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堂石窟,坐落在遼寧省義縣縣城西北9公里的大淩河北岸,萬佛堂石窟始建於北魏年間,因為常年的自然風化與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經破損坍塌,不復存在了。它被譽為中國北方石窟造像藝術寶庫,同時萬佛堂石窟又是一處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區。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可分為東、西二區,西區有9窟,東區有7窟。西區的9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3窟、下層6窟。其中第五窟內刻有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的造窟題記,題記寬約1米,上方雕有小千佛,千佛上有屋形龕楣,題記文字書法精美,清末著名學者、維新運動志士康有為稱讚它為“元魏諸碑之極品”。抗戰時期,石窟再次受損,經過1994年至1996年三年的修繕方才重放光芒。
景區看點;
西區;據碑刻記載:西區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東將軍營州(今朝陽)刺史元景為黃是祈福開鑿的。現存9窟,分上下兩層,下層為6大窟,上層為3小窟,另有部分壁龕。儲存較完整的是第一窟和第六窟。由東向西依次排列,進入第一個窟,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窟內平方形,高約5米,每邊長約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面佈滿精細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合內的佛像,待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的飛天,門內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形象生動。
東區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等74人開鑿的私窟。石窟佛像大者丈餘、小者不過盈寸,整個造像群佈局嚴謹,內容豐富,鐫刻精巧,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為顯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為明清時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於寶座之上,有46隻手從周身向外伸展,每隻手上有一隻眼睛,閃爍發光,至於手鑲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們要象菩薩一樣,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並舉,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
第一窟,東西北三壁各雕三佛,經過泥塑後又復原,面目已難辨認。窟中心方形塔柱上部的佛像及供養人像,都是北魏的珍貴遺蹟。下部四尊佛像為後代補雕。
第六窟現存一尊大彌勒佛,高約3.2米波形髮髻,細眉長眼,高鼻薄脣,叉腳倚坐,體現一種慈善尊嚴和超然出世的神態,是典型的北魏造像,兩目邊侍菩薩,無朝和無葉,這尊彌勒佛是萬佛,叫叉腳彌勒。
萬佛堂石窟,是東北唯一的摩崖石窟群,石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窟內的壁畫涵蓋大量古代少數民族的生活情景,此外,萬佛堂石窟脫胎於雲岡石窟,與龍門石窟等石窟有千絲萬縷的聯絡,研究萬佛堂石窟 有助於研究同時期的石窟,並且能搞清楚工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