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滿清入關給崇禎帝以帝王之禮隆重發喪,是當時政治環境的迫切需要,也是籠絡人心的一種手段!而隋煬帝的所作所為,與崇禎皇帝儉樸勤政的作風更是大相徑庭!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大明朝的最後一位也是最苦命的皇帝崇禎一路上跌跌撞撞、踉踉蹌蹌地爬到煤山上,用一條白綾上吊自盡了。崇禎皇帝淪落成一個亡國之君,是他荒淫無道,不理朝政嗎?非也!他在位十七年,可以說是勤政節儉,禪精竭慮,待臣民溫和平柔,從無暴戾之氣。史書記載,他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朝中百官及棃民百姓對崇禎的人品還是很敬仰的。然而,有時候現實就是這麼的悲催。大明這艘己經航行了二百多年的大船,飽經歲月的風浪一次次衝擊,到他這一代已是千瘡百孔,破爛不堪,隨時都有擱淺傾覆的危險。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遍佈各地的災民掲杆而起,崇禎皇帝的心情就沒有舒展的時候,儘管自己夜以繼日的操勞,然而冰凍三尺,深感力不從心。

      

      北京城破時,他並未透露出慌恐的不安,可能是他自己也料到了會有這麼一天,此時此刻,他己生無可戀,當了近二十年的糊裱匠、也許是太累太苦了,只想死的體面些。他來到後宮,把妻女叫到身邊,為免遭汙辱,示意皇后嬪妃自盡, 保留皇家的最後一點尊嚴。煤山壽皇亭上,祟禎脫下黃袍,淚流滿面地在衣襟上寫下了: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生命最後一刻,牽掛的仍是庶民百姓的安危。死後有人檢驗屍身,發現龍袍裡面竟是補丁落著補丁。

      

      李自成進北京後,縱兵劫掠,尤其是前明士紳官員更是被酷刑拷捐,整個北京城到處都是雞飛狗跳,烏煙瘴氣的。最讓人看不過去的是找到崇禎的屍體以後,竟放在烈日下暴曬整整三日。最後在百姓啼哭哀求下,李自成這才將崇禎和皇后的屍體一同運往田貴妃的墓中。堂堂一國之君死後連一個自己的墓穴也沒有,著實令人惻隱。滿清入關後,打著為前明報軾君父仇,雪亡國恨的旗號征討李自成的農民軍,自然嬴得了前明軍民的擁護和支援。崇禎皇帝本來就是被李自成逼死的,滿清入關自然藉此師出有名了,儼然成為正義之師。而且還以帝王之禮,隆重地重新安葬了崇禎,更是收到籠絡人心的作用,這一方面李自成差了一大截。所以,崇禎皇帝結局如此淒涼,也許是命中註定;滿清入主中原,更多的是時運成就;而李自成的敗亡才是真正的咎由自取,好生生地一把好牌硬是打得稀巴爛兒!

  • 2 # 寶木文斌

    崇禎皇帝作為漢族王朝的末代統治者,有其身份的正統性,滿清作為異族入關,想要獲得統治的合法性,必然尊崇禎,當初打的旗號也是為崇禎報仇。

  • 3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滿清入關之後,為什麼會重喪傳送崇禎皇帝朱由檢?

    明朝後期依然不缺忠臣良將,袁崇煥、孫傳統、洪承疇等人隨便放到哪個朝代都是一等一的戰將,但最大問題就在於朱由檢性格多疑,而且當時的大明朝已經爛到了骨子裡,就算他再雄心壯志,依然無法力挽狂瀾。

    不過即便是兵敗自殺,朱由檢心中依然牽掛天下百姓。他死之前在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如此貞烈,在世間帝王中也是罕有。

    在崇禎死後,仍然有大批官吏百姓為他殉國,而大順軍卻將朱由檢與周皇后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這種做法確實很解氣,卻壞了民心,無論如何死者為大,崇禎又是一國之君,如此羞辱只會令得天下人膽寒。

    而清朝作為一個外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關內地區實際上是沒有任何統治基礎的,入關之後他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籠絡人心。

    對崇禎皇帝,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諡曰莊烈愍皇帝,陵曰思陵”。也就是帝位葬禮將崇禎下葬,以示對前朝的尊重。

    除了厚葬朱由檢,清朝還將明十三陵嚴格保護起來,懲治盜墓賊,清朝時的十三陵並沒有受到過大的人為破壞,保護還算完好,此舉絕對是仁義之舉,對收攏人心有著巨大的作用。

    而相比大順軍,孰優孰劣自然是當下立斷了。

    所以說滿清入關之後,之所以重喪傳送崇禎皇帝朱由檢,就是為了籠絡人心。

  • 4 # 娉娉伊人

    這樣做,其實是大有深意!

    雖然大明江山,最終被後金也就是大清得手,其實李自成的大順軍才是讓大明王朝滅亡的先鋒官!

    大清是順治在京城登基了,才真正的問鼎中原,主宰天下了!

    由一個小小的遊牧業民族來統治泱泱華夏,天下蒼生均不服。

    特別是很多前朝遺明。

    為了籠絡人心,讓勢力龐大的漢人歸順大清,於是想出一招妙計:對大明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隆重安葬。

    大清這樣做,既表示對崇禎的尊重,同時給天下百姓傳遞一個資訊:大明王朝不是滅亡在大清手裡,李自成才是劊子手!

    不得得不承認,大清這一招非常的管用,很多漢臣漢民,很快接受了並加入了大清的麾下!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大清問鼎中原後,並不是代表大清江山永固千秋了!

    其實,很多反清復明的勢力一直在戰鬥!

    大清也知道,僅僅用武力,並不一定效果好,攻心為上是明智。

    於是,有了為崇禎重葬這一出。

    這樣一來,那些抵制大清的漢臣漢民內心深處變化還真大。

    這就是一個敵視到接受約過程轉換!

    二,拉近與大明遺民的距離。

    天下老百姓看到大清對祟禎皇帝禮遇相加,也就大大改觀了對大清的看法。

    更何況,大明王朝江山並不是斷送在大清手中。

    於是,天下百姓跟大清的距離走近了,假以時日,就接受了!

    其實,大清這一招,在今天的《心理學》中,叫攻心術。

    總結:不得不說,大清這一招效果不錯!畢竟方式不重要,目的達到了才是重點!!!

  • 5 # 布衣聊歷史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明朝最後的皇帝朱由檢在景山自縊身亡,也標誌著大明王朝276年的國祚最終結束。

    李自成攻入北京後,由於政策失當致使原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降清,並引清軍入關攻擊農民軍,李自成迅速潰敗,清軍進入北京。

    進入京城第三天的多爾袞就厚葬崇禎,為其服喪、尊其諡號,承認明朝的歷史地位。並一再表明滅明的是李自成,清朝是從李闖手裡奪取的江山,是為明朝復仇。

    清廷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轉移和緩和民族矛盾,爭取漢人的信任,加強自己的統治。以後清朝的多位皇帝都祭祀過崇禎帝,這當然也是一種政治的作秀了。

  • 6 # 滔滔歷史大河

    1644年三月十九日晨,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軍終於攻陷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紫禁城中瘋狂地執刀殺死、殺傷了自己的妻女之後,在內府太監王承恩的攙扶下步上煤山壽皇亭。最後一次整理好衣衫,披散長髮遮住面部,在三尺白綾之下自縊而死,276年大明王朝至此滅亡。

    王承恩跪望天子,悲從中來,放聲大哭,隨即亦在崇禎面前自縊而亡。

    (崇禎帝朱由檢)

    三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找到崇禎屍體,便命人將屍體和周皇后送到東華門公開示眾。當時有明朝舊臣前來祭拜,“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崇禎屍體被示眾後,又被送到皇宮北面河邊停屍,李自成連基本的下葬都不願意做。停放時間久了,崇禎的屍體開始腐爛,最後還是北京城老百姓湊錢才將崇禎下葬在田貴婦墓中。

    在隨後的時光裡,吳三桂開關迎來滿清大軍,經歷了一片石大戰,清軍勢如破竹,一路直戰至北京。相形之下,大順政權卻是一路潰敗,匆忙間逃離了北京。臨逃離時,李自成聽信牛金星之言,居然放火燒了紫禁城。據《李朝實錄》載“宮殿悉皆燒盡,惟武英殿巋然獨存,內外禁川石頭橋樑亦宛然無缺。燒屋之燕,蔽天而飛”。

    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迴應題目,不可迴避的要說到一個人:范文程

    (范文程像)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鬥,號輝嶽,遼東瀋陽(今瀋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范文程少好讀書,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范文程主動求見努爾哈赤,成為清朝開國元勳之一。

    不要以為大清的八旗軍隊都是糾糾武夫,他們同樣的精於謀略、運籌帷幄。早在聽聞崇禎吊死、吳三桂撤兵入關之際, 入關滿清將領多爾袞便急召重要智囊范文程相談應對之策。范文程分析了崇禎帝死後的軍事與政治形勢,建議利用忠於明朝的官吏、士紳、儒士、百姓對大順農民軍隊的暴行深惡痛絕的心理,打著“為明皇報仇,只誅闖賊”口號,揮師入關,以取天下。

    (愛新覺羅·多爾袞)

    如策,滿清發布了《攝政王諭故明官吏軍民人等令旨》的佈告,於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軍從朝陽門進入了北京城。第二日,多爾袞便公告天下,仍用原來各衙門的明朝官員辦理公務。同時對崇禎皇帝,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諡曰莊烈愍皇帝,陵曰思陵”。也就是帝位葬禮將崇禎下葬,以示對前朝的尊重。

    順治帝后得知被崇禎砍掉胳膊的長平公主尚在時,便有心利用,得知崇禎生前已經給長平公主安排了一門婚事的訊息後,命人找到都尉周顯,還為兩人舉行了盛大婚禮。順治三年,長平公主因病去世,順治又命人為她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順治皇帝 愛新覺羅·福臨)

    這一切的原因很明瞭,滿清入關只是軍事上的勝利,為了管理好這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為了鞏固尚不牢固的江山,必須要做出一些籠絡人心的事情。滿清欲透過這些表面文章,告訴天下,明朝是李自成所亡,而非大清。

    重喪崇禎,不過是順治、多爾袞、范文程等人的施政之策,以應“滿漢一家”口號,收買漢族人心、以定天下的一個策略罷了!

    (明思陵 朱由檢墓)

  • 7 # 魚櫻小郎

    分析一種行為,首先就要考慮在一特定背景下,行為人的目的。很明顯,在當時李自成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中原無主的情況下,多爾袞帶領二十萬滿漢蒙八旗千里迢迢從盛京傾巢西出,連吳討李,就是為了在這個混亂的時間段內入主中原,從偏居一隅變成統治中原的王朝。既然知道了多爾袞的目的,那麼他的一系列行為皆是為此目的服務。

    第一:為前朝皇帝發喪,這本就是在新朝草創時期,為了安撫前朝黎民百官而實行的政治舉措。不止多爾袞,就連李自成都為崇禎皇帝重新發喪,雖然明朝是亡在了他的手裡。此事說來話長,大順軍隊入京之後,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屍體起初是被陳列在東華門外的,明臣劉養貞於心不忍,自掏腰包為舊主買了薄棺安葬。李自成知曉此事之後,出於安撫民心、保大順江山萬世無虞的考慮,選擇用黑紅二漆棺將帝后重新安葬在田貴妃墓地。此處有小插曲,李自成並非不想將崇禎帝安葬在帝陵,而是崇禎根本就沒有帝陵,只能安葬在田貴妃墓地裡。

    第二:話回前題,多爾袞為了清軍可以更加順利地定鼎北京、入主中原,所以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舉措,包括:敕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推辭乘皇帝御輦入皇宮、八旗軍士只許駐紮城外,非多爾袞命令嚴禁進城、嚴禁八旗軍士入百姓家中、禁止百姓以揭發農民軍的名字相互誣告洩私恨、下令蒙古兵馬離開北京回草原、不強迫剃髮、不強迫易衣冠、為崇禎皇帝重新發喪、為崇禎皇帝上廟號諡號。由此可以看出,為崇禎皇帝發喪,只是多爾袞在一系列安撫措施中的其中一項。因為在此時的北京百姓和故明臣的眼裡,清軍是義師,是吳三桂請來報君父之仇的,即使不為了爭取百姓支援,只單單為了安撫故明大臣,多爾袞也必須做出姿態,所以才有了重新安葬崇禎,京中官民為崇禎服喪三日,議定廟諡等行為。這一行為效果是顯著的,在明臣眼中,乃至於弘光政權的閣臣史可法都盛讚清軍此舉是歷史罕有之恩情。

    綜上所述,清朝為崇禎皇帝重新發喪,是為了安撫民心,籠絡處於權力真空期的故明大臣,減少他們的心裡戒備和軍事抵抗,使得他們對清朝存有一個好印象,為遷都北京入主中原做好準備工作,從這個層面講,多爾袞的確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 8 # 公子皇鋣

    這只是一個策略,主要是收買人心!

    滿清入關之後,重新發喪安葬崇禎皇帝,併為崇禎皇帝尊奉諡號,這並不是說他們真的對明朝皇帝多麼尊崇,只是為了自己的統治。

    因為滿清承認明朝的正統地位,他們自認不是從明朝手中奪取的江山,而是從李自成等割據政權手中奪取的江山,他們反而是替明朝皇帝報仇,他們是延續了明朝的正統地位。

    重葬崇禎皇帝,不僅有利於收買大明遺民的民心,有利於收買天下讀書人的人心,有利於穩定被割據政權禍亂的老百姓的民心,有利於收買大明朝廷官員,有利於緩和胡漢矛盾。

    滿清不僅重新安葬崇禎皇帝,而且還以公主禮節對待崇禎皇帝的女兒,還下令天下尋訪崇禎皇帝的兒子,但是這是有著滿清統治者自己的心思。

    對待崇禎皇帝的女兒這一樣是為了收買人心,女子不能繼承皇權,把她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僅收買人心,還能掌控明朝皇室可能出現的後裔。

    尋找崇禎的皇子主要是為了斬草除根,因為崇禎皇帝的幾個兒子都不知所蹤,滿清皇室為防止有人打著明朝皇子的旗號反清,影響自己的統治。找到的皇子不少,但是都被認定是假的,因此被清朝統治者處死。

    我們想想就知道自然不可能找到真的崇禎皇子,因為就算是真的也會被清朝統治者認定是假的,目的自然是完成斬草除根,雖然清朝前期經常出現打著明朝皇子旗號的反清復明組織。

    皇鋣結論:滿清統治者的所作所為自然有自己的政治目的,收買人心坐穩天下才是王道!

  • 9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滿清入關後給明朝亡國之君崇禎皇帝重新發喪。其目的自然是為了收買民心。滿清很清楚,明朝已經滅亡,現在中原亂成了一團,農民起義軍紛爭不休。這正是他們入主中原的時機。想要入主中原就必須要收買人心,讓中原百姓接納自己的統治。畢竟統治中原和他們從前劫掠中原不同。短暫的劫掠自然可以用刀子使人屈服。但想要統治中原這片廣袤的疆土,就只有靠終於百姓。他們必須要收買人心,讓中原百姓不排斥他們。畢竟女真族才幾個人,中原廣袤的領土是他們無法統治的。而且中原的農田也需要農夫耕種。這就是他們為什麼給崇禎重新發喪的原因。

    事實上在當時,中原百姓恨起義軍更勝過滿清。畢竟滿清在沒有入關前,遭受滿清侵略剝削的也不過邊境的百姓而已。而當時整個明朝都遭受了起義軍的影響和傷害。所有的兵災都是起義軍帶給他們的。所以百姓恨起義軍。而且崇禎皇帝是被起義軍給逼死的。明朝也是起義軍給滅亡的。所以在很多百姓心中,他們對於起義軍的恨要遠勝於滿清。畢竟他們的國家,他們的皇帝,都毀於起義軍。所以他們恨起義軍。滿清入關給崇禎發喪,一方面表示自己並非滅亡明朝的敵人,另一方面也想拉攏人心對抗起義軍。滿清想告訴百姓,他們有共同的敵人,那就是起義軍。

    除此之外,滿清的發喪之舉還有一個傳承的意味。滿清入關後,當時手握滿清大權的攝政王多爾袞親自操辦了崇禎皇帝和皇后的葬禮,並且在崇禎帝靈前行三跪九叩之禮。除了我們上邊說過的為了收買廣大漢族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的人心之外,也向天下表明,滿清不再是偏據一隅的蠻族政權,而是名正言順代替大明王朝統治中原的新政權。所以說滿清祭拜崇禎,給崇禎發喪。這並不代表什麼,說白了就是滿清搞的一場政治秀。

    滿清這麼做也和大順政權,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自毀長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身李自成滅亡明朝後,他大順政權完全可以取代明朝。但李自成佔領北京城後就飄了。他肆意的屠殺搶劫北京城計程車族大戶,搶完大戶就搶百姓。結果把所有人都給得罪了。李自成這邊民心以失,滿清那邊立刻抓住機會來時收買民心。老百姓才不管你是哪個政權,只要對自己好,自己就支援。而那些士族大戶也因為遭受了李自成的劫掠。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就傾向於滿清了。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更別說滿清一場政治秀演的也確實漂亮了。

  • 10 # 閒雲野鶴72

    崇禎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農民軍由西直門攻入紫禁城,崇禎皇帝朱由檢看到大勢已去,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來到萬歲山下,帶著無限的眷戀,遺憾,悲憤把自己掛在了一顆歪脖子槐樹上,結束了276年前那個長著大倭瓜臉的老太爺創立的大明。

    李自成帶領著他的蝦兵蟹將,在紫禁城裡歌舞昇平,整整43天。他們把在北京城裡的日子,每一天都當年來過。

    多爾袞在山海關外虎視眈眈。此時的冀遼總兵吳三桂因為他的父親吳襄和他的紅顏知己陳圓圓還在北京城裡。這個老謀深的傢伙,正在患得患失,權衡利弊。李自成竟然殺了吳襄,並把陳圓圓賜給了他的部將,這時的吳三桂,衝關一怒為紅顏。他投降了多爾袞,帶領多爾袞的鐵騎殺進了山海關,攻入了北京城,李自成的部下馬上做鳥獸散。

    多爾袞帶領他的八旗子弟是來坐天下的,他們有著長遠的打算,有著精深的謀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

    一、崇禎皇帝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對手,數十年征戰,多爾袞飽嘗了風燭殘年中的大明的厲害,並搭上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位先王,闖王殺進北京城,崇禎皇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近臣都跑了,朱由檢沒有,殺了公主,賜死妃子,依然慷慨赴死,有心殺敵,無力迴天啊。這樣的對手值得尊重。

    2、中華文明強大的震懾力,深深震撼了多爾袞的內心,來自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八旗將領,其實就是“胡裡改”(土匪),他們透過遼西走廊進入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看到沿途的城州府縣,已經被嚇尿了,當他們進入北京城,看到金碧輝煌的紫禁城,跟我們今天進入故宮的感覺應該相似,人同此情,情同此理,這裡遠非盛京的皇宮可比,這些人滿滿的跪意。

    3、意在昭告天下,大清與大明一脈相承。

    後朝厚葬前朝皇帝,讓天下人明白,我大清仁義厚道,不是來造反的,是來替崇禎皇帝報仇的,從此後供之廟堂,就是我們共同的祖先,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從此後我大清君權神授,合法依禮。

    1944年,三百年後的又一個甲申年,中華民國政府在景山東南腳的半坡上,專門為崇禎樹碑立傳,以示紀念,共產黨內大家競相傳閱《甲申三百年祭》。

  • 11 # 尤利安2

    表示大清已經和大明議和了,入關是為朱由檢報仇,要砍死李自成的!本來是想趕著李自成去幹翻南明,結果李自成不爭氣,沒撐多久就自己散了;多爾袞只好丟下面具,赤膊上陣去打南明搶江山了

  • 12 # 歷史的小學生

    北京在被李自成佔領後,當地的官紳階層經歷了一場從疑懼到興奮,再到失望的過程。

    李自成初進北京時,為了爭取明朝官紳階層的支援和擁護,對這些人既往不咎,只要肯效忠新朝的,都一律錄用,並委以要職。隨著局勢的惡化,李自成又對這些人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和仇視,把軍事上的失利遷怒於他們,開展追髒助餉的政治運動,不加區別,不予區分的嚴刑索取,致使這些人對李自成的大順朝產生了牴觸和失望的情緒。清廷的多爾袞就是看到了李自成的這個問題,所以在進京後,以為明帝復仇討賊為名,一方面殘酷的鎮壓農民軍,一方面大力安撫明朝的官紳階層。

    多爾袞在進京後的第三天就下令:“官民人等為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展輿情。著禮部、太常寺備帝禮具葬。”實際上,這只是清廷一種自欺欺人的偽善之舉。如果清廷真的尊崇明朝和崇禎帝,就不會數次起兵,叩關入侵了。

    由於明朝末期黨爭非常激烈,在京的大多數明朝官員都曾投降過李自成的大順朝。多爾袞為了打消他們的疑慮,張榜召示,請求他們一起“與諸朝盪滌前穢”。所有在京的原明朝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還以原來的官職與滿洲官員一體辦公。後又明確宣佈:“凡文武官員軍民人等,不論原屬流賊(李自成),或為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準錄用。”這份詔旨使得原來的明朝官員消除了政治上的疑懼。比如涿州人馮銓,他曾是閹黨,靠著巴結魏忠賢爬到了大學士,崇禎初年被革職為民,清廷入京後被多爾袞委任為內院大學士,因為他熟悉朝廷典故排名第一,位列范文程、剛林、祁充格、寧完我之前。馮銓受寵若驚,多次要求將排名移後,多爾袞卻說道:“國家尊賢敬客,卿其勿讓。”陳名夏在李自成進京後曾報名任職,清軍入關後他逃回南方,遭到南明弘光朝廷的通緝,走投無路之下他重返北京投靠清廷,一直做到大學士。劉達原為明朝的臨汾知縣,投降了李自成後,被委任為巡按河南直指使,投降清廷後,究竟應該按明朝的官級授官,還是按大順朝的官級授官,清廷最後決定按大順朝所授的高官職錄用。陳之龍在明朝是為監軍道,大順朝時被委任為寧夏節度使,投降清廷後仍被授為巡撫。

    在封建社會,官紳階層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他們雖然腐化墜落,但是卻有治國之才,國家機器的運轉是離不開他們的。多爾袞採取不計前嫌,唯才是舉的辦法,使他們全部俯首於清廷,這對穩定北京及全國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經濟上,清廷也施行維護官紳階層地主利益的方針,凡是被起義軍奪去的田產一律“歸還本主”。甚至明朝勳戚的田產、房屋都受到保護,被如數歸還。對於普通百姓,各地徵收的田賦一律按萬曆年間的冊籍,停徵崇禎時期加徵的遼餉、剿餉和練餉。對於明朝世代受匠籍制度束縛的手工業工人也全部放免,取消他們對封建官府的人身依附關係。對明朝早已失去軍事職能的衛所制度也著手改革,把衛所軍士改成屯丁,遇有缺員,“永不勾補”。這些政策具體長期性的特點,對於穩定人心,恢復社會經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加大了普通百姓對清廷的好感和推崇。

    上述舉措是清廷為了籠絡人心,穩定局勢而被迫作出的改變,從他們內心來講,仍然是以征服者自居。多爾袞剛進關時,曾嚴令沿途軍民一律剃髮易服,遵從滿俗。入京後又命令京師官民為崇禎帝弔喪三日後須剃髮改制。這一民族壓迫政策立即遭到漢族各階層的強烈反感。當時在北京的朝鮮使臣回國後評論道:“入關之初,嚴禁殺掠,故中原人士無不悅服。及有剃頭之舉,民皆憤怒。”多爾袞感到全面實行這個政策會引起中原百姓的普遍反抗,於是決定暫時停止。他諭兵部道:“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 。”在官服上也不再強制須穿滿洲官服的要求,規定“近簡用各官,姑依明式束制本品冠服,以便蒞事”。

    不得不承認,多爾袞一個異族統治者能識時務,巧變通,相比大順朝的李自成,是有明顯的高超之處。這些為清廷穩固局勢,征服中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13 # 呆萌望古鏡

    要知道,明朝和清朝是打了許多年的老冤家,怎麼一入關就成了朋友關係呢?知道真相後,就會發現這才是真正的一箭三雕啊!

    一是籠絡明朝的遺老遺少。明朝是在內憂外患中滅亡的,既經歷過宦官專權、皇權旁落的摧殘,又經歷過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還有清朝不時騷擾。但最終還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放清軍入關,清軍打敗了李自成,穩定了江山。如何讓明朝的遺老和百姓從心裡接受清朝,順治是動了腦子,要是處理不好,那些明朝的大臣心裡有個坎,如果不反抗一下,顯得自己不忠於明朝,成了向敵人投降的軟骨頭,後被後人唾棄。但是順治給崇禎下拜認大哥,就是表示,我是尊重明朝的,崇禎被李自成逼死,我們把李自成趕跑,是給大哥崇禎報仇,為清朝效力不是投降,明清兩朝是一家人。

    李自成

    二是為發出全盤漢化的訊號。一個民族征服了一比自己更文明的民族,最終要學習被自己征服的民族。這是歷史規律,清朝取代明朝,主要勝在軍事強大,但清朝原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全面落後於中原。要想管理好天下,就必須學習漢族人的文化和制度。把漢語當成官方語言,讓滿族人學習漢語。政治體制也是按明朝的大體構架構建的。經濟上也不再實行遊牧,大力提倡農耕文化。尊重明朝的皇帝,就是向世人發出訊號,我們要系統地學習漢人的治國思路和制度。他如果不尊重前朝,把前朝當成偽朝對待,怎麼能公開學習明朝的制度呢?

    崇禎

    三是為肅清明朝皇家後人作準備。清朝最害怕有人突然擁立一個明朝皇家後人作皇帝,那樣會有很多響應,人們還不能接受明朝就這樣徹底亡了,那種局面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清朝要想方設法地消滅這種可能性,把危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在輿論上造勢,極其尊重明朝皇帝,並公開宣佈要找到明朝皇族傳人,要善待他們,讓他們享受皇族待遇。這只是一種釣魚戰術,利用這種戰術,把明朝皇族後代趕盡殺絕,無論是崇禎的兒子還是後來的南明及永曆帝無一倖免。

    順治總之,清朝“示好”“示弱”的表現真實目的是深不可測。歷史從來不缺少陰謀和套路,所有玩套路的都是表面一套,真實的目的又是另一套。認識歷史問題不能簡單化,要有一雙慧眼,撥開表面的迷霧,看清其“廬山真面目”。

  • 14 # 淡忘憶

    要談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先談一個人:范文程

    再談一個人:多爾袞

    聯絡起來就是:范文程建議多爾袞厚葬崇禎皇帝朱由檢,並且拿了條鐵鏈鎖住了那棵歪脖子老槐樹,命名“罪槐”

    那條鐵鏈給八國聯軍火燒園明園時候順走了,那棵歪脖子樹給紅衛兵燒死了。

    范文程這個人,真的不好評價

    范文程有個很有名的祖宗,叫范仲淹。他爺爺也做過明朝的兵部尚書。他是主動求見努爾哈赤要求投靠,從而成為清朝的開國功臣,文臣之首的。

    凡征討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的官員(尤其策反洪承疇)、國家制度的建立、進攻朝鮮、撫定蒙古,他都參與決策。

    公元1644年,順治和多爾袞打入北京城後,社會混亂、人心波動,范文程日夜操勞:穩定人心、釋出公告、革除時弊、與民爭利,阻止了清兵的又一次大屠殺。為清朝能坐穩江山又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時候發現了崇禎皇帝的屍體,他又奏請為崇禎隆重發喪,並大張旗鼓地到崇禎墓地田貴妃墓舉行了隆重的祭祀!

    這時候的順治還是個孩子,拿主意的都是多爾袞。多爾袞這人是個英雄,他在眼光、韜略和胸懷方面遠非一般人可比,范文程給他的建議他都從諫如流。

    後又拿了條鐵鏈鎖住了那棵老槐樹,命名“罪槐”,也直接鎖住了漢人官員和士民的心。

    翻手為雲覆手雨的政治手段

    自此後,清朝皇帝是年年祭祀,順治16年還在崇禎墓前修了明樓及宮殿,圍了圍牆,稱為“思陵”,也是明十三陵之一。同時釋出告示稱:“有以真太子來告者,太子必加恩養,來告之人亦給優賞."

    而事實上對明朝皇室,他們是趕盡殺絕。無論是崇禎帝一脈還是後來的南明皇室、永曆帝等皆無一倖免。

    結論:

    之所以這樣做,只是出於自己的政治目的,騙取漢人的信任而已,為的是穩定社會,加強自己的統治。

    一個政治小把戲而已!

  • 15 # 深藍藏藍

    簡言之:崇禎皇帝不是清兵所殺,而是李自成所殺,清兵入關,豎的大旗就是為崇禎皇帝報仇,可謂名正言順,師出有名,贏得人心!!

    順治皇帝有幾次都親自跑到崇禎陵墓處大哭一場,一邊哭一邊說:“兄弟,我來晚了,讓你就這樣孤單的死了,我已經為你報仇了,你安息吧”,為什麼會這樣做,就是為了贏得漢人的人心,清朝一直比較推崇明朝,根本原因就是明朝不是清朝所滅,所有的黑鍋讓李自成背了,表面上清兵只是順應天道,誅殺李自成,為明報仇,再“不得已”接過大任!

    所以清朝把崇禎皇帝寫的非常好!倘若當年是清兵殺了崇禎皇帝,那肯定會說崇禎皇帝如何荒淫無恥,如果的壓榨百姓……呵呵,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也是後來者書寫的!

  • 16 # 遙寄杯中酒

    政治是種高階表演,真相往往遮掩在幕後。自從漢高祖劉邦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後,這類表演就數見不鮮,都是授之虛名而收之實利。攝政王多爾袞一代人傑,騎射的是天下,也是人心,更何況,他深意不止於此。

    一、前戲:剛明日暮紫禁城

    1、闖王來了不納糧

    明朝末年,皇太極喧兵關外,國勢日衰,賦斂日重,百姓日苦,社會矛盾空前激化。

    福王朱常洵就藩時,得到萬曆帝上等良田四萬頃,仍在洛陽與民爭利,百姓有了災荒,都捨不得拿出錢來賑濟。如此宗王,真是“好”宗王!

    民不聊生的情況下,不造反還造飛機?大規模農民起義,在陝北爆發。王二首義後各地紛紛響應,很快烽火狼煙。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接連起義。

    其中李自成最成氣候,繼任闖王后,吸收知識分子,有了“施仁義,取天下”的政治目標,“闖王來了不納糧”政治口號應運而生,形成“民皆附賊而不附兵”的局面。

    但是這句口號,幫助李自成打敗明軍,也拖累李自成兵敗。不納糧,經濟基礎就不能穩固。推翻明朝之前,還可以搶劫官紳大戶解決軍糧軍需問題。但要坐天下,還能搶劫大戶嗎?不搶,就需要收民稅,這樣就和之前的口號矛盾了。

    僅此一端,李自成就長不了。很快,就因為“追贓助餉”,激起官紳階層的反抗,失去官心!

    2. 崇禎帝此夜涼涼

    得承認,崇禎帝是想救明王朝,雖然勤政,但他才智有限,用權術而不知權謀,無力迴天。明末非無才,如袁崇煥、盧象升、左良玉,可惜崇禎不能盡用。

    在朝堂,崇禎帝對大臣不信任,十七年間,換了五十二個閣員。這會造成政策的不連續性、不穩定性,暴露了崇禎多疑性格,也會造成君臣互相猜疑乃至仇恨。

    當然,朝堂官員,也確實沒幾個忠良。文恬武嬉,唯利是圖,醉生夢死,腐敗官場。崇禎十六年勸捐一事,滿是荒唐滑稽。在財政極端窮困之時,崇禎希望大臣捐款救國。

    然而,大臣們非常鐵公雞,比如國丈周奎,死死不肯捐款,周皇后拿出五千兩讓他做表率,他卻從中剋扣了兩千、拿出剩下的三千兩捐出

    皇親國戚如此,夫復何言!國勢糜爛,內憂外患,煎熬得崇禎心力交瘁!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不欲妻女受辱,親手殺之。而後上煤山,披髮覆面自縊而死。

    死前留書“任賊分屍,勿傷百姓”!含恨而曰“大臣皆可殺!”太監王承恩隨後自縊。

    崇禎留住了百姓情分,百姓幫忙入葬田貴妃之墓。

    百官同《明史》記述的一樣,“哭拜者30人,拜而不哭者69人,餘皆睥睨過之。”

    百官如此作為,可以和他們1300人朝見李自成,形成鮮明對比。

    崇禎帝如此謝世,草草入葬,曾經的剛明就此落幕,甚可哀慟!

    3.吳三桂罵娘

    既然推翻了明王朝,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要想持續下去,就必須安撫前明舊臣。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握有五萬精兵,是關外滿清和李自成都想爭取的物件。

    起初,李自成已經讓吳三桂傾向自己了。但農民軍的紀律壞了事,先是“追贓”拘打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後是部將劉宗敏搶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

    結果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開關降清。在吳三桂的幫助下,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多爾袞帶兵進入北京城。

    吳三桂這種人,功名利祿遠比絕色佳人重要,這不過是他做漢奸的遮醜而已。

    二、重新發喪原因:先做好人,再露獠牙

    1.范文程建策:入漢地,執漢禮,治漢民

    范文程本是漢人,且是名臣范仲淹之後,卻主動投靠努爾哈赤,成為滿清的佐命元勳,文臣之首。

    跟明朝打了多年的滿清,又是少數民族,要想入主中原,統治多數漢民,必須要有一個新的“王者姿態”。欲征服中原,先征服人心,欲征服人心,先為前明崇禎帝發喪!

    多爾袞心領神會,表示入鄉隨俗,裝作服膺漢化,等站穩腳跟,再談徵服!

    2.死人有時候比活人有用

    很明顯,多爾袞就是在利用崇禎。進入北京城三日後,都入土為安了的崇禎帝,被迫“配合演出”,為其重新發喪。這之前,可以想見,多爾袞自然是忙著控制北京城,對崇禎更談不上多尊重。

    “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諡曰莊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滿清初入關,滿清狐疑漢族官民,官民亦狐疑滿清。為崇禎發喪,就是一個互相試探,表明敵我立場的過程。多爾袞在崇禎陵前,親自三跪九叩,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好人,宣稱“為明皇報仇,只誅闖賊”,意圖轉移前明官民的仇恨目標。

    這話就不實了,要不是滿洲為外患,憑李自成能推翻明朝?闖為賊,清為虜,皆是一丘之貉。崇禎死後,還不免被死敵利用一次,甚可哀慟!

    3.騙民歸心,騙官屈身

    遵照漢禮,滿清做了回自己都心虛的好人,也收穫了“演出費”。

    百姓很容易歸心。事實上,自宋金後,“燕趙忠直者鮮矣”,改朝換代快,百姓已經習慣於迎來送往了。剛告別前明,就擁護大順,轉身又迎接了滿清。所以,只要對百姓好點,就很容易安撫下來。這也得感謝前明和大順,對百姓太差了,滿清只要稍稍好點,就被人騙走了。

    官員麻煩一點,比較在意顏面。然而,明末官員集體節操匱乏,崇禎的太子朱慈烺就對李自成說過:

    “文武百官最是無情無義,明天肯定會入朝拜賀於你。”次日,朝賀者就來了1300多人!

    違舊主而泣,人臣之終節!一聲不哭,毫無反抗,就向滿清搖尾乞降,好說不好聽,也降低身價。為了照顧漢臣的情緒,多爾袞就矯情一回,展現出誠意,軟化漢官立場。

    其實,人都需要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都希望屈身侍奉的是一個好人。多爾袞做了崇禎的“孝子”,漢官就大多屈身事賊了,並稱“都是李自成的錯!”

    其實,這一招只是自欺欺人,真正為明朝做死忠的人,不會被這點把戲騙過,還可以長期堅持著反清復明,而軟骨頭的人,早就主動降了。

    此番試探,讓多爾袞瞧了個明白:漢官並不是朱明的忠臣!

    此後,多爾袞欲取先與,尊重漢官的利益,施恩百姓,穩固了入關統治。穩定之後,他就向漢人露出了獠牙。

    4.政治宣告,江山易主

    民間養老送終,孝子帶孝,一來宣告哀慟,二來宣告繼承。百姓尚且如此,偌大的明王朝更需要如此。多爾袞為崇禎發喪,埋進土裡的,還有明王朝的統治。由於禮遇過前明皇帝,再來清承明制,就比較名正言順,令彼此容易接受。

    接著,滿清幼主福臨入京,改年號“順治”,宣告著滿清,不再是偏居關外異族,而是中原大地的主人,將開創一個新的王朝。

    5.明其為賊,則事可為

    滿清不見得做的多好,但李自成做得更爛。退出北京城之前,李自成劫掠官民,縱火燒了北京城,由是官民切齒。李自成敗退,又做迴流寇,到處流竄作案。站在道義這邊的滿清,就可以賊喊捉賊,緊跟其後,李自成在前面做壞人,滿清在後面做好人,名正言順地從“闖賊”手裡,“收復”前明故土,然後佔著不還。

    三、後續:以少治多,奴役漢人

    1.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滿清入主中原,始終要面對一個問題,如何以少治多!

    在這之前,前輩契丹人只能佔據幽雲,金人佔據了黃河流域,蒙古人不足百年,就退回草原。此番捲土重來,滿洲人找到了新方法,“保持民族獨立性,拒絕被漢化。”這就是滿清皇后多出自蒙古,很少娶漢妃,推行八旗制,統治階層始終戒懼著漢人的原因。

    不能改變漢人血統,就從衣冠文物上著手,推出了“剃髮令”,並強制執行。從此,華夏衣冠的驕傲,漸漸遠去。滿清對漢人的奴役程度也不斷加深。

    2. 以漢制漢,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利用漢人投降將領,驅殺農民軍、地主反抗武裝、南明軍隊,決絕清除前明皇室子弟。其中,代表性將領平西王吳三桂,成為血債累累的兇刀。在緬甸境內,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帝。吳三桂在明反明,在清反清,能有善終乎!最後,舔狗也逃不過兔死狗烹的結局。

    滿清隨後南侵,志在滅掉南明,揚州史可法忠勇抗清,然而失敗。揚州慘遭屠城,遇害者80餘萬,繁華的揚州變為一片廢墟。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嘉定百姓很抵制“剃髮令”,但在李成棟的指揮下,清軍三次屠城,遇難百姓數萬。

    滿清用血腥屠殺,敲碎了漢人的脊樑,成為治下的順民。

    3. 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有清一代,文字獄屢興不止,漢族知識分子的思想,被狠狠鉗制。奴才成為清帝喜歡的舔狗。再有八股文束縛漢族臣民,用各種禁忌限制漢臣,讓思想界“萬馬齊喑”,造成整個民族落後於時代,掀開了屈辱的近代史。

    結語:

    不管是入關前還是入關後,滿清對漢人,都帶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

    滿洲人並不像匈奴人、鮮卑人那樣仰慕中華,而是在凌辱華夏!

    帶著這種本性難移,多爾袞為崇禎重新發喪,註定就是一場虛偽的表演。就這般蹩腳的表演,偏偏卻能得到某些漢族大臣的無恥擁戴!明朝士大夫失節如此,亦可哀慟!

    另外,少數民族能多次入主中原,亦足以令人深思!

  • 17 # HUO先生

    因為滿清是讓全天下明朝遺老遺少們知道滅掉明朝的是闖王李自成,不是滿清,正是因為滿清的入關,才打跑了李自成為明朝的崇禎帝報仇雪恨。

    滿清這麼做只是為了消減滿人與漢人的階級矛盾,愚民手段,有利於自身統治。

  • 18 # 騎驢去高考

    任何一個惡貫滿盈的人,當他得勢囂張的時候,人們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把他碾成齏粉,隨風吹散。可是當他敗落的時候,人們總是希望適可而止,不要欺人太甚。人們內心深處甚至對他產生同情,因為畢竟曾經是一個多麼高傲的人,現在看到他的狼狽樣,人們多少還是有些心酸。這一點你想想被放逐後的夏桀和跳到火裡燒死的商紂王,你就懂得人的那種心理了!

    後朝的勝利者總要為前朝的亡國之君隆重地辦一場喪事,一來顯示自己的寬宏大亮,一來邀買人心。但以先秦為分界點,後來的勝利者對待亡國的君主還是有所區別的。先秦時,勝利者總要給亡國之君的族人分一塊土地,使前朝的君主們不至於斷嗣,他們的亡靈能夠繼續享受子孫的祭品。而秦後,統治者一般都會把前朝的亡國之君弄到都城,封個難聽的侯,然後陰陽怪氣地把他們嚇死或弄死!如果已經死了的,隆重發喪,假惺惺地把他們哭祭一番。這一點,你看一下劉邦對項羽,曹操對袁紹你就知道了,還有魏文帝對漢獻帝和宋太宗對南唐國主李煜,至於先前的皇族,那可就慘了,為娼為奴那都是很正常的事,統治者們可沒心思管那檔子閒事。

    這些都是由前後不同的社會制度決定的,先秦實行的是分封制,各王分立,各制其國。而秦後實行的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天無二日,人無二主。對最高權力的爭奪更加激烈,不成即死!

    滿清人入關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解釋其政權的合法性,獲得人們的認可。而作為一個異族,至少當時人們是這樣認為的,受到了漢人的頑強抵抗。尤其是那幫文人士大夫,這幫傢伙可真是一塊滾刀肉,死了心要和自己對抗,搞得天下輿論洶洶,很不利於自己的統治。

    而當初滿清入關時,崇禎帝已經被李自成給弄死了,當然,是他自己上吊的。於是滿清就如法炮製,透過為崇禎發喪來表明自己對前朝的態度和對中原文化的態度。這種作法雖然太假,但姿態總是讓漢人多少有些心動,至少人家面上讓咱過得去!

  • 19 # 正義的李正

    任何一個惡貫滿盈的人,當他得勢囂張的時候,人們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把他碾成齏粉,隨風吹散。可是當他敗落的時候,人們總是希望適可而止,不要欺人太甚。人們內心深處甚至對他產生同情,因為畢竟曾經是一個多麼高傲的人,現在看到他的狼狽樣,人們多少還是有些心酸。這一點你想想被放逐後的夏桀和跳到火裡燒死的商紂王,你就懂得人的那種心理了!

    後朝的勝利者總要為前朝的亡國之君隆重地辦一場喪事,一來顯示自己的寬宏大亮,一來邀買人心。但以先秦為分界點,後來的勝利者對待亡國的君主還是有所區別的。先秦時,勝利者總要給亡國之君的族人分一塊土地,使前朝的君主們不至於斷嗣,他們的亡靈能夠繼續享受子孫的祭品。而秦後,統治者一般都會把前朝的亡國之君弄到都城,封個難聽的侯,然後陰陽怪氣地把他們嚇死或弄死!如果已經死了的,隆重發喪,假惺惺地把他們哭祭一番。這一點,你看一下劉邦對項羽,曹操對袁紹你就知道了,還有魏文帝對漢獻帝和宋太宗對南唐國主李煜,至於先前的皇族,那可就慘了,為娼為奴那都是很正常的事,統治者們可沒心思管那檔子閒事。

    這些都是由前後不同的社會制度決定的,先秦實行的是分封制,各王分立,各制其國。而秦後實行的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天無二日,人無二主。對最高權力的爭奪更加激烈,不成即死!

    滿清人入關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解釋其政權的合法性,獲得人們的認可。而作為一個異族,至少當時人們是這樣認為的,受到了漢人的頑強抵抗。尤其是那幫文人士大夫,這幫傢伙可真是一塊滾刀肉,死了心要和自己對抗,搞得天下輿論洶洶,很不利於自己的統治。

    而當初滿清入關時,崇禎帝已經被李自成給弄死了,當然,是他自己上吊的。於是滿清就如法炮製,透過為崇禎發喪來表明自己對前朝的態度和對中原文化的態度。這種作法雖然太假,但姿態總是讓漢人多少有些心動,至少人家面上讓咱過得去!

  • 20 # 甲申十七年

    這是建州的一種手段。

    到了1644年年初,李自成帶兵出陝西東進時,多爾袞更是排出了使者聯絡李自成。然後發動全族,動員所有10歲以上70歲以下的男子從軍,這才湊出來10萬人,準備進取天下。

    從中可以看出兩點,那就是:

    1. 建州早就有吞併天下的野心;

    2. 建州兵少,按照常規打法,很難奏效。

    所以可以明白,建州的為崇禎皇帝發喪就是一種手段。

    事實上當時南明的官兵所有人都相信了建州的這個謊話。一片石之後,建州進入北京,有明朝官吏認為是吳三桂借兵為崇禎皇帝報仇的。

    還有史可法的“連虜平寇”的方針,也是在這種假象下對形勢的錯誤認識。

    1644年秋天,李自成敗回陝西后,山東、山西、河南南部紛紛起義,殺死順政權的留守,恢復明朝的統治。可是建州是用“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一一接管這些地方,使得1644年夏天才只佔據北京和北直隸的建州勢力一下子擴張到整個黃河以北,這才有了那年十月多爾袞下令兵分兩路的準備蕩平南明和順政權。

    可以說,就是建州的這種做法,麻痺了南明,錯失了時機,造成了最後崩盤的可能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特別想辭職換另一份新工作的時候你會如何改變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