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安方圓

    劉備臨終前當著眾臣將兒子託孤諸葛丞相,讓兒子劉禪以“相父”事孔明,是出於劉備之口,入眾臣之心,孔明定會忠心耿耿、誠惶誠恐、殫精竭慮輔佐劉禪!如若不然就是對先皇的背叛和不忠不孝,留下萬世罵名!不得不說劉備是真正的亂世梟雄!

  • 2 # 蘆荻隱士

    此事發生於章武三年(223年)春,劉備為關羽張飛報仇出兵伐吳,兵敗退回白帝城,悔恨交加一病不起,於是從成都召回諸葛亮託付後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並當面讓劉理、劉永叩拜諸葛亮。其用意一是試探諸葛亮,當時諸葛亮嚇的汗透衣背,劉備明白了他應該沒有謀逆之心。二是加恩,好讓其全心全意輔佐劉禪,果不其然諸葛亮真的踐行了“躹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 3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行

    義父,為劉禪操勞一切軍國大事,視為真兒子。相父,為蜀國生存,死而後己。取劉禪之位而代之,眾臣監督,能否忠誠劉漢至死不愉。

  • 4 # 韶華傾夢

    不得不說,劉備在看人方面還是有一套的。就拿黃忠、魏延、馬謖,以及諸葛亮來說。

    對於黃忠這位老將,劉備並沒有看不起,反而覺得他的能力還未完全發揮的出來。所以,在入川作戰和漢中之戰的時候,劉備都任用黃忠,使得黃忠能夠在定軍山一戰的時候斬殺了曹魏名將夏侯淵,成為五虎上將的成員。

    魏延雖然投靠劉備之後,並沒有黃忠那般耀眼的表現,但劉備就是看重他的軍事才能,讓他取代張飛成為漢中太守,為蜀漢抵禦北方的曹魏。而對於馬謖這位荊州人才,劉備認為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事實也確實如此。

    而諸葛亮這位跟隨劉備的老臣,劉備給的信任並不少,而且在一些大事上更是對諸葛亮的意見很是看重。在白帝城逝世之前,更是讓劉禪三兄弟拜諸葛亮為“相父”。

    “爾等切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劉備讓劉禪等人拜諸葛亮為“相父”,除了是對諸葛亮的信任之外,還包含著三層意思。

    一是讓諸葛亮多教導他們,培養他們。諸葛亮可是被世人稱之為“臥龍”,臥龍者,可安天下也。而且諸葛亮更是自比管仲,樂毅。所以,諸葛亮的才學是毋庸置疑的。而有了“相父”這一層身份,諸葛亮對劉禪、劉永,以及劉理三兄弟的教導也更加的用心。可以說,這是一位老父親對兒子未來的擔憂和期望。

    二是讓劉禪等人能夠安穩長大。劉備的三個兒子年紀並不大,雖然劉備對自己麾下的文臣武將都比較信任。但是,自古利益動人心。沒有劉備這位先主在威壓著眾臣,而且兒子年紀又是如此年幼。如果沒有諸葛亮在前面頂著,難免會出現東漢董卓那般行廢立之事。

    在這一點上,劉備是很擔憂的。而直接把諸葛亮認為“相父”之後,蜀漢劉姓就會和諸葛亮的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劉禪等人遇到難以抉擇之事,諸葛亮也不會袖手旁觀。

    三是限制諸葛亮的“野心”。雖然劉備很信任諸葛亮的為人,但帝王的心思總是很負責的。所以,為了給諸葛亮套上一副“枷鎖”,劉備直接上劉禪等人拜諸葛亮為“相父”。因為這麼一來,諸葛亮如果想要更進一步的話,那他的名聲就會受損,而且也令人不齒。比較,這是以“父親”的身份來搶奪“兒子”的帝位。

    同時,劉備還讓當時的眾臣來了一個見證。這不僅是表示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和恩重,也是讓眾人對諸葛亮有個限制。

    “先主謂眾官曰:“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

    所以說,劉備看重和信任諸葛亮是一回事,但是在利益面前的抉擇則是另一回事。

  • 5 # 風拂叢

    劉備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清醒地知道自己死後留下一個什麼樣的蜀國:名將凋零、民少兵稀糧乏。兒子劉禪的能力根本不可能掌控得了這個局勢,必須依賴孔明這樣的天才謀略家,才能勉強繼續維持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所以他讓兒子劉禪以“相父”事孔明,我想至少有三層意思:

    第一、因為兒子劉禪庸碌無能,只能以至高無上的榮譽籠絡孔明,讓他死心塌地為劉家產業保駕護航。劉備在世時,尊孔明為軍師、情同手足。劉禪即位後尊為相父,雖作為臣子,卻讓孔明的榮譽和權力無以附加,僅次於清朝多爾袞的“皇父攝政王”稱號。

    第二、道德綁架孔明,以情感基礎切斷他莫須有的謀逆之心。我的兒子劉禪就是你的兒子,我雖不在了,你要照顧他、扶持他。虎毒不食子,雖不是親生的,如果孔明真有謀逆之心,也得掂量一下輿論的壓力、朝堂各方勢力的人心的向背。

    第三、給劉禪劃定活動範圍,也給孔明加一道護身符。歷史上皇帝與權臣之間,極少有善終,不是皇帝收權清算權臣,就是權臣架空皇帝和弒君另立。尊為相父以後,劉禪和孔明之間就是名義上的父子,無論如何不能刀兵相見。劉禪雖弱,分屬君上,孔明再強,也屬臣下,萬一劉禪聽信挑撥離間,趁機誅殺,也不是不可能。透過這層關係,約束兒子進而降低孔明安全風險,最終目的仍是為了劉家產業。

    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劉備為了這個不爭氣的兒子也是操碎了心,奈何孔明天不假年,歷史的車輪也不會因個人而停滯。蜀國最終還是亡於劉禪之手,最客氣還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千古笑談。

  • 6 # 豐城遊子shaoxing

    劉備託孤,其意在心。

    是劉備對孔明的絕對信任之心。劉備用人是在三國中的精彩之處。三顧茅廬就已經充分說明劉備識人之高明。

    是劉備對蜀國未來的不放心。因為當時三國雖然出於鼎立狀態,但是能將已經稀缺,兵少將缺,自己撒手人寰的話,自己兒子多少能力他清楚,沒有孔明輔助的話,恐怕很難守住。也只有孔明可以。

    是臨終前對兒子的告言之心。古代的君臣等級比較顯明,如果只是君臣相處,估計會無法壓制朝政。只有以父子之稱,那麼就打破原有的君臣關係,會更好的聽言與孔明。

    是言外有意之心,雖說是信任託孤,也是一種遺言聖旨。讓其他臣民更好的配合孔明管理朝政和自己的兒子。同時,也讓其他臣民起到監督的作用,即使孔明有變,也會有所顧忌,不敢肆意而為。

    所以劉備託孤,再一次顯示了劉備的用人理朝的能力。有義 、有請、有禮、有度、有魄力。

  • 7 # 華哥雜談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吩咐曰:“爾等皆記朕言: 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 二王拜畢。孔明曰:“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先主謂眾官曰:“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又囑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先主又謂眾官曰:“卿等眾官,朕不 能一一分囑,願皆自愛。”言畢,駕崩,壽六十三歲。時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

    這是劉備臨死前的後事安排,對蜀國做了一番政治交待,當然除了上述問題,還有其它諸多安排,但上面這一段是最重要的。第一是對蜀國的接班人問題進行了明確;第二是對諸葛亮今後的工作和權力做了安排,第三是對其它重要大臣如趙雲的任務做了交待。

    這其中兩次提到“相父”,一次是對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說的,一次是對蜀國大臣說的,這裡面有什麼玄機。看下面這段話,其實看實平穩動情的後事安排,讓人感到驚心動魄,陣陣寒意。

    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 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 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這上面一段話說,劉備當著眾大臣和他的幾個兒子的面,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十倍於曹丕,肯定能安邦定國,如果他的兒子(劉禪)能用,你就幫他,如果不能用,你可以取代他。

    結果諸葛亮聽後如芒在背,頭磕的跟小雞啄米一樣,當場哭著表態忠心劉備和劉禪。

    如果諸葛亮說:“感謝陛下,老臣一定遵照陛下遺旨,發誓恢得漢室“。那麼,我真為諸葛亮捏一把汗。

    劉備當時有沒有埋伏刀斧手不好說,但他這一招實在高明。諸葛亮答應了呢,當場就說明他有篡位的野心,肯定沒有太好下場;想文中一樣當場拒絕劉備的試探,大家可都聽見了,以後再有野心也不好辦。

    諸葛亮這一招過關了,劉備再來了軟硬兼施,那就是對兒子和大臣說,以後他的兒子要象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這又為諸葛亮套了個圈,讓你當了劉禪的父親,你總不能害兒子(劉禪)。

    軟的說完,再來個硬的,那就是請出趙雲,說:你和我是老朋友了,阿斗又是你親手救的,你要幫襯看好我兒子,不要辜負了我的話。表面上,是說如果劉禪幹了壞事,你要幫忙糾正。話裡的本意卻是,如果誰對我兒子不利,想取而代之的話,你要清君側。

    這話針對誰說的,難道不是明擺著的嗎?

  • 8 # 哈利哪吒

    這就看出劉備看人準,用人精的一面。既算準諸葛亮的忠誠不反之心,又看出劉嬋在才華治國上遠不如諸葛亮。外有魏國,吳國威脅,內又劉禪年幼無治國之才。託付諸葛亮必然需要阿斗給他一個可以依靠的名分。而當時諸葛亮在蜀國的權威並沒有小說中的舉足輕重,“相父”的名分有利於諸葛亮治理內臣,抵禦外敵。我想經歷了戰亂和逃竄的劉備在臨終囑託劉禪的話,一定不是治國平天下,而是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讓劉氏一脈不論什麼情況下都要延續血脈傳承,而劉禪用人才能也不像小說中的那麼差,在諸葛亮死後依然把持朝政29年,若不是姜維誘敵深入的策略害了蜀國,蜀國也不見得會在劉禪這代就亡國,而經歷了亡國之痛還能樂不思蜀的劉禪,恰恰說明了劉禪銘記的父親臨終的教誨,“活下去最重要!”

  • 9 # 遊民思

    首先是分定君臣(國家層面的定位),其次是分定父子(家庭層面隱含的師生定位);劉備既是對兒子的囑咐,也是將兒子託付給諸葛亮。給諸葛亮定師父(相當攝政王)名分既是信任也是約束(難以取而代之),給兒子定君子名分,是用家法約束他好好向諸葛亮學習如何治國理政當皇帝。

  • 10 # 使用者98140209632

    劉備攻打東吳吃了敗仗以後,身心受到的打擊太大。當時劉備的兒子年幼無知軟弱無能,所以病危之時劉備讓兒子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除了是對諸葛亮的信任之外,還包含著三個意思。

    一是讓諸葛亮多教導培養自己的兒子。諸葛亮的威望及智慧謀略可安天下也。諸葛亮的才學是毋庸置疑的。而有了“相父”這一層身份,諸葛亮對兒子的教導也更加的用心。可以說,這是一位老父親對兒子未來的擔憂和期望。

    二是讓劉禪能夠安穩長大。雖然劉備對自己麾下的文臣武將都比較信任。但是,自古利益動人心。沒有劉備這位先主在威壓著眾臣,如果沒有諸葛亮在前面頂著,難免會出現東漢董卓那般行廢立之事。

    在這一點上,劉備是很擔憂的。而直接把諸葛亮認為“相父”之後,蜀漢劉姓就會和諸葛亮的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劉禪等人遇到難以抉擇之事,諸葛亮也不會袖手旁觀。

    三是限制諸葛亮的“野心”。雖然劉備很信任諸葛亮的為人,但帝王的心思總是很負責的。所以,為了給諸葛亮套上一副“枷鎖”,劉備直接上劉禪等人拜諸葛亮為“相父”。因為這麼一來,諸葛亮如果想要更進一步的話,那他的名聲就會受損,而且也令人不齒。比較,這是以“父親”的身份來搶奪“兒子”的帝位。同時,劉備還讓當時的眾臣來了一個見證。這不僅是表示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和恩重,也是讓眾人對諸葛亮有個限制。

  • 11 # 軫念信箱

    一提三國曆史,都知最催淚的一幕,就是劉備託孤之事,堪稱是千古君臣典範。無論後世如何解讀,卻誰也否認不了:從此再無劉玄德。也更要讚一聲:千古名相諸葛亮!因為只在三國同期,同為託孤重臣的司馬懿,就最終搶走了曹魏天下。

    而諸葛亮卻是為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哪怕有人過分的解讀,言稱諸葛亮專權,還說劉禪恨諸葛亮。但問題是,這能怪諸葛亮嗎?

    須知,劉備不但最先是讓諸葛亮取代劉禪當皇帝!在被諸葛亮拒絕後,這才又逼著劉禪拜諸葛亮為父:“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注意後面這句,一個“共事而已”就表明了,劉禪跟諸葛亮地位是平等的。在加上前面的相父。妥妥說明了,諸葛亮完全可以控制劉禪。這是劉禪老爸的規定,關諸葛亮啥事?且諸葛亮主政後,已經夠謙遜謹慎,處處維護劉禪面子。卻還指責諸葛亮,純屬雞蛋裡挑骨頭了。

    所以這個問題,要追究就只能追究劉備,他為啥這麼決然的剝奪了兒子劉禪的“帝王權威”?尤其是逼著他認諸葛亮當義父。須知在過去,這個名分一旦確定,就意味著劉禪的實際地位,要低於諸葛亮了。這是為何?理由有三條。

    其一、知子莫若父

    劉禪的才能如何,劉備最有發言權。雖諸葛亮誇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但對劉備來言,兒子啥樣他明白,仁敏啥的其實在三國這個亂世並不重要,對於一位君主來言,重要的是“雄心”。

    三國鼎立,你不吃我,我就吃你,若沒有雄心,那就只能等著被對方吃掉,這點沒人反對吧?哪怕諸葛亮都雄心萬丈地要北伐!因為他跟劉備都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劉備才必須要抬高諸葛亮,讓諸葛亮為主導。

    其二、對三國的瞭解

    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小商販起家,終成開國帝王。論對三國這個時代的瞭解,他一點也不比曹操差。比如,死死抓住漢室宗親(皇叔)這個招牌。因為漢室雖衰,卻依然擁有民心基礎。曹操那麼牛為啥不敢篡漢自立?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

    正是基於劉備對三國亂世的深刻了解,這才使得他比誰都著急。凡熟悉三國曆史的都清楚,倘若說三國前期,主要是曹操在折騰的話,那麼後期則是劉備在玩命鬧事。漢中之戰、襄樊大戰、夷陵之戰,這三次大戰都是蜀漢主動挑起來的。

    為何這樣?參看曹操就會明白,亂世才是梟雄用武之地,劉備也是如此。他入主西川時,已經是年過半百,沒多少時間給他了,他不趁機“鬧事”,等著三國都各自發展,那是找死!

    只曹魏的發展潛力,就能碾壓孫劉聯盟。這就使得他必然高抬諸葛亮,因為兩人對三國的瞭解是一致的。

    其三、諸葛亮的特殊情況

    倘若說前兩條都是從“公”這個方面考慮的話,那麼這最後一條,就是從劉備的私心上來分析了。咱先看司馬懿,他之所以篡權大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

    咱再看諸葛亮,他的後代呢?劉備託孤是發生在公元223年。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卻是出生在公元227年。也就是說劉備託孤時,諸葛亮沒有後代——諸葛喬是哥哥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的兒子,非親生。這就不一樣了!

    對劉備來言,諸葛亮謀反篡位?該有多糊塗才能做出這事!就算幹成了,誰來傳承權力?諸葛亮的這種情況很特殊,跟司馬懿不一樣!所以劉備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義父(相父)的意思,也就相當明顯了:我兒子就是你兒子!

    恐怕此刻,誰處於諸葛亮的這種角色下,都必會為蜀漢鞠躬盡瘁了。哪怕是司馬懿,也絕不會謀反篡權,因為沒兒子幫忙,就算幹成了又有何用?須知這是亂世,非大一統王朝時期可比。

  • 12 # 山東梆韻魯西南

    劉備臨終之前,讓新君劉禪稱諸葛亮”相父”,把年幼無知,不喑世事的劉禪託孤於諸葛亮,讓孔明扶佐於他,使漢室中興。這只是大的方向和道理。相父這個稱呼很有重量和約束力,使諸葛亮不但行為上方方面面關心劉禪的成長,從思想上你諸葛亮要以自己的事情來保護蜀漢江山。為蜀漢的內部安定團結釘下了拔不出來的釘子。

    正因為如此,諸葛亮也以相父自居,沒有任何非分之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扶佐劉禪,劉禪也以相父般的愛戴諸葛亮,君臣和諧,讓劉備的臨終遺囑得到了實現。

  • 13 # 涓涓細評

    劉備用人之發於心始於略忠於情。一生顛沛流離卻有兄弟良將相不離不棄!

    諸葛作為從一而終自始自終的謀士肱骨之臣。卻不是武將並無戰績,把權利交於他有不便之處,另外如此這般更可得其衷心。就像戰國時期嬴政父親母親讓其稱呼呂不韋為亞父是一樣的道理!

  • 14 # 我要嘗試一下

    多了,是劉備的手腕,是劉備的陰險之處,也是劉備的無奈之舉。

    劉備想到自己不久於人世,而自己的兒子劉禪搞政治還不成熟,絕對不是諸葛亮的對手,為免諸葛亮在自己死後算計劉禪奪權,他便讓劉禪對諸葛亮以相父事之,這個裡面的意思很多。

    1、他讓劉禪對諸葛亮以相父事之,讓諸葛亮覺得自己是完全信任諸葛亮的,自己的孩子就是諸葛亮的孩子,你諸葛亮即使不盡心輔佐也不好意思篡權吧?!

    2、即使你什麼都不顧,奪了劉家的權力,也請你不要傷害我的兒子劉禪,我把他託付給你,你當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不要害他,救留他一命。

    劉備其實是很瞭解諸葛亮的,知道他雖然很聰明也不會有非分之想,因為他受的教育限定了他做劉家的臣子,就一定會盡忠到底。所以

    3、我的兒子就是你的兒子,希望你輔佐他就像當初輔佐我一樣,可能比輔佐我還要辛苦,希望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多謝你了!!!

    4、也許劉禪不成才,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希望你能看在我的面上,容忍他的短處,好好輔佐於他,拜託了,像對你自己的孩子一樣的心甘情願輔佐他!!!

  • 15 # 侯爵文泉

    “相父”一詞,不同於“生父”的血肉親情、“義父”的知遇之恩和“養父”的供養之愛,是傾向於政治意義上的”命運之父”!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是因為劉備在東征未捷中積勞成疾,行將辭世,面對著興復漢室未果、朝廷奸佞覬覦、孔明雄心難料的形勢,心中自然對缺乏治國之道和文韜武略的兒子劉阿斗放心不下,於是亮出了情真意切、無可奈何卻又“一語雙關”的政治交代,其用意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治上要絕對的依賴。劉備意在透過讓劉禪認諸葛亮為“相父”,告誡劉禪要認清諸葛亮既為丞相又似父親的雙重身份,自己的能力不足,就要充分信任和依賴足智多謀、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諸葛亮,而不能聽信讒言,受奸臣擺佈,誤國誤民。

    二是禮儀上要絕對的尊重。既然認諸葛亮為相父,就要在禮節禮貌上體現出兒子對父親的親情、信任和尊重。尤其是諸葛亮輔佐劉備南征北戰,建言獻策,鞠躬盡瘁,忠心可鑑,為劉備建立蜀國、興復漢室作出了光耀千秋的巨大貢獻。後主劉禪更應感恩諸葛丞相,以事父之禮儀和感情去對待諸葛亮。

    三是軍事上要絕對的謙虛。諸葛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風喚雨,運籌帷幄。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等經典戰例,無不體現著其驚天地、泣鬼神般的軍事才能。因此,劉禪更應在軍事鬥爭中虛心請教,放手作戰,一鼓作氣實現劉備夙願。只可惜劉禪沒能堅決執行劉備遺志,就在諸葛亮乘勝前進、勝利在望的時刻,幾次將受奸臣蠱惑將孔明召回,貽誤了戰機。

    四是關係上要絕對的忠誠。這是對諸葛亮而言的,是劉備讓劉禪以相父事孔明的雙關語。意在提醒孔明,既然身為相父,就要信守君臣之道,又要履行長輩義務,不能做背信棄義、尾大不掉甚至篡位奪權的行徑。

    總之,劉備這一招就像金箍咒,既約束了劉禪,使之不得對孔明無禮甚至打壓;又限制了孔明,使之不能改弦更張,背叛先主,做出傷天害理之事。

  • 16 # 以文為名

    首先,看劉備託孤的背景

    劉備之所以託孤,是因為他命不久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獲勝,斬殺名將夏侯淵,佔據戰略要地漢中。

    在這形勢大好的情況下,上將關羽孤軍北伐,取得了水淹七軍等大勝,關羽氣焰日漸囂張,繼續孤軍深入,而這時,東吳怕蜀做大,後背捅刀子,呂蒙白衣過江,奪取了荊州。

    在之後,就是著名的“吳下阿蒙”擒殺關羽,劉備震怒,親率大軍停止北伐而進攻吳國。

    這時,吳國與魏國已形成戰略同盟,劉備兵敗,病倒在永安,加之以年老和憂慮,感覺命不久矣,才有了“白帝城”託孤的事情。這就是託孤的背景。

    其次,劉備託孤的目的。

    我們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頂級謀士,為劉備集團出謀劃策“爾來二十有一年”,可以說功勞卓著,在軍中威望最高,劉備死後,諸葛亮其實就是蜀郡的掌控者。

    而這個時候,劉備的兒子劉禪尚且年幼,而且劉備常年征伐,對孩子疏於教育,劉禪的心機、大局觀、帝王術都沒有形成,所以劉備沒得選擇,唯有託孤諸葛亮。除了諸葛亮,其他的文臣武將,根本沒有這是實力和才能。

    再次,分析劉備託孤包含的幾種“寓意”

    蜀帝劉備,從一個織蓆販履之屠,到在蜀國稱帝,縱橫數十年,可以說已經將人心拿捏的很透徹,我們知道,劉備本身才能與曹操、孫權比,差之甚遠。但劉備最大的優勢在於,會籠絡人心,更會選人用人。根據劉備的性格,我們可以分析他託孤的寓意。

    第一,用情來感化諸葛亮,保住劉家江山。在新建立的蜀國,劉備所帶來的官員和蜀地的官員矛盾很深,劉備在時,還能治國理政、相安無事,但劉備一死,兩方勢力肯定會因奪權的激化矛盾,將造成後方不穩,政權有傾覆的危險。這時,劉備必須要找一個人站出來,全盤處置蜀國軍政要事,穩固劉家政權。而這個人,只能是諸葛亮。所以,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臨終時,先主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劉備的姿態,就是讓群臣知道,他把江山託付給諸葛亮,也是為諸葛亮立威,本質是為了保住政權。

    第二,用道德綁架諸葛亮,防止他篡位奪權。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君臣相處,極端的信任也會引起極端的猜忌,尤其是臨近死亡的皇帝與權臣。劉備肯定是擔憂諸葛亮做了“軍政一把手”之後,有奪權心思,所以反其道的行之,大方的說出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在內憂外患,危急存亡之秋,劉備說出這句話,實際上是已經料定,諸葛亮作為漢朝計程車族子弟,對名聲的在意遠遠大於權利。“如果我兒子不行,你可自立為皇帝。”如果諸葛亮這麼做,會留下千古罵名。所以,劉備表面上是大度讓權,實際上說的是“反話”,讓諸葛亮為名所累,不敢有篡位的心思。

    第三,用“名分”抬高諸葛亮,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劉備讓兒子以“相父”事孔明,意思很簡單,諸葛亮既是丞相,也是你的父親。我們結合上文所說的背景,就可以從更深層次來分析這句話的涵義。劉備的終極理想是北伐成功,擊敗曹魏,恢復漢室正統,成就千秋英明。這點從多年征戰就可以看出,而此時給諸葛亮“相父”的名分,實際就是在說,“我走之後,孔明就成了另一個我,要繼續北伐,完成我未竟的事業”。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的託孤之舉,是相當成功的。一是穩住了蜀漢政權,二是諸葛亮沒有奪權篡位,三是居全國之力繼續北伐。

    劉備不愧是一代明主,其政治手腕非同一般。

  • 17 # 開水響了

    所以說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完全是一種試探。

    如果諸葛亮回覆一聲“好的”,賬後埋伏的刀斧手立馬竄出來把諸葛亮剁成一灘爛泥。

    在臨死前,也不忘耍心機,可見劉備是個多麼可怕的人。

    劉備讓兒子劉禪以“相父”事孔明,也是一種心機和手段。這裡麵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和“君可自取”一樣,有了“相父”之名,可以約束諸葛亮的行為。如果諸葛亮有野心代而取之,必定會受到天下人士的譴責,蜀漢人民也不會認同。

    因為“相父”是一個非常崇高的稱謂,就是皇帝視另一個人為父親,給予了最大的信任,得到了與皇帝一樣的尊貴。皇帝都這樣待你了,你還要“取而代之”,你的良心真是大大的壞。

    “相父”就是為防止以後諸葛亮野心膨脹而打的預防針,是提前造輿論,把諸葛亮的退路堵死。

    2.讓諸葛亮做“相父”,也說明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在臨死前把“興復漢室”的重擔交在了諸葛亮的手上。

    諸葛亮做了相父,繼位的劉禪也不能隨便“處理”諸葛亮了。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劉備為了防止劉禪繼位後不再重用諸葛亮,就先讓劉禪認諸葛亮為“相父”。既然是“相父”,劉禪就不能任意處置諸葛亮了。古代以孝治天下,劉禪也不願背上“不孝”的罵名。

    3.劉備給了諸葛亮足夠大的權利,這才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想一想,沒有足夠的權利,自己想做的事無法做,還怎麼鞠躬盡瘁?恐怕只能憋屈致死了。

    當時白帝城託孤的有兩位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蜀漢後期幾乎看不到李嚴的“戲份”,一個是諸葛亮能力強,另一個原因是劉備更“偏愛”諸葛亮。

    照道理說,託孤大臣的地位應該是一樣的,但劉備給諸葛亮多加了一個頭銜“相父”,無形中就把諸葛亮的地位拔高了。

    綜上,劉備臨終前讓劉禪認諸葛亮為“相父”,運用的就是“一推一拉”的技能。即既警告諸葛亮不要亂來,也向諸葛亮發出了訊號:我相信你!也就是既敲打了一頓諸葛亮,又給了諸葛亮一顆糖。劉備真是一個耍心機的高手。

  • 18 # 國夫

    三層意思:

    一是讓兒子認亮相父,託孤給亮,擺明父子關係,如同己出!禪必須聽從亮的話。

    二是對亮來說是一種鞭策,託孤之重,盡心輔佐禪,如同輔佐自己的兒子一樣!

    三是禪與亮父子關係,情同父子,穩定江山,代代相傳!

    這是劉備的馭人之術,於情亮不可能背版劉備和劉禪,於理虎毒不食子,讓亮既不能辜負劉備,也不會背叛劉禪,三保險!否則遭天下人譴責!

  • 19 # 溪花浦牧魚

    劉備雖稱皇叔,實則與漢獻帝血緣遙遠。漢獻帝一聲“皇叔”,指望劉備結束他的傀儡處境,讓自己做一回真正的“真龍天子”。劉備家境貧寒,依靠編草蓆度日,欲做世之梟雄,一聲“皇叔”可謂恰逢其時。

    然而,劉備有儒家之仁,無儒家之腐,能夠在亂世中立足,繼而建立一個蜀漢王朝,一靠所謂漢室的正統血脈藉以號令天下,二靠儒家之仁籠羅手下,劉備的處世給人的印象彷彿大善又彷彿大偽,這樣一來,他的人格缺陷暴露出來,遇事猶柔寡斷。一生馳騁疆場,到頭來無奈偏安一隅,與“隆中對”的戰略構想相差太遠。

    由此,劉備的政治理想沒有實現,當然指望子承父業一代接一代去完成,可惜劉憚是一隻扶不上牆的地瓜秧,然而孫輩未必不會出一個俱備雄才大略的後起之君,江山須要維持下去以待時日,這才有了劉備山陵崩前的託孤。

    劉備託孤,給了諸葛亮兩個選擇,一個是輔佐劉憚,再一個不行則取而代之。劉備何等人精,他一則早己吃透了諸葛亮的愚忠思想,二則給諸葛亮戴上一頂“相父”的帽子,於家於國把諸葛亮架上了一個空前絕後的高度。諸葛亮怎麼辦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吧!

  • 20 # 彤葉

    劉備臨終前當著眾臣將兒子託孤諸葛丞相,讓兒子劉禪以“相父”事孔明。這是劉備蓄謀已久的大事了,不得不說劉備的高明之處應在孔明之上。

    當眾臣面託孤,有多重含義的。第一是讓在坐的老臣為他作證,把兒子託付諸葛亮,以後諸葛亮對兒子若有異心,讓老臣們給諸葛亮施加壓力。

    其次是一個主子的兒子稱呼臣子為相父,實屬是給諸葛亮很大的面子,也讓諸葛亮感受主子對他的重視。更讓老臣們看到他是如何做主子的,仁義之師不是空穴來風。

    再則劉備知道自己的兒子是扶不起的阿斗,恐諸葛亮不願輔佐,所以稱諸葛亮為相父,也是希望諸葛亮把劉禪當作自己的兒子來輔助。可能花費的精力更大,但是畢竟以父子相稱,諸葛亮一定會盡心盡力。

    最後他託孤這件事會讓讓蜀國以外的人知道,他仁義的名聲會響遍整個中原,有更多賢才之人會前來投奔,以壯大劉家勢力,從而統一中原。

    雖然最後還是沒有統一,但是他這樣做能讓自己的兒子劉禪在位了四十餘年,我們不得不說劉備真乃一大智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中愛情和金錢哪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