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地名是表示地理實體的符號,同時也是人類活動的反映,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地名名稱看出人類的歷史丶政治、經濟、文化及對自然界的認識,烏什縣“烏什.圖爾滿”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何時?“烏什.吐魯番”的語意又是什麼意思呢?

烏什縣常被維吾爾族稱作為“烏赤.圖爾滿”、“烏什.吐魯番”等稱呼,這是一個地方的地名同時用兩種名稱重疊稱呼的現象,也是為了辨識區分一地多名、避免異地同名出現誤解現象,這裡漢時為溫宿國地,唐置溫肅州,州治大石城。又稱作於祝。元、明以來烏什有倭赤、烏赤等名稱,或為其地。在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兀赤”、“烏赤”與“烏什”諧音,清政府把原來已經叫“圖爾滿”的地名改成為“烏什”。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在此設置烏什辦事大臣,光緒九年(1883年)設烏什直隸廳,隸阿克蘇道。民國2年(1913年)改直隸廳為烏什縣。

“烏什.吐魯番”系一地多名、重疊稱呼的結果,“烏什”是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倭赤”、“兀赤”、“烏赤”、與“烏什”諧音,清政府把明朝永樂年間原來已經叫“圖爾滿”的地名改成為“烏什”的結果,因“烏赤”是蒙古語“兀剌赤wū là chì”的音譯簡稱,常常被亦作“兀赤”、“倭赤”、“烏赤”等,故“烏什”就是“兀赤”之意,譯為漢語的意思就是:管理驛馬的人或馬伕,也可以簡稱為;驛馬官、弼馬溫等等。

烏什縣曾經是古絲綢之路中道上,赫赫有名的溫宿國所在地。《漢書·西域傳》中記載:“溫宿國,王治溫宿城,戶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東漢明帝時,溫宿臣服於漢朝。北魏以後,被龜茲兼併。貞觀二十二年(648),唐朝破龜茲以後,在此置溫宿州,州治地名叫“大石城”,也叫“於祝”。溫宿州隸屬安西大都護府。南宋時期屬西遼。元代是別失八里的,明朝永樂年間叫“圖爾滿”,“圖爾滿”是“吐魯番”的另一種音譯寫法。

在清政府乾隆二十年平定準噶爾部以前的烏什被記作圖爾滿,圖爾滿正是封建時代,那些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當時的意思是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削藩,稱藩(自稱屬國)。

“藩”也是源自中國古老封建制度的一種地方分權概念,並且是由當時持儒學理論者們所建立,那時候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民族或地區,他們不同程度的借用中國儒學理論封建制度,並且使用“藩”這個詞,它成了各種與領土分封治理有關的制度或名稱,“藩”的含義它還包括以下內涵:

1.藩,是對諸侯國的雅稱,見外藩。

2.藩王,是封建有領國(藩國)的諸侯王,例如明朝延平藩。

3.藩鎮,是唐朝中期以來的地方軍事單位,例如河朔三鎮。

4.“藩司”或“藩臺”是(敬稱),是明、清兩代對地方行政長官、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的非正式稱呼。

“番”與“藩”是漢語,“番fān”是“藩fān”的同音異寫

簡化字,在中國古代,自漢朝以來、“藩”是領土分封治理有關的制度名稱。

吐魯番是“吐魯”與“番”兩個詞的組合,“吐魯”是蒙古語,

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人把它寫作為“吐魯”、“圖魯”、“圖爾”、“吐爾”等,意譯為漢語,它的意思就是“政治”。

為此,“吐魯番”這個詞是蒙古語“吐魯”與漢語“藩”的合意

詞,譯意為漢語就是;

1.“藩屬國”,

2.“藩屬體系政治”,

3.“藩國體系政治”,

4. 地方“藩司布政使司”,

5. 地方“藩臺布政使司”等等,總之“藩屬國”當時的政治體系是依附在擁有其主權國家的中央政府。

從以上的解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烏什.吐魯番”是蒙古語和漢語的組合詞,是蒙古語與漢語之間相互借用的結果,可以肯定“烏什.吐魯番”是歷史早期階段的某個政治利益核心,在這裡所建立的國家政府管理機構或政治高級領地,也有可能就是“藩屬國”或是“藩司”與“藩臺”的承宣布政使司”,不管怎麼說,地名“烏什.吐魯番”是先有“吐魯番”,而後有“烏什”這個稱呼。

烏什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曆史文化的古城,是絲路文化和西遊文化的交匯處,從兩漢時期到兩晉年代、一直順延到南北朝,到陏唐的史書都記載了這裡,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烏什被清朝政府設為南疆首府,並派參贊大臣行使權力,烏什自古以來就有半城山色半城泉,人傑地靈塞江南的美稱,這裡夏無酷暑,冬無凜寒,是久負勝名的避暑山莊和旅遊勝地。

唐王寨遺址,別具一格,別迭裡烽隧,景觀自然,佛窟洞府、遺世千年,壁畫藝術、敘述淵緣、淺海相燕貝化石遍佈燕子山,這些名勝古蹟,為邊陲重鎮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蘊涵、永世流傳,鐘鼓樓、九眼泉、沙棘林、醉柳園、訴說著過去、環顧著今天,這就是“烏什.吐魯番” 。

作者/ 王瀚聲

7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因外形太亮眼走紅的建築,吸引無數遊客打卡拍照,你知道在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