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心中有個嚮往,也要去看看那“滴水穿石”的地方。這個位於閩東壽寧名叫下黨的地方,因習近平總書記當年三次前往調研,幫助扶貧解決實際困難而遠近聞名。

  從那條陡峭山坡石塊鋪成的石階急步而下,來到了那個座落於峽谷的村子。深山藏古村,清澈的修竹溪水從村前潺潺流過,逝者如斯,而溪水彷彿還在娓娓述說著這裡久遠的歷史故事;青山倒映在溪水中,與村尾一座橫跨山谷掩映在一片蒼翠蔥蘢樹木中的古廊橋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濃墨重彩的深山古村水墨畫,美麗、幽靜,猶如世外桃源般的浪漫。然而這一切卻無法掩蓋它從過去到現在的艱難,因為這裡山川險峻,偏遠、閉塞,過去長期不通公路,路難行可與“蜀道難”相提並論。長時間裡幾乎與外界隔絕,唯一與外界聯絡的是蜿蜒崎嶇、陡峭而荊棘叢生的山路。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就這樣走著,先人的腳板已將那石塊磨得光亮,肩挑手提,負重前行中鐵頭木杖擊打在石板上的鏗鏘聲彷彿還在耳邊迴響……。然而多少年,多少代,祖輩的辛勞未能撼動這裡的窮山惡水,未能從根本上改變這山河的面貌,貧窮依舊,落後依然。路不通,出入毗鄰鄉鎮得肩挑背馱,翻越山嶺十幾公里,據說路難行使得小商販們進山都不敢挑液體的貨物,怕的是摔跤而血本無歸;電不通,村裡人晚上只能點松明、篾火照明;水不通,村民們只能引山溪水飲用;無政府辦公場所和財政收入,公共服務事業也無法開展。這就是當年這裡的現實。然而山裡人改變命運的信念堅定而執著,奮鬥的腳步一天也不曾停止過。

  終於人們等到了那一天——1989年7月19日,正是“七月流火”,酷署難當的時候,那迤邐山道上下來了一行人。那一行人頂著烈日,頭戴草帽,風塵僕僕,汗流浹背。領頭的那一位身材偉岸,脖圍汗巾,步履堅定,而且在不長的時間裡,踏著這崎嶇的山路連續三次到達這個閩東最為貧困的鄉村!來人給這片貧瘠的土地帶來了福音。從此,這位於閩浙兩省三縣交界處,被稱作壽寧“西伯利亞”的地方迎來了有史以來的發展轉機:修路、建電站、扶貧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當地人民感受到了頭頂祥雲繚繞,感受到了巨大的關懷,感受到了幸運和機遇。

  連續三次翻山越嶺前往這樣一個偏遠的地方解決問題,不厭其煩,不辭辛勞,把汗水灑在那一級級石臺階上。每一次的到來都給當地人民實實在在的驚喜,每一次都給那裡的人們帶來新的希望和新的起步,而且始終關注著那裡的發展,不斷牽掛著那裡的一切,這本身就是不折不撓的滴水穿石精神的寫照。今天,人們來走一走他們來時的其中的一段路,如果不是矯情的走馬觀花,不是沽名釣譽的拍照擺姿勢的話,那崎嶇的山道是否在心靈深處引起了震撼?是否被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關注民生,瞭解問題是那樣的具體細緻,與民眾的距離是那樣的無間貼近,跟蹤解決問題是那樣的堅韌徹底。一個廢棄的小水電站也進入觀察的視線,並形象地概括提煉出了當地人民不懈奮鬥的精神——“滴水穿石”,這又是一種何等深邃的眼光?“繩鋸木斷,滴水穿石”,這就是這片神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比任何物質力量都更為寶貴的強大精神力量。從此這裡的人們“鍥而不捨唱好山歌”“馬不停蹄發展工業”,文明之風習習吹來,當年的落後窮困的狀況已從根本上改變。而在人們的中心,那條石塊鋪就的古山道,那座建造奇特的小水電站,已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徵,深深地留下了印記。

  (文:張品曲)

  心中有個嚮往,也要去看看那“滴水穿石”的地方。這個位於閩東壽寧名叫下黨的地方,因習近平總書記當年三次前往調研,幫助扶貧解決實際困難而遠近聞名。

  從那條陡峭山坡石塊鋪成的石階急步而下,來到了那個座落於峽谷的村子。深山藏古村,清澈的修竹溪水從村前潺潺流過,逝者如斯,而溪水彷彿還在娓娓述說著這裡久遠的歷史故事;青山倒映在溪水中,與村尾一座橫跨山谷掩映在一片蒼翠蔥蘢樹木中的古廊橋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濃墨重彩的深山古村水墨畫,美麗、幽靜,猶如世外桃源般的浪漫。然而這一切卻無法掩蓋它從過去到現在的艱難,因為這裡山川險峻,偏遠、閉塞,過去長期不通公路,路難行可與“蜀道難”相提並論。長時間裡幾乎與外界隔絕,唯一與外界聯絡的是蜿蜒崎嶇、陡峭而荊棘叢生的山路。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就這樣走著,先人的腳板已將那石塊磨得光亮,肩挑手提,負重前行中鐵頭木杖擊打在石板上的鏗鏘聲彷彿還在耳邊迴響……。然而多少年,多少代,祖輩的辛勞未能撼動這裡的窮山惡水,未能從根本上改變這山河的面貌,貧窮依舊,落後依然。路不通,出入毗鄰鄉鎮得肩挑背馱,翻越山嶺十幾公里,據說路難行使得小商販們進山都不敢挑液體的貨物,怕的是摔跤而血本無歸;電不通,村裡人晚上只能點松明、篾火照明;水不通,村民們只能引山溪水飲用;無政府辦公場所和財政收入,公共服務事業也無法開展。這就是當年這裡的現實。然而山裡人改變命運的信念堅定而執著,奮鬥的腳步一天也不曾停止過。

  終於人們等到了那一天——1989年7月19日,正是“七月流火”,酷暑難當的時候,那迤邐山道上下來了一行人。那一行人頂著烈日,頭戴草帽,風塵僕僕,汗流浹背。領頭的那一位身材偉岸,脖圍汗巾,步履堅定,而且在不長的時間裡,踏著這崎嶇的山路連續三次到達這個閩東最為貧困的鄉村!來人給這片貧瘠的土地帶來了福音。從此,這位於閩浙兩省三縣交界處,被稱作壽寧“西伯利亞”的地方迎來了有史以來的發展轉機:修路、建電站、扶貧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當地人民感受到了頭頂祥雲繚繞,感受到了巨大的關懷,感受到了幸運和機遇。

  連續三次翻山越嶺前往這樣一個偏遠的地方解決問題,不厭其煩,不辭辛勞,把汗水灑在那一級級石臺階上。每一次的到來都給當地人民實實在在的驚喜,每一次都給那裡的人們帶來新的希望和新的起步,而且始終關注著那裡的發展,不斷牽掛著那裡的一切,這本身就是不折不撓的滴水穿石精神的寫照。今天,人們來走一走他們來時的其中的一段路,如果不是矯情的走馬觀花,不是沽名釣譽的拍照擺姿勢的話,那崎嶇的山道是否在心靈深處引起了震撼?是否被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關注民生,瞭解問題是那樣的具體細緻,與民眾的距離是那樣的無間貼近,跟蹤解決問題是那樣的堅韌徹底。一個廢棄的小水電站也進入觀察的視線,並形象地概括提煉出了當地人民不懈奮鬥的精神——“滴水穿石”,這又是一種何等深邃的眼光?“繩鋸木斷,滴水穿石”,這就是這片神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比任何物質力量都更為寶貴的強大精神力量。從此這裡的人們“鍥而不捨唱好山歌”“馬不停蹄發展工業”,文明之風習習吹來,當年的落後窮困的狀況已從根本上改變。而在人們的中心,那條石塊鋪就的古山道,那座建造奇特的小水電站,已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徵,深深地留下了印記。

6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為什麼是丁真?他為什麼火了?由他而起的性別討論是怎麼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