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氣,因為來到貴陽,暑氣才消退幾分,不然怎麼稱得上“爽爽的貴陽”呢?
大學四年裡,就是在貴陽生活,所以再次來到這個城市,很親切。此行的目的是因為表哥結婚,婚禮在晚上,而我們前一天就驅車到貴陽,歇了一夜,第二天白天空閒的時間很無趣,大家便萌生了出去遊玩的念頭。青巖古鎮,幾乎沒有經過太久的討論,就決定了目的地。父母、妻子、親友一行來到了古鎮。
這座延續著明清時期格局的古鎮,讓人一進其中,便覺與心曠神怡。穿過古鎮中的幾條街道,走在青石板路上,看到房屋和一些狹窄的小巷,特別是背街,從來都會以非常優雅的姿態,來迎接踏上這片土地的人們。古鎮內,一些儲存得比較完好牌坊、城牆城門、宗教建築等,在這座古鎮中,用精美絕倫來形容也不為過。最吸引人的還有石雕、木雕,每一處石雕、每一扇門窗、每一張櫃檯,都彰顯著那古老而神祕工匠的精湛技藝。
上次到古鎮,已經是多年前的一個暖冬。
當時,母親藉著到學校探望我的名義,來到貴陽,閒聊時才明白母親的來意,在老家體檢查出問題,醫生讓她過來做進一步的檢查。都過來好幾天了,只是沒有告訴我,還說沒檢查出有什麼問題,如果真的檢查出來問題來,是不會告訴我的。也使我陷入了自責,假如母親病倒了都不知道,我是不是很不夠資格作他的兒子,好在是老家醫院誤診,於是放鬆心情,帶著母親,決定遊一次大學兩年都未到過的古鎮青巖。當母親知道進去要門票的時候打了退堂鼓,又一次感覺心裡的酸楚,母親這樣不闊氣,使我很內疚。出於私心和貪玩,我也想去看看同學們口中有吃有樂的青巖古鎮究竟長什麼樣子,便以門票不貴為由,執意讓母親和我一起去了古鎮,但我們並沒有買那名聲在外的滷豬腳。
然而這一次,已經相隔近五年,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內心也不再像之前那樣酸楚,母親遊玩得也非常開心,大家也品嚐了美味的滷豬腳,提起滷豬腳,還有一個典故:據說,在清末,青巖人趙以炯赴京趕考,啟程時,其母就滷製了一鍋豬腳,讓他在路上吃,後來,趙以炯金榜題名,高中了狀元。因此,青巖人又稱滷豬腳為“狀元蹄”。這“狀元蹄”配上貴州人最愛的麻辣蘸水,無論是味道還是口感,可稱得上是人間絕味了。
品嚐了滷豬腳後,一行人繼續走在古鎮的青石板上。萬壽宮,起初是是南來北往的商賈聚集地,後改為道觀;高大的牌坊均是南北向,高9.5米、寬9米,均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原有八座,現僅存有三:分別是北門外的“趙彩章百歲坊”、定門外的“周王氏媳婦劉氏節孝坊”和南門內的“趙理倫百歲坊”;迎祥寺,有“黔山祖廟”之美稱,是貴陽市的著名古剎之一,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香火;當然還有狀元府、文昌閣、名人故居等景點,都散發著這座古鎮的人文氣息。
慢慢地,沿著青石板路,來到古鎮的古鎮的城門前,爬上城門,便來到城牆上,人們都稱它為“小長城”,有一處非常陡,雖不及華山之險,但也使行人如履薄冰。一路上,我拉著母親,像兒時她牽著我一樣。來到城牆最高點,吹著涼爽的風,俯瞰整個古鎮,別有一番韻味。整個古鎮很大,都靠著山,並且都用青石砌成,石頭牆、石板房、石坊、石巷和石街盡收眼底,怪不得叫做青巖古鎮。相比於被商業化氣息越加濃厚的麗江古城,我更喜歡這座古城散發出的文化底蘊。我很高興,我看見過古鎮的發展,了解過古鎮的歷史,也期盼著古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