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再次來到波羅的海,沿著圍繞她的三個古老國度: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尋找夢境裡的藍色海洋。走了三個波羅的海的藍旗海灘,看到世界最美的海水和海灘;也看到了河流和港灣依然守望故土,在潮汐起落間彷彿輕輕吟唱歲月的滄桑。

3年後,在長長的冬眠後初醒的春天,再次來到波羅的海,沿著圍繞她的三個古老國度: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尋找夢境裡的藍色海洋。

波羅的海靠近北冰洋,水質清澈潔淨,在三個國家裡圍繞著她的幾個海灘,被國際環保教育基金會組織,通過水質、生態、環境、汙染、教育、管理、安全等16項嚴格標準,評選為“藍旗海灘”。此外,波羅的海的東岸有許多優良的港灣,在歷史上為列強爭奪而留下讓人嘆息的事蹟;而前蘇聯一直將波羅的海三國作為戰略快取地區,對三國的人民不信任,也不發展經濟,在歐洲地位堪比“二等公民”,因此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三中國人民堅持走上獨立的道路。

儘管轟轟烈烈的戰爭已經過去,這卻是離我們最近的當代大歷史。這次走了三個波羅的海的藍旗海灘,看到世界最美的海水和海灘;也看到了河流和港灣依然守望故土,在潮汐起落間彷彿輕輕吟唱歲月的滄桑。

“琥珀王國”庫爾斯沙嘴

在立陶宛的第四天,來到西部面臨波羅的海的寧靜小鎮克萊佩達(Klaipeda)。許多遊客在此落腳,就是要從這裡乘坐5分鐘渡輪到“庫爾斯沙嘴”(Curonian Spit)。

庫爾斯沙嘴連續9年獲得“藍旗海灘”美譽,同時也是著名的“琥珀王國”。據記載,這裡從前松樹密集,在一次地殼運動後將半截土地沉入水底,只留下半截與陸地相連,後來由於長期風沙堆積和潮水侵蝕,形成長98公里,最寬處4公里,最窄處僅400米的狹長沙洲,形成將波羅的海分開的庫爾斯瀉湖,這狹長的沙嘴也被形容為波羅的海沿岸“優雅的一撇”。

這個位置奇特的沙洲,早在3000多年前便有人在此居住,靠著捕魚打獵以及打撈海底古松樹脂琥珀為生,它不但是世界90%琥珀產地,也因島上保留了多處歷史古蹟及傳統房屋和生活方式,在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裡處處流露著與大海搏鬥的痕跡。首先看到大片的紅樹林與高聳的針葉林,那是島上居民長年受風沙、潮汐的侵害,一代又一代地種樹與風沙抗衡,使到沙嘴上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也曾因老樹枯乾而引發林火,留下大片光禿禿的空地。我們在一處密林小叉路停車,高聳而疏落的枝椏間,竟是密密麻麻的大鳥巢及黑大的身影,原來這片樹林是魚鷹的棲息地。

我們也在島上的最高點停留,登上觀景臺一覽沙嘴的壯麗景觀:湛藍的大海,圓弧度的海灣,廣闊的沙丘還留有風吹過的美麗波紋,綿延柔細得像沙漠。沙丘上還有各種珍貴的荊棘類植物,走在長長的木棧道,遠處藍色的海洋和天空,出現點點翱翔的白影,那是海鷗三三兩兩歸來了!

島中央的尼達(Nida)小鎮過去是漁村,現在是積極發展旅遊業的熱鬧小鎮;更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Thomas Mann)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度假屋,而成為德國及北歐人嚮往的濱海度假勝地。小鎮上漁民的房屋現在都漆上亮麗的色彩,即使新蓋的樓房也儘量接近島上的平房或別墅特色,而海邊一根根釘有木屋馬車帆船的風向標,更增添海島色彩。

沙洲前半段52公里屬立陶宛,後半連線著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從尼達繼續前進,可到達島中央森嚴的邊防哨站。邊境人少的海灘,夏天常有人裸泳和洗澡,這也是藍旗海灘的特色。

克萊佩達:有故事的小鎮

克萊佩達是立陶宛唯一的不凍港。13世紀條頓騎士團佔據克萊佩達,16世紀歸屬德國,後曾被瑞典、法國佔領,二戰後蘇聯紅軍入侵,大批居民被流放西伯利亞。1991年立陶宛獨立,克萊佩達逐步重建。

數百年的列強輪番統治,克萊佩達保留了歐洲各種型別古建築,各型別風格混雜著,卻也呈現一種獨特的美。近幾十年來許多藝術家湧入,在古城各角落留下眾多壁畫與雕塑,沿著巷弄隨意漫步,不經意地邂逅藝術家的傑作——黑色幽靈、許願鼠、紳士貓、牆上的紅龍、老城郵箱、屋頂的魔術師等,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為尋找雕像而玩轉全城,使探索這座城市充滿驚喜。

清晨迎著寒風到街上閒逛,偶然發現一座由墓園改建的雕塑公園,數以百計的雕塑散佈園內,與參天古樹融成一體,群鴉不斷呱噪,這時所有雕塑彷彿都有了生命,或沉思,或吶喊,或默哀,讓人感受這座城市隱藏著的傷痛。

利耶帕亞:風誕生的地方

從克萊佩達繼續往北走,筆直公路兩旁成片白樺林,不知不覺中已跨過國界到拉托維亞。我們的目的是西部波羅的海沿岸的利耶帕亞(Liepaja),是拉托維亞第三大城市,也是個不凍港。歷史上利耶帕亞是德國的補給港,是蘇聯的祕密軍港;拉托維亞獨立後,成了以漁港和軍港為主的經濟特區。傍晚入住海港碼頭貨倉改建的Promenade酒店,紅磚建築和裝潢擺設充滿懷舊色彩;安頓好後剛好趕上日落,紅霞漫天,映照著河畔的遠洋貨輪,老鷹與海鷗盤旋飛翔,還有排成“人”字的大雁群,與碼頭漁船桅杆構成美麗圖畫。

利耶帕亞是一座美麗而安靜的城市,幾乎全年都有來自波羅的海的強風,這也造就波羅的海中世紀航運的發達,而被冠上“風誕生的地方”或“風的城市”的稱號。我們隔天遊覽也被評為“藍旗”的海灘,依然是蔚藍海水與潔白沙灘,但春寒裡格外悽清,也顯彰了風帶來的寂寞。海灘廣場有座長紗披身、眺望大海的婦女塑像,原稱是盼望出海捕魚者平安歸來,其實寄寓著一段悲痛歷史。1939年,德國納粹與蘇聯進行祕密交易,把波羅的海三國劃入蘇聯勢力範圍,1940年蘇聯侵佔三國,並進行殘酷的“卡廷大屠殺”。二戰爆發,不願加入德軍的被納粹屠殺,二戰後蘇聯迴歸,數以萬計居民被流放西伯利亞,許多人投奔怒海逃亡,卻大都被擊斃海上。這座塑像是為悼念這些逃亡的死難者而建的。

從市中心往北走,跨過兩條運河來到北郊的蘇聯風情小鎮卡羅斯塔(Karosta),當年蘇聯在此興建軍港,引進大量俄羅斯移民,拉脫維亞獨立後,他們滯留在此看著城市蕭條荒廢,更經常遭受敵視,而他們最大精神寄託便是金碧輝煌的東正教堂。

尤爾馬拉:天空之鏡

距離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約25公里的尤爾馬拉(Jurmala),是第三次看到波羅的海,也看到三小國的“春天”。這裡有一個綿延33公里長的海灘 ,冰藍色的海水,令人心曠神怡的微風,還有銀白色的沙丘。

尤爾馬拉意為“海岸”,素有“拉脫維亞的明珠”之稱,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旅遊勝地,一望無際的沙灘後面是精巧的新藝術木屋群和蘇聯時期著名的高官療養院。

春日天寒,海灘弄潮人少,而退潮時出現的潮間帶,明澈地映著天空的藍天白雲,有如南美玻利維亞“天空之鏡”的美景,與沙灘上成群飛翔的白鷗組成亮麗圖景。沿步行街漫步,有街頭藝術家擺賣畫作,有各種造型獨特的裝飾藝術,院子裡偶有應節盛開的櫻花,路上還有賣琥珀紀念品的小檔子、咖啡座、雪糕店、推著嬰兒車的少婦和歡笑玩樂的孩子。

這是走出戰亂陰影的尤爾馬拉,書寫著拉脫維亞人對明天最深切的盼望。

塔林:真正的古城

波羅的海三國裡愛沙尼亞位處最北方,首都塔林(Tallinn)是一座三面環水、方圓不足160平方公里的小城,也是歐洲北部唯一完整保留了中世紀風格的城市。塔林古城建於13-16世紀,並於1997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進入塔林古城前,我們在一處海傍停車,隔著波羅的海望向古城,近處是藍藍的海水、淺灘上的礁石與礁石上歇息的海鷗,遠遠一道是教堂古堡林立、高高低低尖塔伸向藍天的風景線,這便是名副其實的“塔林”。

塔林是一個文化混血兒,千年歷史遭多方統治,遺留下來多種文化之間相碰撞。本土原有的多神信仰,瑞典人、丹麥人、芬蘭人、德中國人、荷蘭人、蘇格蘭人、俄中國人、波蘭人相繼攜帶各自文化與信仰而來,但這些入侵者最終都融合到當地文化之中,組成了今天的塔林。

這是一座真正的古城,處處可見城牆以及圓形尖頂塔樓的遺址,穿過城門進入古城,有為遊客而設的馬車,走在石板路上“得得”作響,把遊人帶進中古世紀的時空裡。與其他古城不同,塔林古城地勢起伏,在老城穿街走巷很考腳力,各種防禦工程隱藏其間,多處守衛塞堡現在多成為絕妙的觀景高地,讓你飽覽這座城市的壯美。

走在古城實屬難得的體驗,常常感覺自己走在中世紀裡,巴洛克、洛可可、羅馬、哥特、拜占庭式教堂都匯聚於此,同一條街上經常陳列多種風格建築,有人說這裡是歐洲建築的博物館,也有人稱塔林是“新布拉格”。

在古城裡逛了兩天,根據指南尋找當地推薦賣鬆餅的咖啡餐館,就在建築物之間的巷子兜兜轉轉,發現一些有趣的巷子如長腿巷、短腿巷、鬼魂巷等,充斥著種種詭異的傳說。我們按圖索驥,找到了有五六個幽靈塑像的少女塔、與里加“三兄弟”對應的“三姐妹”建築;在百年老店品嚐了香蕉和巧克力鬆餅後,黃昏的夜幕漸漸籠罩,廣場上亮起燈光,穿盔甲街頭表演者,還有做中世紀騎士打扮的侍者登場,周遭彷彿電影場景,在緩斜的坡道或狹窄的長梯間,總是與經過百年戰火洗禮的一磚一瓦不期而遇,每塊磚瓦似乎都有說之不盡的故事。

想起坐堂山觀景臺的紅牆上有句話:“The times we had”,細細咀嚼下感到些許憂傷,那些我們曾經擁有的美好時光,竟在這裡悄悄劃上句點。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馬來西亞砂拉越州古晉Kyushigai居酒屋看亞答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