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一樣的精神

    首先您沒看到不代表沒有,就像您看不到紫外線,紅外線,並不代表它們不存在。如果您不認為您自己讀懂了《道德經》,您也不會這麼張狂,我們其實誰能說誰厲害呢,都是相互借鑑,學習,進步,沒有唯一的真理,真理也在不斷變化!

    其次講講《道德經》,全文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句往往是具有總論,引導作用,不懂第一句就不用談後面的了。

    它是說,道可以說出來,表達出來,但是它不是我們人類平常生活交流的語言所能表達的,日常語言不足以表達道,而是一定要有一種道的自己的語言才能夠表達,就像音樂有自己的簡譜,五線譜,計算機有自己的二進位制0和1表達數,有程式語言表達指令。

    道也可以給它以定義,但是卻不是人類日常生活語言所能定義的,而要有一種道自己的語言給自己定義,權且先叫它為道,或者大道!

    現代社會如此推動著每個人不停的忙碌,有誰有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去做學問?有的人一輩子全部時間在做學問,有的人用擠出來的時間做學問,有的人終生不做做學問。

    如果你沒有時間,你可以借鑑終生做學文的學者,這樣你的效率會更高。如果你終生不做學問,就算八個大轎抬你去你也不會學習。

    學問是人類精神上的追求,如同吃飯給身體增加營養一樣,它是人類對宇宙萬物的理解模型,人類的文明如同伴隨著它的成長,永無止境!

    我啊,隨便談談,還望您不要見怪!

  • 2 # 雨後嬌陽518

    以個人淺見,與文友商榷:

    老子是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經慕名向他問禮,他退隱後,著《老子》一書。

    《道德經》共分上下兩篇,81章。上篇道經,下篇德經。書中包含了某些樸素的辯證法因素,它提出“反者道之動”的命題,說明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並指出對立面的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即,有無相生。

    在物資生活方面,強調“知足”和“寡慾”,憎惡工藝技巧,並歸結到“絕聖棄智”、“無為而治”,甚至幻想人類迴歸到“小國寡民”的原始狀態去。

    《老子》一書文約義豐,被後人譽為哲學詩,可謂博大精深。它涉及面很廣,它的哲學思想中不僅包含哲學,還涉及美學、歷史、文學、教育、軍事、宇宙學、人體科學等,總體上講是道家哲學思想。能被奉為道家創始人,可不是吹出來的!

  • 3 # 蛋蛋的二蛋哥

    沒回答的人裡,有看懂的;

    你當然看不到。

  • 4 # 張洞玄

    你好?太上道祖,道家老子《道德經》有很多版本,你如果看的是通行本,自然是看不明白的,因為是被篡改過,已經支離破碎了。目前,最接近原著就是漢墓馬王堆出土的甲乙本《帛書老子》,這裡面內容基本符合老子整個思想體系。

    太上道祖

    關於道德思想,大道學說,我給你簡單說一下:

    太上祖師,所著道德,大道學說,總共兩卷,上下二部。它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共八十一章,是其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它涵蓋治國、治家、治世、治身之常理。基本概括,簡單來說,想要明白,如下:

    第一,治心,清靜無慾;

    第二,治身,皈原真柔;

    第三,治世,自然無為;

    第四;治家,合和恆一;

    第五,治神,抱一還元;

    第六,治萬物,得一而生。

    這六句話,包羅永珍,天地之間的本源都在其中,所要探求的治世真理也在其內。只要把這六句話體悟透徹,就可以應對世間萬變,還可以救度眾人,也就不枉來世一遭了。

    所謂,治世之道,即事天之道。天人本一氣,彼此互感而通,盡人事以合天道,明天道以觀人心,明人事可曉天道。

    何為天道?

    天道者,無情無慾,無為無作,無張無顯,自然而然,平衡萬物,損有餘而補不足。

    老子

    那如何以天之道,行治世之法呢?

    治世者應滌除妄欲,消除妄為,積蓄精力,上下合一。貴賤無分,民心自服。不生爭端,天下安泰。君民同心,尊道貴德。

    這樣,則無所不治,無所不化。以此為治,江山永固,千秋萬代。

  • 5 # 老胡的和光同塵

    你好!道友這樣提問,看來還得“修”道。我說道友要繼續“修”,不是說你的道低。

    前言 關於“道”的理解

    萬事萬物都有其“道”,每個人也有不同於別人的“道”。人類生存之道即為人道,是人類的一切變化發展的泛稱,《道德經》就是老子根據他所知的自有人類活動以來的所有變化而得出的探索世間萬物發展規律的文字彙總,它是一套經驗。老子一生的處世形態,他能有五千言經義留世,這是老子的“道”。

    五千言《道德經》,極目天地世界,概括宇宙永珍,它既沒有空間的劃分也沒有時間的侷限,更沒有對事物論述的單向性。《道德經》論述事物的相對性,從物質之間的矛盾到世界的多樣和統一性。《道德經》對萬事萬物的理解是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變化著的:比如一塊石頭放在地板上,在我們眼裡是靜止的,就是石頭。但是不能說石頭就沒有動,它內部的動我們看不到,就是外部我們也不能斷定它是靜止,或許地板在動,整個環境在動,反之亦然。我們看到的只是小範圍內的表象,人只是宇宙中一個渺小的個體,你看不見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你看到的也可能是難以分辨的;同一樣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不一樣的時間點來看,結果也不同;因為人處“局”中,而這個“局”就是宇宙。老子認為,判別一個事物,需要隨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立處中極不斷調整自身,迎會接受外部的變化才能不偏不倚,分析事物的本質。在某些方面,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與之相契合。

    從題意來看,題主自視甚高,相必也是深研老莊學說的能手,且尊稱一聲:道友。本人不深諳道家,我認為人人有“道”,老子的道是其自身擁有,他是大約2600年前的人,和我們相處的時代跨度太大,現代人要去理解透遠古時代的人的思想顯然是不可能的。分析過去的事物,要站在歷史的維度來研究,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結論。道友說沒有人看懂《道德經》,你怎麼知道沒有人看懂?有人能看懂呢?你的判斷依據在哪裡?還是說道友看懂了或者還有迷惑之處!

    《道德經》本來奧義無窮,玄之又玄。它只是一本集言,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且隨時間的推移也發生改變。它本就不是一種公式的答案,是人們對事物不一樣的認知資訊。

    結語 對於《道德經》,世人謂無懂無不懂

  • 6 # 科技神箭手

    老子說「去子之驕泰以盈之」,否則你不能明白道。在道的面前不是你有多大的學問,多大的知識,多高的學位,乃是你怎樣的倒空自己,怎樣謙卑才能明白。

    1.你跑過多少地方,東京沒人看懂,南京或許有,北京沒人看懂,杭州或者有人看懂。城裡沒人看懂,鄉下或者有人看懂。

    2.你看過多少人的書,你讀過多少著作,哪怕你看過全世界,至少我的你沒有看過。

    3.老子和孔子最大區別,一個講天道,一個只有人道,在孔子的書裡面你看見「夫子之性於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你在孔子裡面,你沒有找到天道,或者天所講的話是什麼。

    老子的思想道是講不出來的;在孔子的思想裡面是隻有人倫的關係和倫理的責任而不是與天之間的關係,因為沒有辦法去明白天對人講什麼話。為這個緣故,我們看見在中國的思想中間,最高的是老子講不出來的道,他講不清楚,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他對道有著渴望有著思想,但他終其一生只有些皮毛,只窺見忠恕、仁義的倫理,老子有著對著在自然界的現象,有著自己對道的領悟,他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他是整個中國悟道最深的人,他摸到了道所具有的永恆、超然的特性——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玄妙超越,博大精深,是人的終極限制,不可超越。

    人的理性根本無法認識道,進入道,更遑論得道。因為道超越一切肉身、理性、經驗。

    道,整個中華史最出彩的一個字!

  • 7 # 鹿泉之士

    這話說得有些狂,意思是隻有你讀懂了道德經。

    如果你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你也沒有讀懂道德經,那你又根據什麼說沒有人讀懂道德經?

    其實,現代人讀道德經,各有各的理解,其根源就是: 古人所用的文字之意義及其寫作習慣都和現代的不同,而不是因為道德經有多高深。文字上的意義之不同,寫作方式的不同,自然導致現代人在理解上的分歧。如果用的是同一種意義的文字,同一種表達方式,即使再高深的學說,人們也會基本理解。創立一種高深的學說不容易,但理解之肯定比創立之要容易。

  • 8 # 流水遊木

    我覺得看懂和沒看懂這個玩意兒,也不好界定。

    我這麼說是覺得每個人對於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說水滸傳。在有的人看來是一幫英雄好漢快意恩仇。在有的人看來不過是一幫刁匪流民上演的一出鬧劇。在有的人看來可能是底層百姓反抗腐朽的封建王朝的可歌可泣的戰爭。

    至於誰對誰錯,你又能做出什麼評價嗎?出發點不一樣,思考的方式不一樣,理解的結果自然也不一樣。

    對於道德經不在於別人如何看懂,別人如何理解,關鍵在於你自己覺得你自己能理解多少。你自己是否覺得你自己看懂了,你自己能否悟出你自己的道理,這才是關鍵的。

    在有的人看來道德經也許是在教人做人的道理。有的人覺得可能是在叫自己如何為人處事。甚至有的人覺得這是在教自己如何修煉。

    你怎知他人不懂?他人怎知你不懂?

  • 9 # 九川曰

    以言論道皆為下學,聖人之言,言出即為下學,聖人以種種譬喻言說引人開悟,不以言言為道!悟道無需言,言懂未悟道,以懂不懂,明不明,以為懂理而明皆為可笑之說,以言以理之為修,以證以明之為悟!聖人之學以無可言道而言道,文字可以明道亦無道,文字明理亦無理。語言的侷限性不可言道,困在聖人之言終身不悟!

  • 10 # 玄一紫逸

    道德經

    道德經在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堪稱教義。中的“道”可以與“德”聯絡起來理解。《道德經》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大部分論述修道之“德”。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概括全文的內容。

    《道德經》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並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

    如果有一本書值得學習一輩子,那一定是《道德經》。又怎敢妄談懂得!

    道,不遠而難極也,

    與人並處而難得也。

    虛其欲,神將入舍;

    掃除不潔,神乃留處。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

    智乎,投之海外無自奪,

    求之者不得處之者。

    夫正人無求之也,

    故能虛無。

  • 11 # 太平洋上的密蘇里

    以個人淺見,與文友商榷:

    老子是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經慕名向他問禮,他退隱後,著《老子》一書。

    《道德經》共分上下兩篇,81章。上篇道經,下篇德經。書中包含了某些樸素的辯證法因素,它提出“反者道之動”的命題,說明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並指出對立面的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即,有無相生。

    在物資生活方面,強調“知足”和“寡慾”,憎惡工藝技巧,並歸結到“絕聖棄智”、“無為而治”,甚至幻想人類迴歸到“小國寡民”的原始狀態去。

    《老子》一書文約義豐,被後人譽為哲學詩,可謂博大精深。它涉及面很廣,它的哲學思想中不僅包含哲學,還涉及美學、歷史、文學、教育、軍事、宇宙學、人體科學等,總體上講是道家哲學思想。能被奉為道家創始人,可不是吹出來的!

  • 12 # 家電技師孫正國

    道德經,不要說讀懂,不看有何妨?沒看過的人多了去!人,做好自己,不危害國家和他人,就很成功了。若不能,虛的、偽的還是放棄吧!不如多花點時間看看風景。

  • 13 # 年輪mono

    很服氣,既然你說了“沒人”讀懂,說明你也沒讀懂,因為我覺得你應該算是人吧。

    老子一生只留下區區五千字的《道德經》傳於後世,並未作任何解釋或註釋。人們常說:一千位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理,每一個讀者對《道德經》的理解也不盡一致。並沒有誰對誰錯。

    《道德經》每一句,每一個字所表達和蘊含的意思,說到底除了老子本人,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準確理解其本意。

    因此如果非要評判誰真正讀懂了《道德經》,除了老子之外,其他人都沒有資格當這一個裁判,包括題主本人。

  • 14 # 默根默根

    你沒看懂是正常的。就像二維的世界裡的螞蟻,看不懂三維世界的人一樣。道德經是高我們一維的老子寫給我們看的,他已經儘量想讓我們看懂了!但還是不可能溝通完全流暢的,就像你沒吃過蜜桃,向你再仔細描述,你也不會清晰蜜桃的概念,儘管描述很全面了……

  • 15 # 翊佐

    不能一概而論。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老教授們和很多道教朋友都在研讀。道德經也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所以讀的人不在少數。

  • 16 # 悠悠於茗

    雖然只有區區五千言,但卻包羅永珍,世間方方面面都能在書裡找到相應的道理。

    所以,誰敢說自己真的讀懂了道德經,真正讀懂道德經的人也就是完美的人了,古今中外能被人稱為完人的有幾個。

    現今生活中的人,能讀懂其中幾句話,都能在某方面脫穎而出了,更何況讀懂全本的。

    學無止境,讀道德經也沒有止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經歷也會影響對道德經的理解。

    而且,所謂讀懂,不僅是理解其中的意思,還要能用這些道理去指導人實際的行為,並且透過這些行為達到想要的結果,最終再回過頭來總結經驗來印證書中的道理。

    這是一個閉環的過程,有頭沒尾、紙上談兵、走馬觀花式的讀書是不可能達到讀懂這個標準的。

    所以,我們做好長期學習和修煉的準備,把道德經當作是終身要學習的書。每過一段時間都回頭來翻翻,隨著自己閱歷的增長,對這本書也會有不同的理解。

    而且,不要想著能將它快速讀懂,終其一生能讀懂其中大部分內容,這就已經是很成功的人生了。再設定更高的目標只會徒增煩惱,沒有實際的益處。

  • 17 # 晨起天寒著僧袍

    那個“精”是什麼東西?

    道教經中,至少老子還懂一些出世間法,只是無法親證;老子不是講過嗎:“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可是那個“精”是什麼東西?告訴大家其實就是如來藏,但老子沒法親證。他知道無形無色中有一個真精,是萬法的根源,是出生有情的真實心,但他自己也找不到;所以道教就弄出一個太極,太極圖裡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都是在陰陽、四象、八卦的範圍中,一切世間法逃不出四象八卦,講的都是世間相,所以他們的四象八卦只能用來斷世間法、判世間法;太極才是他們應該實證的法,但是太極(無極)的真意,他們無法實證,所以從太極衍生出來的陰陽、四象、八卦,都及不上出世間法,觸不到二乘涅槃,所以道家無法證得涅槃,出不了三界生死苦。

    老子很聰明,所以說“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實他想像的那個精,正是太極,講的就是如來藏,只是他不知道;所以他們只能知“我”而不能知“無我”。

    ——選自《維摩詰經講記》

  • 18 # 緣夢197838375

    我發覺現代人總拿的高深的問題來發表,好像自己是最聰明的一個。老子是幾千年的古人,理解不理解,無關緊要。“道”有古道,也有今“道”,與時俱進才是最好的道。因為古時候的環境和現在的環境是不一樣的。要活學話用,死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再說,我認為光有道,沒德能行嗎?現在世風日下,物慾橫流。哪有一點老子的中心思想(道法自然)?就算你全部理解《道德經》,那又能怎麼樣?

  • 19 # 杜夏的復瓣

    全生避禍。真懂的誰會爭看懂的名頭?

    在螢幕前面笑呵呵的看著大家發表高見不香嗎。再說光看懂了也沒用,那是哲學,不去做只是懂也是空談。

  • 20 # 大道人家

    這問題問得極具挑戰性,讓人驚詫不已,幾乎無以言對,不得不歎服提問者的膽量、眼光和見解。

    一千個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人讀道德經,就有一萬部道德經。認真拜讀了提問者的答題,看到了提問者心中的道德經。

    周易、道德經和莊子,被稱為中國古代經典“三玄”。都不太容易懂。我接觸的很多讀道德經的人,絕大多數是似懂非懂的,還有的讀偏了、讀歪了、讀俗了。看網上的很多解讀道德經的文章、影片,也有同樣的感覺。當然也接觸過少數能背頌道德經全文以及自稱讀聖賢書的人,他們應該是讀懂了吧!

    到底怎樣才算是讀懂了道德經?我以為,最核心的是:準確把握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或精髓,並自覺按照這個中心思想或精髓持之以恆做人做事。如果連中心思想或精髓都沒有準確把握,咋能算得上讀懂了道德經?即使準確把握了它的中心思想或精髓,但沒有按照這個中心思想或精髓去做人做事,那跟沒有讀懂或沒有讀道德經又有什麼區別呢?

    那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或精髓是什麼呢?有的認為是“道法自然”,有的認為是“有無”,有的認為是“大道無為”,有的認為是“道和德”,有的認為是“道生萬物”……真是一億個人讀道德經就有一億部的道德經。那麼哪個才算是對的或更接近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或精髓呢?我認為,從中國本土產生的以道德經為主要經書的道教,其基本教義準確表達了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或精髓:尊道貴德,天人合一,貴生濟世。這也應該是老子寫道德經的真實用意吧。

    “尊道貴德,天人合一,貴生濟世”這三句話的意思都來自道德經。它是道德經的三大基石,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離開哪一句話,都是對道德經的曲解或偏離。第一句話講的是為什麼要尊道貴德的根本原因。第二句話講的是尊道貴德的根本途徑是怎樣的——天人合一。事實上,天人合一是人類最好的生存生活方式。第三句話講的是尊道貴德的根本目的是什麼——貴生濟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撒謊的人需要揭穿謊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