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拾談記
-
2 # 劉昕塵詩詞原創Liu
父母在不遠行,若遠行必有方,出自《倫語,里仁》。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要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就要有一定的去處。
孔子要表達的思想是:孔子既強調子女一定要孝順父母,但又不反對,一個人有了正確的目標理想而出遠門去奮鬥。
-
3 # poma的嘮嘮叨叨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
-
4 # 灤河小馬學文化
“父母在不遠行”,下一句是“行必有方”。
作者是大聖先賢孔老夫子,原文是“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完整的意思是:子女要始終陪伴在父母的身旁,一方面可以隨時侍奉父母,盡人子之孝,二是可以隨時聽取父母的教誨,不至於走彎路,三是子女遠遊,勢必造成父母的思念與憂慮。如果有更好的成長辦法,你才可以選擇。可是,有什麼比家庭教育更好的辦法嗎?有什麼比天倫之樂更快樂的嗎?有什麼比孝敬父母更好的修身辦法嗎?仁心、善德的修習起源於家庭,齊家是修身的目的,修身是齊家的結果。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也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人的成長,家庭的教育是起點,不需要奢求於外界,不要盲目地去尋找。方法就在你的身邊,你不必焦躁,也不用費盡心思去尋找。
家是起點,家是港灣,父母是你身邊的佛,父母是世間最高的善。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筆者認為孔老夫子強調的重點不在於“遊”與“不遊”,而是在於“德”的修行,“善”的佈施。孔老夫子亦曾周遊六國,當時老夫子的家庭狀況、構成又是如何呢?
當然,思想、理論都有其歷史的侷限性。古代與現代有諸多的不同,子女離開父母遠遊,由於交通、資訊的不便,等於關係的割裂、暫時的拋棄。養兒防老,目標就會落空。
當前,由於時代的發展,給人們的遠遊提供了更多的方法。為了生活,為了發展,可以遠遊,但方法不能忘,根源不能忘。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德與善不能忘,仁與愛不能丟,不能遊離於根本。
-
5 # 一個莫得感情的安利機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的《里仁》這一篇。
意思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方,在這裡是指方向,地方,處所。
年輕的時候,看這句非常通俗易懂的話,卻像霧裡看花,朦朦朧朧的一知半解。
是啊,年輕的時候,不僅僅是年少輕狂衣衫薄,而且還會擁有天高任鳥飛的夢想,希望自己遠走高飛,走得越遠越好,飛得越高越好……
可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兒行千里母擔憂……因為你就是一隻風箏,無論怎麼飛,那根線,緊緊的系在母親的心頭。
俗話叫做“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無論是什麼事情,孝順要放在第一位,“父母在,不遠行,遊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離他們太遠,如果要離開,要有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和方向,還要經常回家看看。
前世五百次的相遇,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今生我們做他們的兒女,他們做我們的父母,我們要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關懷,珍惜我們與他們相處的每一天,這一輩子只有一次,父母和我們的相處畫面永遠都是直播現場,若真的走向閉幕,那真的是永遠的事情,“父母在,不遠行,遊必有方”希望天下父母身體健康,希望天下兒女珍惜和他們相處的每一瞬間。
願天下所有的父母健健康康,萬事順遂!
-
6 # 燕媽家常菜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白話文:父母年邁在世,儘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
辨析:
有些人以為孔夫子意思為,有父母,就守在家裡孝敬父母就行了。這是曲解聖賢的意思了。如果家境貧寒,難道讓父母跟著你飢寒交迫?這不僅不是孝,而且是最大的不孝。
有些人把“方”有人解釋為方向、去處,這是不對的,而應該解釋為“理由、道理”,這個“理由、道理”包括給父母講清楚“遊”的“理由、道理”,更包含對父母的安置、贍養即對孝的兼顧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7 # 胖虎的人生果實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年邁在世,儘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
-
8 # 牡丹苑國畫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孔子的一句話,大體意思就是父母還在世的話,不要離開父母遠行,若要必須遠行的話,對父母要有方法安頓好。
這句話歷經千年仍有它的現實意義。 與之匹配的還有一句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說子女想要好好孝順父母,卻發現父母已經不在人世,給子女留下不可彌補的終生遺憾。
兩句話都是在告誡身為子女的人一定要及時行孝,要為父母安排好生活,以免抱恨終身。但是,種種原因導致現代父母只有關心照顧後輩的份,而沒有享受什麼來自子女的關愛。這也是一個很嚴重的社會現象,而且至少目前還沒有什麼可以解決問題的兩全之策。
-
9 # 生泉樓主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是孔子在《論語》說的。下一句是遊必方。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
-
10 # Xin神英語
父母在不遠行,行必有方。這話是孔子說的,孔子是公元前,春秋末期時代的人,離我們現在已經很久遠了。那時候人們壽命相對較短,父母把孩子養大了,父母也就老了,身邊沒有人照顧一來不方便,二來也想念孩子。所以孔子說這話的意思就是父母還健在,孩子最好不離開父母去遠處展事業,如果要是非得出門。不是不可以,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去了哪裡,而且還要把父母安頓好,比如你是家裡的長子,你可以讓自己的弟弟,照顧好父母。
我個人認為下句話,在現代尤為重要。你心裡有父母的存在就可以啦,你樂意去哪就去哪。願意做個遊子,趁年輕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對於現代來說根本不是個事兒,可以透過各種先進的現代的通訊手段,隨時隨地的和父母聯絡。
在科技飛速進步的今天,對經典的理解就不要拘於字面上的理解,非得一生都守在父母身邊,知道當年孔聖人說這句話的核心就好。
-
11 # 熊哥的鄉村生活日常
父母在,不遠行,遊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年邁在世,儘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而在我們這世界裡,根本不可能。多數人都是忙忙碌碌,等父母至親不在時,子欲養而親不在,留下無盡的遺憾與懊悔。
-
12 # 愛學習的毛毛蟲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父母健在的時候儘量不要遠行,即使遠行,也要告知父母去處,安頓好父母。講的是孝道。
-
13 # 東軒男孩
出自聖人孔子的經典語錄,《論語》中的《里仁》篇。
完整句為“父母在,不遠行,遊必有方”。
意為: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出遠門,必須要有去處。生動地體現了父母與子女相互牽掛依存的“舔犢”和“血濃”之情。
當下,深刻領悟踐行這一“教義”,其意義和影響,仍然十分深遠。
-
14 # 遊薊州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意思就是:父母還在世的時候,做兒女的不能離得太遠。即便你離開家無論你是長途還是短途旅行,無論你是長時間還是短時間在外地,都要讓父母知道你的所在。這句話的重點在後一句“遊必有方”。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為了國家、為了大家、為了人民,而遠離父母的人,勢必不能履行“父母在,不遠遊”的孝道。我們不會稱之為“不孝”,他的父母也理解和支援他的“遠遊”,為何?因為他的這種行為,不僅不是“不孝”,更是一種“大孝”,是為了更多人的利益。
還有就是過去農耕時代你守著一畝三分地就可以生活了;國家也不鼓勵農民到處亂竄,提倡的是農業為本、商業為末。既然在家種地,自然而然就一直陪伴著父母;無論“父母在不在”,“不遠遊”都是很容易做到。
而現代社會卻不允許農村的青壯勞力待在家裡種田,如果在家種田,根本不可能養活好你的全家,怎能算是“孝順”?父母、老婆、孩子都吃不好、穿不好,再論“不遠遊”有多孝順,又有什麼意義?所以,情願也好,不得已也罷,大多數農村的孩子必須“背井離鄉”,才能實現自己的“孝道”。城市裡的孩子也一樣,如果本地沒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只能去外地嘗試;如果還呆在家裡,勢必出現“啃老”的現象。
再有當父母才四、五十歲,正值壯年,而且身體健康、吃嘛嘛香;如果孩子在外地有更好的發展空間,父母自然是支援孩子“遠遊”的。畢竟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有出息,孩子能夠發展的更好。“這時遊必有方”指的是“父母還健壯,孩子可以遠遊”
我們不要把孔子的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斷章取義。如果你在父母身邊,也可以實現經濟上的富足,那麼你“不遠遊”的做法,就是“孝順”;如果你在父母的身邊,你都養活不了父母、妻子、兒女,還固守“不遠遊”的做法(明明遠遊有更好的收穫),你就是“愚孝”。
無論你“遠遊”還是“不遠遊”,都要盡到你的孝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滿足父母的吃穿住行,儘量多陪陪父母,儘量順著他們的心思。
這就是孔子講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確切含義,希望我們謹記在心。天底下父母對兒女最無私,人生如白駒過隙,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對待父母用心一點,生而無憾。
-
15 # 太陽遊戲1025
下句是 遊必有方 出自 論語 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 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遠遊,以免盡不到孝道,如果必須出去,一定要有所依據,也要安排好父母獨自生活的事情
-
16 # 一刀情感雜談
父母在不遠行,遊必有方!這是大聖先賢孔老夫子說的一句話。
“父母在不遠行”意思說的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作為子女應當陪伴在父母身邊,盡一份孝道,而在陪伴父母的同時,也可以聽取父母的教誨,不容易走上歪路,而孩子出門遠行,亦會給父母帶來更多的擔憂。所以,如果沒有一個兩全的辦法,不遠行還是比較好的。
“遊必有方”說的是,如果真要選擇遠行,一定要選對方向,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要讓遠行成為一種掩飾。在社會上,很多人的遠行,其實都是盲目跟風的,他們看到身邊的人出去幾年,發大財了,認為賺錢很容易,於是也跟著出去闖蕩江湖,但由於沒有方向、沒有方法,又不願意堅持,最終走投無路。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沒有兩全的辦法,在決定遠行之前,最好能做一個全盤的考慮,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你也不會後悔了。
-
17 # 微觀之江南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孔子曰。
是對父母表達和處理孝道的一種勸誡。
孔子關於對父母的孝敬之情,還有一句精典詞語,就兩字:色難。意在不給父母以臉色,是為難。
-
18 # 李加程
父母bai在,不遠行”的下一句du是“遊必有zhi方”這句話的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dao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出遠門,必須要有去處。體現了當父母在世的時候也會很牽掛自己的子女,為了敬孝道,作為子女不應該離開父母太久,或者太遠,以免父母擔憂,而且就算要離開,也應該告知父母去處,並且不能出門太久。此句出自孔子的經典語錄《論語》中的《里仁》這一篇。解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物件的範圍,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
19 # 聽詩醉雪
父母在不遠行,行必有方。這話是孔子說的,孔子是公元前,春秋末期時代的人,離我們現在已經很久遠了。那時候人們壽命相對較短,父母把孩子養大了,父母也就老了,身邊沒有人照顧一來不方便,二來也想念孩子。所以孔子說這話的意思就是父母還健在,孩子最好不離開父母去遠處展事業,如果要是非得出門。不是不可以,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去了哪裡,而且還要把父母安頓好,比如你是家裡的長子,你可以讓自己的弟弟,照顧好父母。
我個人認為下句話,在現代尤為重要。你心裡有父母的存在就可以啦,你樂意去哪就去哪。
-
20 # 易觀知著
古代沒有較快的交通工具,遠的意義,在現代來說,應該更闊一點!
陪伴父母孝順父母!是自己應盡的責任,這種責任是從心出來的!
天天都是母親節,日日都是父親節!
回覆列表
大意是說“父母健在,就不要遠行。即使要遠行,子女也必須有安頓好父母的方法。”
這裡的‘方’指的是方法,而不是方向。大多數人認為方是方向,你不得不遠行的時候告訴父母你去了哪裡。
其實是你不得不遠行的時候,你要找到安頓父母的方法。讓他們有人照顧,正常生活,生病了有需要了能找到依靠的人。這比你告訴父母去了哪裡什麼時候回來更重要。
這句話一方面體現了孔子提倡“孝”,但同時也提倡有志者應該出去闖蕩一番的思想。
其實經過了歷史的沖刷,這句話的意義依然還在,而且在交通和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這句話應該更應該讓人深思。
我們總以為和父母打個電話視個頻就可以解決了千里不見得相思,我們也總以為飛機高鐵火車幾個小時的路程,有什麼事兒也不在話下,一腳油門就到家。
其實很多現實是我們想的太美好而已,我的一個同事,隔天定時給父母影片聊天,有時候幾分鐘,有時候半小時,或多或少總要有這個儀式。
只是沒想到,一天早上醒來,父親心梗沒幾分鐘人就沒了,你覺得一腳油門的距離,其實有時候你連車門還沒開啟,那個重要的人就有了。
所以你可以遠行,你可以千里之外,那要找到照顧到父母的方法。
這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希望您能滿意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