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引言—名字由來

武穴前身為廣濟縣,古稱“佛國”,取“廣施佛法,普濟眾生”之意。廣濟縣治,原在梅川鎮,1953年遷往武穴鎮。1987年10月23日,廣濟縣撤縣建市,更名為武穴。相傳武穴最早是24戶鄔姓船民於烏石磯江釁定居,靠江吃江,故漢代稱為“鄔家閱”,後演變成“武家閱”、“武家穴”再成“武穴”。

武穴市今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

長江圖

長江自西向東沿南部邊界流經武穴市。

橫崗山

橫崗山為大別山南端一峰,位於中國湖北省黃岡市武穴市梅川鎮。重巒疊嶂,宛如龍臥其巔,故名“橫崗”,最高峰815米,素有鄂東屏嶂之稱。

橫崗山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佛道教旅遊勝地,天然的避暑場所,公園境內有始建於隋唐時期的古廟宇,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歷代文人墨客高僧在橫崗山遊歷,並留下手跡,歷史亦有記載,有代表性的如:徐霞客、李白、杜甫等,至今山上仍留有石刻碑文,禪宗四祖道信,幼年在此出家,橫崗山雲蓋寺廟志有專門記載,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到此遊玩並留有詩文碑刻,《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在山上著書,李時珍在山上採藥等。

武山湖

古名青林湖。《尚書》載:“江水過九江,至於東陵,西南流,水積為湖。”湖西有青林山,故謂之青林湖。這在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裡是有記載的。武山湖是因為武山得名,又叫午山湖。穴在《爾雅》裡是水道的意思,而《元和郡國志》和《尚書》(禹貢裡武穴被稱為東陵,因為黃岡舊稱西陵。禹貢載,東陵是揚州和荊州的分界)裡面稱武家穴為九江第一穴。武山湖收受梅川、大金、鐵石等河來水以及黃泥湖的水,經豐收大港入太白湖,或經武穴大閘入長江。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大戰陳友諒之時,兵敗退至武山湖畔。但見湖水茫茫,前無渡船,後有追兵,朱元璋仰天長嘆:“天助我生,天絕我死!”話語未了,只見兩條大鯉魚,一青一紅飛快游來。朱元璋慌不擇路,一步跨到紅鯉背上。那鯉魚擺動尾巴,馱著朱元璋疾馳而去。青鯉緊緊跟隨。陳友諒策馬追至湖邊,急忙放箭。說時遲,那時快,只見那青鯉往水面一躍,擋住了那支射來的箭,正好射中魚腹。那魚頓時變成一座孤島,這便是今天的武山寨。這湖便稱作武山湖。

雙善洞

雙善洞位於武穴市田家鎮山上村笠兒堖西側。隔江與半壁山相望,相傳石時有一對仙男仙女常出入此洞,專施善福於人間,故名。洞門高2米,寬約1.5米,上方刻隸書“雙善沿”字樣,門外石闢8處刻有詩文,明朝名士吳國倫作有《遊陽城洞記》,記敘其景,此洞分三洞十八重之多,層層相連,洞洞相通,洞中因裡外氣流流動緩慢,終年四季如春,雲霧繚繞,故為避暑勝地。

浴佛井

浴佛井位於武穴市梅川鎮西街清水港,是四祖道信出生的地方。有“天下第一佛井”美稱的“浴佛井”井水靈異,在武穴市梅川鎮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1400多年前,司馬申來蘄州永寧縣(今武穴市)任第一任縣令,其夫人在梅川鎮(當時縣府所在地)產下男嬰,取名道信。因司馬申愛民如子,好評如潮,故該縣縣民皆為老來得子的司馬縣令感到歡喜。

據民間傳說,孩子都是送子娘娘贈送的,孩子出生第三天,送子娘娘要來人間探望孩子,所以在新生兒出生的第三天,要由接生婆幫新生兒舉行一個洗澡儀式,民間稱之為“洗三朝”。那時候,這口井並不叫“浴佛井”,前來祝福的親友只知道產婆一邊說著吉祥話,一邊用西街那口井的井水給道信洗浴,道信不吵不鬧。當時應該沒有人會想到,正在愜意享受著井水洗禮的司馬道信後來會成為中國佛教禪宗四祖。

鄭公塔

鄭公塔原名椿山塔,位於鄭公塔鎮東約300米的太白湖濱。號稱鄂東第一塔。塔身青灰,約20度傾斜。因此有鄂東“比薩斜塔”之稱。此塔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年間(936—941年),明宣年間僧人行銓在原址重建,明成化三年(1467年)10月又由僧人繼壽重修。迄今塔形完整,圖案猶新,銅鑄塔頂尚存。塔頂上還長著一棵四季蔥綠的胡椒樹。

相傳為當地一鄭姓人氏所建,故名鄭公塔。清同治壬申《廣濟縣誌》載,“因鄭公者不知其名,宦居茲土,舍地建塔,名椿山塔,俗呼鄭公塔”。鄭公塔山巒擁後,湖水繞前,湖光山色,景趣盎然。

《廣濟縣誌》有詩詠 此塔:“一塔猶今古,孤危耐雨風;湖山環鎖外,煙月影籠中;閱歷經唐晉,周圍半檜松。”如今,此塔連著“禪居寺”,伴著“功德橋 ”,形成了"腳踏新月”、“塔頂銀盤”、“寺塔映霞”、“斜塔吊月”、“頂溢蕉香”等多種景觀 ,令無數文人墨客、善男信女慕名而至。

非遺文化—岳家拳

岳家拳是中國較為完整地流傳下來的漢族傳統拳術之一,為民族英雄岳飛根據自身所學結合與敵作戰中實戰而創立,傳說為內家拳形意拳母拳,流傳至今已800多年。據岳氏宗譜記載,岳飛後裔在湖北武穴已相傳三十三代,近兩千多人。自宋代至今,岳家人對岳家拳的練習從未間斷,而岳家拳的最初拳譜,就保留在《岳氏宗譜》中,是岳氏家譜的一部分。

岳家拳有著獨特的技擊功能,其套路具有動作古樸、簡單易學的鮮明特點,身法運動以前進後退為原則,而以吞、吐、浮、沉為主,手法則以雲霧拋託為主法,理法以殘、疾、援、奪、牽、捺、逼、吸八字訣為主法,強調以四兩撥千斤方式借力打力,消身閃打,剛柔相濟,以打救打。岳家拳講究內外兼修,注重精神、意識、氣息的鍛鍊,通過內練培養人體的元氣、正氣,改善人體各系統和器官的功能,做到以內助外,以外促內,內養外修,內壯外強,達到壯內強外的全面健身作用。

地方特產—佛手山藥

武穴佛手山藥種植歷史悠久,據清同治壬申《廣濟縣誌》記載,唐貞觀年間開始引入種植,至今1300多年。栽培面由橫崗山向太平山擴展並覆蓋大別山二支脈。

廣濟古稱佛國,原廣濟縣名即取廣施佛法,普濟眾生之意。相傳,唐貞觀年間,唐僧存奘和尚(俗名蔣祖)遠遊暹邏(今泰國)等地,來到廣濟,建大藏寺居之。佛手山藥即由大藏禪寺僧人首先栽種,初以健脾補肺、固腎益精之藥物栽種,因栽種於寺廟,用之於醫藥,且形似手掌,故稱“佛藥”。與龍坪所產之龍藥(為名藥材,久已失傳)齊名。後傳入民間,漸有人佐以菜餚,以滋補身體,始覺美味無比。至明代,蘄春李時珍發現“佛藥”與“山藥”十分相似,便有“佛手山藥”之稱。

地方美食—酥糖

武穴酥糖原名桂花董糖。相傳是一位姓董的孝子,其母生病,不進食,他將麵粉炒熟,混以蔗糖、芝麻屑、桂花等,味甚佳,母愛食。後被移植至糕點業,初名桂花董糖,因人們對“董糖”二字意義不解,改名為桂花酥糖

武穴酥糖屬地方傳統特色產品,武穴市原名廣濟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明代萬曆年間,武穴鎮桂花橋有一董姓孝子與母相依為命。入秋一日,母親偶感風寒,臥床不起。因家境貧寒,無錢治病抓藥,自用芝麻炒熟研末,搖落院中新鮮桂花,以蔗糖浸漬,與芝麻末混拌,侍奉床前。

母食數日,竟咳止康復,且目朗神清,心舒氣暢,猶如枯木逢春,遂傳為佳話。時人稱為“桂花董糖”、“止咳粹”、“孝母酥”。後經作坊加工,歷代糕點名師不斷改進,於清朝道光八年定名為酥糖。這個就是武穴酥糖的簡史。武穴酥糖伴隨著這個美麗的傳說,膾炙人口,家喻戶曉,流行於吳頭楚尾、長江中下游一帶,經久不衰。

後序

武穴是一座美麗的江城,地扼吳頭楚尾,素有“三省七縣通衢”、“鄂東門戶”和“入楚第一港”之稱。前身為廣濟縣,古稱“佛國”。

5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太姥神韻|來一趟人間,至少要奔赴一次日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