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給小朋友選幼兒園,有一個幼兒園其他各方面都比較滿意,但是從小班開始識字,兒歌指讀的方式。聽說早識字容易抹殺孩子的創造力,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嚴重。
19
回覆列表
  • 1 # 有草吃的馬2019

    早識字到底對小朋友好不好,真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沒有統一定論。

    個人認為早識字好不好還是跟孩子自己能力 、老師及家長引導是否科學等因素有關係。

    有些孩子認知水平高,在幼兒園讀兒歌的過程,潛移默化主動記憶就記住了,難道有能力,我們還要阻止嚒?

    但有些認知發育慢點的,強迫讀兒歌時一定要學會這個字,那就容易讓孩子從小產生學習的厭惡,增加他的心理壓力。

    因此對於幼兒早識字家長要辯證看待。

    一方面對自己孩子的認知能力有個基本的瞭解,比如平時在家,孩子學習是否有主動性,看到字會不會主動問家長,或者在親子閱讀時,是否有主動識記意識等,接觸知識的接受能力是否強,全方面瞭解孩子。

    另一方面對幼兒園的教學安排進一步瞭解。幼兒園也會有課程安排的,比如一天中玩樂、畫畫、音樂時間安排怎麼樣,在知識教學這一塊採用的方式是哪種,更全面的去了解學校。

    比如有些幼兒園教學時間安排的比較多,那麼就剝奪孩子玩樂時間,採用要求孩子會背誦、抄寫等這樣強迫性方式時,家長就應該慎重了,反之是透過快樂教學,孩子潛移默化中就學會了,這也是學習習慣跟思維的建立,家長也應該放心。

    所有的教育都沒統一定論,不能簡單的用好或不好來概括,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對於育兒,我們家長還是應該多關注孩子及相應階段的認知水平,做好取捨。不要過於迷信育兒專家或書本的說法。

  • 2 # 四季蘭馨223

    我認為利大於弊。

    那些說幼兒園早識字,學知識的小孩兒,將來上了小學會注意力不集中,沒興趣,到三四年級之後學習成績會下降,純粹就是胡說八道!

    以我家孩子為例,上了三年公立幼兒園,什麼也沒學,到上小學時直接懵逼。字不認識,不會寫,在教室坐不住。整天寫個作業拖拖拉拉。一年級成績墊底兒,現在四年級成績依然倒著數。

    是孩子智商有問題嗎?不是!在他上公立幼兒園之前,也上過半年的私立幼兒園,我感覺智商和學習能力應該都沒有問題。

    但是為什麼上了小學會這樣呢?

    建議你現在可以借一本一二年級的課本看一看,這樣的學習強度,對於那些不認識字不會寫字的小孩來說,真的是太困難了。就拿拼音來說,一個月的時間把拼音學完,你認為如果孩子之前不學的話,一個月時間能記住嗎?

    我的建議就是,孩子上小學之前要認識一定量的字,會簡單的算數,能熟練掌握書寫,將拼音學會。

    學習這件事情,如果一開始做得好,我覺得孩子之後會更有興趣學。

  • 3 # 風螢流年

    我家孩子不到三歲基本上會讀書看到報,他喜歡問,學,沒辦法,記憶力也好,後來上學才發現,益處多多,能學點就學點吧,寓教於樂式,不能大吼大叫,帶孩子比任何事情都難

  • 4 # 星星兔玩具

    這種做法在我看來,是弊大於利

    從小班開始以認識漢字為目標的做法,會扼殺幼兒的學習興趣,而且是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

    幼兒的語言能力應該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該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援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並能得到積極迴應。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拓展其學習經驗。

    另外,幼兒的語言學習還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援,可以透過多種活動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其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透過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對文字產生興趣,用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的方式讓幼兒過早識字不符合其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

    因此,與其讓幼兒過早地透過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的方式讓幼兒識字,我更建議讓幼兒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去進行發展。對此,我的建議是:

    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例如經常和幼兒一起談論他感興趣的話題,或一起看圖書、講故事。引導幼兒學會認真傾聽。對幼兒講話時,注意結合當前情境使用豐富的語言,一邊幼兒理解。為幼兒創設說話的機會並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引導幼兒清楚地表達。成人注意語言文明,為幼兒做出表率。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語言行為習慣。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條件。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引導幼兒體會標識、文字元號的用途。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於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透過語言獲取資訊,幼兒的學習逐步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

  • 5 # 仙緣堂孫珍珍

    孩子全靠喜歡,每天看故事書,已經能獨立看一些故事。他非常喜歡認字,我覺得出於興趣的話就鼓勵他,幫助他。

    我個人建議孩子4歲開始學習漢字,這時他們有一定邏輯理解能力,詞彙也達到一定量,教他們學習漢字時能和一些已知詞彙建立連線,增加識字樂趣。這個階段他們知道詞彙的意思但是不認識這些字,增加了好奇心。

    我最近給孩子買了一套書,上面正有對這件事的解釋。我覺得很有道理,此處就貼上上來讓大家看看。

    有一種觀點認為,孩子在六歲之前不需要教認字,還言之鑿鑿地拿所謂的兒童認知發展規律和德國等國家的“法律”來說事。據此,很多家長在面對自己孩子已經明顯表現出對識字的興趣時,採取忽視甚至阻止的態度,貽誤了孩子語言文字能力發展的大好時機。

    孩子在六歲之前不需要教認字的觀點不僅沒有科學依據,而且有害。隨便翻一翻中外名人傳記,你就可以找出幾個例子來反駁這一觀點。以我國古代為例,“唐初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六歲就能寫《詠鵝》詩;“詩仙”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白居易三歲前就能識字,六歲顯露詩才;黃庭堅五歲熟讀五經,七歲寫出“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的深刻詩句;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六歲讀完《大學》;梁啟超四歲精讀四書,十一歲考上秀才。

    再說近現代,氣象學家竺可楨兩歲識字,五歲上小學;徐悲鴻很小就識字,六歲讀《論語》;李大釗三歲識字,四五歲讀《三字經》《千字文》,兼學對聯、字畫、碑文等;周恩來五歲識字寫字,六歲讀四大名著;任弼時四歲時識字,不久就能抄寫古文;魯迅也是很小識字,五歲起博覽群書; 作家沈從文,四歲時母親教他認藥名,不久便學了六百多個字;數學家熊慶來五歲識字讀書,並表現出博古通今的天分。

    國外的例子也不少。德國的卡爾·威特四歲開始閱讀,八歲能懂五種語言,九歲入萊比錫大學,十四歲獲博士學位,十六歲任柏林大學法學教授;歌德四歲前就識字讀書,尤其喜歡讀以詩歌形式寫成的文章;控制論創始人維納三歲會讀能寫,四歲閱讀大量專著;“電波之父”麥克斯韋三四歲時,母親就教他識字、寫字、算術和背讚美詩了,童年即能大量閱讀;達爾文四五歲識字,讀兒歌,又常到大自然的“綠色課堂”裡學習動植物知識。

    也許你會說上面這些都是天才的特例,不適合一般的孩子。可是,恰恰有證據表明,早期識字教育是發現和培養天才的有效手段。據日本科學家的某一項研究發現,兒童若不學漢字,六歲入學時的智商為100;若五歲開始學習漢字,六歲入學時的智商為110;四歲開始學漢字,六歲入學時的智商為120;三歲開始學漢字,六歲入學時的智商為125~130。英國的心理學家查德·林博士也曾對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國兒童智商進行測試發現,歐美四國的兒童智商平均為100,而日本兒童平均智商為111。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竟然是日本兒童普遍較早學習漢字。

    很多人反對孩子六歲之前識字,是源於曲解國家有關防止“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的政策。所謂“幼兒園小學化”,是指一部分幼兒園單純以直升重點小學為目標、提前教授小學文化課的行為。我們知道,幼兒園的教學主要以遊戲為主,學習為輔。如果過分提前教授小學文化課,勢必擠佔遊戲教學的時間。因此,國家有必要從政策上糾正“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但是,這並非意味著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不能學習識字等內容。如果透過閱讀、表演、遊戲等方式,幼兒園是可以引導孩子識字的。同時我們也知道,在幼兒階段,家庭教育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兒園並非給孩子傳授文化知識的主體,家長才是。因此,家長可以、也應當積極迴應孩子對識字教育的需求。如果孩子對識字感興趣、不排斥,那麼這正是引導孩子邁進識字和自主閱讀大門的好機會。

  • 6 # Blaire Molly

    其實幼兒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特點。首先,尊重每個幼兒的發育特點,可能這個階段有的孩子喜歡認讀卡片、有的孩子喜歡認識數字;其次,作為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學習他(她)感興趣的事情,不帶有任何目的性,只是純粹孩子喜歡,我的孩子在兩歲多的時候就開始識字,我在網上購買了識字卡片,那個階段孩子特別喜歡讀字,在孩子的眼裡,卡片是一種玩具,不是大人認為的學習知識,孩子樂此不疲,然而過了那個階段,孩子又喜歡上了別的事務;最後,作為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的愛好應該是多元化的,特別對於低幼兒來說,可能任何新事物都會吸引孩子去探索,可能是地上的一塊石頭、路邊的一個塑膠瓶,父母只要好好的陪伴孩子,每天都會發現不一樣的驚喜!

  • 7 # 哼哈蝸牛在路上

    只要孩子不反感,學習量也不大,完全可以的,至於說早識字抹殺孩子的創造力,好象也沒有事實來證明,反而很多名人識字量都比較早,象我國古代的詩 人駱賓王,王勃,白居易…,畫家齊白石,徐悲鴻,文人魯迅,郭沫若、巴金…,科學家張衡,氣象學家竺可楨,還有周恩來,李大釗…,哪個不是幼兒時期就會識字的。

    而且從我自己的孩子的情況來看更是利大於弊的,

    01、更早的自主閱讀

    孩子識字非常的早,不會說話就識字了,而且對認字也非常的感興趣,所以他的自主閱讀的時間就比較早,幼兒園大班就開始無拼音無障礙的閱讀了,到了一年級看到同學還在看帶拼音的書他覺得很幼稚,以前他一直以為別人和他一樣。

    02、直接的考試時可以更快的看懂題目,別的孩子還在等老師讀題時、會識字的已經看懂了,會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做題,理解力也會增強。

    03,早識字帶來大量的閱讀,可以增加知識儲備,更加增加對閱讀的興趣,而且對漢字的書寫也更加的學的快,

    其實說到低,就是識字早,閱讀也會早,而且識字早的好象更喜歡閱讀,而閱讀帶給孩子的好處就不用多說了,

  • 8 # 林怡

    識字只是一種技能,早識字就是早點掌握一種技能。技能本身無好壞利弊,掌握了就有了使用它,讓它為孩子服務,幫助孩子獲得更多資訊的可能,有技能可用總是一件好事。所謂好壞利弊之說不來自於早識字還是晚識字,而來自於掌握這門技能的過程中以及掌握技能之後,孩子經歷了什麼,這些經歷帶給他什麼樣的影響,從長遠來說,這些影響對他是好還是壞,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二者要區分開。而且,孩子識字的途徑很多,有的是家長老師或者其他人教的,還有的是他自己從環境中自動習得的,比如玩電子遊戲、看動畫片、廣告,主動詢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等認知而來……從本質上來講,識字本身也是滿足孩子好奇心與探索欲的一項活動,一旦他掌握了這個技能,他可以透過閱讀看到更廣闊更五彩繽紛的世界,心靈也因此獲得滋養,從這個層面來看,早識字利大於弊。但方式方法及時機都很重要,不能單純為識字而識字,尤其不能讓孩子受了識字的傷。比如識字可以是很有趣的遊戲,孩子主觀上對文字感到好奇是很好的時機等等。

  • 9 # 辣眼睛的大腦斧

    「識字」這件事,我這幾年觀察下來,發現了很多「魔幻」的現實。

    一方面,大多數家長都認可學英語要儘早啟蒙,避免錯過了語言學習的敏感期,最好3歲開始認字母,4歲開始自然拼讀,然後早早進入自主閱讀之路;

    另一方面呢,很多家長卻認為識字不能太早了,要不會影響孩子的想象力,還可能會讓孩子厭惡學習——一定要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不上小學堅決不能碰。

    那麼,讓3歲左右的幼兒接觸文字、識字,到底是否有好處呢?

    我先講兩個身邊的例子。

    我一個很好的朋友,自己是文字學科班出身的老師。從孩子4歲左右開始,父母就帶孩子系統識字,學習效果非常顯著,孩子6歲時識字量已達1800字左右,周圍家長不無豔羨。

    他家的識字教學始於「象形文字」,從甲骨文到小篆到隸書到今天的簡化漢字,一步步教過來,孩子確實很感興趣,在玩各種文字遊戲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豐富的識字量。

    但是,孩子從二年級開始,語文成績就開始墊底了,儘管識字量、詞彙量都遠超同齡人,但閱讀和寫作就落下風了——因為孩子不愛閱讀,看到大段文字就覺得煩躁,寫東西更是困難。

    這是近年來很震撼我的真實案例:孩子開始識字的年齡很科學,識字的形式寓教於樂,識字的方法符合孩子的認知,結果卻是孩子掌握了所有閱讀的素材,唯獨喪失了對閱讀的興趣。

    另一個教孩子識字的案例則完全不同。朋友工作很忙,從孩子5歲開始買了個識字APP,孩子每天玩上20分鐘。一年以後,朋友和孩子坐飛機時,發現孩子從家裡帶了一本新的繪本在讀。朋友很詫異,問孩子:「你真的能讀懂嗎?」

    「能啊。」

    「那這是什麼字?」

    「國。」

    「這是什麼字?」

    「服。」

    「這是什麼字?」

    「媽媽你很煩誒,我直接讀給你聽好了。從前有一個國王,他喜歡各種各樣的新衣服……」接下來,除了少量的字詞不認識跳過外,孩子將第一頁故事基本完整地讀了下來!

    實際上,兒童識字確實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我們簡單將其劃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類。

    從客觀因素來說,兒童識字量、詞彙量、閱讀量直接影響語文課的表現,同時也影響數學課的表現——很多一年級的孩子不是不會計算,而是讀題有困難;

    從主觀因素來說,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也對課程表現有很大的影響。學習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跑在前面的未必能笑到最後,將大量精力投入在起跑線上,而不去規劃整個馬拉松的行程,也是很多新手容易犯的錯誤。

    5~6歲可以開始正式識字

    「幼兒」這個範圍還是太大了,3~6歲的幼兒認知水平是非常不同的。根據我國教育部2012年9月釋出並沿用至今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閱讀和書寫準備方面,對3~6歲幼兒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教育部認為,4~5歲的幼兒就讀幼兒園中班,知道常見的標識、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5~6歲的幼兒就讀幼兒園大班,知道文字標識一定的意義,就已經是很好的準備工作了。

    更重要的教學要點其實是這個小標題: 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在書寫方面,教育部的建議如下:

    大班的孩子會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且寫畫時姿勢正確就好。關鍵還是這個小標題: 具有書面表達的願望和初步技能。

    對幼兒園來說,教育部制定這樣的目標是適宜的,因為這一系列的要求都指向讓孩子建立終身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而不是短期損耗掉孩子的學習熱情,之後每況愈下。

    英語識字也始於5~6歲

    實際上,美國國際閱讀協會和國家幼兒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and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曾於1998年釋出過一份聯合宣告,認為:

    一方面,父母可以向低至5歲的兒童進行「語音意識」( phonemic awareness )訓練;

    另一方面,如果在兒童早期 接觸到適當的識字經驗和良好的教育,大多數兒童在6~7歲時進入閱讀。當然,也有早至4~5歲的早期閱讀者,以及晚至8~9歲的閱讀者扔需要別人的支援才可以進行閱讀。

    現在,美國教育部關於3~6歲幼兒早期閱讀的建議是這樣的:

    也許會有人說,你看美國孩子,到幼兒園大班就能認識很多新單詞了,咱們國家為什麼反對幼兒園孩子大量認字呢?

    因為難度不同。

    英文只有26個字母,而且可以透過自然拼讀法將孩子的聽、說能力轉化為讀、寫能力。認識了26個字母,掌握了自然拼讀法,可以快速地進入閱讀階段。

    中文呢?根據孔子學院總部2007年頒佈的《國際漢語能力標準》,漢語中最常用的漢字數量是800個;而如果要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廣泛閱讀,需要掌握的常用漢字數量為2000個。

    26個字母 vs 2000個漢字,其認讀難度 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我國教育部才強調不可早早讓孩子為了學漢字而學漢字,陷在2000個生字的汪洋大海里,並喪失對閱讀和學習的興趣。

    但總的來說,不論中文還是英文的學習,5~6歲的孩子完全可以正式開始了。

    幼兒園大班 vs 小學一年級

    5~6歲的孩子正處於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一年級的階段,這時開始學習識字是合理的。但到底是從幼兒園大班開始,還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這才是很多家長所糾結的。

    我們注意到有不少家長反映,一方面在學前教育進行減負,禁止在幼兒園教授拼音認字等知識,但是另一方面小學沒有做到真正的零起點教學。幼兒園不教了,但是入學之後老師教的非常快,家長只能送到課外培訓機構,上幼小銜接班,教育部對這個現象進行什麼樣的整治,對社會比較普遍的幼小銜接班、學前教育如何進行整治規範,謝謝。

    對此,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姜瑾現場進行了答覆,我摘錄如下:

    按照我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孩子進入幼兒園經過三年的時間,根據每個年齡段的兒童身心發展水平和特點,透過遊戲的過程促進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逐步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從小學的角度,應該給孩子入學留出一定的過渡期,在孩子入學之初根據幼兒園的特點,在教學的進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能夠更好地順應學齡前孩子的特點,能夠幫助孩子降低學習的坡度和難度,幫助孩子很好地度過這樣一個過渡期。

    教育部強調孩子的終身發展——一線教育者接觸了這麼多年孩子的教育,也參考借鑑了很多國際通行的做法,在教育系統內容提出這樣的要求是非常合理的。

    根據大多數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6~7歲開始進行閱讀訓練,符合NYEAC提出的大量研究結論。

    反對機械刻板的識字灌輸

    其實,《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早已闡明瞭政策的出發點:

    針對幼兒園不能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脫離幼兒生活情景,以課堂集中授課方式為主組織安排一日活動;或以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等方式進行知識技能性強化訓練的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

    如果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短期目標,用 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等方式進行知識技能行強化訓練,從而讓孩子喪失學習興趣,是絕對不可取的。

    相反,如果幼兒園在教授這類知識時寓教於樂、以遊戲的方式進行呢?

    比如,動物園遊玩時教孩子《鵝》,詩中對大白鵝生動的描寫、符合兒童認知的語言,孩子們普遍都很喜歡;

    比如,孩子所喜愛的兒歌,比如《小老鼠上燈臺》等等,以故事化的場景描述和重現,再鼓勵孩子們閱讀,符合他們的認知發育水平,也深受孩子喜歡;

    比如,在講故事時老師採取「指讀」的形式,有的孩子見到的字多了,自然就會認識一部分……

    這種知識啟蒙、識字準備,就是符合兒童身心發展,且不將其作為任務去訓練甚至強化訓練,就不容易讓孩子們喪失學習的興趣。

    識字啟蒙因人而異

    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因為每個孩子的先天天賦、學習基礎都不同。

    NYEAC的研究顯示,儘量大多數孩子可以從6~7歲進行閱讀,但也有低至4~5歲開始的,也有晚至8~9歲才勉強跟上的。

    小萌3歲時,我家入了一套字卡,當時帶他認識了幾個字,他很感興趣。比如頭上有角的「羊」,用手將東西遞到口邊的「吃」等等。 但很快,他就喪失了對識字的興趣,於是我家的識字啟蒙就這樣擱淺了。

    實不相瞞,小萌最早認識的兩個字是——「火」、「鍋」。

    5歲以後我們開始教小萌認字了,期間他認字的興趣也出現了反覆。例如我們用識字教材的時候,他願意搶字卡,但不願意讀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

    對此,我的解決方案就是——買新書和讀舊繪本。讀舊繪本是因為他對故事情節很熟悉,讀起來有自信,能建立閱讀的成就感,他就願意去讀;買新書,則是因為內容是嶄新且他感興趣的,他就願意去讀,並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新的字詞。

    我傾向於認為:

    如果幼兒對識字感興趣,老師不一定教,但家長可以教;

    如果孩子學不會、忘記了,不要打罵,這不是家長或孩子的失敗,只是孩子還沒有到年紀——相較於多認識一些字,更重要的是培養和保護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習慣。

    幼兒識字,容易出現問題的不一定源於「早」,而是源於在教授過程中是否能持續保持和鼓勵孩子學習的興趣。

    當他認字了,能自己閱讀,並嚐到了閱讀的甜頭,就會更愛認字。

    在這個問題下「一刀切」地談利弊是相對片面的,主要還是看孩子的接受程度、家長或老師的教授方法是否能讓他進入「學習興趣-學習-學習成就-學習興趣……」這樣的良性迴圈。

    正式識字可以始於5歲,但在此之前,家長需要抓「識字啟蒙」這件事,也就是培養孩子識字啟蒙的前置能力,包括教育部提出的: 視覺追蹤能力、視覺精度、表達意願等,這類基礎的準備工作可謂必不可少。

    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育兒的一些經驗心得,現在的科技發達,我就嘗試用數字產品幫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後也試用果很多款名為“早期閱讀”或“學字”的應用軟體,都不是十分滿意,內建廣告頻繁,影響學習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薦了 ,【貓小帥識字】應用。讓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觸漢字,感受漢字,感受漢字閱讀帶來的樂趣,可培養孩子的初步語感,給孩子帶來更多學習興趣。後來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使用了一段時間,發現軟體體驗超好,可以讓孩子持續學下去,並且每一個關卡還都有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鞏固先前所學內容。我們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孩子的用眼習慣。

  • 10 # 美西生活日記

    學前兒童的教育,我主張順其自然,如果孩子感興趣就教,不感興趣就不要逼迫孩子認字,免得孩子牴觸反而對未來的教育起到一個反作用。

  • 11 # 大程子1313

    至於識字認數這些,沒有必要刻意去學,孩子在遊戲中在親子閱讀中,自然會掌握一些。

    而且孩子這個年齡段認字也屬於影象記憶,單個字認識,放到句子裡還是會不認識,我們識字的最終目的是學會閱讀,即使現在知道這些意義又何在呢?孩子也會有識字敏感期,到了這個時候他會自己有想學的慾望,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機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 12 # 親子無憂羅羅

    幼兒早識字是利大於弊的。

    理由:

    一、漢字是象形文字,符合幼兒園年齡階段孩子的思維發展

    當代著名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Piaget)在多年的觀察、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獨特的兒童思維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兒童的思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6歲或7歲)、具體運算階段(6歲或7歲-11歲或12歲)、形式運算階段(11歲或12歲-14歲或15歲)。

    幼兒園的孩子正處於2-7歲區間,思維發展屬於“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主要靠表象、靠具體形象來進行思維。

    中國的漢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都是具體的形象意義和背後的故事。孩子看著象形的漢字,就跟看繪畫一樣,是一個意思。不會存在限制孩子思維,反而是符合孩子的思維發展的。不要太早要求孩子寫字✍️就好。

    (見配圖)

    二、早認字有助於孩子早日實現獨立閱讀

    既然知道了,識字是符合幼兒園階段孩子思維發展階段的。那麼早識字的好處,就是讓孩子早日實現獨立閱讀,體會閱讀的樂趣。還能順利過渡幼小銜接。就想想,孩子若是能識字、閱讀了,你基本上是不需要輔導孩子做作業的。因為他能讀懂題意,做出題目。

    為什麼很多一年級的父母說輔導孩子做作業特別辛苦。因為現在做作業不像我們當年是抄字抄題,現在除了抄字抄題,還有小狀元、陽光同學等,孩子若是連讀題目都讀不懂,如何做作業啊,可不是要父母一直在旁邊幫忙讀題目嘛。

    若孩子早早地就能閱讀,對於一年級獨立寫作業有很大的好處。這個點好像比較功利心。但是會閱讀的孩子,可以感受的快樂,是非常美好的。

    所以,早識字,早識漢字,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思維,絕對有很大的利好。

    三、幼兒園不能光學知識

    幼兒園期間學會生活是最主要的,學習知識不是最主要的,但是閱讀能力是終身的。在幼兒園的時候,學會守規則、穿衣、睡覺等,會讀繪本、會看書也是非常能幹的一件事。

    @貓頭鷹羅羅 從事教育行業的心理人,關心孩子教育和心理發展。

  • 13 # 小雨不乖一起成長

    早晚不是關鍵,孩子是否喜歡才是關鍵。

    如果孩子喜歡,不排斥,那學認字沒什麼壞處。

    如果孩子不喜歡,強迫他認字,那就只能讓孩子更討厭認字,沒有好處。

  • 14 # 小六六的媽媽

    幼兒早識字,當然是有利的。因為中國的漢字都是象形字,我女兒識字,我告訴她就是學習畫畫,不要有心裡負擔,當然,我給孩子首先報的是美術班,她特別愛畫畫,所以就喜歡和畫畫相關的東西,這樣自己就開始識字了,而且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她很喜歡走到哪裡給我讀到哪裡,很喜歡認廣告牌,其實,在識字的過程中,孩子也把這種當做遊戲了。

    一、培養孩子的興趣

    孩子認字,開始是閱讀,好多孩子喜歡聽故事,家長可以邊給孩子講故事,邊給孩子指讀,那麼在無形之中,孩子會認識很多字,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學會的,長期堅持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優等生,好好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也可以像我們家孩子一樣,從畫畫開始,她感覺到“山”字,就像畫一個山一樣,無形之中自己就學會了。既培養了孩子的興趣,又增加了孩子的認字量,兩者相輔相成,何樂而不為呢?

    二、增加孩子探取知識的途徑

    孩子喜歡學習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好多時候,孩子受到識字量的侷限,只能找大人幫忙尋找答案。但是孩子的識字量比較多的話,可以自己閱讀,尋找書中的答案,多認字,孩子可以早些增加一種學習的途徑,自己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多識字,孩子就多一種探索工具。

    三、增加孩子的自信

    孩子如果比同齡孩子懂的多,那麼孩子就更加自信,如果孩子認識很多字,很有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有一種優越的感覺。

    孩子早識字,對孩子很有利,寶媽可以在孩子游戲中,適當增加一些認字內容,讓孩子在玩的同時學會識字。

  • 15 # 肯定式教養

    要說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個還真不好說,我覺得關鍵是看父母怎麼教。

    會教的父母,不強迫孩子,是引導孩子學習,孩子在不扼殺學習興趣的前提下,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更多的字詞,同時獲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對學習更感興趣了。

    而不會教的父母,事實上,大多數的父母都屬於這個“不會教”的範疇。他們會不會抹殺孩子的創造力我說不準,但是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卻是一定的。

    雖然說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在相信“贏在起跑線”,但是父母從實際行動上卻是在支援這個觀點。絕大多數的父母在孩子上小學前都會教孩子一定的知識。

    但問題時,很多父母並不懂得兒童的認知規律,單純的為教而教,逼著孩子學習。

    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不夠,學習難度大,因此學習的非常痛苦。同時,父母不懂得孩子的這種認知特點,還單純的以為孩子的大腦跟成人一樣,看到孩子學不會就覺的孩子學習不認真,就逼著孩子學,甚至因此而生氣發火。

    在這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孩子學習興趣就被過早的扼殺了。他們會覺得自己笨,學習這麼無聊,開始討厭學習。

    在我看來,提前教孩子學東西沒有問題,問題是有沒有順應孩子的認知規律

    有的孩子就是發育早,4、5歲就進入了文字敏感期,主動的找父母學習,那麼父母適當的教育他們,引導他們學習,這是滿足孩子的認知需求,是順應孩子的發展的。

    怕就怕父母不懂的孩子的認知發展特點,在孩子認知能力不夠的時候,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就開始教他們學習,這種提前教育是有害的

  • 16 # 小木棉媽媽

    幼兒早識字是利大於弊。但是具體用什麼方法讓幼兒去識字,它的利弊是不同的。

    首先,幼兒能夠早識字的話,有利於孩子養成自己閱讀的習慣。當他認識的字越多,他的成就感越高,他的自信心會更強,會對自己閱讀更感興趣。所以,幼兒學會識字對閱讀是有幫助的。

    其次,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幼兒識字。幼兒的學習跟成人的學習不同,他們是在玩兒中去學,在遊戲中去學。當他們的學習內容跟有意義的活動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情緒是愉悅的、快樂的、積極的,這個時候他們更容易接收新的資訊,學習效果也最好。

    而如果用強制的方法去逼迫幼兒識字,很可能會破壞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對於他們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了興趣,即使他們在強迫之下去識字,時間長了之後,孩子會心生厭倦,對學習失去興趣。

    再次,即使幼兒在小學之前沒有認識很多字,也並不意味著孩子以後成績就會不好。有研究表明,那些幼兒園時識字表現出色的孩子,到二年級結束的時候,他們的閱讀能力幾乎與其他孩子差不多。

    這並不是說不用讓幼兒識字,如果孩子興趣濃烈,自己願意去學,家長就要力所能及地幫助孩子識字。如果孩子不感興趣,家長可以想辦法讓孩子去產生興趣。如果孩子實在不想學,那也不必太勉強。保護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慾最重要。

  • 17 # 禪潤

    把識字當樂趣就是利,當必須的技能訓練可能就是弊。

    現在家長總怕孩子落在別人後面,總想贏在起跑線。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唯恐孩子落在了後面。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其實接受教育的起步是一致的。孩子有自己內外的節律,你非要去破壞,去強加,那就是拔苗助長。反而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就輸在了起跑線。

    就像識字,等他到了一年級,環境的原因他也得識字。而且沒聽說哪個人因為長大了不識字而活不下去。

    我們不去看孩子在幼兒園之前學了多少本領,認識多少字,是否會加減乘除。

    如果你的孩子覺得這是樂趣,可以培養,孩子愉快的學習,是一種快樂。

    如果孩子覺得這是一種負擔,是爸爸媽媽強加給自己的,可以暫停。

    所以,識字不重要,多少不重要,關鍵是孩子的興趣還是你的興趣。

  • 18 # 安蘇

    早教老師來簡單回答一波:

    我個人覺得幼兒早識字是利大於弊。

    現在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童年就是應該好好玩,建立好的身體素質,這也是最近推崇的教育方法,不要讓小朋友過早學習知識。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幼兒園不識字,上小學後老師又沒有很仔細的教認字,因為教學大綱在哪裡,只能按照教學目標來教。

    雖然家長在推崇小朋友玩的同時,請注意一下當地城市的教學方面。

    另外,識字是一種技能,對孩子以後學習另外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當孩子識字後,不但自己能看書,減少家長陪在身邊的時間,解放家長,還能讓小朋友學會新的技能,增加小朋友的自信心。

    我的小侄子從6個月開始看布書,一開始是撕咬著玩,只是媽媽在講解,但是養成了每天看書的習慣。

    後來侄子在2歲的時候,明顯對認字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家長便開始教他認字,從他感興趣的字開始,比如繪本故事人動物的名字等等。

    後來上幼兒園後,侄子是識字量最高的小朋友,不需要老師講解,便能自己讀完一本簡單的繪本。

    家長也有時間幹自己的事,只要扔給孩子幾本繪本就行了。

    家長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有這個意識:不要人云亦云!

    孩子是自己的,別人的意見可以聽,但是不要盲從,要有自己的思考。

  • 19 # 泡沫田心看世界

    這個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發展水平來看的。

    我覺得3-6歲幼兒園小朋友以“看圖說話”為主,認字朗讀為輔。當孩子過早的認識字以後,他們看電視,看書都不觀察圖片,只看字。雖然有利於自主閱讀,但是卻影響了孩子觀察能力的發展。一年級語文有看圖寫話,但是真正能觀察到位的真的不多。所以幼兒園階段的重點應該是看圖說話,而不是認字。小學的重點才是認字寫字。

    那麼如果不認字,一年級考試讀不懂題目,怎麼辦?那就要父母好好利用幼兒園三年,為孩子讀繪本,講故事。從故事中學習認字。在生活中認字,比如認選單,認識標識和上面的字,圖文並茂地認字。當孩子的聽、說能力非常成熟了,那麼讀、寫就水到渠成了。這個時候,可以安靜地坐下來,增加一些認字的家教課程。

    我現在自己在家教孩子,不去什麼培訓機構。她的聽、說能力很強,相比同齡人和同班同學是比較好的。她讀了大量的中文和英文繪本。表達能力很好,她現在快5歲了。正式加入了一些認字的書,比如《四五快讀》。她總是把每頁內容背出來,但是並不認識。因為還不認識字,她每次看繪本,都能很仔細地觀察圖片,發現每一個小細節。我也鼓勵她仔細去看畫面,體會書中人物表情與心情,感受每個場景地變化,提高邏輯推理能力,觀察事物能力,並鼓勵她展開想象暢遊書海。

  • 20 # 半堂課

    “幼兒早識字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一直都是個讓很多家長很糾結的話題,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觀點是:大多數情況下,幼兒早識字弊大於利。

    有個女孩在幼兒園畢業時已經認識2000—3000個字,當時家長很有成就感。在一年級、二年級學習成績都很好,常考滿分,但到三年級學習成績就開始下滑,到四年級開始出現厭學現象,目前念初二,學習狀態不好,學習成績一般。

    我調查到的另一個男孩,唸的也是有識字教育的幼兒園,上完小班時,就可以把幼兒園識字教材上的課文,有聲有色、一字不差地讀出來,當時給我感覺就像遇到了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現在男孩念小學二年級,前一段時間他媽媽打電話向我諮詢,孩子現在的學習狀態不好,不愛學習,不愛閱讀,該怎麼辦。

    但是,我們也常會在媒體上看到,某某某,二三歲就認識幾千字,很小就會自己看書看報,後來考上了清華北大等名校,或後來成為了某個領域的學者專家。

    為什麼有些孩子早識字成為了他們成長的助力,而大多數孩子早識字卻成為了他們成長的阻力呢?

    我覺得這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前者是把識字當做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工具,培養起了孩子濃厚的閱讀興趣,儘早讓孩子走上了獨立閱讀的快車道。而後者只是把識字量當做培養目標,忽視了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為識字而識字,孩子的識字學習失去了生命力,成為了一種機械式學習,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

    該如何處理識字與閱讀的關係呢?我覺得在整個0-6歲的嬰幼兒時期,都應該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為重點,協助孩子走上獨立自主閱讀的快車道。不要去單獨學識字,不要把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責任推給幼兒園的老師,家長(最好是父母,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其他親人也可以)才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領路人。而親子閱讀是最好的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方法。

    親子閱讀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幾個好處:

    (1)可以增進親子感情。

    (2)可以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3)可以增強孩子的理解力。

    (4)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5)可以擴大孩子的見識面

    (6)可以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親子閱讀的潛移默化過程中,孩子很可能就不知不覺地認識很多字。即使孩子在親子閱讀中沒有認識多少字,家長也不要著急,我兒子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只要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還有保持閱讀習慣,孩子的識字量就會自然增長,甚至會爆發式的增長。而且一旦他認識這個字後就會記得很牢,因為他是在有理解的基礎上記住的。我兒子在嬰幼兒時期,我們就親子閱讀了上千本書,建立了濃厚的閱讀興趣,但是他上一年級前總共認識的字不會超過10個。第一學期學習會吃力一些,學習成績會比早識字的孩子落後一些,我們家長多花些精力協助他一下,第二學期孩子就很適應了,而且還在不斷的進步。最可喜的是他上小學以後,學習的積極性一直很高,對語文課本、數學課本就像是讀課外書一樣喜歡。

    綜合上所述,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去識字教育的幼兒園,實在要去,一定要牢牢抓住培養孩子閱讀興趣這根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地心引力》想到的,現在的太空是垃圾成堆,處處危險麼?時間長了以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