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縱觀亞洲的內陸交通網路,存在一個核心區,分別連線著東亞、中亞、西亞和南亞,這個核心區就是由帕米爾高原、南北天山山脈和青藏高原組成的三大高山區,將南北疆、中亞五斯坦和印度河恆河流域隔開。而圍繞這個高山核心區,依靠高大山脈上的冰川冰雪融水,彙集成大大小小的眾多河流,而這些河流的兩岸滋養著大量連續的綠洲(如興都庫什山北麓)和農耕區(如中亞河中地區),使得這些地方自古至今都是重要的經濟中心和人口稠密區。而犍陀羅盆地就是其中之一。

當來自中亞河中地區的商旅或者來自西亞伊朗高原的遊牧勢力,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喀布林後,沿著喀布林河順流而下,是必然的地緣選擇。當然喀布林河下游也確實讓這些商旅或者劫掠者振奮,因為擁有20多萬平方公里的典型盆地—犍陀羅盆地即將成為它們發跡的第一站。當然之所以稱為“犍陀羅盆地”,主要是因為在大月氏人南下佔據此地,並以此為中心建立橫跨中亞、南亞的貴霜帝國之前,其本地的土著政權就名為“犍陀羅”國。這是一個體量數倍於賈拉拉巴德地區的標準盆地,現今的位置就是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地區。

當然沿喀布林河進入犍陀羅盆地前,南下富庶的印度河流域的必經之地就是開伯爾山口。當然如果從喀布林流域的地理結構上解讀, 開伯爾山口就是連線犍陀羅盆地與賈拉拉巴德河谷一線的山谷。如果從大的地緣板塊而言,開伯爾山口也是高地屬性的帕米爾高原-興都庫什山脈地區與與低地屬性的南亞次大陸的地緣結構分割點,是進入南亞次大陸的首個關口。而犍陀羅盆地則是來自中亞或者西亞的外部勢力滲透印度次大陸的前進基地。

只是作為南亞次大陸西北角的小盆地(相對印度河平原面積而言),東西北三面被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半包圍著,僅有南面則正對著印度河平原的犍陀羅盆地,並不算印度河流域的核心區,而是出於邊緣地帶。因為按照一般規律,在高大山脈與沖積平原之間,通常會有一片海拔介於二者之間的臺地或者低矮高原作為過渡地帶(如興都庫什山的北麓沖積扇),而犍陀羅盆地在面向印度河流域核心的南邊,正是有一片高地—波特瓦爾高原,將犍陀羅盆地與印度河平原隔開。發源於興都庫什山脈的喀布林河和東北邊的發源於喀喇崑崙山脈的科哈特託伊河也是在此注入印度河水系,這兩條河谷也成為外界從西北部(阿富汗喀布林)和東北部(南疆-瓦罕走廊)進入犍陀羅盆地,繼而南下印度河流域的重要通道。

不過波特瓦爾高原海拔僅有305-610米,與帕米爾高原或青藏高原這類絕對高度都在數千米以上的高原相比,波特瓦爾高原或許稱為“高地”或者丘陵更合適,不過同南面以鹽嶺山脈為界的旁遮普平原(低處不足100米)相比,其高度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對於剛翻越興都庫什山脈的遊牧勢力(如雅利安人)而言,波特瓦爾高地的存在,相當於天然的堡壘,北退可守犍陀羅盆地,南進可滲透印度全境,同時東、西兩側的傑納布河和印度河,更是為這個“前進基地”提供了便捷通道。現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就在波特瓦爾高原的北部邊沿。

波特瓦爾高原地面裸露、高低不平但起伏不大

當然如果劃定犍陀羅板塊的邊界,從地緣角度而言,很明顯,以犍陀羅盆地為核心的波特瓦爾高原,就是地緣意義上的犍陀羅地區,雖然在每朝每代的政治視角下會有不同變化,但是最基礎的地緣結構來講,核心區的劃分主要受地理因素影響。由此犍陀羅地區優勢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富饒的盆地農業區,而優勢的地理位置,則使得犍陀羅成為了古典時期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心和佛教世界的信仰中心之一,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具有世界主義色彩的犍陀羅文明。

犍陀羅佛像明顯融合了古希臘雕塑的藝術風格

說起犍陀羅作為古典時期的佛教信仰中心,就不得不提在貴霜帝國時形成的獨樹一幟的犍陀羅佛教藝術。與印度原生佛教相比,犍陀羅佛教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轉變,也就是大乘佛教興起。佛陀從主張無神論的人間導師,變成了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在世神祇。隨著佛陀被神化,塑造神化佛陀的姿容,也就順理成章,原本認為任何姿容和樣式的形象,都不足以描述超越輪迴獲得最終解脫的佛陀的教義,被逐漸忘記與更替。具象到佛像的造型藝術,犍陀羅佛教的教義是印度土生的,但卻是經過希臘文明的“包裝”來展現的。這意味著傳入東土的佛教,是在犍陀羅地區被希臘藝術包裝、偶像化後,再順著古絲綢之路傳入的。不得不說,這種文化上的融合很奇妙,地中海、南亞、東亞三大文明板塊,通過佛教的傳播,相隔萬里的產生了交集。

若是以文化的視角來看,就會發現犍陀羅文明實際是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臘文明,以及草原文明的混合體,特別是古希臘與印度文化的融合,堪稱古典時期人類文明的熔爐。佛教在這裡獲得新的活力,並越過蔥嶺,傳入西域,乃至東土與日韓,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還裡是人類歷史的一次“全球化”的嘗試,軸心時代的五大思想高峰及其帶來的文明成果,在這裡碰撞、融合,希臘的哲學、神學、美學,和印度發源的佛教、印度教、地方神祇,以及伊朗系文明中的瑣羅亞斯德教(即拜火教),乃至彌賽亞信仰,彼此激發,形成了影響東方文明的佛教文明體系。並且傳入東土後,與東方文明的儒家、道教、陰陽五行等思想融合,成為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影響千年。

更為不可思議的是地處印度次大陸西北角的犍陀羅盆地,希臘文化竟能夠在此生根發芽,當然這一切都源自公元前334年的亞歷山大東征,從愛琴海到南亞次大陸、費爾幹納盆地,歷時十年,跨越萬水千山。但如流星般劃過夜空的亞歷山大帝國,在東征結束後僅一年,隨著亞歷山大的去世而分崩離析,遺留在犍陀羅盆地的希臘部下及其文化、藝術,並沒有消逝在蠻荒之中,反而愈發精彩,繼續影響著後續的世界歷史。

亞歷山大東征後的帝國版圖及以亞歷山大之名命名的城市(可放大)

對此唯一的合理解讀是在征服人數是自己數倍的民族時,保持自身的民族獨立性,是多數征服者的普遍心態和下意識做法,其明顯表現就是希臘人每征服一個地緣板塊,就會在其中建造一座希臘化的城市,並從希臘本土移民,在異國他鄉完全複製希臘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參見數量眾多的以亞歷山大之名命名的城市)。當然希臘本身人口數量有限,遠遠無法同化當地被征服的民族,最後希臘文化的歸宿就是與土著文化融合,再次大放異彩。

但犍陀羅盆地作為南亞次大陸的組成部分,相比遠隔千里的希臘,印度本土的影響更為顯著,突出的表現就是以宗教的形式輸出文化,而實現這一點的正是印度歷史上“開掛”的國王—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阿育王的突出貢獻不僅在於首次統一了南亞次大陸(僅南部一隅除外),而且還順勢將希臘人徹底趕出了印度河流域,拿下了包括開伯爾山口的喀布林河谷到波特瓦爾高原的戰略要地,原本被中亞、西亞外來勢力當做跳板的犍陀羅盆地也成為了孔雀王朝的西北屏障。而且在阿育王統治的41年時間裡,成為國教的佛教開始走出印度,在斯里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都有阿育王派遣的包括王子、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由此佛教開始邁向世界性宗教,犍陀羅地區也是在此時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洗禮。

與孔雀王朝同時代的便是東亞橫掃六國完成統一的秦朝

不過縱觀世界範圍,幾乎沒有國家像華夏那樣,將“大一統”上升為一種民族意識,所以古印度歷史上空前絕後強盛的孔雀王朝最終也曇花一現,在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後不久就再次進入了邦國林立的狀態。而當時東亞的秦帝國已經橫掃六國完成了統一。最終四分五裂的南亞次大陸,便宜了自吐火羅盆地南下的大月氏人,他們沿著亞歷山大和波斯人的足跡滲透到犍陀羅盆地,並以此為地緣中心,建立了橫跨中亞、南亞的貴霜帝國。

當然,作為進入南亞次大陸的入口,犍陀羅盆地的地緣位置帶來的不僅有文化、宗教、藝術的融合,還有貿易與征服。歷史上很多來自中亞和西亞的民族穿過開伯爾山口,拿下重鎮白沙瓦,佔領整個犍陀羅盆地,但無論是亞歷山大還是大月氏人,犍陀羅地區從來都不是終點,而是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更富庶的印度河流域。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新疆一天價景區,不來後悔來了更後悔,連環式收費走到哪都要交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