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潤兒
-
2 # 民間奇門
以和為貴、仁者愛人”的儒家思想,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舉重若輕的非凡意義.長期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諸如愛國主義精神、民本主義思想、經世致用的學術風格、捨身取義的節操等,成為中華民族奮進不止的精神動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治國主張,則成為歷代領袖治國的方略.遠的不必說,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毛澤東主席的“為人民服務”便足可見基於孔子學說.
孔子所提倡的“倫理道德,實行仁政”的思想為世界所接受.倫理是人與人相處的合理方式,道德是做人該有的原則軌範.“仁政”是統治者不僅要對人民進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以“仁”施政,爭取民心.孔子的理想就是實現人與人之間充滿仁愛的大同世界。
-
3 # 演峰
孔子的儒家思想影響數千年,大到國家治理小到布衣生活。尤其他的著作古文獻整理家——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論語》給政界,商界,教育界帶來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把儒,釋,道融會貫通,儒家思想功不可沒,佛家更把儒家思想列為小乘教法,學佛修佛儒家思想是根。
孔子的弟子,後代家族各個興旺發達,這離不開他老人家的教化,從古至今被尊稱“聖賢”。
-
4 # 史者
在近現代史上,孔子的遺產遭遇過兩次大的
否定:第一次是國人從西方引進了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新文化運動中,孔子的思想被看成封建禮教而否定。
第二次是在文革中,“克己復禮“,和”中
庸“之道遭到了嚴厲的批判,孔子遺產再次脫離民眾視界。
孔子留給我們的生涯規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瑜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三十歲
時,能用學得到的道理來立身行己。四十歲
時,對自己所秉持的事理已不再疑惑。五十
歲時,能知道天命的的道理。六十歲時,聽
到別人的話可以分辨真假與是非。七十歲以
後就算隨心所欲也不致逾越法度。
-
5 # 一介布衣在天涯
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財富。
第一 在教育上。孔子在教育上的貢獻有兩點,其一,興辦私學,廣收門徒,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使普通人也能受到教育。其二,留下很多學習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等。
第二,在政治思想上,提出了“仁政”學說,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 愛惜民力。
第三,在史學上。孔子和其弟子整理了《春秋》一書。
孔子給後人留下的最大財富是在教育上,是一位大教育家。他生前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思想,但都未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用。直到西漢時期,國家統一後,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
6 # liu校
若說孔子留給後人們的財富,不是金銀滿箱,而是儒家文化。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葦編三絕″ ,教導踏實勤勉,見賢思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日三省吾身″透著一股慎省思辯,向內反求諸己的勁,自思量,自難忘。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端正態度,不欺瞞自己,把虛名,虛榮拋下,修身正己。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下的我們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捫心自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身為平凡的一箇中國人,修身正已,教導子女,見賢思齊,才是人生底色。
儒家文化是國學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對中國有數千年的影響。明達有識,見善必行,聞過必改,日新日日新是孔子留給我們最大的一筆財富!
-
7 # 十分之七君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他留給後人財富主要是思想上的,我認為主要有這四個方面:
“仁”的思想;教育理念;歷史文化;文化信仰,鑄民族脊樑;仁“仁”的思想是孔子提出來的儒家核心思想之一,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不論是政治上的“仁政”,還是個人修養上的“仁義”,都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思想財富。
“仁”就是愛人,是天地間的大道,是聖人德行。
孔子的學生顏回曾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
“克己復禮曰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要從剋制自己開始,讓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禮的要求。而且提出“仁”要靠自己來修養。孔子大力推廣“仁”的思想,後來慢慢發展成古人的一種道德標準,形成一個哲學理念。
孔子關於“仁”的論述還有很多: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這些都是重要的思想文化財富。
孔子提出“子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點,其中包含的寬恕,包容,也成為中國人幾千年的行為指南。
教育理念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據傳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他對弟子們因材施教,培養了許多人才。曾子,顏回為孔廟四配,有聖人之稱;宰我子貢善於言談;冉有子路長於政事;子游子夏精通文學;閔子騫冉伯牛仲弓等人則品行高尚,皆為後世尊崇的聖賢。
他的很多教育理念和學習方法流傳至今,指導一代又一代人。
“有教無類”,主張受教育應該一視同仁,不分貴賤。打破當時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的陳舊觀念,推動了文化普及和文明發展。
孔子還有很多關於教育學習的至理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些都是常被引用和推廣的學習方法。
歷史文化孔子著《春秋》,編《詩經》,保留了先秦重要文化作品和眾多歷史史料,為後世研究先秦歷史,傳承中華文化做出突出貢獻。
《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史料,結合歷史事實,用魯國國君年號編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前後兩百多年的重要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而《詩經》也是孔子根據當時周朝各國流傳的詩歌禮樂,挑選出來300多篇優秀作品整理而成。既有反映國家禮儀祭祀的頌,也有反映民眾生活的風,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書在那個時候是很少的,孔子編著的這些書保留了中華文化精髓,都是民族遺產啊。這兩部書後來也作為儒家必讀經典,傳誦數千年。
文化信仰,鑄民族脊樑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成為統治階級認定的官方思想,孔子作為儒家創始人,官方認可的“聖人”,其思想學說被所有讀書人學習、研究數千年,成為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心靈歸屬。
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也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也正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積極一面的薰陶,才使得在民族危難之時總有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也正是這些正直君子的存在,即便國家有衰落之時,也總能實現偉大復興。正是這樣的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的脊樑,讓中華文明數千年不曾斷絕。
這種信仰的力量,可以說孔子功不可沒。
-
8 # 窺豹者
孔子留給後人的財富可以從教育、為人、處世三方面來看。
教育:孔子作為影響深遠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最高明的教學主張是“有教無類”(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以人的貴賤賢愚為接受教育的評判標準,不僅在當時,在如今的世界也具有現實的意義。
不僅是所有人可接受教育,更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品性及學習程度進行特定的教學,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和這個觀念就很接近了。
為人:孔子關於做人的道理和名言太多了,而最直接的做人道理莫過於“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反過來說,“己之所欲亦施與人”。(未知生,焉知死。)
處世:孔子關於為人處世的理論多是站在較高水平上構建的。他強調的這種君子的行為模式很多在如今看來也是毫不過時的。比如:
“三思而後行”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行己有恥……為‘士’,言必行,行必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求諸己”
“道不同,不相為謀。”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
9 # 踏足山巔望星空
孔子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實在是太多了,今天整理了他的一些名言和大家共勉。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
3、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每天多次省察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相交有沒有足夠真誠,傳授給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驗證過。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廣泛學習,志向堅定,提出問題並且實際思考,這就是仁德。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聰明又好學,還喜歡虛心向別人請教,這就是文。
-
10 # 愛閱讀心成長
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的聖人;他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思想一直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靈魂,一直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核心。
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孔子相信只要執政者在倫理道德上做出了榜樣,政治自然就能搞好。“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他繼承了前人的觀念,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並且把它發展為系統的仁說。“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名言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我們現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講四美”、“精神文明”等等,這些均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建立起的中國社會的倫理思想體系。
另外孔子還擅長的領域是“教育”,他主張啟發式教學,採用問答法進行教學,善於誘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如“循循善誘”、“溫故知新”等;並且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學習的過程和態度,主張“因材施教”,注意學生“學思行”的結合。據《論語·顏淵》篇中記載的內容,樊遲、司馬牛、仲弓、和顏淵這四個人,都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這四位學生好像商量好了一樣,都向他的老師孔子提出了同一個問題:問仁。孔子聽了,對這四個學生居然給出了四個深淺不一、截然不同的答案。原來樊遲的資質較魯鈍,孔子對他就只講“仁”的最基本概念——“愛人”。樊遲知道這些,孔子認為也就夠了;司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誡他:做一個仁人要說話謹慎,不要急於表態。孔子認為對於司馬牛來說,透過教育讓他知道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點,做到慎言慎行也就達到教育目的了;仲弓對人不夠謙恭,不能體諒別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就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了;顏淵是孔門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標準來要求他——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的規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顏回才是最寄予希望的,所以教育也深且比較全面。同一個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這在今天教育界“標準答案”盛行的氛圍下,是很難理解的。其實對孔子來說,因材施教是再自然也不過的道理。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先進的中國社會仍然在發揮著他的重要價值。孔子學院遍佈全世界,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思想,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傳遞和平、友好,共同建設美好地球村。
-
11 # 如果猴子會讀書
孔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如何定位孔子?
第一,先脫下孔子的“聖衣”。孔子成為聖人是漢武帝以後的事。先秦時期,孔子生活的時代,孔子只是一個懂得周禮祭祀的沒落貴族,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教師,甚至被人稱作“累累若喪家之狗”是個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
第二,孔子是保守派。孔子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像西周那樣有禮法社會,所以他想“克己復禮”要回復的禮,就是周禮——西周的社會制度,也就是西周的貴族制度。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所以他是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沒錯,到這個到時的孔子未必意識的到,只是後來人歷史的看法。
第三,孔子反對春秋末期社會制度,認為是“禮崩樂壞”。他批評當時的統治者,只是告訴統治階層,不應該如此統治國家,治理國民,而應該像周公那樣用周禮來治理國家。孔子也曾自比周公想要做周公那樣的人,可惜他失敗了。
第四,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成為漢代以來尊崇的聖王,主要原因還是統治者把孔子作為統治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工具在使用。所以孔子“被迫”成了統治階層的代言人。
第五,孔子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意義和價值呢?他到底是的什麼人呢?
首先,他是當時大學問家,大教育家。為後世的學術和教育做了很大的貢獻。
其次,孔子是大批評家和大活動家。他批評當時的社會禮崩樂壞,他周遊列國試圖改變現狀。他是“知行合一”的首創者!
最後,百家爭鳴由孔子肇始。孔子之後學,有尊崇他的,也有批評他的,於是諸子百家由是而起,開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也為中國思想奠定了基礎。
-
12 # 樹林下的小太陽
孔子,中國古代一位聖人,一代至聖先師。說到禮義廉恥就不得不提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孔子學而不厭,善於施教,給子孫留下了修身處事的準則,對我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13 # 瑞東國際
五千年的文明,淵源流長,作為山東人,我也為孔老夫子驕傲,作為我們山東人的象徵,對我們後人影響巨大,他的很多名言,我們從小時候就能耳熟能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孔夫子是一個時代的傳奇,也是我們泱泱大國的一代偉人,他的謙遜,他的厚道,他的儒家思想,不僅僅為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做出了貢獻,更是對我們現在以至於將來都會有深遠影響!
-
14 # 天上人間文史鑑
孔子對中國教育發展所做的貢獻,可以說是中國民族最偉大的財富之一。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奠基者之一,其學派思想成為了後世兩千年裡政治和社會的指導思想。
孔子思想的偉大很多人都談過了,筆者在此想談談孔子對教育的貢獻。
孔子生於封面制度和封建社會開始崩塌瓦解的春秋時期,貴族與平民之間階級矛盾加劇,諸侯之間征伐不斷,天下禮崩樂壞。
孔子和其他百家諸子一樣,都遵循尚古的傳統,這也是中國民族的傳統。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孔子想恢復周禮,想消除社會的紛爭。
孔子周遊列國,想要透過從政的方式恢復社會的禮樂道義。
然而孔子在從政這條路上是不順暢的,各個諸侯國都沒能自始至終地重用孔子,更沒能貫徹其思想。
孔子沒能政治上展現多大的才能,但他的弟子們卻做到了出將入相的地步。
但無論是孔子還是其弟子,都沒能改變禮崩樂壞的社會,只是提出了一套解決社會矛盾和安治天下的思想體系。
其實孔子沒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既因為他的恢復周禮的思想不合時宜,也因為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尚古可以,但復古就不行。
孔子所堅持的周禮,在春秋時期已經不可能恢復了,隨著封建制度的崩塌,周禮只能一步步消失惡化,不可能再恢復從前了。
在政治上接連碰壁之後,孔子就放棄了從政這條路,轉而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中去了。
孔子在教育上的偉大成就不在於教出了多麼賢能的弟子,而在於他有教無類的治學思想。
在傳統的封建社會,政治、權力、地位、學術思想和教育都在貴族的掌控中,並透過世襲的方式與平民階級隔絕開來。
然而到了春秋時期,社會已經到了轉型的關口了,貴族階級和平民階級的矛盾逐漸加劇,從此貴族透過世襲的方式掌控權力和地位的封建制度不再合理。
平民階級向上的通道必然要開啟,貴族階級沒落的跡象已經初步顯現。
孔子本身也算是沒落的貴族階級,他想恢復的西周的禮制社會也是傳統的貴族社會。
傳統的貴族群體是講禮的,但到了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無論是貴族群體還是貴族社會,都趨於禮崩樂壞的境地了。
從孔子的初衷來看,他想的是恢復西周時期講究禮制的貴族社會,然而他以“有教無類”為治學方法開展的教育卻讓平民階級逐步崛起,加速了貴族階級的沒落。
孔子所辦的教育加速了平民階級的崛起,培養出一批批有能力和學識的寒門士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演變,這可以算是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第三十九章),“無類”就是沒有貧富、貴賤、國籍、族群的區別,人人都可以前來求學。
有教無類,實際上開創了通向普及教育的道路,使教育由貴族壟斷而轉移到平民,這是教育領域的一項革命性創舉。
孔子的學生大多出自平民主家,而且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域,有的學生家境十分貧寒。
孔子辦學,對他的學生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即以教育為手段,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文化知識水平,培養他們成為士、君子、賢臣等社會棟樑。
透過孔子建立的教育體系以及儒家思想的影響,培養出了後世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
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如此之深沉,凝聚力如此之強,與儒家所提倡的家國天下的情懷不無關係,與孔子所創立的教育體系更是關係密切。
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在那個教育由貴族所壟斷的時代,無疑是及其偉大的思想,在現如今也是毫不過時的教育理念。
-
15 # 小高讀書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和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的貢獻主要來自教育。
一是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設杏壇講學授徒,整理並以《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為教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內容;
二是教育不分貧富貴賤貧富,提綱“有教無類”,史稱“弟子蓋三千焉,哦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三是主張尊師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其中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至今為世人稱頌和沿用。
-
16 # 小楊分享身邊事
首先,介紹一下孔子,出生於魯國(今山東曲阜市),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為我們留下來無盡的文化財富,這都是值得我們薪火相傳,這都是值得孩子們用心學習的。下面介紹一些孔子的名言警句以及一些思想理念。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開辦私學。孔子認為人不應該分為三六九等,不管你聰慧或者愚笨,不管你出身高貴還是出身貧賤,都應該受到教育,而且要根據每個人,每一類人的特點,因材施教,從哲學上看也是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給別人辦事的時候,有沒有盡心盡力?跟別人交往時有沒有欺騙,不夠真誠?交給別人的知識,自己有沒有驗證過正偽?這個放在當今社會中,依舊是我們要傳承的正能量,也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句話意思是,我曾靜整天不吃飯,不睡覺,把時間全都用來思考問題,可是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如去學習。也就是告訴我們,耳聞之不如足踐之。想太多不如學習更實在些,放在今天也是告訴大家整天的冥思苦想不如腳踏實地的學著知識更實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行施加給別人。在當今社會中人要有寬容仁愛之心,要多用寬容之心與別人交往、去看待這個世界,這樣子也會朋友廣,而樹敵少。總而言之,孔子的仁愛思想是當前社會所需要的,也需要推崇的,孔子留給後輩們無盡的精神財富。
-
17 # 弘毅永寧
孔夫子,是聖人,是萬世師表,是大成至聖先師。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一如那些“破四舊”的紅衛兵,一如那些讀了幾本書就想唱反調的落魄文人。孔夫子的偉大,相信至今都無人能及。
二是廣大儒學。儒學體系幾千年來來一直是中華文化體系中最核心的部分,雖然有一部分被認為有封建遺毒的成分,但是,作為一箇中國人,你說你不受儒學影響?那就是瞎扯了。儒學體系中有很多精華,至今都是中華文化圈的圭臬。特別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無論是官員察舉制、還是後來的科舉制,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為基準的,它滿足了統治者的需要,也滿足了社會穩定的需求,到現在我們都還在用。
三是品德高尚。孔夫子出身不好,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吾少也賤”,但孔夫子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有人可能說,他生不逢時,生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大一統才是核心問題,宣揚王道思想格格不入,關鍵是不解決問題啊。是的,那個年代,可憐了夫子“累累若喪家之犬”,但,夫子的精神是可貴的,道德是高尚的,理念是先進的。
我們要敬重孔夫子,不為別的,就為他的思想穩定了社會,讓我們都能在“和合與共”,“和而不同”的環境中安然成長,幸福生活。
-
18 # 德韻桃良
孔子最大的貢獻應該在教育,創辦私學,可以說是百家爭鳴的開創者,打破貴族對教育的壟斷,使教育不分等級,不分家庭背景,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1. 哲學上的貢獻
《易經》是大道之源, 是中國哲學之源。
孔子作《易傳》,運用和闡述的一些基本範疇,命題,思維方式和哲學思想。
如: "陰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和,合"思想等等,發現了自然界,社會領域及思維領域的一般規律,即對立統一,量變與質變和否定之否定規律.體現了辯證法的普遍聯絡,發展變化,運動過程的思想。
2.教育上的貢獻
孔子時代, 教育與學術由官府壟斷, 提出"有教無類",以私人身份招徒講學,創辦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
選編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 將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培養君子仁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力。
提倡教師以身作則,師生教學相長;端正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仁不讓於師”。
要求弟子學以成才,學以致用.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尊為"萬世師表"
3.文學上的貢獻
孔子修《詩》,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還對《詩經》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說。
孔子一生中大部分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也是現代教育的思想基礎。
-
19 # 知L行er
克己復仁是為禮,孔子儒家講究正名,從念頭,情緒,衝動,行為來講,念頭一定要從仁的方向考慮要有善念,慎獨讓我們放下評判接納萬物,當感覺到喜怒哀樂悲恐驚的情緒,就接納它,作出理智的行為,孔子教會了我們行為要有理性有標準。從孔子留下的財富來講,西方的正念有些儒釋道修身的方法,東方後來各種文化儒家都能最大包容併發揚光大,讓我們正確的修身,待人,處事。當然了孔子也有一些文化糟粕,比如獲取知識只教我們讀書,產生了很多書呆子動手差,其實獲取知識的方法還有實踐中獲取,推理等。
-
20 # 那年那月那些事兒
有人說孔子的《論語》是一本名副其實的訓狗手冊。他留給後人最大的財富是教人們怎樣學會做奴才。怎樣去適應統治者的奴役,而不是改變被奴役的現狀。
三綱五常中的三綱在董仲舒的發揚光大下加上他的天人感應成為了“束縛中國人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政權、族權、夫權和神權)極大的繩索”—毛澤東。
什麼是綱?實際上綱就是權,權力社會之所以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也就是因為“權吃人”或“有權者吃人”。譚嗣同曾經說過“獨夫民賊,固其樂三綱之名,一切刑律制度皆依次為率,取便已故也”。
三綱者,權勢者凌虐弱者的方便之門也”。
說到孔子必須得了解一下他的兩個鐵桿粉絲董仲舒、朱熹。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故事,喜歡讀書的人並不陌生。鮑鵬山老師是這樣評價他的:他使我們的民族在自然科學上懵懵懂懂心安理得地偷懶了2000多年,又讓我們在等級社會中各得其所、心甘情願的生活了2000多年,他是一個巫師,一個僅用“陰陽”兩個字的咒語,讓一個民族的聰明才智沉睡了2000多年的巫師。
朱熹更加赤裸裸“存天理,滅人慾”。
回覆列表
孩子上學,一直有去山東孔廟的想法,去看一看孔廟,孔府,孔林,看萬世師表,看孔子像……
若說孔子留給後人們的財富,不是金銀滿箱,而是儒家文化。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葦編三絕″ ,教導踏實勤勉,見賢思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日三省吾身″透著一股慎省思辯,向內反求諸己的勁,自思量,自難忘。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端正態度,不欺瞞自己,把虛名,虛榮拋下,修身正己。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下的我們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捫心自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身為平凡的一箇中國人,修身正已,教導子女,見賢思齊,才是人生底色。
儒家文化是國學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對中國有數千年的影響。明達有識,見善必行,聞過必改,日新日日新是孔子留給我們最大的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