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話說唐秦
-
2 # 來樂山
一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我想大家對這句話再熟悉不過了,從字面意義來講,這句話告訴我們:“人最開始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蘊含勸人向善的意味在裡面,語出自《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至於孟子的“性善論”,作為與孔子並稱“孔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亞聖”孟子在中國
-
3 # 海南王恆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來源於三字經,這句話我認為的含義是,人生下來以後,從嬰兒開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張白紙,沒有好和壞,善和惡之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家接受的教育,和周圍環境的改變,他或她接受的事和物,慢慢的形成他的性格,假如他\她的父母是個三觀不正的人,好吃懶做,不求上進,那他也會受這種家庭環境所影響,相反他父母是個心地善良,明事理的人,那他也會受這種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所影響。謝謝!
-
4 # 羅大喵說電影
人在剛出世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人和人之間的習性相接近,但是人和人生活的環境和接觸的事物不相同.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和人天生並沒有什麼區別,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因為後天的培養造成的
-
5 # 鹿泉之士
這句話的意思是: 人生下來不具有善與惡的天性。
其實,這句話是錯的。
每一代人都是上一代人的延續,沒有父母就沒有子女,父母的遺傳基因自然影響子女。
一些家族的成員之壽命長久,一些家族的成員之壽命短暫,事實上就是遺傳基因所作用的結果。壽命基因的強或弱,自然就表現為人之生的長久或短暫。
而性格、智商、血液、體質、身高、相貌、情感等等方面的基因之代代相傳,正是形形色色的人之存在的根源之一。
在這種意義上說,人的善與惡之特性都是父母的遺傳基因所致。
因此,人之初性本善之說是錯誤的。
-
6 # 曲江草堂
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這句話出自《三字經》,作者是王應麟。部分節選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部分譯文: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擴充套件資料
1、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2、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
-
7 # 四川袍哥老胡
人之初性本善作為《三字經》的開頭,這很重要。
人性本無善惡之分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受到後天生活環境的影響,每個人的心裡和思維都會發生變化。
我們生活中所說的十惡不赦的人,壞人,奸詐小人等等,都是後天環境所影響的。都是在人生的道路中,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後所產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無論好人還是壞人,最初的時候,他的本性是善良的。
《三字經》則告訴人們,人在小時候的秉性,道德品質都是善良的。
從側面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三字經》在開篇就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在學習《三字經》的時候就是要先學做人,要理解人的性格,思維的變化。
-
8 # 範蒙9012
“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每個人生命剛開始的時候,也就是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出自《三字經》,《三字經》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
其內容涵蓋了歷copy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
9 # 國學論壇
不請自到。看大家聊的很熱鬧,我也來回答下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這句話的關鍵,在於這個“善”字。
大多數人,都想當然地認為,這個“善”,就是善良的善,其實錯了,誤解聖人的意思了。
這裡的“善”,其實是“善哉”的善,意思是很圓滿、完美的意思。
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剛生下來的小孩子,他知道什麼是善良、什麼是惡嗎?根本就不懂呀,他根本就沒有善與惡的分別。所以說在嬰兒時期,人的本性儲存的最為完整,最符合中庸之道,這就是“性本善”。
雖然大家的本性相近,但後來受環境和習慣的影響,人們開始增長各種習氣,開始執著、分別,就離本性越來越遠了。所以古人經常講“返璞歸真”,如果我們真能恢復嬰兒時期的心態,就差不多接近“道”了
-
10 # 悠悠芳草心
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婦女,由於早早的守寡,就特別寵溺她的獨生兒子。寵溺到什麼程度?只要是她能做到的她都滿足自己的兒子。
她把最好吃的,最好穿的都給了她兒子。兒子根本不知道感恩,理所當然的接受母親的寵愛,一點也不回報母親。
就這樣兒子養成了自私的毛病。後來兒子長大了,開始談戀愛了。
戀愛的物件總是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讓逆子滿足。這逆子總是讓母親幫他解決。
這一天,兒子對母親說,他物件說了,想要母親的心,不給就分手。
母親微笑著剜出自己的心,逆子一把拿了過來,樂著給他女朋友送去了,全然不顧母親的死活……
一個母親為了滿足兒子的私慾,付出了生命。而兒子卻無視母親的生命 ,這是為什麼?
因為一開始母親沒有好好教育兒子,讓他養成了自私的性格。
人的性格是逐漸形成的。人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根本不懂得什麼是善惡美醜,就如同一張白紙,畫什麼是父母決定的。“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本性都不壞,都是善良的,之所以後來變得邪惡或者高尚,都是後天形成的。
上面這個故事希望大家引以為戒。
-
11 # 今生情
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這樣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後天的努力、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品行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其中初的意思是剛出生的嬰兒,人生命的開端.
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質好,心質良好.
在三字經中: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會有善的行動.
善是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對剛出生的嬰兒上說,是無分善惡的.“善”其實並不是指空和無知.因為它的儒學含義並不在此.在儒學和哲學上說.
“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義在於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慾望和力量,人性的趨勢永遠都是向善的.
-
12 # 晨星齋史東振
人在剛出世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人和人之間的習性相同,但是人和人生活的環境和接觸的事物不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和人天生並沒有區別,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因為後天的培養造成的。
-
13 # 豫洛天中人
《三字經》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習相遠……
俗話說: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當然,也有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
那麼,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就是出生的孩子,本性是善良的。
我本人的觀點是:無所謂善惡,同後天的教育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我認為:人就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善惡並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腦裡有兩個小人,一個是善,一個是惡。有時候,善戰勝了惡,就表現出善。有時候,惡戰勝了善,就表現出惡。
所以,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儘量揚善,儘量不要動惡念。誠如雷鋒那樣,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
14 # 江南三彩
人之初,性本善
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那麼,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呢?
我們大都認為這個是對的,孟子也是說過:人性本善
但是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我也是比較贊成的。
既然你們都說,剛生下來都是好的,善良的,由於後天的因素和環境會使人變化,變得更好或者變壞。那麼,我也可以說人剛生下來就已經是很壞的,只是由於後天的因素才慢慢變好的,這個也是說的通的。
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醜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範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一兩歲的小孩,我們也沒法教他什麼。某一天抱著他出去曬太陽,看到地上的螞蟻或者蟲子,他肯定會去用腳去踩死那些蟲子,這個就是任性本來的獸性,就是本惡。
如果一定要給人之本性,定一個善惡的概念加以區分的話。對每一個人來說,一出孃胎就有犯罪的傾向,所以說人性本惡。而對人來說,他將要步入死亡寂靜的那一刻,他的人性才屬於真正的純良,俗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說步入幽冥的一刻人性本善。
你們認為呢?
-
15 # 土右鍾海濱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開篇的兩句話,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理解:
先從字面意思來看,人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根本沒有絲毫惡念。
在學校教育方面,學校教育從孩子抓起,透過正面引導,孩子的成長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能夠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反之,則會背道而馳。
在社會環境中,一個人剛生下來善良的本性,會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好的社會環境能讓人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壞的社會環境把好人的思想也能影響變壞。我們要大力營造溫馨的社會環境,陶冶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思想情操。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剛生下是十分單純的,良好的家風,溫暖的家庭生活,培養孩子的愛心,使孩子對生活充滿希望,從小心存善念,常懷感恩之心,對父母及兄弟姐妹們都有一種親情,對社會充滿愛意,對祖國一片赤誠。孩子的可塑性,也有可變性的一面,家長必須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成為孩子第一美好課堂。
總之,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與社會,切不可忽視孩子的可塑性與可變性,為孩子美好的心靈創造良好的環境,培養出真誠善良的思想品德。
-
16 # 賈寶玉先生
我們應該都很熟悉《三字經》的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覺得,這裡面有一個關於教育的智慧思想。那就是,每個孩子生來就是圓滿俱足的,即“性本善”。那為什麼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卻出現各種問題?其中很多問題的根源來自於家長。快樂營的會員家長都很熟悉快樂營的“六力生命樹”,很多家長親切地叫它“果子樹”。
為什麼熟悉?因為他們認為那上面的 24顆果子是孩子最需要的。但是,有些果子自己的孩子卻沒有。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快樂營,就是為了讓快樂營幫他們的孩子把 24 顆果子補齊,把他家孩子缺的果子種上。殊不知,孩子的智慧天生圓滿俱足,每個孩子身上原本都有那24 顆果子,只不過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些果子被家長有意、無意地砍掉了。
比如,很多內向的孩子,家中會有一位強勢的老爸或老媽,他們用批評與責罵砍掉了孩子活潑的果子,所以孩子才會變得內向。羅丹曾說:“世界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家庭教育也是一樣,孩子具備獲得幸福的所有能力,但是現實生活中,家長的眼睛卻很少發現孩子的美。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對孩子的要求無限增加。
孩子做事情,接收到的指責與批評多於讚賞與表揚。經常處在大量負面資訊的包圍中,孩子怎能不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當孩子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優點時,就無法顯現自身的優勢,久而久之本應有的優點也被隱藏了起來,變成了“不足”或“待提高點”我們稱之為“觸點”。針對這些觸點,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進而點燃和引爆,將觸點變成孩子的成長點。
-
17 # 日月春秋
“人之初,性本善”說人最初是善良的,本性是善良的,壞人都是後天學習,才變壞的,這是孔子的觀點。
與之相反的是“人之初,性本惡。”說人最初是壞的,隨著親人的教育,成長,會變好,變得向善,這是荀子認為的觀點,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具有惡的道德價值,從而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與“人之初,性本惡”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也代表了古代兩個思想流派的思想碰撞。
-
18 # 被生活追趕著
從字面理解,人的本性是善的,只是後天的教育,生存環境在改變著人的善,事實上,善與惡是相對的,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個人淺見。
-
19 # 帶你來穿越
這是三字經中的開篇。
1.人剛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沒絲毫雜念
2.後期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而改變。
3.在學習教育方面,老師家長要正面引導,才能讓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
-
20 # 聰寶和暖寶
這就是人性本善說。
每個孩子出生之時都是纖塵不染的,都是善良的。
但是因為成長的過程當中,環境的因素,教育的因素等等,慢慢的會改變一個孩子的思想和品性,讓一個單純如白紙的孩子慢慢學會了“惡”!
我是認可人性本善的,環境的力量真的不可小覷,什麼樣的父母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什麼樣的引導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回覆列表
宋代王應麟在《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
這句話是《三字經》的開篇,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很有意義。
“初”的含義是用剪刀裁剪衣服,就是開始的意思。
人之初,就像初升的太陽,來到了人間,他們充滿了活力,都是好的!
“善”字由“羊”和“吉”構成,漢字凡與“羊”有關,都是美好的寓意,比如“美”“祥”等。
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人出生時都是好的,而荀子提出了“性惡論”,他卻認為人出生就哭啼,要奶吃有貪慾。
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嬰兒的第一個哭聲絕不是一句好詩!人性的好與壞,都是後天造成的。
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人是學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
我覺得新生兒就像一張白紙,毛澤東曾經說過:“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