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列在思考
-
2 # 費曼思吉
美國是個奇怪的國家,市場化一直是他們社會的主流。那年美國最後一架太空梭退役後,美國宇航局就懶得自己弄航天器了,便甩鍋給了市場,讓一個當時不起眼的馬斯克中標了,當然也包括政府注入研發資金的支援條款。美國不是一個為民政府,不會親力親為,絕大多數事務都甩給市場而自生自滅,最後也創新出一些奇怪的技術或產業,弄得世界一頭霧水。
-
3 # 米鼠1231
什麼時候我國能出馬斯克這樣的奇才呢?喬布斯、比爾蓋茨、馬斯克、扎克伯格等等,怎麼都出在美國呢?需要研究研究!
-
4 # 深藍ME
不是辦不到,而是想不到!這就是發明的特點。
支付寶的發明為例,網上銷售平臺最早在美國出現,但是由於互相信任問題造成銷售障礙,馬斯克發明了PayPal,就是支付寶。規則是,買方把付款放在中間方暫時儲存,待買方收到貨且滿意時再將款項付給賣方,保證了買賣雙方的互信,大大促進了網上平臺交易。
明顯看出,實現支付寶這個發明極其容易,可是eBay出現了好多年,直到馬斯克來到美國想出了這個好主意!
至於火箭的情況有所不同,一定有很多人曾經想過回收火箭,但是卻沒人能去實施,因為火箭被壟斷在幾個大國的航天部門。而他們的注意力都是在效能、可靠性和安全方面,沒人會去無事生非或者自找麻煩。
由於美國政府決定航天領域開放給民間,NASA不再做地球軌道運載業務。火箭到了民間,成本問題必然會是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馬斯克就把回收火箭作為進入航天領域的先決條件,把以前只使用一次的火箭回收多次使用。相當於一架波音737客機,NASA飛一次就報廢,而現在要反覆飛,發射成本下降的幅度之大,是全世界驚掉了下巴。
運送一位宇航員價格(美元):
波音:9000萬
俄羅斯:8000萬
SpaceX:5000萬。
應該說,不是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創新是生產力!
消滅壟斷就是解放生產力!
-
5 # 參與的樂趣
美國宇航局的興奮點工作重點不在這裡,他們在太陽系外是第一號的,哪才是人類急於知道的,隨便一件小事都是震驚世界或者說拯救世界的,太誘惑人了。
雖然這個創新也很好,哪不過是技術層面的同太陽系外相比。
-
6 # 上林院
並不是美國宇航局做不到,NASA的實力是其他國家,包括馬斯克的SPaceX遠遠無法相比的,但美國宇航局做這件事需要國會批准和撥款。而在美蘇太空爭霸後,美國國會就對太空開發的高投入興趣不大了,對NASA的撥款也減少很多。美國的很多航天開發專案都被取消了。
就像馬斯克這次用火箭送美國宇航員去空間站一樣,美國人以前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太空梭的製造和運營成本太大,美國人覺得太昂貴就不做太空梭了。轉而去用俄羅斯的宇宙飛船運送航天員。
真要比太空梭和宇宙飛船哪個更先進,其實還應該說太空梭比宇宙飛船更先進。但是美國人寧可給俄羅斯出錢買船票也不願意維持鉅額投入了。
這種思想上的轉變,讓NASA這些年來挺憋屈的。本來NASA也可以自己研究可回收火箭,但是預算越收越緊,很多事就都不能做了。
為什麼馬斯克可以做?馬斯克是私人公司,他只要能籌集到經費,他想幹就能幹。
做個比較就好理解,NASA是國企,做什麼事得為公眾負責,不能任性,也有很多約束,領導也不想給自己找麻煩。而馬斯克只要能找到人買單,根本不管別人怎麼說他。
當然,馬斯克自己不可能從無到有做這麼高科技的東西,馬斯克的公司也得到了美國宇航局各種支援與幫助,他也從NASA挖到了很多科學家。
沒有美國宇航局的支援,馬斯克不可能成功。NASA自己不能幹,但可以幫助馬斯克幹。
-
7 # 綠豆仔和可胖子
20年前,一個名為“三角快帆試驗機”飛行器DC-X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靶場完成了飛行測試,是世界上第一艘以火箭動力進行垂直起降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器,8月16日,當年進行該試驗飛行的相關技術人員聚集在新墨西哥州測試基地,紀念DC-X的創世紀一躍,59秒的飛行測試開啟了完全可重複使用火箭時代。1993年8月18日,完成了45米高度的飛行測試,到了1996年,DC-X已經完成11次以上飛行測試,這表明未來可以製造出更大規模的單級入軌運載器,將更大質量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軌道。
可重複使用的DC-X火箭高度為12米左右,由麥道公司設計,該公司後來與波音公司合併,雖然該方案被最終放棄,但是其積累了可重複使用火箭的相關研發技術,驗證了單級入軌航天器的垂直起降效能,在飛行期間,此類飛行器需要發動機進行精確開啟和關閉,還可以允許一臺發動機出現故障時能安全返回。“三角快帆”先進試驗飛行器論證了可重複使用火箭的可行性,這些成果在獵鷹系列火箭上得到了應用。
-
8 # 雲端美
以前的載人航天是三強爭霸,美俄中,現在又增加了一個競爭者太空探索公司。民營企業效率高,不管你是否承認。
美國宇航局是國企,它憑藉自身的技術積累雄厚,在三個國企競爭中也表現不錯,第一個把人類送上月球。以前各國都是帝王體制,朱元璋也是呼風喚雨,朱棣組織鄭和七下下西洋,到達東非、紅海。但1688年英國遵循啟蒙運動思想家的主權在民理論,施行君主立憲改革,康雍乾的體制競爭力就有差距了,只能一口通商,儘量減少資產階級思想流入影響千秋萬代統治。大家說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失敗了,但可以不認輸繼續陸戰嘛,中國陸軍洋務運動還是投入巨大嘛!就是說不割地賠款!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對手無一艦艇被擊沉,不是一個數量級;李鴻章知道真實差距。
預計太空探索公司構建4.2萬顆衛星的星鏈計劃將會給人類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斯克火星移民設想非常瘋狂,他要在火星引爆核彈,讓火星更適合人類居住。上海引進了馬斯克的特斯拉電動汽車,上海不僅看重新能源,也期待馬斯克無人駕駛、網際網路汽車移動辦公和生活。
美國軍民融合發展最早,民企是美國軍工主力,實力大家清楚。五角大樓要租用太空探索公司的衛星系統,星鏈軍方也要分一杯羹。
馬雲、馬化騰取得的成就同樣非常巨大。李嘉誠宣佈永遠支援華為任正非,大手筆怒砸175億,只為支援華為5G技術。關鍵時候,方顯英雄本色。另外由香港首富李嘉誠投資的英國電信公司ThereUk宣佈與華為簽署了一份相關的5G商業合同,從而讓華為成功打開了英國市場。中國手機支付、電子商務、5G技術都是世界領先的。中國的基建、生物醫藥、航空航天也是世界前列國家。
-
9 # 漢斯唄
說實話,馬斯克的貢獻就是理念的貢獻。所有火箭回收,載人飛船都沒有太多的革命性技術。但是他在經濟性和安全性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他建立的這個平臺很重要,所有航天專業人士都可以在平臺上做貢獻。就像中國的淘寶店一樣,最終會戰勝實體店。
-
10 # 高瞻能遠矚
術業有專攻,能讓導彈一飛沖天的人,未必能製造出高效能的汽車發動機。NASA很給力,火箭回收技術不如SpaceX;反過來也一樣,NASA的空間控制技術,馬斯克不及!
-
11 # 修昔底德的餡餅
其實,沒有奧巴馬就不會有SpaceX今天的輝煌!當年四百多億美元的NASA火箭投資計劃被奧巴馬一口否決,奧巴馬讓NASA去找民間企業開發火箭,這才有了後來spaceX的傳奇故事,這也是奧巴馬的政績之一,這與特朗普毫無關係。NASA招標各航天民企,充分說明了在美國“國退民進”技術性KO擊倒“國進民退”!……馬斯克的民企不是一上來就高大上的,他也是從小微民企做起的!假如美國一上來就不給小微企業一條活路,馬斯克還能航天嗎?馬斯克可不想成為廢物。要成為世界頂級明星企業,馬斯克的民營企業,首先在國際上就不能是人人討厭、人人喊打的企業,不論什麼國家都說他好、都佩服他,這才是民營企業之品,這才能彰顯國品、更給國品爭光。所以馬斯克選擇了美國而不是留在南非,並順理成章成為美國人才。……馬斯克並不是自己從頭研究火箭理論基礎學術,那是馮布勞恩等前輩研究過的事。自己完全獨立從頭研製火箭?那怎麼可能!私企火箭工程師多出自NASA,設計師各大學應屆高材生任選,他們用了美國火箭技術多年的積澱。美國優勢在於,國企NASA敢於開放資源共享和人才共享,讓私企重新整合然後研究並提升新型火箭效能。火箭仍是先驅前輩研究積累的基礎上製造的,馬斯克仍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可回收火箭是在不可回收火箭基礎上,加上了重力姿態感知系統、影象環境姿態感知系統、人工智慧神經網路自動化姿態平衡控制晶片,整合更精確可控動力的梅林新一代改進型向量航天發動機,或猛禽向量發動機,配合GPS3定位和智慧移動測距系統,這才能逐漸實現倒飛回收。缺點是,私營企業人多口雜,存在一定國家機密保密安全風險,馬斯克不經意把技術透露給了賈躍亭……賈躍亭心說:某航天所肯派人幫我造火箭,我也能整合其它領域科技人才,聯合研發出可倒飛回收火箭。[捂臉][大笑][呲牙]
-
12 # 逗比青蛙
有些事是不能幹!
中國人踢不了足球?不是!
中國人造不了汽車?不是!
是不能幹!不能幹!俗話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聯想為啥到現在都是個組裝企業,沒錢?沒人才?不是!因為領導他就不想改變,不願意改變,誰提改變就開除他。
凡是偉大的團體必須有個偉大的最高級別領導。
看看蘋果,阿里巴巴,華為,大疆等科技公司,哪個不是領頭羊效應。當然也會有很多風口上的豬,那個就不能提了。
所以說領導才是企業的天花板。
-
13 # 特修斯的宇宙
看來你根本就不瞭解space X和NASA之間的關係。
您這句話說反了,是NASA做到了一切space X不過就是出來套錢的殼而已!
-
14 # LeoGo科技
【馬斯克在火箭回收上,為何連美國的宇航局都難以辦到呢?他真是天才?】
這段時間看到一則影片,馬斯克火箭自動回收。要知道,這個叫“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當然我依然深愛你)的海上回收火箭的平臺,它完全由機器人自主控制,長91米,寬52米,卻能夠自由回收。而美國宇航局的火箭基本上是直接跌落到某海域,回收似乎從來都沒有過。
為何馬斯克火箭可以回收呢?並非是美國太空宇航局辦不到,而是因為它們可能並沒有想到。原來,火箭還可以回收?可能只需要加入一個程式,就能夠讓火箭回收的事情,它們都沒有做到!
馬斯克在1992年的時候,就奠定了網際網路、清潔能源和太空探索的三大願望。
在2002年,馬斯克創辦了SpaceX,來實現他的太空探索事業;確實他還在2004年投資了特斯拉,這是清潔能源事業。因為之前準備在俄羅斯買火箭,但是價格過高只能自己製造火箭。
馬斯克不僅僅太空計劃,他還擁有一個星鏈(StarLink)計劃,準備發射12000顆衛星到地球上空,能夠實現全球衛星網際網路的覆蓋。
其實,馬斯克的瘋狂嗎?我們並不認為這是瘋狂。他深深知道的是自己需要什麼?因此才會讓他的Space X能夠如此的優秀,就像我始終愛你一樣,能夠讓火箭自動回收。
他的載人飛船的成功,實際上這是私人企業航空技術的進步,這一點就是一種劃時代的。
-
15 # 00000阿飛00000
可回收這事,不是NASA辦不到,而是作為一個政府組織,他首先考慮的不是節約每次發射的成本,而是要節約研發成本,提高成功率和安全性。
可回收並不是一向革命性的技術,和上世紀登月艙的著陸技術類似,只是技術更先進,要求更高。
對於私人公司來說,盈利是最重要的目的,所以馬斯克會著力研發回收技術,為的是儘快賺錢。
可回收技術是個雙刃劍,節約成本方面肯定是好的,但是經過了高速高溫等極端環境的火箭,回收後也需要進行大規模檢測和修復,才能進入下一次使用,如果檢測修復很完善,那成本不見得比造一個新的低多少,如果儘量控制了修復成本,那安全性就有點存疑。
美國曾造出了最先進的可回收太空梭,但是兩次事故讓人記憶猶新,這也直接導致美國放棄了載人航天近十年,所以可回收技術究竟如何,還有待多年時間檢驗。
-
16 # 愛知號
宇航局辦不到馬斯克能辦到?02年成立的spaceX,06年就拿到了NASA的發射合同,4年趕超全世界所有軍工體科研單位,你信麼?他們本來就是一家。
-
17 # 蘿蔔快跑
火箭的可回收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早幾年都有人想過。這些都是利用現有的技術,嚴格來說不是特別難。就和我們玩的無人機差不多的道理,靠GPS進行一個大方向的定位,透過噴口不斷的修定,靠大量的感測器控制姿態,實現這些都是要用電腦演算法,把現有的科技技術用到如火純青就差不多了。只是火箭回收後,發動機要進行一個維修,要做一系列檢查才能再次發射。而且火箭的壽命非常有限,據說最理想就是20次,實際使用5、6次就已經很嚇人了。所以寧願把發動機的部件等材料拿回去回爐,重新生產一個嶄新的來的安全保障一些。畢竟有一些衛星的價值要比火箭高得多了。但是如果發射一些補給去太空站的話,那麼可用回收的火箭就比較划算點。中國也在這方面做了研究,但是並不認為可回收火箭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獵鷹火箭噱頭大於實際作用。
-
18 # 歷史環形社
此前一段關於馬斯克火箭自動回收的影片爆火網路,這個名為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的火箭回收平臺完全採用機器人進行控制,沒有任何人工操作的內容。而這段影片以及馬斯克之所以爆火是因為美國航天局從來沒有實現過火箭回收行動,一般情況下都是任由火箭隨意落入深海之中。
其實美國航天局並不是沒有實現過火箭回收,確切的來說是他們從沒想過將火箭進行回收,更沒想過僅僅是一個程式就能對火箭進行回收。
馬斯克於2002年建立了SpaceX,藉此來實現1992年許下的關於太空探索方面的願望;而2004年對特斯拉進行的投資則是變相滿足了自己清潔能源方面的心願;早前馬斯克還曾表示過想向俄羅斯購買火箭,奈何價格過於昂貴只能作罷,退而求其次改成自己建造火箭。
馬克思的野心不僅僅侷限於太空計劃,他甚至還制定出了星鏈(StarLink)計劃,這個計劃的內容是向將12000顆衛星系統發射至地球上方,這樣就能夠實現衛星網際網路全覆蓋。
對於馬斯克的這種行為以及想法,很多認覺得馬斯克過於瘋狂大膽,不過這進一步說明了馬斯克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定位十分的清晰,他深知自己想要什麼,也正因對自己明確定位的這點使得馬斯克創立的Space X能夠如此優秀,並實現了火箭回收。
不過美國宇航局之所以沒有想過對火箭進行回收,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件沒有必要的、多餘的步驟。窮人才對奢飾品進行縫補以繼續使用,有錢人都是用幾次直接扔掉。
其實早前由於NASA的預算不斷被縮減,便將火箭發射的業務進行過外包,而美的太空梭便對火箭回收進行過研究,不過在經過一段探討後便放棄了這個計劃。
之所以放棄這個計劃是因為在對火箭進行回收之後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回收的火箭進行檢查,對磨損的零部件進行更換、還需要重新注入顏料,這個額外的成本看起來不多,可是相加起來確是一比不小的數目。
同時,因為飛船的結構較為精密複雜,導致能夠反覆使用進行回收的火箭製造成本要遠高於一次性的製造成本。雖然零部件能夠進行替換,但是進行替換的部分就不能如同最初製造一般採用一次成型的構造,而必須使用螺絲進行加固;復加的燃料也需要足夠的量才能使飛船在航行過程中順利的進行多次開關;同時飛船的外殼也需要足夠的堅硬,這樣才能使飛船在經過大氣層使保證不被燒燬;同時,為了確保飛船能夠再次被回收還需要安裝定位系統,這些都是額外的高成本費用。
而隨著回收飛船使用次數的不斷增加,其內部零件必然會出現老化的現象,可靠性也會不斷的下跌。而現如今國際上的一次性飛船能夠保障飛船上的所有部件都是全新且牢固的,在同樣技術的加持下,隨著時間不斷的增長,可回收的宇宙飛船效能越來越差,為了保障飛船的正常使用需要消耗越來越多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而一次性的卻並沒有這些額外的支出。
-
19 # 東風高揚
在可回收火箭這事上,為何連美國宇航局都辦不到卻讓馬斯克辦到了?馬斯克確實相當有膽量與想法,一傢俬人公司硬是想要實現自己宏大的夢想:火星移民、星鏈計劃、太空探索,當然那也是他在實現夢想的同時能夠探索新的生意經賺更多的錢。那是否可回收火箭,美國宇航局就一定辦不到呢?那也未必。
對探索太空這樣需要耗費巨大資金的工程來說,回收火箭節約這點兒費用可能並沒有在美國宇航局的考慮之列。畢竟國家級的航天機構的資金實力可非一般私人企業可比,有錢沒有必要考慮回收,況且回收後要重新再利用也得要花費資金、技術、精力等,這對他們來說要怎麼上天最重要,廢舊再利用並不是最重要的。
而馬斯克自家的私人公司可不得不考慮這些事兒,畢竟即使節約一分也是一分錢啊,沒這麼有雄厚的資金實力,那得要考慮回收的事兒,不然耗不起。不過也不得不說馬斯克的SpaceX還是很牛逼的,不但成功把宇航員送入了載人航天的預定軌道,而且還實現了火箭回收。這對一傢俬人火箭公司來說,確實成就也是相當高的了。
目前來說馬斯克的私人航天事兒確實厲害,但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相比還是不足的,只是在某些方面相對來說有所突破,比如火箭回收。它的不少技術大都還是來自於NASA,在NASA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但他在降低航天成本方面,可回收火箭是一個不錯的嘗試,這也體現了SpaceX的厲害之處。但要說美國國家宇航局做不到火箭回收,恐怕有些過於誇大SpaceX了。
-
20 # Geek視界
2002年,spaceX成立;2008年,火箭連續失敗三次,第四次發射成功了“獵鷹1號”;2010年,將飛船送入地球低軌道;2012年,向國際空間站傳送航天器;2015年,獵鷹9號第一級著陸成功,人類第一次成功回收低軌道運載火箭;2016年,首次完成海上回收第一級火箭;2017年,完成二手軌道火箭的首次重新發射和著陸;2018年,成功發射重型獵鷹火箭,全球現役最強的火箭;2019年,首次空中網捕整流罩,實現整流罩的重複使用。
可以看到,SpaceX的主要成就是降低了航天發射的成本,實現了運載火箭的重複利用,最高紀錄是將一級火箭重複使用了5次。
NASA的“太空梭”為了能夠實現航天運載器的重複利用,美國宇航局開始研發太空梭,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然而也付出了不菲的代價。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造價高達100億美元,每次太空飛行的成本是5億美元,此外,1986年,“挑戰者”號失事,2003年,“哥倫比亞”號失事,共有14名宇航員喪生。
美國宇航局發現,太空梭的價效比一點兒也不高,每次著陸之後,需要花費大量的維護費用,不亞於換一臺新的,無奈沒有可以替代的有效計劃,只能硬著頭皮花費大量的預算繼續使用。後來,挑戰者、哥倫比亞號的失事,直接導致了專案的下馬,藉助俄羅斯的飛船運送宇航員到空間站,每名乘客的票價7800萬美元。
馬斯克的SpaceXSpaceX的成功離不開NASA的大力支援,在資金、人員、技術方面對SpaceX進行了全面支援。先是給了SpaceX 5億美元的投資,後來簽訂了42億美元的合同,還有不少的NASA科學家加入了SpaceX任職。可以說,SpaceX並不是白手起家。
SpaceX成立之初,就從商業角度出發,不斷壓縮航天發射的成本。目前,SpaceX實現了從火箭、衛星、到飛船的閉環製造。搭載SpaceX的龍飛船進入空間站,成本壓縮到了5500萬美元。
回覆列表
在容錯上商業比國家行為有很多回旋餘地。容錯率決定了開發成本的高低,以及使用材料的可替代性。而且很多坑國家開發已經避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