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大汶口
概況
大汶口鎮位於泰山南麓,汶河北岸,北與滿莊鎮為鄰,西與馬莊鎮接壤,東與房村鎮、南與寧陽縣隔河相望。全鎮總面積96平方公里,轄45個行政村,7.6萬人。因五條汶水(牟汶河、贏汶河、石汶河、泮汶河、柴汶河)匯聚之口而得名,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祥地和命名地,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地處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的中間位置和泰安市“歷史文化軸”的重要節點。104國道、京福和京滬高速公路、京滬高鐵穿鎮而過,位於山東省政府確立的經濟長廊發展帶腹地。大汶口鎮是全國重點鎮、“省級百鎮建設示範行動”示範鎮、山東省旅遊強鄉鎮、泰安市計劃單列鎮。
建置區劃
1950年為泰安縣大汶口鎮。1958年9月建立兩個人民公社,即興華人民公社和紅光人民公社,1960年1月合併為汶口人民公社,同年1月18日,北大吳、車家窪兩村劃歸北集坡人民公社,不久又復歸汶口人民公社。1984年4月,體制改革,撤銷人民公社,建立五鄉一鎮,即大汶口鎮、柏子鄉、西遙鄉、楊家莊張、董家莊鄉、馬莊鄉(現馬莊鄉、董家莊鄉為馬莊鎮),辦事處設在大汶口,因地命名為大汶口辦事處。1985年撤銷大汶口辦事處,改為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下轄汶口、柏子、西遙、楊家莊四個管區。2000年4月更名為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現為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轄45個村一個居民委員會。
自然地理
大汶口鎮位於泰山之陽、汶水之陽。地勢東高西低,東部海拔110.3米,西部海拔84.6米,故此境內河水流向於西境東北部約佔15%的面積是砂丘、山嶺。西南部約85%的面積是大片河巖衝擊平原。境內山脈三處。一是水清崖沙丘。位於境東北角,東監大汶河,西連柏子嶺,是泰山、租徠山脈交錯隴起點,海拔144米,崖東緊瀕水淵,四季綠水清沏。二是雲亭山,古名亭亭山。位於境內北大吳、馬家大吳之間,北接北大吳嶺,東連柏子嶺,是泰山支脈起阜點,海拔141.5米,此山雖不高,卻是古代帝王封禪勝地,日本侵華時期,將雲亭山上的古廟、金石碑刻炮轟毀盡。建國後,經治山改土,開荒拓地,並於山西邊建起烈士陵園。三是石閶山,又名石榴山,位於境北與滿莊鎮交接之處,亦屬泰山支脈,高度次於雲亭山。山上岩石多為水成岩,是製造水泥的重要原料。
境內主要河流主要有大汶河、大漕河、小漕河三條。
大汶河發源於萊蕪與新泰的群山中,上游六十七泉,逐漸兩流匯成牟汶、石汶、贏汶、泮汶,流經泰城南部匯為一流,折流南下徑大汶口鎮顏謝村東,漸成弧形流向西南,沿申村、柏子村南再西流約2公里匯柴汶河順流向西,經大汶口、衛駕莊入肥城市境。大汶河系季節性河流,一般流量為2000至5000米3/秒,最高年份達9810米3/秒,最低水位河水枯竭,境內全長18公里。
大漕河古名濁河。發源於上泉村,水流向西,經紙坊流至北臭泉,匯臭泉水西流進入滿莊境內,最後注入大汶河,境內全長8公里。
小漕河發源於境內東北部的北大吳嶺與柏子嶺,至雲亭山北匯為一流,水流向西,經石閭山,北西遙、郝家石牆,再西流至馬莊境內,最後注入大漕河,境內全長17公里。
大汶口古鎮
大汶口擁有著全國最古老、最肥沃的高產農業耕地汶陽田。詩經:“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蕩,齊子翱翔…”生動的描繪了汶口古鎮的親水自然環境及歷史人文價值。本鎮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東北部兼產地瓜、花生、豆類等作物,鎮駐地附件及西北部盛產大白菜、珍珠西紅柿等經濟作物,並有上泉鹹鴨蛋,大發香腸等十幾種名優地方特產。
文物景點
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位於泰安市大汶口鎮西南和隔河相望的堡頭村西一帶。1959年6月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的指導下,省文管處和濟南市博物館主持進行了首次發掘。揭露面積五千四百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期墓葬(133座),1974年至1978年泰安地區文物局具體負責進行了第二、第三次發掘,共揭露面積一千八百平方米,發掘墓葬56座,120餘個灰坑,14座房址,證明了大汶口遺址是一處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址。
大汶口遺址墓葬分為大汶河南北岸邊。先人們傍河而居,現存面積八十二萬平方米。地勢基本屬平原區,土質肥沃,水源充足,遷於人數漁獵、居住和農耕。
遺址發掘清理墓葬189座,絕大多數墓中放置數量不等的隨葬品,主要有禮儀用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四類。從隨葬品的差異可以看出,當時社會成員內部,貧富分化已經比較嚴重。
遺址墓葬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墓:石器種類少,且笨重,漁獵工具為多,陶器以紅陶居多,大都是手製,彩陶製作十分精緻,種類已較多。
中期墓:分為中前、中後兩期。中前期,石器較早期進步,有通體磨製的石斧、石鏟、石錛、石鑿及骨錐、骨針、匕首、魚鏢等,陶器中,灰黑陶增多,彩陶富有特色,顏色有紅、白、黑、赭;中後期,石器造型規整,刃部鋒利,灰黑陶比例漸增,快輪技術發明,燒製火候較高。
晚期墓: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石斧、石鏟工具較為規整,刃部平直鋒利,通體精磨,有管鑽的孔。製陶業更是興旺,陶器的風格也有明顯變化,器物多為素面、磨光或飾弦紋,尤其黑陶高柄杯,烏黑髮亮胎質又簿,極為精巧,為後來龍山文化蛋殼陶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大汶口墓葬遺址內涵十分豐富,出土了大量陶、石、骨、牙、蚌等質料的精美器物。以彩陶獨具特色,如彩陶鼎、彩陶背壺等,尤以螺旋紋、八角紋、三角紋為獨創。另外有弦紋、菱紋、花瓣紋、勾連回旋紋多見。
石器在大汶口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當時人們同大自然工作鬥爭的主要手段是使用石器。他們用大型的石鏟、石斧、石錛砍伐樹木,開墾耕地。用小型石錛、石鑿、石礪進行手工製作。用石刀、石棒加工糧食。這是人類生產技術上的一大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國務院公佈為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立碑保護。大汶口遺址,為研究我國母系氏族晚期的社會狀況,我國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過渡,我國父系氏族社會及原始社會的解體等,提供了寶貴資料。
古石橋 古石橋,江北第一古石橋,是大汶河上唯一的一座古石橋,也是至今儲存完好並能正常使用的一座古石橋。2011年4月,國家級重點文物單位。
古石橋始建於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年),石橋北起西南門,南至寧陽縣茶棚村,橫跨大汶河全長570.95米,全橋共65孔,寬3.5米,其中橋長238米。該石橋是一個整體石板橋,橋板每塊長3.5米,寬52公分,橋面用五塊石橋板縱橫連成,石板間均用鐵製外向錘形扒鋸鉗接。橋墩都用大石塊壘砌,向東迎水處為尖形以減少水的壓力。橋墩和地下石基相連,高者1.8米,低者五十公分,橋墩上的旗富明晰可見。此橋建成後,成為南北交通要道,對汶口古石橋的盛狀及古鎮大汶口經濟的繁榮,古人曾賦詩一首:汶河倒流水泱泱,兩岸杏柳吐芬芳;古石橋上人如織,古鎮城內商賈昌。又有詩曰:金沙水底映日光,魚躍淺底翻花浪,三葉蟲石層層疊,舞燕戲水穿梭狂。2003年7月大汶口鎮政府對古石橋進行了全面維修。
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也稱關帝廟,座落在大汶口鎮駐地南門裡路西,為大汶口鎮著名景點之一,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整體分南北兩院,北為關帝廟,南為戲樓院,總面積2283平方米。據修山西會館碑文記載,該館是清乾隆24年(1759年)在關帝廟基礎上擴建而成。明清時期,晉商遍佈全國,大汶口是商業重鎮,明石橋扼南北交通,精於商業的山西商人看好這個黃金地段,在此建設會館,或招待山西過往官員、商賈,或兌換銀票,或同鄉聚會,“山西會館”因此得名。2011年6月山東大汶口置業有限公司開始修繕,總投資大約400萬元,2012年6月底完工。
旅遊專案
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0年,大汶口遺址被列入國家“十二五”大遺址保護規劃和全國首批23處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2011年,大汶口遺址被國家列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要實施地和中華文化標誌
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大汶口古鎮專案 大汶口鎮域發展專案是經國務院批准立項的“十二五”重點保護建設專案之一,由中天偉路(北京)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專案範圍覆蓋大汶口鎮域全境。目前,泰安市大汶口古鎮保護性建設專案已經啟動,並被正式命名為“大汶口古鎮復興計…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七月十五放河燈 自從盤古開天地,大地造山運動. 在泰安境內,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地貌。東高西低,水向低處流,也就形成了一條倒流河——大汶河,大汶河有時文靜的、象溫柔的少女,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魚兒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偶爾一片樹葉漂來漂去。有時候大汶河咆哮起來,滾滾洪水,勢不可擋,盪滌一切汙泥濁水,也給兩岸的人民帶來的災難,這就是大汶河的性格。明石橋又名“雙龍古石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4月升級),石橋北起大汶口西南門,南至寧陽縣茶棚村,明朝隆慶年間修建石橋,後山西商人多來此經商,為懷念先人,顧形成放河燈習俗。
歷史人物
三國名將--于禁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泰安市大汶口鎮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將領)。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烈火席捲兗州,濟北相鮑信召募士卒,練兵頑抗,于禁投奔鮑信,加入鎮壓黃巾的行列,于禁帶軍嚴肅莊重,戰鬥中所繳獲的財物從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所有的將領中唯一的假節鉞之人。但于禁常以軍法處理下屬,不得士卒眾心。 後世將於禁與張遼、徐晃等合稱為“五子良將”。
顏謝村
村名由來
據玉皇庫鑄鐘記載,莊由顏謝兩戶姓氏居住在此生活定名為顏謝。顏謝,共分四個自然村,依次為:顏謝東村、顏謝西村、顏謝南村、顏謝北村。
村莊沿革
顏謝莊位於岱嶽區大汶口鎮所屬最東北邊一個村莊,北與北集坡鎮,東靠大汶河,南靠大汶河,西鄰是申村東村,村莊東西長約3裡,南北長約2裡,全村人口於5500人,全村下分四個行政村,四個支部(顏北、顏西、顏南、顏東)。
人民公社時名顏謝西大隊,1984年改革時大汶口辦事處顏謝西村村民委員會,1985年時為郊區大汶口鎮顏謝西村民委員會,2000年時為岱嶽區大汶口鎮顏謝西村村民委員會。
自然地理
顏謝西村位於顏謝莊的最西邊,全村總人口1436人,村兩委由3人組成、其中黨員51名、總戶數440戶、全村土地面積2346畝、
耕地佔1638畝。
主要姓氏為:劉 其次為:孫、張、卞、楊、胡等姓氏組成、劉氏宗族佔總人口的97%。
劉氏宗族的起源記於,原籍青州府諸城縣矮槐樹,明朝洪武年間,奉旨遷居、濟南府齊河縣城西三十里古倫鄉九隅八甲,今世稱“大劉莊”後繼第九世祖劉應登,被婿蕭太亨封為“督府”,立有“聖旨碑”掌管兵刑兩部。
後記,劉克澤/劉紹英,考夫子二舉人,駐紮太安州,傳說:拉斷樣弓、力大無窮、威震神州。
解放後顏謝莊歸一個行政管理到人民公社時在1962年分為四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