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楚塞江郎

    物以稀為貴!因為現在的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大師了,所以“大師”文化自然就越來越盛行!

    在我所能接觸到的環境裡,目不識丁或“斗大字認不滿一籮筐”的“大師”就有好幾位!這個社會幾乎可以說是越來越可悲了!

  • 2 # 章子建

    那些拿著別人的理論為了某種一己之名利,稱自己為大師的人實在荒唐可笑。

    大師,必然是一個行業中頂尖、出類拔萃的少數人。大多數行業的結構都如同金字塔,由大量的基礎從業者,數量適當的中堅階層,以及少數頂尖從業者組成,大師就如同金字塔的塔尖,是稀有的,極少量的,很少有人能夠達到的。大師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按需生產的,要想成為行業頂尖的大師,需要天賦,更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甚至還需要機遇等。

    “大師”之所以風靡,一方面是民眾科學素養匱乏的結果,另一方面是許多飛黃騰達的“氣功大師”背後,都有名流在為他們站臺背書。改變這種不良風氣,需思考如何構建社會精神空間,讓人們認識到努力、善良、聰明容易導致成功,貪婪、懶惰、奸邪更容易導向失敗,這樣,“大師”的蠱惑就永遠不會有市場。

    可如今得到“大師”頭銜似乎正變得容易,大師們的含金量在降低,含水量卻在升高,有很多大師甚至是為了大師班應運而生。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回頭想想,“大師”和“大師班”為什麼會受到推崇?我們崇拜的不是一個頭銜,而是這頭銜背後所代表的知識和經驗,如果大師含水量太高,並不能帶給臺下的學生更多啟發,這樣的“大師班”還有舉行的必要嗎?

    其實無論是“大師”還是“大師班”,數量的多少並不會和一項活動質量高低成為正比,真正有質量的活動也並不一定必須有大師班。甚至有時候,當一項活動中的大師班過多時,也許恰好證明了這個活動質量沒有那麼高,畢竟真正的大師並沒有那麼多。

    如何拒絕被含水量豐富的大師班欺騙,也許首先應該改變我們對大師的迷信。大師並不是萬能靈藥,也沒必要出現在每一個行業的每一個環節,就像一個幼兒園的孩子,他最需要的是好的幼教老師,而不是一個大學教師。我們應該更注重如何培養大師,而不是被大師“培養”。當我們能夠正確看待大師時,也就不會輕易被那麼多的大師班忽悠了。

    子建認為:訐多大師是適應文化的發展,人們對文化的追求慾望而產生的,他們帶著對文化背後金錢與名利地位的豐腴而成為所謂的大師,拿著國學和傳統文化中學來的皮毛而自訐為大師。

    子建分析大師盛行的原因如下:

    ①國家對傳承國學及傳統文化的倡導,並且大師級人物的短缺,讓他們有機可乘。

    ②國民及企業對文化傳承教育的需求的迫切,讓文化的"大師"瞄準了利用大師身份賺錢的市場。

    所以一時間大師盛行,但訐多大師與文化的優質可見出入之大,明則明,暗則暗。

    孑建建議並倡導,國家文化部門對那些真真假假的大師們透過考核去明確認證,別讓假大師誤傳了文化。

  • 3 # 小石了了

    這個可能是大多數人的錯覺吧。覺得大師文化越來越盛行。

    其實大師文化(忽悠文化)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大家並不知道而已。

    而現在短影片當道,中國各個角落都被對映,因此,大師文化才越來越多的被曝光,大家才會覺得越來越盛行。

    但是其實恰恰相反,現在人們認知能力,越來越高,對於那些氣功大師,渾圓太極的吹噓,看的越來越透徹。這種假大空的文化,生存空間,只會越來越狹小。

  • 4 # 應用國學復興文化

    究竟什麼是大師?

    這個問題恐怕連廟堂之上那些大師們自己都未必能搞得明白。

    既然依靠語言的修飾就能成為大師,那各種癲狂的行為裝飾也能成為大師。為什麼不能呢?在依靠譁眾取寵就能謀利的今天,二者並沒有什麼區別。

    如此大師盛行,人會變得越來越愚蠢。

  • 5 # 貳柒柒玖

    如今構成“大師”滿天飛的原因還是很有意思。

    當下,快餐文化大行其道,虛榮價值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驢在無形的草原上撒歡兒。而“大師”文化正是在這種營養過剩的土壤中鑽出來的既得利益者。本來大師二字應該是一個光芒萬丈的詞語,但加了引號之後就開始變味兒了。按理說大師這類人物是非常稀有的,可遇而不可求之。但是由於物質社會的不斷髮展,慾望與虛榮也在不斷膨脹,一夜成名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現在的“大師”就如同施肥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茬茬出奇葩。我們印象中大師例如齊白石、卓別林、鮑勃迪倫等,都是指一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對所在的領域具有建設性和推動性的積極作用,他們引領著無數追隨者同時又影響著時代。他們都是在無數次歷練和考驗中打磨出來的,一步一個腳印才有日後的榮譽和名望。而現在的“大師”例如太極大師、書法大師、氣功大師,他們都渴望一步登天,依靠川流不息的媒體和無數粉絲給予的虛名度日。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境界,只好故弄玄虛自欺欺人。

  • 6 # 川君說易

    因為人們長期缺乏文化信仰,所以一聽到與文化有關的滔滔不絕就容易信,自己又不具備分別能力,所以就會把所謂的大師供奉起來

  • 7 # 左一木

    “大師”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史記·伏生傳》記述:“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辭海》中大師的解釋是:“指有巨大成就而為人所宗仰的學者或藝術家。”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作大師呢?

    首先學術上博大精深,博古通今,是學術多面手,重要學術著作豐碩。例如錢學森先生。

    第二,要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其成果對科學技術發展具有革命性作用。例如王選,先後發明的漢字鐳射照排和電子出版系統,甚至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第三,必須是一個學派的首領,桃李滿天下,擁有眾多的擁戴者。例如經濟學大師弗裡德曼。

    第四,作為大師不僅學問高深,而且道德、人品堪為人師,對後人具有楷模作用。例如巴金,他是魯迅之後最著名的文學家,是名副其實的文學大師。

    第五,要有“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精神,且學術成就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為人所景仰,不是一部分人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景仰。

    我國古代確實有過許多大師,如孔子、孟子、朱熹、李白、杜甫、黃宗羲、王夫之……為什麼古代湧現了那麼多的大師呢?因為那時有安貧樂道做學問的學者和滋生大師的土壤。可是,現在沒有這兩個條件,所以除了少數幾個德劭學高健在的大師外,建國後培養出來的人當中,沒有一個能稱得上大師。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無數的所謂”大師”,基本都是出於個人利益,或者商業目的包裝出來的,連季羨林先生都要求去掉他頭上大師的頭銜,那麼,那些在外自稱大師拋頭露面的不慚愧嗎?

    我們需要大師,需要更多的時代代表人物,傳承中華文化。但我們需要的是真才實學被廣泛認可的大師,不是浮誇的自大狂,或者商業包裝的大騙子。

  • 8 # 清風斜陽碧波藍

    大師,是一種金字塔頂尖的人物,萬里挑一的人才。現在好多人一聽說是某某大師就不得了了,就把他高高的供奉起來,有一種跟風的心態,盲目的心態而導致此現像的發生!

  • 9 # 萊茵山下876

    何謂“大師”?

    其一,大師是指造詣深厚、享有盛譽的學者、專家和藝術家等。

    其二,大師也用作對和尚的尊稱。顯然我們現在所說的大師與和尚無關,因為,如今的“大師”是放不下名利、食不得蔬果、耐不住寂寞的,換句話說,六根不清淨,廟裡也不收。

    如今世道不同了,我們的社會機構和各類協會、學會乃至民間團體,一窩蜂地爭相封賞“大師”,使得各行各業的“大師”猶如掃黃前的站街女,多如牛毛不好說,數不勝數那是一定的。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你只要站在川府大道上,放開喉嚨吆喝一把“總經理”,一定會有很多人回過頭來呼應你。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現在的廢品回收站、煙雜店乃至洗腳房的小業主個個號稱董事長、總經理。

    其實,做紫砂壺的、雕刻玉石和橄欖核的,乃至捏小麵人兒的,舊時稱作民間藝人,新中國成立後被統稱為小手工業者,如今在職稱評定上劃歸工藝美術專業人員序列,分工藝美術員、助理工藝美術師、工藝美術師和高階工藝美術師四個名稱、三個等級,與“大師”稱謂毫不相干;更何況國家人事部評定職稱序列中也沒有“大師”一項。

    如今的現狀是各行各業都在評定自己的“大師”,諸如烹飪大師、玉雕大師、搓腳大師、賽車大師、玄學大師、調味大師、盆景大師等,讓人感覺大師多到總在你身邊轉悠。於是,便有了諸公的提問。

    忽然想起以前念小學的時候,班裡評選小隊長,結果老師把三個名額全部給了他喜歡的學生。於是,我們不服氣,就去買了紅色的蠟光紙,給沒有評選到的同學都貼上三條橫槓:“從此以後個個都是大隊長”。此情此景是不是與行業協會評選“大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如此,等老一輩人被新一輩人替換,一代一代,

    還是會有這樣的人出現的,

    人們總是要在困難的生活不下去的時候,在艱難曲折的生活中,找出一點藉口來從難過中解脫出來,其實他們自己心裡大概也是清楚的,只是都不想面對明天的現實吧,

    說到底不是“大師”神,是大家都遮住眼睛願意相信他神,人一旦面對實在走不過去的事的時候大概都會這樣吧,

    這個現象永遠也不會改變,人的本性如此,我們也是。

  • 10 # 金正堂正本清源

    現在的大師有的是外貌有的是在各個領域有獨特之處和普通人有所區別,由於現在大師的流行,就好比以前的女士改叫美女,不管長的如何先招呼為美女,也是一種尊敬尊稱的意思,大師不一定有文化,大師也有技術大師,也有忽悠大師包裝大師很可怕,汙話矮化了大師一詞

  • 11 # 騏蔚師向大師

    大師文化為何越來越甚行,大師二字是經過多年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是由社會各界大多人認可,這不是你所想向的那麼簡單罷了。大師是靠的一門學問來的,換句話說來也是一門科學,科學就是藝術、技術,它就是生產力,是為當今社會、國家貢獻力量的。所以說應呼籲社會給予支援幫助、在法律上應受到保護!

  • 12 # 咕咚940

    一葉落知天下秋。某個行業,如不知不覺間“大師”疊出,張三李四,阿貓阿狗,都爭先恐後榮升此稱號,並不能證明該行業人才濟濟,欣欣向榮,而是恰恰相反。例如,太極拳就是如此。

    過去,太極拳的高手們,比如陳發科、汪永泉、李和生等,雖然被公認為太極拳界的泰山北斗,真正的大師級人物,但終生未見其名字後掛著那兩個字。他們和其他許多大名鼎鼎、德藝雙馨的老拳師一樣,只是被稱為先生、老師、前輩等,低調而踏實。這也代表了太極高手的修為境界,本領越大,越感到太極拳這樣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己的不足和渺小,怎麼會妄稱自己是大師呢?也不會允許他人這樣稱呼自己。他們的那個時代,也正是太極拳最鼎盛,水平最好的時代。

    令人遺憾的是,而現在則不然。大師帽子滿天飛,而太極拳界的一些名人,水平越來越低,名聲越來越臭。如最近火遍了網路的那位馬大師,以及那位標榜正宗的陳大師,廣泛的受到了網友們的詬病。而整個業太極拳界也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讓很多喜愛這項運動的朋友,感到無所適從。甚至也讓很多人,對太極拳本身失去信任,對大師一詞都產生了極端的反感。

    蒼蠅不叮沒縫的蛋。就像上面提到的太極拳界,之所以現在社會上,各行各業都出現這麼多的“大師”,與一些人的一切向錢看的不良的拜金思想有關。而這種浮躁的不正之風,催發了大量的真真假假的,各式各樣的“大師”們,以達到吸引眼球,騙取錢財的目的,甚至形成了一種奇異的“大師”文化。

    要想解決這樣的歪風邪氣,辦法也很簡單。邪不壓正,明確真假是非的標準,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醜。這樣自然假“大師”們和所謂的“大師”文化,就再也無處遁形,成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 13 # 大風起兮DFQX

    “大師“文化,首先要界定什麼是大師?大師是指在一定領域有傑出成就或突出貢獻的人。現有大師,才有所謂的文化。

    有些文化人,不知深淺,動輒冠以“大師”之名,實為沽名釣譽,有“傍大款”之嫌。防止“大師”滿天飛,文化行政部門要擔負起管理督導責任!要有一定行業規範和“大師”評定標準。

    普通人尊重敬畏“大師”同時,也要有平常心和審慎的態度!

  • 14 # 墨林自牧

    時代呼喚大師,但非“大師”。我們現在大多數人還在為衣食住行奔波,很難出大師。大師也是俗人之中出去的,大師也要吃飯,住房,孩子教育…,還有一些原因如下:

    1.碎片化閱讀給“大師”提供了市場。不管有沒有深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博您一笑,你不會討厭。

    2.大部分人懶於思考。我們很多人很從重,很少去深度思考,“大師”其實都很膚淺。

    3.大部分人的學識層次太低。這就決定了你不可能有很高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水平,“大師”同樣搞不到哪裡去,但二者匹配很好。

    我們難出大師,這不是我們能力不行,而是大部分大師會敗於現實,歸根到底,我們都脫離不了俗人這個屬性……

  • 15 # 騰爺雜談

    你恐怕理解錯了,不是現在越來越盛行,是一直都沒有停過。

    在古時候就沒有嗎?也是有的,只不過那時候資訊傳播慢,所以人們收到資訊的事物的能力比較慢而已。現在傳播的多快呀。

    更何況現在這個社會是沒有大師的,以前的人還為文壇講究一下氣節和傲骨。現在整個社會的慾望都在膨脹狀態,心都是浮躁的跟什麼一樣。都是為了利而動。所以缺少一種引領大家的東西。

    這時候大師的機會就來了,有些人真的可能學到了點什麼,小圈子裡慢慢發展,可一旦資訊量過大, 他就受不住考驗。成為了別人的笑柄。

    而那些不學無術,什麼都不懂的人。看到此景,覺得自己也能幹,因為他看到的是表面現象,所以覺得大師也好當,也就去試試看,一試就靈,當然名聲越大,也受不住考驗。

    就造成了現在這個社會為什麼這麼多人看著大師越來越多,卻發現沒有什麼用處,受到了社會各類人士的譏諷,其實這種心態不對的。不過環境就這樣,也是沒有辦法。

    我們看大師應該從身上學到一些可以做人做事的道理。打個比方:就說這個不要臉,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做到如此不要臉,臉不紅,心不跳的,是不是要學習一下?

    其實大師文化永遠不會斷下去的,人類的求知慾就是這樣來的。我們所做的就是看到一個大師,不要抱著看熱鬧的心態,而是用心去觀察,能夠看到自己好的方面去學習就行了。剩下的,管他的,愛怎麼滴就怎麼滴。自己擁有的才是最重要的。

  • 16 # 武文餘仁

    這是文化商品化的最直觀的表現。因為你一旦樹立起了某個文化領域的大師大旗,就可以吸引這一領域的關注者的目光,就能進行各種包裝,輸出產品,進行流量變現。

  • 17 # 饅頭199810859

    這是需要信仰的一種極端表現,當一個人沒有信仰,心中沒有精神寄託就總要找個大師,因為有市場,各種敢吹敢做的大師就應運而生了。各種包裝。我記得好多年前看到一檔節目,說北京朝陽區就有30萬仁波切。可是去宗教協會問,全國也沒那麼多。所以生活中有人在某些領域很強大,我們值得學習。但是也有些大忽悠。趁此機會撈錢。還是睜大眼睛大看清楚。分辨真假大師

  • 18 # 貝亭湖

    大師不存在當下,就像名畫不存在剛展出的時候,酒沒有發酵前可不能算是酒,沒有時間的洗禮後人的評價那個敢自稱是大師,為何追求大師文化,這個所謂的大師盛行,只不過是利益的催生結果,還沒搞清何為大師就別盲目的去跟隨,自己有判斷才不會隨波逐流。

  • 19 # 閒人閒話—jeremiah

    浮躁、宣洩;迎合,獲利。心理浮躁,尋求宣洩,輕浮淺薄,不求甚解,習慣於用標籤來做判斷,迷信大師、迷信名牌、相迷信祖傳、迷信秘方,迷信他人習慣於從眾,總想曾名譽,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唯獨沒有自己,沒有也不相信自己的觀察分析判斷,典型的自我喪失,自信泯滅!

    另一方面,一旦大師,被迷信了,被從眾了,絕對是名利雙收!有買有賣,有供有求,猶如干材烈火!

    現在是一些人追求的過猛,一些大師忽悠得太甚,給弄砸啦,打碎了迷信者們滿地的玻璃心。

  • 20 # 半痴不顛

    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基本滿足,便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希望透過某些權威人士來得到精神上的追求,而傳統的大師理念早就深入人心,大師就這個稱呼本身就代表著權威、專業和博學,也就催生了大師文化。但是,傳統的大師與現代社會層出不窮的大師是有很大的區別。現在隨著多媒體的高度發達,好多唯利是圖的人士藉助自媒體自吹自擂大師,藉此來吸引眼球,謀取經濟利益。有了大師的招牌,唯利是圖的本性也批了合法的外衣,可以名正言順的攫取經濟利益,因為有經濟利益的驅動,人們也就紛紛開始效仿,來實現經濟目的,客觀上推動了大師文化的興起,但是真正的大師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人舉一個一首歌唱一輩子的歌手,我先來:唐磊《丁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