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小馬的生活筆記
-
22 # 漫步美文
當父母老了的時候,我們更不應該放棄追逐夢想。
天下的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能夠有一個好的未來。
父母老了的時候,我們能做到就是多陪陪他們。追夢路上,我們將會倍加珍惜與父母一起的日子。
-
23 # 使用者曦睿
老年人感言:縱觀歷史,古往今來,任何年代都是中青年人創造物質財富支撐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個人創造的價值不是個人分光吃光,除了個人生存外,剩餘價值主要用於:一是教養子女成人成材保證人類傳承;二是作為國家積累保證社會執行;三是儲存養老基金,各個時期儲存方式不同,當前是交“五險一金”方式。人類社會前後相繼,代代相傳,人類得以傳承,社會得以發展。
勞動創造世界,勞動者光榮。360行,凡是社會需要的行業都得有人去工作。生兒育女絕非個人家庭傳宗接代,整體是保證人類傳承。試想,工人不做工,農民不種田,何來新的物質財富?社會是個什麼景象?斷子絕孫後繼無人,我們的奮鬥還有什意義?
今天的老年人就是昨天和前天的中青年人,今天的中青年人必然是明天和後天的老年人。
父母撫養子女成人是法律責任,不撫養違法。子女贍養父母是法律責任,不贍養違法。父母撫養子女到18歲,是父母的應盡之責,子女成年後人生道路要靠自己走,個人前程要靠自己去創造,路在你自己腳下。父母沒有法律義務為子女買房買車,力所能及資助是親情不是法律責任。我輩多是從農村走出來的,17、18歲就參加了工作,頂起一個社會工作崗位。當時國家實行低工資政策,農村父母靠掙工分生活無力資助子女。我們憑勞動吃飯靠本事掙錢,成家立業全靠自己,很多人經過夫妻倆的努力奮鬥,實現了成功人生:
一是事業有成,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二是家庭幸福,文明溫馨;三是子女成材,保證了人類傳承。三者並舉,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
就當今社會而言,我輩的子孫是當今的中青年人,社會的主力軍,是他們在創造物質財富,競爭急烈,掙錢不易。我輩應當力所能及地支援他們,儘可能少給他們添麻煩。
無論男人或女人都必須明白,凡老年壽終者都會有風燭殘年生活不能自理的那一天,需要別人照護,而且可以斷言,在死亡時誰也不能自己走到火葬場躺進焚燒爐?丁克族不可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總體趨勢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推前浪,一代活的更比一代強。試想,沒有老一代何來新一代?沒有老一輩的奮鬥何來今日社會之輝煌?
-
24 # 居山
要回答透徹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句老話,想必前半句基本所有人都聽過,叫“雙親在,不遠遊”,後半句可能聽的人就沒那麼多了,叫“遊必有方”。不管是前半句還是後半句,都很好懂,無需贅述。我們回到你的問題,不管照顧父母和追尋夢想是否有關係,我們先假定它有關係,那麼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相互促進還是相互矛盾?這兩種可能都存在,促進自不必說,至於矛盾,無非是父母反對和不能在身邊照顧他們兩種。前一種情況,其實這世上真正反對自己孩子追尋自己夢想的父母很少,除非你的夢想超出法律法規規定的界限,至於陪伴,不能否認,父母是很希望孩子陪在身邊的,對年邁的父母而言尤其如此,但如果讓他們每天對著一張強顏歡笑的臉,你覺得做父母的能開心,能安心嗎?答案是肯定不能!夢想是什麼,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渴望,放棄這種渴望,意味著生不如死,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情何以堪?面對這樣的自己,又有和麵目談照顧好父母?祝好!
-
25 # 知也Lsy
有那麼一句話:父母尚在苟且,你卻在追求詩和遠方。
年輕的時候可以放開一切,全心全意的去追求夢想,但是當父母年邁了,需要你的照顧時,我希望你還是要先把父母照顧好,再去談你的詩和遠方。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照顧父母也未必需要你放棄追逐夢想,你可以嘗試去找到一個平衡的槓桿,讓你能照顧年邁的父母,同時也能追逐夢想。父母前半輩子都在為你奔波勞碌,如今老了,為人子女,贍養照顧父母是你的基本義務和責任。如果你的夢想是建立在犧牲照顧年邁的父母之上,那這樣的夢想將來肯定是帶有遺憾的。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剛剛經歷、有切身體會,分享一下再合適不過了。
1.父母在變老
一直很怕聽到一句話:成功的速度一定要快過父母老去的速度。但你會發現,成功真的太難,父母老去得很快。
相比同齡人,父母年紀偏大,身體也不太好。父親前年就突發腦梗入院,還好治療及時,也沒有留下後遺症。但是聽力日漸衰弱,需要很大聲才能聽清說話,已經影響正常交流。母親一直有高血壓,吃藥控制比較穩定,暫時沒有生過大病,時不時有咳嗽等問題。
從大學開始,一年基本上只回家兩次。上學時是寒暑假。上班後也很忙,春節會回家,其他長假或者出差選擇性回去。掐指一算,在家、在他們身邊的時間真的很少。平時只能透過影片交流,真有什麼事幾乎幫不上忙。
父母一直很尊重我的選擇,從來沒有要求我回到他們身邊,但我知道他們其實很需要。
2.後悔一輩子的事
從父親生病開始考慮回家的問題。再加上一個人在北京真的挺累的,高昂的生活成本,被工作和交通擠佔的時間,天天瞎吃外賣,拋開工作上的那一點點成就感,生活真的沒有什麼幸福感。不過真的要選擇放下目前擁有和習慣的一切,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但我心裡就想了一個問題,如果現在還不回去,陪他們的時間那麼少,等到哪天父母身體真的出狀況,自己卻愛莫能助,一定會後悔一輩子。於是下決心回家。
去年10月回到老家,回到父母身邊,回到每天有粗茶淡飯嘮嘮叨叨的生活。
3.慶幸極了這個決定
今年疫情襲來,全世界都動盪不已。我家裡也經歷了一場可稱之為磨難。
先是父親檢查出心臟疾病,需要治療調養。接著過年期間母親突然高血壓導致腦出血,120急救入院。當時是早晨,她倒在家門口,被鄰居發現,敲門叫醒了我。趕緊打120送到醫院。
好在出血順利控制,血壓也穩定下來,但是出血引發偏癱後遺症,還需要一點一點恢復。
母親住院3個月後已經出院,回家繼續康復。已經恢復了很多,但還沒有到完全自理水平。
突發這麼大的疾病,家人都樂觀表示,現在這樣已經挺好了,還好當時一切都挺及時。我也非常慶幸,還好去年選擇了回家,當這一切發生時做到了我能做到的一切,沒有出現最可怕的後果。
如果我還留在北京,一定懊惱至極。
4.夢想
回答裡有一條說:夢想和父母老不老沒關係。
我的理解是,父母老了,需要回到他們身邊照顧。但回到他們身邊,並不代表放棄夢想。
說實話,我認為80%的普通人,並沒有大大的夢想。所謂夢想,是一個個並不宏偉的目標達成。比如實現經濟獨立,有一定事業或是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在資訊這麼發達的今天,地域不會限制我們的追求。當然我比較幸運,離開北京回到一個二線城市,也有很多機會。而如果你來自資源環境比較差的小地方,確實沒辦法實踐心中想做的事,那可以選擇一個這種的方案,比如選擇一個離家比較近的城市兼顧自己的追求和對父母的照顧。
最後,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夢想不一樣,父母對你的需求不一樣。沒有標準答案,我想唯一通用的衡量標準是:這樣做,我會後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