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清晨,青藏高原還颳著凜冽的風。6點的當雄縣城還是一片寂靜,寒風瑟瑟中,我們就出發了,這次我們奔向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中國第二大的鹹水湖納木錯。
這次又到西藏,看著納木錯的湖面,不禁想起5年前第一次去西藏,最嚴重的高原反應就是在這個離天最近的湖泊邊發生的。大約是因為第一次看到比海還要藍的湖泊,第一次看到湖水旁邊有巍峨的雪山相伴,第一次被一個湖的壯闊凜冽震驚到。痛點被觸到。很是興奮,甚至雀躍。犯了高原大忌,高反嚴重到讓團友送藥送水的。所以對納木錯也是帶有那麼一絲執念。
走過的路,總有一些會走著走著就散了,也有些風景伴隨日子的消亡卻越來越清晰。重走那些熟識的風景,也是旅行中的樂趣。物是人非,點點滴滴,似曾相識,又有新景,難免感慨。有觸點的旅行才是有溫度的旅行。用流行的話說才有獲得感。
納木錯的地理位置是真的高,海拔達4817米,水深120米,或許只有離天空這樣近的湖面,才有真正擁有天空的顏色吧。
特別是從納木措旁邊的山上往下看,你會明白為什麼納木錯有那麼深,因為她的水實在太藍了。這種藍,既不是地中海的藍,也不是青海湖的藍,這是一種納木錯式的藍。會消融一切的藍,會煙消雲散的藍。
心中的愛有多深,納木錯的水就有多深。你的愛有多麼純粹,納木錯的湖水便有多麼的湛藍。
被震驚的第二大原因是,作為中國第二大咸水湖,納木錯本身就很遼闊,風景就夠美。但是她還左手是廣袤肥美的草原,右手是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雪山、湖水和草原彼此相伴綿延不絕,讓納木錯既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巍峨和磅礴,又有一片安詳與聖潔。我深信,大約只有天湖才會是這樣的面貌。
5年前在納木錯只在湖邊停留,沒有上山去俯瞰,當時是有好遺憾。後面再次去納木錯,爬上山去遠望了納木錯,才明白湖或海一定是要俯瞰的,然後你才覺得登高也是會愛上的。只有高了,你才看得遠,世界才會大。
潔白的雪山,五彩的經幡,湛藍的湖水,祈福的瑪尼堆,只有在藏區你才能看到。
到了西藏,或者只有在藏區,你才會感受到信仰的偉大,人類的渺小,我們千錘百煉的的價值觀可能瞬間就會被輕易擊倒。
越靠近湖邊,然後你會發現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所有的人,在納木錯湖邊的人,都是面向湖面的,我們能拍到的都是背影。
這一個個向著納木錯或靠近或矗立的背影,真的會讓人想起那句從詩歌變成流行語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當年在青海湖邊寫下的詩句,已經是我們日常追求的一種心境。
在納木錯,每個人都是這樣面朝大海的。我想,無論是誰,無論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來到納木錯,面對這浩瀚的大海一樣的湖泊,都會春暖花開的。
湖邊的遊客並不是很多,也非常的安靜,大多隻是靜靜地看著眼前的湖,並不是常見的旅遊聖地那般的熱鬧喧囂。這才是遊納木錯天湖應有的姿態。即便我們是來消費西藏的,但至少應該有起碼的儀式感。
犛牛被打扮了一翻,供遊客坐騎,被包裹嚴實的藏民領著,他們才是納木錯湖邊的真正主角。
在廣闊的納木錯背景中,失去同類失去野性的犛牛們,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感。
納木錯天氣變化很快,一會Sunny燦爛,一會陰氣沉沉,無論如何變幻,都有各種的美。
湖邊巨石上的經幡已經被風雨漂成白色。惟願當年曾經看見的某條經幡還飄蕩在納木錯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