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首先得說明一點,“窮遊”不代表沒錢去旅遊,只是不同於傳統的一種旅行方式,在“自由旅行”的同時,花最少的錢去享受最高檔的風景,和有沒有錢一點關係都沒有,照我看這還是比較有時代感的方式。
“窮遊”這種方式在咱們中國,可是姍姍來遲,相必有很多的朋友見過很多的外國年輕人,揹著全套的傢伙事,在咱國內轉悠的,穿戴也不是像我們一樣漂漂亮亮的,有些還很邋遢,我倒感覺他們才是真正的窮遊,就那身行頭看來是“真窮”,不過也應對了西方國家那種對“自由”概念,我接觸過幾個“老外”旅行者,有些就是湊個路費就上路了。
這個女伴作者是在色達佛學院撿的
咱們國人的經濟條件較好,一般出去旅行都是“放鬆之旅”,好吃、好喝、好玩、儘管咱消費得起,而外國人往往是是對異地文化的一種敬仰而來,也是想要把自己和當地的人文混合在一起的那種感覺,其他的“吃”和“住”方面就不太重視,這個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窮遊“並不是為了省錢而省錢 旅行才是核心一場完美的旅行,並不是要把什麼成本都壓縮到最低,吃不好睡不好,還談何安心旅行,把享受都變成“遭罪”了,本來是淨化心靈去了,在最後落得是叫苦連天,那裡還有下次的出行計劃,再想出去都報旅行團去了。
真正的是”窮遊“其實是極度的”實用主義“,不管什麼事合適就好,絕不偏激也絕不低下,還不至於為了幾元錢的差價,就選擇極不安全的旅館,為了省幾塊錢的飯錢,就不去品嚐當地的的特色小吃,應該一切都應該以”合適“,”務實“,”實用“為主,這樣才能有很好的旅行體驗。
作者在羊卓雍措的和藏民朋友一起閒聊
青海湖“窮遊”顯靈
這個是一個教科書一樣的例子,10年我們自駕去青海湖旅行,10個人兩臺商務車,暫定為A和B兩臺吧,我在A車,車上都是比較談得來的朋友,B車呢,都是有些小資的人幹什麼事都有些講究,在到達的第一天就在住宿上有了分歧,我認為人多咱住青旅就很划算,都是6人間30一床,全包一晚也就180,住的也是非常舒適,就是廁所有些不方便,B車的人就不願意了,都說這裡的條件不好,青旅大家都知道,乾淨舒適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就是配套的簡陋點,最後B車自己走了找高檔住宿了,最後他們B車五個人每晚的費用是800,而我們A車只要180,還是大家住在一起非常熱鬧,大家都非常高興。
第二天匯合後就往景區走,我是做過功課的,知道青海湖是無需進入景區,多往西走一些就有免費的湖景看,風景比景區裡要好得多,B車的人又有相反意見,認為景區才是最美的,沒轍又分開了,A車的人隨我走了免費的地方,B車人進景區,門票、停車、小景點等費用1200,A車免費,在吃飯上B車選擇了看上去非常好的景區飯店,七七八八吃了500左右一頓,還沒吃下樣子,我帶著A車的人,在石乃亥鎮上找到了一家藏民開的小館子,10元一份的藏式尕面片真叫個香,再來盤50元的犛牛肉,完全的當地風味,特別給力,最後算賬100,說到這裡看來大家也應該看明白了,我也不用再說下去了,咱算下截止這時,兩車除去車費,AA費用的差距吧。
A車:800住宿+1200門票+600午飯=2600
B車:180住宿+100飯錢=280
看到這裡你覺得上面的專案有水分嗎?
看到在費用上巨大的差距了嗎?
B車的人逛景區、住高檔酒店、吃景區飯店“享受”了嗎?臉面都是錢貼出來的。
A車的人逛免費景區、住青旅、吃當地特色“遭罪”了嗎?晚上住宿還多包一床呢!
在上面這四個反問下,“窮遊”是絕對的優勢,高檔酒店的一晚住宿,起床後看到的太陽和青旅床上起來看到是一個太陽,一個專做“一錘子買賣”的景區飯店,能做出什麼好吃的,尋常百姓常去的小店,他敢做的難吃嗎?
“窮遊”的意義所在這個就得舉例對比下了,一個門票300的景區,為什麼值這麼多,因為投資了
投資什麼了?圍起景區的建築物了!
說到這裡估計大家也明白了,每一個景區的容量都不可能做到最大,都是在有代表性的地貌或者景觀裡圍出一小塊,來作為定向觀賞點給遊客開放,但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個道理還得懂得,景區在建設的時候肯定考慮過交通地貌類的因素,一般圈地都是挑各方面平均的地方,真正的好景在更深的地方,在國內知名景區裡不知大家見過外國“揹包客”嗎?那是肯定沒有,老外都懂這個道理,你往景區邊上走走,都在邊上逛呢! 看看他們相機裡的照片,有些比景區裡的風景還要好。
作者在西藏林芝 所在的位置絕對是不用進入景區的
稻城 亞丁路遇英國爺們
有一次去丙察察準備從四川的稻城亞丁穿越過去,到梅里雪山再向南走,就在稻城亞丁景區的邊上一個小村子,那個地方雖然不在景區,但是可以直面景區也是非常漂亮,有個黃頭髮藍眼睛的英國小夥,在帳篷前面對著電腦打字,我就過去打了個招呼,問他在幹什麼,說是在寫自己的遊記,發在學校的論壇上,全校很多人都在關注他,
我說“你怎麼不進景區裡面呢?可以更好的了解呀,你猜人家說什麼“我在這邊上轉了兩天,對著景區宣傳照找到這裡,比裡面要好很多,進裡面要花40歐元,我沒有錢,來的機票都是同學們捐的”我碉堡了,又問他你怎麼吃飯,他端出來一箱中國風格,40袋裝的“豫竹泡麵”,稱讚這個非常好吃,我問他吃完了怎麼辦,他在來這裡時就做好了功課,在成都讀找了份帶英語的臨時工,日結那種,還隨時可以離開,想必他是要賺回程的機票,這種“窮遊”的心態估計咱很多的朋友都不能理解,就在說話時,有個藏族阿媽來給他送了一大塊的奶豆腐,說了很多倆人都聽不懂的話,看來他這幾天在這裡混的還不錯,帳篷邊還有地裡的工具,看樣子還給村民幹過活,看來在這裡吃喝是不愁了,再看著他打字時,臉上眉飛色舞的樣子,應該是很享受這一切,這個“老外”真是好心態呀。
作者在新疆那拉提大草原給牧民幹了三天農活混了吃住
不要提物質享受 可能“窮遊”享受的更高階對在旅行中附加的東西,這在“窮遊”上是很微妙的,比如說“交通”,這個可能是很多的旅行者比較“上心”的事情,在我的選擇一般都是“公共交通”,就算是自駕車到了一個城市,基本上都是把車找地方停好,然後就坐著公交出去轉悠了,在“窮遊”裡還是要講一些帶有價效比的“通行效率的”。
你不可能了解每一個城市的交通狀況,或是景區的通行狀況,在這種狀況下當地交通就非常適合“窮遊”,堵在計程車裡和坐在地鐵裡的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那是天壤之別的。
這個是在西藏羊卓雍措撿的“女窮遊”
成都大熊貓基地的那些事
假期都是想要帶著孩子出去溜達的,14年十一長假我們兩家也結伴去了成都,說是帶孩子看看熊貓去,去程一切順利,到了成都在去大熊貓基地的方式上有了分歧,我是要做公共交通,另一家不同意,說是“公交太擠又很髒”,“走路太多,累”,哎!最後還是各走各的了,他們家選擇自駕車去了。
我們都是上午8點出發的,大熊貓基地較遠,距離住地20公里的樣子,我先坐了20分鐘地鐵到了公交總站,隨後20分鐘的公交到達公園門口,加上走路,總共用時1小時,我在公園聯絡另一家,你猜怎麼著,十一期間成都市裡也很堵,他家剛出門4公里就堵車了,隨後我們9點整進公園,12點遊園完畢出來,另一家才剛到正在找停車位,在我晚7點坐在“巴蜀大宅門”的火鍋前夾起一片毛肚的時候,另一家才剛剛回來,男主開車開到“精疲力盡”直接休息了。
我家:去程+遊玩+回程=5小時
另家:去程+遊玩+回程=11小時
這個時間差還是很明顯的,不用說11小時那肯定是很難熬的,不過出去旅行時間都是有限的,“窮遊”的方式還可以提高時間效率,特別的實用。
我對於“窮遊”的認識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一點不假,可能“窮遊”是我的一種信仰吧,有的時候就是一種歷練自己的方式,可以叫自己的心胸開闊起來,看看外面的人或事,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給自己一種努力的信心,叫自己知道還有很多需要奮鬥的事情,從容的面對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