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最高峰——紫霞峰上建有道觀“玉皇觀”。據《敘永廳縣合志 》載:“廟始建於北宋開寶初年(公元469年),初為佛庵,後改道觀”。觀內供奉玉皇大帝, 所以叫“玉皇觀”, 因其建在紫霞峰上,也名“紫霞觀”。
紫霞觀的天門與武當山天門建築風格一模一樣,從歷史的角度講,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紫霞觀兩側原有鍾豉二樓,每當晨鐘暮鼓敲響,鐘聲遠傳十餘里,給人“梵音雲外落,鳥語聽中迷” 的感覺。觀前絕壁處,一株蒼勁的千年銀杏樹迎風而立,陪伴道觀飽經歲月風雨蒼桑,人們稱它神樹,能醫百病,能知吉凶,宋代先民還在樹前立有“深山古樹神位” 進行供奉。現古樹因遭雷劈而枯死,在其根部又長出一株小樹,胸圍已達80餘公分。它和枯死的老樹臨崖而立,好似一對相擁相依的母女凝神聚目,專心致志地欣賞丹山秀麗的自然風光。
紫霞觀建築輝煌,精美絕倫,頗有氣勢。相傳,遠在公元1168年時,全真教傳入四川,丹山就成了川南的道教聖地,一直香火鼎盛,信徒遍及雲貴川三省廣袤地區。從元明清代以來,丹山的霞峰觀、圓覺洞、三清殿、祖師殿、臥龍閣、觀音閣、頭天門等寺廟群多次擴建整修,更加錯落有致,遙遙相望相守,形成壯美輝巨集的廟宇建築群,可以說是聞名天下的峨嵋山之縮影,因而有了“小峨嵋”的雅稱,香火一直鼎盛,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四時都有前來拜叩者,曾盛極川南。
沿盤山公路而上,便來到玉皇觀下。古時上玉皇觀是石梯小路,經頭道門、臥龍閣、祖師殿、三清殿,再到一線天、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最後再登一百多級雲霧天梯,才上到霞峰觀。現在修了公路,坐車可達山腰集風亭。在集風亭仰望,只見一片紅色崖巖上,宮殿凌空飛椽,猶如天上宮闕,那些登山的石階,猶如聯接天宇的天梯,那麼高,那麼遠,似乎觸手便可攪天了,難怪人們讚譽:“上接雲霄”“直上青雲”“龍穴之地”“ 天外奇峰”“秀插雲天”“第一山”等,並將這些讚譽之詞刻在山中紅巖崖壁上,字勁磅礴,筆力遒勁,深入高聳陡直的紅巖之壁,丈許斗大,老遠就能讓你感受到它的霸氣與恢巨集,感受到它的壯美與文化內涵相結合的賞觀價值。
沿著“雲霧天梯”的九灣十八轉,經“龍穴之地”到達山頂,見到絕壁危崖上鑿建的玉皇觀獨立崖頂,樓閣殿宇壯觀輝煌,雕龍繪鳳,金碧耀目。正中大門鐫刻:“霞峰古觀”四個隸書大字,左右石門坊上刻對聯二副:其一雲:“月鑑丹宮雲靄青閣;中坐垂景視頫流星。”其二雲:“立定足跟,孑身渾入銀漢裡,只見兩朝五元首,恩皇帝重,軍門宮闕竟誰歸;放開眼孔,雙城如在畫圖中,橫觀三十六峰頭,問紅巖翁,奢家樓閣今何在。”
站立殿前,一攬眾山小,紅巖三壩入目奔眼而來,萬畝茶林杉海奔眼而來,千頃良田沃野奔眼而來。竹色青青,山花爛漫,峰巖交錯,擁雲攬月,巨壁綿垣,好似只有天在上頭。進入殿中,中央供奉著玉皇大帝的寶像,兩邊也供奉許多神像,個個寶像莊嚴,威嚴英武,展現了工匠們高超的雕塑技藝和中華雕塑藝術的精美,看了讓人肅然起敬。有人曾留詩讚此:“月出中天白玉盤,鬆杉落影萬株寒。芒芒銀海舒雙眼,獨立人間笫一山。”
清乾隆進士朱孝純遊覽紫霞觀後,詩興大發:“窗瀉流泉壁隱辰,最高之處與天鄰。白雲妒煞人間路,不許清鍾落世塵。”形象地表現了玉皇觀高峻奇險,常年鐘磬聲悠揚,雲煙飄渺,獨立高臺所見的美景特色,登臨後給人留下脫俗超凡離塵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