地有經過先民開墾,先是稀疏散居,最後聚整合為村落,規模擴大後成為集鎮。

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期州刺史張景遵在這裡設震澤館,這是震澤古鎮這個地名最早的史志記載。震澤地處江浙兩省交界,古時稱“吳頭越尾”,自古為重要的商貿重鎮,北宋紹興初年就為皇豪重地,設巡檢司,開始達到鎮的規模,此後歷代震澤都是巡檢司駐地。

​明代成化年(公元1465-1487年)間,震澤的居民已經有三四百戶,弘治年間的《吳江志》中記載,當時震澤為吳江首批四個建制鎮之一,可見這裡繁華已久。嘉靖時期震澤成為吳江境內西南重鎮,“倍之而又過焉,居民約八九百家,實邑西之藩屏也”,請乾隆年間《震澤縣誌》描述震澤為“棟宇鱗次,百貨俱集。以貿易為事者,往來無虛日”。

地處交通要衝,水陸發達,經濟富庶的震澤古鎮自古就重教興文,宋代已建立儒學,學風蔚然,人人習詩書,戶戶聞弦誦。宋寶佑元年,沈義甫在鎮之西柵建立三賢祠為義塾。元代建鎮學,明清兩代古鎮的書院、義塾、私塾普及附近鄉鎮,清末震澤的教育已經領先吳江,光緒三十三年,周積理創辦私立淑群女子小學,開創了中國女子入學接受教育的先河。

震澤古鎮儲存的文昌閣就是重文興教的實物見證,文昌閣建於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里人徐學健等人對其進行了重修,成為震澤一大景觀。文昌閣為兩進院落,前面有山門,寬三楹,後面為閣,共三層,單簷歇山頂結構,四面開窗,瓊閣相通,閣內供奉文昌帝君神像,祈福古鎮文運昌盛。

位於震澤寶塔街西段的儉師堂是古鎮規模最大,建築最巨集偉的古蹟,為全國重點文物,佔地2500多平方米,面闊五間,為六進穿堂式大宅,牆高宅深,共有大小房間147間,坐北朝南,三面臨水,前門上橋,後門下橋,水陸稱便,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大宅門,集河埠、行棧、商鋪、街道、廳堂、內宅、花園、下房於一體,富麗堂皇。

慈雲寺是震澤古鎮的一座千年古剎,原名廣濟寺,始建於宋度宗趙禥鹹淳年間(1265-1274年),寺內的古塔慈雲寺塔見證了震澤的發展歷史,古塔建於三國赤烏年間,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塔身為磚木結合,簷樓閣式古塔,六面五層,總高38.44米,古樸巍峨,是震澤古鎮的地標級文物。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印度山寨版“長城”,自稱世界第二長城,卻被無數中國遊客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