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風雨無懼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又以月為主體,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匯成情、景、理幽美而邈遠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詩情、畫意、哲理融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雋永,韻律悠揚,思想性和藝術性超越了單純的寫景詩,有“孤篇蓋全唐”之說。

    首先,《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單純的景物詩。詩人將春、江、花、月、夜這些傳統題材,注入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於一體,透過描繪春江花月夜,讚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拓展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隱藏在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吸引著讀者去探尋美的真諦。

    其次,《春江花月夜》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再次,《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結構,以整齊為基調,以錯雜顯變化。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盪,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熱烈、深沉,表現出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後應,既迴環反覆,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春江花月夜》一詩中,筆者最喜歡"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兩句。

    這兩句詩可翻譯成:"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這兩句詩中不同時空的"江月人"場景融合在一起,巧妙地體現了詩人對於月亮的思考,這思考滿懷感慨和迷惘,它讓詩歌從寫景上升到哲學層面。

    這種寫作手法古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是,這些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

    再看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兩句,他並沒有想象宇宙、想象命運這些遙遠的命題,他只是把眼光放在了月亮上。他透過月亮,去想象時間的變換、發現的神奇。他這樣的寫法可謂標新立異、登峰造極!

    張若虛的這種寫法深深影響後來詩人。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與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均帶有張若虛留下的影子。這些無一不是對於“江與月”的高度讚揚。畢竟只有優秀才會讓人想要模仿遷就!由此可見,“孤篇蓋全唐”之譽並不為過。

  • 22 # 仰望人生星程

    最愛詩中的,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一句。壓全唐的詩自然是氣度不凡的,集文學、宗教(主要是佛教)、哲學、情感於一體,所謂集大成者。

    這句詩除了意境美之外,透出的哲理也很有禪宗意味。寫大雁在天空中飛過,但是天空就沒有變化嗎?魚兒在水裡遊過,水還是那灘水嗎?詩人給出了答案,都已經不是從前的樣子了。大雁和魚都留下了痕跡,雖然從表象上只是個過客,但是都已經不是從前的樣子了。

    這種哲學思想很接近於古希臘的兩腳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也是佛家的剎那之說。一切都有印記,雖然感覺沒有什麼影響。

  • 23 # 劉楚雲817

    喜歡這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說的是,春天浩蕩的江潮水和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彷彿是隨著潮水一起湧現出來。

    品讀古詩句

  • 24 # 乒乓球804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詩句如此雄渾壯美,我再說什麼都是“蛇足”。

  • 25 # 糖尿病便秘腸炎管理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一生留下來的詩雖然只有兩首,但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卻被盛讚為“孤篇蓋全唐”。這篇《春江花月夜》由景、情、理三部分依次展開,孤月與江潮組成了幽美恬靜的春江夜景,春江之上,彷彿是另一個純淨的世界,這個世界除了江、月,便只有詩人一人,詩人在此深思踴躍,陷入了對人生和哲理的思考中。

    全詩第一部分,詩人從壯麗的春江月夜之景入手,潮月共生,夜色醉人,月光與江水像是有著自己的生命,輕盈靈動。春江彎彎繞繞,賦予了沿岸綿綿生機,明月千里相隨,把月色覆蓋在整個春江之側,月光就像一層潔白的雪,將整個塵世浸染成了夢幻的銀色。在這樣的境況中,詩人的心情由內到外都放鬆了,陷入了沉思中。

    詩歌第二部分,詩人雖然有所感慨,但是也沒有陷入俗念。“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雖然是短暫的,如曇花一現般,但是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延續卻是悠久綿長無窮無盡的,正因為如此,詩人一反常態,覺得人和明月是可以共存的。這一部分,字裡行間看似傷感,但是深處卻卻充滿著詩人對人生的熱情和追求。

    第三部分,“不知江月待何人”似是與第二部分呢緊緊相連。一輪明月掛在空中,年年歲歲,像是在等待著什麼人,但是卻只與江水兩兩相見,永遠不能如願。而江水繼續向前流動,從自然流到了人類社會。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大自然中的明月在等待,人類社會中也有人在等待,而且這種等待是隨處常見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四處的遊子們在思念家鄉親人,而他們留在家中的妻子們也在思念他們。但詩人不直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而是月明月來烘托她的情思。月光流動,徘徊在思婦的樓前不忍離去,它想和思婦作伴,不料思婦相思更甚,她要趕走這煩人的月色,一個“卷”字,一個“拂”字,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他們心中的煩悶。而月色怎麼趕也趕不走,於是,無奈之下,思婦只能寄情於月光,希望遠處的人,抬頭望月之時,可以與自己心意相通。

    思婦思念遊子,遊子何嘗不思念家鄉妻兒。“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夢中春日將過,落花紛紛,詩人卻依然漂流在外,而夢中流逝的春天,其實就是現實中游子流逝的青春和數不清的漂泊歲月,“江潭落月”、“沉沉”和“無限月”更是襯托出了他的孤寂和對故鄉的思念。最後一句“不知乘月幾人歸”,遊子們希望,自己沒有著落的離情,可以伴隨著這月光,灑滿江樹。

    這首《春江花月夜》章法整齊,卻又充滿著變化,變韻自然,排比整齊,對偶巧妙,整篇文章的構思巧妙無比,內容韻味十足。而整篇詩歌的景色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個方面來寫,又巧妙的將它們結合在一起。月為主題,是全詩的脈搏,江水、春花和夜在它的牽動下完美的流動著,靜的景、動的雲、高樓妝鏡,搗衣鴻雁,一起組成了完整的詩歌情景,共同呈現出一幅既有自然之景又充滿生活情趣和哲理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將自然和社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將人生和宇宙完美的進行了融合,思婦的搗衣聲,遊子的夢囈聲,一聲一聲,都彷彿順著江水,順著明月一直傳到了現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這世間愛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