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達爾紀(Montargis)位於巴黎以南110公里處,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的1427年,與奧爾良(Orléans)援軍配合下大敗英軍,譽稱“法蘭西第一城”。
2017年6月5日,我們四人重走了當年在蒙達爾紀的路,重溫了思念之情。
我們來到蒙達爾紀火車站
車站煥然一新,已不是當年簡陋的站臺。我們在車站前合影留念。
2014年9月,鄧小平誕辰110週年之際,蒙達爾紀火車站廣場命名為“鄧小平廣場”。我們站在鄧小平紀念牌邊合影。
1966年夏,我們從雷恩(漢納)返回巴黎,準備回國休假。但因國內“文革”,黃鎮大使安排我們於7月19日至9月3日到與留法勤工儉學有著悠久歷史淵源的蒙達爾紀度假。
蒙達爾紀市政府熱情安排我們住在一所中技學校裡的學生宿舍裡。校舍全是鋼柱鋼板錨成,在屋裡根本收不到廣播。
暑期生活很有規律:晨練,政治學習,外語學習,體育活動。使館還專門請了一位教授為我們補習外語。他講授的阿爾豐斯•都德的《最後一課》,有聲有色,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次“重走革命老前輩勤工儉學路”的瞻仰活動,我們看到了當年學子們使用過的一個大木屋食堂。
一家咖啡館老闆拿出一張照片,說是周恩來、鄧小平同華工們的合照。1967 年12 月,周總理接見回國留學生代表時,曾仔細察看了這張翻拍照片後說,“已記不清了”。
假期結束前,我們在市政府禮堂舉辦了一場演出,感謝蒙達爾紀市政府和市民對中國學生的熱情接待。
市長的兒子、市政府官員和居民應邀前來觀看。同學們演出了《豐收舞》、《紅綢舞》、《筷子舞》,還有獨唱、小合唱、二胡獨奏等。壓軸的是大合唱《東方紅》、《我們走在大路上》等。兩天後,蒙達爾紀市政也組織了一場答謝演出。
我們告別了難忘的蒙達爾紀。但始終關注著這塊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基地。
2004年中法文化年期間,蒙達爾紀法中友好協會與當地市政府合作舉辦了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展覽。
2005年1月,蒙市又開闢了一條“偉大的足跡”紅色旅遊路線,涉及勤工儉學運動景點。全市設有11處“偉大的足跡”。
這棟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古建築是湖南省人民政府2015年6月購置,位於雷蒙特列街15號(No.15 rue Tellier),現改造為《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
我們抵達時,受到了蒙市法中友好協會的熱情接待。會長王培文女士和丈夫歐立佛副會長(Olivier Duhamel)一起親自接待了我們,全程陪同並講解了整個展覽。
紀念館佔地173平方米,三層建築,上加一層閣樓,總面積421平方米。展覽面積320平方米,分為《時代召喚》、《探索真理》、《東方棟樑》、《友誼常青》四個部分。
蒙達爾紀法中友好協會在市政府的支援下,多年來積極維護著留在當地的史蹟,並蒐集了三百餘幅珍貴的照片和歷史文獻原件。
王會長強調指出,毛澤東和好友蔡和森在這裡有書信來往。1920年8月,蔡在給毛的專信中提出了組織共產黨。
毛澤東回覆說,“你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幾個月過後,在1921年7月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這封被稱為“蒙達爾紀來信”在中共建黨史的綱領檔案之一,有著特殊的意義。
向警宇和蔡和森塑像
年輕的鄧小平遠渡重洋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2月13日用“鄧希賢”在夏萊特市府登記,到蒙市哈金森(Hutchinson)橡膠廠工作至1923年3月7日。
接受蒙市法中友協工作人員採訪
華夏志士,求索真理。
蒙達爾紀,歷史足跡。
紅旅追憶,傳承友誼。
我輩銘記,初心傳接。
王會長陪同我們走訪杜吉公園,介紹了著名的老槐樹的位置及當年年輕人開會的地點及街景。
1920年7月6日至10日,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此作了關於拯救中國,拯救世界的專題演講,提出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政黨的主張。
蒙達爾紀現市政廳是原男子公學。1913年-1925年間,數百名中國青年學生在此住宿和上課。
蒙達爾紀有各式小橋131 座,小橋流水,風光秀麗,有加蒂奈的威尼斯之稱(La Venise du Gâtinais)。
王會長還陪同我們尋找當年我們住過中技學校,可惜未見蹤影,只有水塔依舊。
我們報效國家,為民服務,兌現承諾,無怨無悔。重返蒙市,重溫初心,得到新的洗禮。
參觀結束,難說再見。相隔50年,才有了這次再見。實現了重返夙願,內心還是舒坦的,愉悅的,難以忘懷的。
告辭了,蒙達爾紀!
3個月後,我們驚悉歐立佛病故的噩耗。我們致信王會長深表悼念和慰問。我們謹以此篇對歐立佛副會長表示追思和緬懷。
返回巴黎途中,我們繞道奧爾良(Orléans)。O是奧爾良法語拼寫的第一個字母。
百年戰爭期間,在此出生的法國女英雄聖女貞德領導人民打敗英國軍隊。
1429年4月20日-5月9日,貞德在此居住。
根據集體照上教堂的角度,估計當年為我們舉行酒會的平臺在下坡右側小超市後面樓頂平臺上。
我們遊覽了市容和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