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赫圖阿拉古城,位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在史學界被稱為"清王朝第一都城",清王朝入關之後,赫圖阿拉被稱作興京,設專職人員守護。但在日俄戰爭中,沙俄軍隊把它破壞殆盡,原來的風貌蕩然無存。所看見的一切,都是當地政府重新修復的。是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即平頂的山崗。而事實上,它卻也建在橫崗之上。“瀠洄千曲水,盤迭百重山”,手扶古城牆垛口,極目遠眺,你不難想象當年康熙皇帝東巡祭祖時來此的那種心境。赫圖阿拉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其中位於城北的“汗宮大衙門”是全城的“心臟”所在。它欲稱金鸞殿,又叫尊號臺,是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稱汗”的地方。置身其間,但見八角飛簷沖天而起,御座、御案閃閃生輝,氣勢輝巨集。另有兩處景緻讓人拍手稱奇:殿左側斷崖處有一深潭,面闊水幽,荷花爭豔;殿右側陡坡下是一池塘,清水粼粼,魚蝦競遊,名曰“神龍二目”。

內城中部地勢低窪,形若盆地,有全城唯一的飲水井。井深丈餘,井水充盈,俯身可取。因傳現在井下之木板框仍是當年努爾哈赤時所為,故名“罕王井”。赫圖阿拉城西南角建有普覺寺,即關帝廟。寺內雕塑生動,貼金彩繪,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每年農曆四月十八廟會之日,各地進香者、朝拜者如潮水湧來,蔚為壯觀。

出赫圖阿拉城東行約二百米,山崗上有兩處建築群古樸典雅、莊嚴肅穆。這就是被合稱為“皇寺”的地藏寺和顯佑宮。地藏寺是滿族人民最早修建的寺院,一度為遼東佛教名勝之地,曾紅火近三百年。至今,寺內香火仍長年縈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顯佑宮亦是滿族人民最早接受漢族文化中道教文化的實物力證。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每遇戰事或重大活動之前,都要入宮進香,祈求神明保佑。宮內有神奇榆樹一株,已歷四百年風雨,仍生機盎然。現在,這兩處建築群已和山下的赫城湖有機地融為一體,成為新興的“滿族風情園”中最獨特的人文景觀。

人們追憶歷史上輝煌的後金第一都城,但卻更喜歡現在古樸自然的老城。因為,雖然城內的古建築都是按歷史原貌恢復,但其中畢竟有了許多鮮活有趣的景緻。比如滿族舞蹈、婚俗表演,比如農家小院滿族飲食,無一不體現出濃郁的滿鄉風情。

景區看點;汗宮大衙門外形呈八角形,重簷攢尖式建築,是當年努爾哈赤登基稱汗的地方,始建於1603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爾哈赤在這裡登基稱汗,定國號為後金,年號為天命。努爾哈赤在這裡運籌帷幄,發號施令,治理國政,研究軍機,接納降臣,為進軍遼瀋統一東北女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焚香告天,誓師伐明。第二年(1619年2月),明朝派八萬兵馬號稱47萬大軍圍攻赫圖阿拉,當時努爾哈赤僅有6萬兵馬。權衡敵我後,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以少勝多打敗明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大戰。努爾哈赤在這裡定都之後,並沒有滿足現狀,他先後遷到界凡城、薩爾滸城,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定都瀋陽,在這些都城當中赫圖阿拉城被稱為老城。

塔克世故居 是努爾哈赤的出生地,1559年努爾哈赤就出生在草房的正房裡面。整個建築體現滿族民居的特點,"口袋房,萬字炕,煙筒出在地面上"。口袋房是東面開門,進屋之後往西走整個房屋就像口袋一樣,這主要是為了讓室內保持恆溫狀態,萬字炕這樣南西北三面相連的炕,這種炕不僅可以解決居民坐臥起居問題,而且可以通過很多的炕面,使室內溫度提高。"故居"展示了昔日的滿族人日常生活用品,其中以"三大怪"最具特色,第一怪:窗戶紙糊在外;第二怪:養活孩子吊起來;第三怪:大姑娘叼菸袋。

文廟 是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修建的七大廟之一,也叫孔廟,是清代第一座孔廟。一個滿族的首領對漢民族的文化先師如此虔誠,其目的是為了政權的統治的需要。

努爾哈赤為加速後金政權封建化的程序,採用宗教手段,廣泛地吸收融合中原漢文化,對儒教漢文化推崇備至,赫圖阿拉故城建城不久就在內城東南隅高阜上修建了文廟。當年的文廟規模巨集大雄偉壯觀。但已在戰爭中毀掉,我們所見到的這座文廟是在2002年在原址上按原貌復建的。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內祀至聖先師孔子,配祀復、述、宗、亞四聖及閔、冉等十二先賢。東西房供奉先儒77位,先賢79位。大成殿後有崇聖祠三間,供奉先師祖先。供奉著先儒77位;先賢79位。文廟曾為滿族吸收漢文化立下了不朽功勞。當年,這裡芹澡輝煌,鐘鼓齊唱,香菸燎繞,善男信女拜謁不絕。

普覺寺(關帝廟);位於赫圖阿拉故城內城南門裡路北偏西20米左右,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是後金國初七大廟之一,是清代第一座關帝廟,是赫圖阿拉故城現存的主要古建築群之一。它反映了滿族人的宗教信仰與建築藝術、繪畫藝術、雕塑藝術特徵與文化內涵,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廟垣東西寬35米,南北長51米,佔地1,785平方米。二進院落,原建築由前至後依次為馬殿(山門)、鐘鼓樓、關帝殿、東西配房(講經堂、廚房、客堂)、佛殿、東西禪堂9座建築,建築面積593.43平方米。山門前有旗杆石。

馬殿,即山門,硬山式青磚瓦建築。面闊3間8.5米,進深6.5米,建築面積55.25平方米。明間為穿堂門,東西次間是關羽坐騎,殿頂有吻獸飾件。馬殿東西兩側設角門兩座。

鐘鼓樓,位於廟垣東南、西南角,歇山式方臺方形建築,邊長4.85米,建築面積23.52平方米。東為鐘樓,西為鼓樓。

關帝殿,位於前院正中,面闊三間10.90米,進深10.20米,建築面積111.18平方米。硬山式青磚瓦建築,殿頂有吻獸飾件,有前後廊步,三步垂帶式臺階,臺基東西9.6米,南北10米。殿中供俸關羽摞須持兵書坐像,東次間塑馬良、關平,西次間于吉、周倉,均為侍立像。

東西配房,位於關帝殿前東西,各三間硬山式建築。面闊11米,進深6.5米,建築面積71.50平方米。東為廚房與客房,西為講經堂。

佛殿,是最後一層殿,乾隆三十三年(1768 )增建,硬山式青磚瓦建築,殿頂有吻獸飾件。面闊五間17.60米,進深9.20米,建築面積161.92平方米。有前廊,後廊步闊在室內。明間供釋迦佛,左右塑文殊、普賢菩薩;東次間塑觀音;西次間塑地藏王。東西稍間皆以牆隔為獨立間,東塑九聖神及十八羅漢;西塑三霄娘娘。

禪堂,在佛殿前東西兩側,乾隆三十三年(1768)增建,硬山青磚瓦建築。面闊2間5.6米,進深6.7米,建築面積37.52平方米。

1986年,由省、市撥款維修,恢復原貌。大雄寶殿(後殿)5間,由塑:中為釋迦牟尼,其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東間供觀世音菩薩,西間供地藏王菩薩。五尊佛的塑像金光燦爛,佛光普照。廟宇的全部建築已翻建一新,山門與院牆全部新建,使其成為遼東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

滿族老街坐落在赫圖阿外城東南全長150餘延長米,是後金時期周邊地區商賈與建州女真進行集市貿易的場所。目前是赫圖阿拉故城景區內最大的一處集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商業活動區。街內兩側牌匾林立,商號旗幡飄揚,茶館、酒肆、皮張店、馬具店、魚莊、米店、滿藥鋪、綢緞莊、絲棉店,宗教用品店、鐵匠鋪、雜貨鋪、馬市熱鬧非凡,有野山貨,鬆籽、蘑菇、山梨、山裡紅、榛子、核桃一應俱全,滿族小吃琳琅滿目。店鋪鱗次櫛比,商販熙攘攘,叫賣聲不絕屢耳。

赫圖阿拉,位於遼寧永陵東南4公里,滿語意為"橫岡"。明萬曆31年(1603年),努爾哈赤從舊老城費阿拉遷居於此,後金天聰8年(1634年)改稱興京,作為後金的第一個都城,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成都“零差評”古鎮,據說距今1700年免門票,一碗麵10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