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行珙

    這種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太多了,比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海戰,諾曼底登陸等等。今天就說下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 諾曼底登陸的過程

    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自由法國及波蘭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計程車兵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等。進攻諾曼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則在1944年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朴茨茅斯。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1944年8月25日,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

    二、諾曼底登陸的死傷真是嚇死人

    雙方兵力:盟軍:1,452,000 (7月25日),德軍:380,000(7月23日),傷亡:美國: 29,000 陣亡, 106,000 受傷或失蹤;英國: 11,000 陣亡, 54,000 受傷或失蹤;加拿大: 5,000 陣亡, 13,000 受傷或失蹤;法國: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蹤德國:23,019 陣亡, 67,060 受傷,198,616 失蹤或被俘。

    三、諾曼底登陸的原因

    1、首先是德國陸軍已經被蘇聯打殘了,英美看到蘇聯即將進入歐洲核心地區,為了確保戰後不是蘇聯一家控制歐洲,所以決定出兵,佔領至少半個歐洲。2、由於諾曼底地區離英國本土近,處於英國岸基戰鬥機護航半徑以內,所以在諾曼底登陸可以得到英國為基地的支援。3、蘇聯也是一再要求英美髮動第二戰場,牽制更多的德國士兵。

    四、在歷史上的作用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20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也是戰爭史上最有影響的登陸戰役之一.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有153萬人,相當於20世紀末美國的全部軍隊.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五、諾曼底登陸為什麼成功

    盟軍在登陸之前做的種種準備讓德軍認為他們會在加萊登陸,而且德軍在諾曼底地區只有三十多萬人,而盟軍登陸部隊陸陸續續有一百多萬人,人數上巨大的優勢。而且德國空軍主力大多去了東線,西線防空力量非常薄弱,盟軍擁有絕對的空中優勢。

    六、諾曼底登陸的相關評價

    2004年6月6日,美國總統布什,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剋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了紀念諾曼底登陸勝利60週年慶祝儀式。艾森豪威爾在諾曼底登陸後說:“毫無疑問,諾曼底戰場是戰爭領域所曾出現過的最大屠宰場之一,那兒一帶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處塞滿了譭棄的武器裝備以及人和牲畜的屍體,甚至要透過這個地區也極為困難。”我所見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夠加以描述。一口氣走上幾百碼,而腳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爛的屍體上

  • 2 # 西風悍馬

    一.斯大林格勒戰役。

    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範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叢集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

    二.阿拉曼戰役。

    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區,英國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對隆美爾統率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攻擊,兩軍激戰十二天,英軍獲勝,德、意軍被迫退到突尼西亞邊境。

    在這場戰役中,英軍陣亡將士達7000多人,而德意軍傷亡及被俘人數近6萬。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

    三.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是同盟國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於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間在瓜達爾卡納爾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役。美軍陣亡3300人,日軍傷亡2.5萬人。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是在太平洋戰區中盟軍對日軍1次重大戰略上聯合兵種作戰的勝利。日本人在太平洋已經達到了其征戰的高峰和瓜達爾卡納爾標誌著盟國從防衛作戰過渡至戰略性進攻。

    同盟國貢獻值(按照戰場重要程度排名)〔歐洲戰場〕(總分800)蘇聯450 170 英國150 法國30〔太平洋戰場〕(總分300)美國275 英國25〔中國戰場〕(總分200)中國140 蘇聯50 美國10〔地中海&北非戰場〕(總分150)英國100 美國40 法國10〔大西洋戰場〕(總分100)英國70 美國30〔東南亞戰場〕(總分100)英國45 中國30 美國25總分

    第一梯隊:美國:550 蘇聯:500 (同盟國中的絕對主力,二者缺少一個二戰都不可能取勝)

    第二梯隊:英國:390(雖不如美蘇,卻也是盟國中最具實力的三大國之一,對抗德意法西斯時間最長的國家,戰線遍及全球)

    第三梯隊:中國:170 (最早參戰的國家,雖然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反攻,但付出了巨大犧牲牽制日軍,同時在緬甸協助英印軍隊作戰。)

    第四梯隊:法國:40(自由法國的地下組織和游擊隊,龍騎兵行動,參與了一些解放歐洲的戰役。除此之外基本是充數的)

  • 3 # 影視白開水

    二戰東線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以上,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

    發生在太平洋中途島之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和實力的比較。日軍打的只剩下有兩艘大型航空母艦和四艘輕型航空母艦。在這之後,日本開始失去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戰爭局勢轉而對盟國有利。

  • 4 # John14802

    國際公認的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遲滯了德軍歐洲的全面擴張,粉碎了攻滅蘇聯的企圖,同時消耗了大量德軍,大大緩解了世界上其他戰反法西斯戰場

  • 5 # 風和日麗校園風光

    從二戰整個戰局看最重要的是莫斯科保衛戰,其次是諾曼底登陸,再次是中途島戰役。

    莫斯科保衛戰在朱可夫元帥指揮下,終於遏制了德國瘋狂進攻的腳步,標緻歐洲戰場開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朱可夫也因此戰聞名天下,成為世界名帥。

    諾曼底登陸有三個主要戰略目的:1.減輕蘇軍壓力。2.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對德國形成夾擊之勢,掌握戰略主動權。3.儘快結束歐洲戰局。

    中途島戰役是亞洲戰場的轉折點,日本作為島國,中途島戰役幾乎摧毀了日本製海權,剩下的就是被動挨打、苟延殘喘、拖延時間罷了。

  • 6 # 業餘愛好歷史

    斯大林格勒會戰

    1942年7月17日,蘇德雙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開了激烈的交戰,會戰正式開始。德軍第6集團軍在保盧斯上將指揮下,以第8步兵軍和第14裝甲軍為北突擊集團,以第51步兵軍和第24裝甲軍為南突擊集團,突擊蘇聯紅軍62集團軍防禦實施包圍,向卡拉奇方向發展進攻。同時,以部分兵力向蘇聯紅軍第64集團軍發起佯攻,以吸引蘇聯紅軍的注意力。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聯紅軍第62集團軍右翼防線,合圍了該集團軍的2個師,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頓河河岸。1942年7月25日,德軍對由蘇聯紅軍第64集團軍的右翼陣地發起攻擊,企圖在卡拉奇附近強渡頓河。1942年7月29日,蘇64集團軍被迫退過頓河。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對年邁的鐵木辛哥元帥的失望,撤消了他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員的職務,由第64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中將接任,並派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上將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斯大林還決定將預備隊的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火速調往斯大林格勒地域。隨後,為了增強斯大林格勒守軍的鬥志,斯大林於1942年7月28日釋出了第227號命令,凡是不服從命令而離開戰鬥崗位或者撤退的軍人都將被嚴懲,並嚴厲要求蘇聯紅軍部隊“絕對不許後退一步!”德第6集團軍由於缺少裝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轉入防禦態勢。德軍在行進間佔領斯大林格勒的計劃被粉碎。但此時頓河西岸蘇聯紅軍的處境非常困難,兩翼都陷入了德軍包圍。

    1942年7月28日,蘇聯紅軍從羅斯托夫撤退。

    1942年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個影響命運的決定。他宣佈:“因為高加索的命運是將要在斯大林格勒決定,所以由於這個會戰的重要性,遂有從A集團軍群抽調兵力以增強B集團軍群之必要。”於是,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又歸還給B集團軍群,並於1942年8月1日奉命沿科捷爾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鐵路向東北方向進擊,當天迅速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佔領了蒙特納亞。1942年8月3日,霍特攻佔了科捷爾尼科沃,接著又於5日突破了蘇第64集團軍的防禦,前出到阿勃加涅羅沃地域,但之後遭到了蘇聯紅軍越來越頑強的抵抗和反擊,霍特只好放棄了獨立攻佔斯大林格勒的想法,於1942年8月9日轉入守勢。

    1942年8月5日,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組為東南、斯大林格勒兩個方面軍,由華西列夫斯基上將統一指揮。東南方面軍由葉廖緬科上將指揮,編成內有第64、第57、第51集團軍,以及坦克第1集團軍、坦克第13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仍由戈爾多夫中將指揮,編成內有第21、第62、第63集團軍,以及坦克第4集團軍、坦克第28軍和空軍第16集團軍。

    1942年8月19日,保盧斯和霍特重新發起了進攻。保盧斯第6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奧斯特羅夫卡亞向東南攻擊,22日突破蘇第62集團軍在韋爾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線,強渡頓河,佔領了卡拉奇,23日第14裝甲軍推進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葉爾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爾加河,將蘇第62集團軍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主力分割開來。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南面的阿勃加涅羅沃地區向北進攻,突破了蘇第64集團軍的防禦,29日進至城南的加夫裡洛夫卡地域,其前鋒已前出到京古塔車站。1942年9月2日,保盧斯第6集團軍右翼與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左翼在舊羅加奇克地區取得了聯絡。與此同時,德軍第4航空隊出動飛機幾百架,入夜又出動2000架次飛機對斯大林格勒進行狂轟濫炸。

    鑑於斯大林格勒異常嚴峻的形勢,斯大林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並決定立即調撥第24、第66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開赴斯大林格勒。1942年8月29日,朱可夫飛到斯大林格勒並著手組織第24、第66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的反擊行動。1942年9月3日,斯大林致電朱可夫要求立即對斯大林格勒進行突擊,以緩解當地緊張局勢。

    1942年9月5日拂曉,朱可夫將3個新銳集團軍投入反擊,由於準備倉促,反擊未達到預期目標。當晚,斯大林命令朱可夫繼續衝擊。1942年9月6日,蘇聯紅軍再次發動進攻,再次失敗。1942年9月10日,蘇聯紅軍試圖從北面實施突擊,恢復同第62集團軍的聯絡,又遭到失敗。1942年9月12日,蘇聯紅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已全部喪失,德軍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從南面突進到伏爾加河,把守衛城市的第62集團軍同戰場上的其他部隊分隔開來。

    在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團軍群以高速前進。1942年8月9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佔領了邁柯普油田。1942年8月22日,克萊斯特計程車兵在海拔18526英尺的厄爾魯斯山峰上升起了第三帝國的萬字旗。1942年8月25日,克萊斯特部又攻佔了莫茲多克,距格羅茲尼四周的蘇聯最大產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裡海也只有100英里。1942年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元帥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羅茲尼作最後進攻,儘快拿下油田。但德軍衝擊力迅速下降,進展緩慢。1942年9月9日,希特勒免去了利斯特元帥的A集團軍群司令的職務,由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上將接任,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則由麥肯森將軍繼任。克萊斯特上任後,雖然竭盡全力,也無法再前進一步。因為衝擊力喪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

    1942年9月12日,希特勒從東普魯士飛抵烏克蘭的文尼察,召見了B集團軍群司令魏克斯上將和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上將,命令他們於1942年9月13日對斯大林格勒發起新的進攻,並決定從高加索方向抽調9個師加強給第6集團軍。

    城內巷戰

    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軸心國部隊共有50多個師,其中直接進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個師,17萬人。而蘇聯紅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雖有120個師但人員缺額嚴重,實際防守斯大林格勒的是第62和64集團軍,共有9萬餘人,1000餘門火炮,120輛坦克。

    1942年9月13日,德軍開始攻城。而在此之前,德軍Ju-88式轟炸機用燃燒彈將市區炸成廢墟,伏爾加河沿岸對斯大林格勒的水路增援也受到影響。保盧斯第6集團軍擔當主力,從城北實施猛烈突擊。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則從城南推進,策應保盧斯在城北的主攻。蘇聯紅軍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和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64集團軍受領了保衛斯大林格勒市區的任務。

    1942年9月14日,德軍從城北突入市區,與蘇第62集團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雙方逐街逐樓逐屋反覆爭奪。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片瓦礫場,城中80%的居住區被摧毀。在滿是瓦礫和廢墟的城中,蘇聯第62集團軍頑強抵抗,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內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攻入城中的德軍死傷人數不斷增加。儘管德軍對伏爾加河東岸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聯紅軍還是從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援。剛剛趕赴城中的紅軍戰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軍官也只有約三天的平均存活時間。德軍的主要戰術是各兵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視步兵、工程部隊、炮兵和空軍的地面轟炸的協調。為了對抗這種戰術,蘇聯紅軍指揮官採取了貼身緊逼的策略,儘量將己方的前線與德軍貼近。這樣導致了德軍的炮兵部隊無法發揮遠端攻擊的優點。

    蘇聯近衛航空兵11團的伊爾-2強擊機給入城德軍坦克重大殺傷。1942年9月15日,德軍對馬馬耶夫高地實施重點突擊。該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制高點,從這裡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將的第62集團軍司令部即設在這裡。經過一天最為殘酷的戰鬥,德軍佔領了馬馬耶夫高地。但在1942年9月16日,蘇近衛第13師渡過伏爾加河進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軍發起反衝擊,又奪回了該高地。很多重要據點雙方進行了反覆爭奪,第一火車站的爭奪戰達一週之久,德軍不顧一切,一步步向市中心逼近。

    1942年9月25日,德軍佔領了市中心,1942年9月27日衝進了北部工廠區,並重新佔領了馬馬耶夫高地,但在1942年9月29日又被蘇聯紅軍奪回。以後的戰鬥更加激烈,兩方軍隊不斷地交替佔領這片高地。斯大林格勒工業區修建在丘陵中,建築物用鋼筋混凝土澆築或用石頭砌成。德軍的推進不是用公里,而是用米來衡量,德第6集團軍的一位叫漢斯·德爾的軍官在《進軍斯大林格勒》一書中寫到:“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對火車站反覆爭奪達13次之多。在一個大糧食倉庫裡,兩軍計程車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夠聽到對方的呼吸聲,經過數個星期的苦戰,德軍不得不從這個倉庫撤走。在城中的另一個部分,由揚科夫·巴甫洛夫指揮的一個小分隊(共計6人)佔據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樓,並頑強地進行抵抗。士兵們在大樓附近埋設了大量地雷,並在視窗安設了機槍,還將地下室的隔牆打通以便通訊。這座頑強的堡壘被蘇聯人驕傲地稱為“巴甫洛夫大樓”(最後僅剩一堵牆還留到21世紀,上面雕刻著士兵抵抗的畫面,右上角刻著58以表明斯大林格勒會戰他們6人堅守了58天)。

    由於德軍無法看到戰鬥結束的跡象,便開始調遣包括600毫米迫擊炮等重灌甲部隊開入城內。然而在伏爾加河東岸的蘇聯火炮部隊將德軍置於其炮火籠罩之下。而城中的紅軍防禦部隊仍然利用廢墟進行戰鬥。由於城內佈滿了高達數米的瓦礫堆和廢棄建築,德國的坦克部隊毫無用武之地。此外,蘇聯的狙擊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廢墟作為掩體,給德軍造成了極大傷亡。最為成功的一名狙擊手Zikan到1942年11月20日為止已經擊斃了224個敵人,而其也因此成為日後好萊塢電影《兵臨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採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的原型。另外一名狙擊手也創造斃敵149人的紀錄。

    對於斯大林和希特勒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事關成敗的關鍵一戰。蘇聯紅軍指揮部將戰略重點從莫斯科轉移到了伏爾加河地區,並且調動了全國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援斯大林格勒。在9月底和10月初,蘇聯紅軍向斯大林格勒城區調去了6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旅;德軍則調去了20萬補充部隊,包括90個炮兵營和40個受過攻城訓練的工兵營。

    雙方部隊的指揮官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德軍的指揮官保盧斯得了眼部肌肉痙攣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見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著溼疹的病痛,以至於不得不將自己雙手完全包紮起來。

    此時,德軍在蘇聯南部的戰線是從庫爾斯克和沃羅涅日起,透過斯大林格勒到莫茲多克,長達1250英里以上。再加上從庫爾斯克到列寧格勒之間的800英里,德軍在蘇聯的戰線全長已在2000英里以上,而以德國的兵力和資源,根本就不足以維持如此長的戰線。特別危險的是,從斯大林格勒沿頓河上溯至沃羅涅日共長350英里,竟毫無掩護。德國自己騰不出兵力來填補這個缺口,只得在這一線部署了附庸國的3個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在沃羅涅日南面;義大利第8集團軍在東南面更遠一些的位置;羅馬利亞第3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正西、頓河灣曲部的右側。這使得戰線拉得非常狹長,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個野戰排來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線。而蘇聯紅軍在伏爾加河南岸保留了幾個攻擊點,這對德軍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希特勒並非不知道這些裝備和戰鬥力都極差的附庸國部隊是不足以擔負這個任務的,但他卻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即可抽出足夠的兵力。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弗朗茲·哈爾德表示了憂慮和異議,認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棄這個作戰,並向西撤退。結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免去了哈爾德陸軍總參謀長的職務,任命原駐法國的德軍總司令庫爾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上將為新一任陸軍總參謀長。

    1942年9月28日,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司令員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東南方面軍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員為葉廖緬科上將;近衛第1集團軍擴建為西南方面軍,司令員瓦杜丁中將(Nikolai Vatutin)。副最高統帥朱可夫大將和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上將奉命秘密擬製反攻計劃。

    1942年10月份一個月中,斯大林格勒一直進行著激烈的巷戰。德軍逐屋戰鬥,從地面和地下的廢墟中找路前進,所以也被稱為“老鼠戰爭”(德語:Rattenkrieg),甚至開玩笑說“即使我們佔領了廚房,仍然需要在客廳進行戰鬥。”對斯大林來說,是決不能讓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德軍之手的。他親自下令給葉廖緬科上將,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守該城。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蘇聯軍人,哪怕只有一個人,也要成為敵人攻不破的堡壘。而對希特勒來說,斯大林格勒的精神價值已超過了其戰略價值,非要攻陷它不可,當新任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小心地向他指出第6集團軍北翼漫長的頓河戰線面臨著危險,建議將第6集團軍撤到頓河河曲時,希特勒嚴厲地回答說:“德國士兵到了哪裡,就要守到哪裡!”

    經過3個月血腥的戰鬥至1942年11月初,德軍終於緩慢地推進到了伏爾加河岸,並且佔領了整座城市的80%地區,將留守的蘇聯軍隊分割成兩個狹長的口袋狀,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此外,伏爾加河開始結冰,導致蘇聯不能再透過船運送補給品給城中守軍。儘管如此,馬馬耶夫高地附近的戰鬥和北部城區的工廠地帶的戰鬥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紅色十月工廠、 拖拉機廠和街壘工廠的戰鬥為全世界所知曉。當蘇聯士兵與德軍進行槍戰的同時,工廠內的工人就在側旁修復損壞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時候甚至就直接在戰場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廠的工人志願兵駕駛。這些坦克往往直接從兵工廠的生產線上開到了戰鬥前線,甚至來不及塗上油漆和安裝射擊瞄準鏡。

    1942年11月11日,德軍以5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和2個工兵營在寬5公里的正面上發起強攻。戰鬥隊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內,蘇德兩軍為爭奪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鬥,雙方傷亡慘重。德軍雖然在街壘工廠以南衝到達了伏爾加河岸,但部隊已疲憊不堪,其攻勢已成強弩之末,保盧斯被迫於次日停止了進攻,修整部隊。蘇聯紅軍的損失同樣嚴重,第62集團軍的兩個師損失了75%的兵員。

    根據蘇聯方面統計,從1942年7月到1942年11月的戰鬥中,德軍在頓河、伏爾加河和斯大林格勒的戰鬥中損失近70萬人,1000餘輛坦克,2000多門大炮和迫擊炮,1400架飛機。

    蘇聯紅軍紅軍反攻——“鐵鉗攻勢”

    蘇聯紅軍蘇最高統帥部自9月底開始準備大反攻,負責斯大林格勒地區總體戰略的朱可夫開始向斯大林格勒秘密大規模集結兵力。至1942年11月中旬,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城外的南北兩側的蘇聯紅軍計3個方面軍10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4個空軍集團軍和若干個獨立軍、坦克軍和旅,共143個師110.6萬人,計15500門火炮和迫擊炮,1463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350架飛機。當面的德軍B集團軍群共有80個師又3個旅,約100萬人,10290門火炮,675輛坦克,1216架飛機。

    朱可夫的策略是將德軍繼續牽制在城內,然後透過打擊德軍虛弱的外側來將德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市區。1942年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擬製的反攻計劃,並親自給這個計劃取代號為“天王星行動”,這與針對德軍中央軍群的“火星行動”相呼應。該計劃規定:西南方面軍由瓦杜丁中將指揮,其任務是從頓河西岸的謝拉莫菲維奇和克利茨卡亞地域橋頭陣地實施主攻,突破羅馬利亞第3集團軍防禦,直插頓河東岸的卡拉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由葉廖緬科上將指揮,其任務是從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擊,突破羅馬利亞第4集團軍防禦,與西南方面軍在卡拉奇會師,完成對德第6集團軍的合圍;頓河方面軍由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指揮,其任務是從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向東南實施輔助性突擊,掩護西南方面軍的主攻。反攻日期定為: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為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為1942年11月20日。

    1942年11月19日,蘇聯紅軍開始實施天王星行動。瓦圖京的西南方面軍和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的方面軍在紛飛的大雪中發起了反攻,瓦圖京中將指揮的主攻部隊包括整整3個集團軍(近衛第1集團軍,第5坦克集團軍和第21集團軍),一共由18個步兵師,8個坦克旅,2個摩托旅,6個騎兵師和1個反坦克旅組成,並得到空軍第2,第17集團軍支援。負責防衛德軍第6集團軍側翼安全的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由於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並且缺乏精良裝備,僅僅在戰鬥發起一天之內羅馬利亞第3集團軍的陣地被蘇聯紅軍突破。

    與此同時,頓河方面軍實施了兩個輔助突擊,以第65集團軍從克列茨卡亞以東地區向東南突擊,以第24集團軍從卡恰林斯卡亞地區沿頓河左岸向韋爾佳奇方向向南突擊,割裂頓河小彎曲部德軍與斯大林格勒德軍的聯絡。第6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北地區原地防禦。頓河方面軍得到蘇聯空軍第16集團軍支援。

    1942年11月20日,葉廖緬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51、57、64集團軍也在南部轉入反攻,突破了防衛該地區的羅馬利亞第4集團軍的防線,主要由騎兵組成的羅馬尼亞人迅速被殲滅。此後蘇聯紅軍迅速向北直趨卡拉奇。22日,西南方面軍開始分批渡過頓河。1942年11月23日,西南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在卡拉奇會師,從而完成了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至1942年11月30日,蘇聯紅軍3個方面軍將德第6集團軍的5個軍22個師,羅馬尼亞和義大利部隊以及部分克羅地亞軍隊共約27萬人合圍在斯大林格勒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第6集團軍只有約5萬人的部隊被分割在包圍圈之外。

    當德軍最高統帥部接到蘇聯紅軍發起反攻的訊息後,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力勸希特勒下令保盧斯撤出斯大林格勒。然而,空軍司令戈林元帥卻向希特勒保證說,他可以保證空軍有能力透過“空中橋樑”為第6集團軍的空中補給。事實證明德國空軍根本沒有提供如此大規模部隊的供給的運輸能力,其每天300噸的運輸上限也無法滿足每天700噸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援戈林的計劃,希特勒遂命令保盧斯堅守陣地,第6集團軍必須留在斯大林格勒,並命令他這個集團軍今後改稱“斯大林堡壘”集團軍。由於惡劣天氣和蘇聯紅軍防空火力,空投計劃很快就遭受失敗。據統計,德軍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資,第6集團軍漸漸感受到飢餓的威脅。另一面,蘇聯紅軍在不斷加強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圈,並開始縮小包圍圈的行動。

    1942年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將曼施泰因元帥的第11集團軍擴建為頓河集團軍群,由曼施泰因元帥任司令,並把保盧斯第6集團軍、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羅馬利亞第3、第4集團軍交與他指揮。希特勒在命令中指示:“頓河集團軍群當前的任務,就是使敵軍的攻勢停頓,並奪回原已失去的陣地。”曼施泰因認為,德成功的機會在於第6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圍,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則從斯大林格勒以南的科捷爾尼科沃向東北進攻,夾擊葉廖緬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然後再旋轉過來攻擊圖瓦京的西南方面軍的右翼。但1942年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開演說中表示決不會從斯大林格勒撤退,並且再次強調被圍困的部隊決不能投降,而曼施泰因必須殺開一條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1942年12月12日,曼施泰因元帥懷著沉重的心情,發起了代號為“冬季風暴”的反攻。德軍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為先導,於1942年12月16日突破了蘇聯紅軍第51集團軍在阿克賽河上的防線。至1942年12月19日,第4裝甲集團軍所屬的第57裝甲軍已突進到離南面包圍圈30英里以內的地方。此時,曼施泰因發現自己也有被數倍於己的蘇聯紅軍包圍的危險。於是,他決定不顧希特勒的將令,下令保盧斯立即向南突圍與第4裝甲集團軍會合。然而保盧斯在沒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沒有突圍的意圖,他以燃料不足為由拒絕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棄了這最後一次機會。1942年12月27日,蘇聯紅軍發動強大反擊將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擊退150~200公里,終於使其退回了原來的陣地,迫使德軍統帥部最後放棄解救被圍集團的企圖。曼施泰因的“冬季風暴”宣告失敗。 當時溫度已降到零下45攝氏度。伏爾加河面的冰層逐漸變厚,因此蘇聯紅軍可以更加便利地補給己方部隊。而包圍圈中的德第6集團軍的空運補給越來越少,平均每天不到100噸。德第6集團軍瀕於彈盡糧絕的境地。口糧的分配已減到了能夠維持生活的標準之下;炮兵的彈藥開始感到缺乏;醫藥品和燃料都已經用盡;數千人患上傷寒和痢疾,而凍傷的人就更多,每天都有數千名士兵死於飢餓、嚴寒和營養失調。一些軍官試圖說服保盧斯不顧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圍。但是保盧斯害怕背上違抗軍令的罪名,因此堅持按兵不動。1942年12月29日,保盧斯派第14軍軍長鬍比中將飛出包圍圈去晉見希特勒,把第6集團軍的情況當面向元首彙報。但希特勒還是命令第6集團軍死守斯大林格勒,直到1943年春天為止。同日,由於蔡茨勒的一再要求,希特勒終於同意把A集團軍群從高加索撤出。

    第6軍團覆滅

    1943年1月,蘇聯紅軍發起了又一輪攻勢,代號為“木星行動”,試圖突破頓河地區的義大利軍防線,並攻取羅斯托夫。如果這次行動成功,德軍南部集團軍的餘部將被完全圍困在高加索地區。蘇聯紅軍雖然始終未能接近羅斯托夫,但是這次行動迫使德軍與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的德軍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離。事實上,第6集團軍已經完全失去了增援。

    1943年1月8日,蘇頓河方面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中將向德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上將發出最後通牒,敦促其投降。保盧斯電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機行事,被駁回。10日,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面軍向被圍的德第6集團軍發起了代號為“指環”的進攻,深陷重圍的德軍開始從斯大林格勒郊區向城區收縮防守。1943年1月22日,蘇聯紅軍佔領了古門拉克機場(Gumrak),第6集團軍的空運補給完全運輸和傷員撤退行動的徹底中斷了。雖然食物和彈藥都極度匱乏,德軍仍然頑強抵抗,因為他們相信蘇聯人會處死投降的軍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發了激烈的巷戰。相反,蘇聯人也被包圍圈中的德軍龐大的數量感到驚訝,因此繼續鞏固包圍圈。保盧斯向希特勒報告說:“部隊已不能支援了,繼續抵抗已毫無意義,請準允我們投降。”他得到的答覆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團軍應在斯大林格勒盡到其英勇的責任,直到最後一人為止。”曼施泰因力勸希特勒批准第6集團軍殘部投降,而希特勒向曼施泰因解釋說,不允許投降,“一來即使包圍圈中的德軍分成幾個較小的單位,也還可以抵抗相當長的時間;二來,俄國人根本不會遵守對第6集團軍投降後所許下的諾言。”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盧斯德國陸軍元帥節杖,以鼓勵其繼續抵抗下去。他對約德爾說:“在德國曆史上,還從來沒有元帥被生俘的。”希特勒也希望保盧斯能夠戰鬥到底或自殺殉國。1943年1月31日,保盧斯向總部發出最後一份電報:“第6集團軍忠於自己的誓言並認識到自己所負的極為重大的使命,為了元首和祖國,已堅守自己的崗位,打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但是,當蘇聯紅軍攻入德軍設在百貨商場內的司令部時,保盧斯選擇了投降。同日,蘇聯紅軍第64集團軍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盧斯的司令部,“第六集團軍無線電臺即將關閉!俄軍已經攻佔!打垮布林什維克萬歲,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圍的第六集團軍司令部發報員自己決定向柏林發出了最後一封感動德國人的著名電報,最後用國際電碼寫上“CL”,表示“本臺停止發報”。蘇聯紅軍在地下室外令第6集團軍司令部人員投降,第6集團軍參謀長施密特將軍接受了要求。施密特問保盧斯:“請問陸軍元帥,還有什麼話要說嗎?”保盧斯無話可說,只好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第11軍殘部也宣佈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德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步兵第4軍軍長普費費爾中將、第51軍軍長庫爾茨巴赫中將、第295師師長科爾費斯少將等23位將官,2000名校級以下軍官和91000名極度飢餓勞累的德軍士兵被俘,約14萬人死亡,只有3萬餘傷患者事先陸續空運撤出。

    讓蘇聯紅軍大為驚喜但同時讓德軍極為失望的是,戰俘中包括22名將軍。希特勒對這位新陸軍元帥極為失望,並公開說“保盧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榮的殿堂,但是他還是選擇了退卻。”沒有明確的證據表德戰俘受到嚴重的虐待導致大面積死亡。但是,據統計降的91000名戰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還,並回到了德國本土。由於大多數士兵本身已經營養不良,缺乏醫治,加上紅軍將他們發配到蘇聯各地的戰俘營中進行強制勞動,使得大多數人死於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十幾位高階軍官被帶往莫斯科,用作蘇聯的政治宣傳工具。包括保盧斯在內的軍官們發表了反希特勒宣言,並向德軍部隊大肆宣傳。瓦爾特·馮·塞德利茨·庫爾茨巴赫將軍甚至提出從德軍戰俘中組建一支反希特勒軍隊,但是蘇聯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直到1955年,這些高階戰俘才被遣送回國。

    儘管在戰役結束前數星期,德國的官方媒體已經停止報道相關的有利訊息,但德國民眾還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瞭解到在斯大林格勒發生的悲劇。這並不是德軍遭受的第一次打擊,但是這次失敗無論在規模還是在戰略意義上,都是其它戰役不可比擬的。1943年2月18日,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柏林發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說,鼓動德國國民接受總體戰的理念,即利用全國的一切資源和力量來戰鬥到底。

    會戰損失

    雙方在這場戰役共計一百萬人死亡,有蘇聯人、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德國人。德國第六軍團26萬人,9萬1千人被圍,戰後僅5千人活著回到德國。

    在會戰最激烈的階段,雙方投入兵力超過二百萬,坦克兩千輛,飛機兩千三百多架,大炮和迫擊炮兩萬五千門。

    在1942年9月和10月兩個月中,蘇軍只有五個步兵師渡河增援,而德軍卻投入了不少於二十 七個步兵師和十 九個裝甲旅的增援部隊。其第一線師,常常傷亡達到百分之七十,一個連隊只剩下三、四十人。德軍先後投入斯大林格勒的兵員,由最初的二十五個師陸續增加到五十一個師。

    從1942年的7月到11月,德軍共喪失七十萬官兵,一千多輛坦克,二千多門大炮和一千四百多架飛機。

    在會戰期間,蘇聯鐵路職工向斯大林格勒地域運送了三十萬車皮的軍事裝備。 整個會戰期間,共消耗彈藥九千五百六十八車皮,消耗炮彈八千三百五十三車皮,超過攻克柏林戰役消耗炮彈量的百分之十三。斯大林格勒的各個工廠企業都成立了殲敵營,並有八萬多人補充到紅軍部隊中 去。留在工廠的多繼續堅持生產。如基洛夫區的各個工廠最多隻留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工人,但卻為前線生產了五千噸食品,一百噸芥子油,六十七噸肥皂,一萬二千瓶混合燃料,五千具軍用爐灶,一千三百個地雷,斯大林格勒各工廠,僅在1942年7月8日,就供給前線坦克、大炮 和迫擊炮四千八百多件。

    會戰評價

    總評

    這場戰爭是殘酷的,幾乎是一場用鮮血堆積出來的勝利。雖然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果是好的,但它的過程鮮血淋漓得可怕。任何一場戰爭,都不是幾個大帥運籌帷幄的事,它一定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築造的。納粹德國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先後拿下了幾個版圖較小的國家,然而面對地府廣闊的蘇聯,德軍的進攻就顯現出了吃力。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可以類比於日本對南京的攻打,它們對人民的屠殺都到了泯滅人性的地步。斯大林格勒淪陷,然而這並不是戰役的終結,而是另一場悲壯反擊的開始。面對重重喪失的防禦地,蘇聯集團軍仍然沒有放棄最後一絲抵抗的機會,他們在市區依然一棟樓一條街地反抗爭奪著,這便是有名的巷戰。市區被戰火燒出了一片片廢墟,蘇軍就是在這一片片廢墟中躲避敵軍但我炮火,奮勇殺敵。在指揮官崔可夫的強力抵抗下,最終還是贏得了這場對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相當重要的戰爭。

    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果取得勝利的雖是蘇聯紅軍,蘇聯的損失卻仍要高於德軍。失去了主動權的德國軍,在後來的戰役中一步步走向毀滅,為了守護家園的蘇聯人民也被永遠載入了史冊。這座城市仍被稱為英雄城。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其軍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戰略企圖與實力相脫節,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進攻重點;後勤供應困難等。

    名人評價

    毛澤東:紅軍由城內正面與北部側面兩方的夾擊,迫使希特勒絕望於該城的進攻,而不得不在事實上一天一天把自己轉入防禦地位。還在一個多月前,一些人們就在匆匆忙忙地討論高加索失守後的局勢,他們對於蘇、德兩軍的力量都是判斷錯了的。希特勒的“巨大計劃”是有的,但這個計劃正如《真理報》所說,被斯大林格勒的抗戰所粉碎了。希特勒的實力和他的野心之間的矛盾,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這個矛盾,表他採取避實擊虛政策上面。列寧格勒、莫斯科是被認為應該避開的,他就集中力量向著南線一隅。七月間他曾拼命爭奪沃羅涅日,打不開,又避開它。拼命爭奪克列茨基,又打不開,又避開它。於是攻擊點集中到斯大林格勒與高加索北麓了,這是無可避開的了,又是打不開,又是要避開了。但這是最後的避開,就是說,被迫放棄攻勢,轉入防禦地位,希特勒就是處在這樣情況中。希特勒還沒有發出停止進攻的一般宣告,他也許還想最後掙扎一下,但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了。一切他所避開的地點,都成了紅軍向他進攻的出發點,紅軍就是從克列茨基到斯城北角一線向德軍進攻的。這樣將迫使希特勒最後地放棄他的一切戰略進攻。

    斯大林:斯大林格勒是德國法西斯軍隊覆滅的起點。大家知道,德國人在斯大林格勒大激戰以後,已經不能恢復自己的元氣了。

    莫斯科《真理報》社論:斯大林格勒的抗戰,粉碎了希特勒的巨大計劃。該計劃原定在迅速攻下斯大林格勒後,即向莫斯科、巴庫前進。

    華西列夫斯基:大約從1942年9月起,斯大林明顯地改變了對總參謀部的態度,開始真正依靠它了。從那時起,一切重大的戰役戰略問題,都是在總參機關、國防人民委員會各部門首長和方面軍司令員的參與下加以解決的。

    丘吉爾:1943年春季標誌著東線戰事的轉折點。

    羅斯福:同盟國反侵略戰爭的轉折點。

    蔡茨勒: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已被打斷。

    普京:我們應盡一切努力,讓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記憶和真相永不磨滅。我們堅決反對歪曲二戰歷史事實和抹煞蘇聯紅軍的功績。我國軍隊開往柏林的征程就是從這裡,從斯大林格勒這座沒有被征服的城市開始。

    德爾(德軍軍官):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保盧斯:與希特勒的罪行相比,蘇聯人民在正義戰爭中作出的犧牲顯得尤為高尚。„„我在斯大林格勒執行上級的命令,這是蓄意犯罪。

    朱可夫: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會戰是極其激烈的,我個人認為只有莫斯科會戰能與之相提並論,當時我軍在莫斯科兵力有限,不足以實施旨在合圍敵集團軍的反攻;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會戰是極其激烈的。在這裡,在組織反攻的過程中我取得了比1941年在莫斯科地域多得多的實際經驗。

    德軍軍官(經歷者):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殺人爐灶……這裡的街道不再是用米來計算,而是用屍體來計算。

    會戰影響

    蘇軍從德軍手中奪取了戰略主動權,斯大林格勒的影響進一步提高了蘇聯及其武裝力量的國際威望,消滅了德軍主力,大大減弱了法西斯的力量。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不過它的心理意義遠比軍事意義大。

    這是蘇聯衛國戰爭以來德軍第一次以一個集團軍的形式受到殲滅,在這之前都只是有組織的退卻,也打亂了德軍在南部的部署,攻打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也因此差點受到殲滅,但這次戰役並不是最後的轉折,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這次戰役5個月後,當蘇軍像洪水般對德軍發起大反攻的時候,一個人物的出現扭轉了整個戰局,德國三大裝甲之父之一----曼斯坦因,以他傳奇般的軍事天賦,回敬給了蘇聯人一個屬於他們的斯大林格勒,非常具有戲劇性的,蘇聯反攻的前鋒部隊,又是一個第六集團軍遭到完全徹底的殲滅,這年結束的時候,德軍與蘇軍所把守的陣地和這年初的時候竟是驚人的一致,這是一段屬於德國老兵們的記憶,很遺憾,因為政治的原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影響不為許多人所知。

    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在蘇聯上演一場為時7個多月的戰爭,這場大規模血腥味濃郁的戰爭這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這次大規模的戰役使前蘇聯和世界人民都對法西斯暴行痛恨之至。

    會戰意義

    於二戰來說,這樣的戰役是必定會被銘記的,因為德國自此開始失去戰爭主動權,而斯大林格勒戰役帶給人們的遠不止這些。

  • 7 # 開心就好17914

    斯大林格勒戰役。由於德軍戰線拉長了,補給困難,再加上天寒地凍,德軍沒有什麼戰鬥力了,蘇軍趁此戰機大反攻,直搗柏林。詳細過程讓歷史學家去說。

  • 8 # 慕容曉燕

    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戰略局勢,德國精銳部隊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自此德國的進攻減弱,蘇軍逐漸轉入戰略反攻。

    可以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蘇德戰爭局勢的扭轉,又是二戰的轉折點。

  • 9 # 諸葛亮的臭皮匠

    這種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太多了,比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海戰,諾曼底登陸等等。今天就說下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英Operation Overlor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自由法國及波蘭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計程車兵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等。進攻諾曼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則在1944年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朴茨茅斯。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1944年8月25日,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

    雙方兵力:盟軍:1,452,000 (7月25日),德軍:380,000(7月23日),傷亡:美國: 29,000 陣亡, 106,000 受傷或失蹤;英國: 11,000 陣亡, 54,000 受傷或失蹤;加拿大: 5,000 陣亡, 13,000 受傷或失蹤;法國: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蹤德國:23,019 陣亡, 67,060 受傷,198,616 失蹤或被俘。

    首先是德國陸軍已經被蘇聯打殘了,英美看到蘇聯即將進入歐洲核心地區,為了確保戰後不是蘇聯一家控制歐洲,所以決定出兵,佔領至少半個歐洲。由於諾曼底地區離英國本土近,處於英國岸基戰鬥機護航半徑以內,所以在諾曼底登陸可以得到英國為基地的支援。蘇聯也是一再要求英美髮動第二戰場,牽制更多的德國士兵。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20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也是戰爭史上最有影響的登陸戰役之一.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有153萬人,相當於20世紀末美國的全部軍隊.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盟軍在登陸之前做的種種準備讓德軍認為他們會在加萊登陸,而且德軍在諾曼底地區只有三十多萬人,而盟軍登陸部隊陸陸續續有一百多萬人,人數上巨大的優勢。而且德國空軍主力大多去了東線,西線防空力量非常薄弱,盟軍擁有絕對的空中優勢。

    2004年6月6日,美國總統布什,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剋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了紀念諾曼底登陸勝利60週年慶祝儀式。艾森豪威爾在諾曼底登陸後說:“毫無疑問,諾曼底戰場是戰爭領域所曾出現過的最大屠宰場之一,那兒一帶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處塞滿了譭棄的武器裝備以及人和牲畜的屍體,甚至要透過這個地區也極為困難。”我所見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夠加以描述。一口氣走上幾百碼,而腳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爛的屍體上。

  • 10 # 山河相間

    二戰中最能體現同盟國扭轉局勢的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但是在不同現場有不同的轉折點,北非戰場的轉折點是阿拉曼戰役,太平洋戰場是中途島海戰,因為歐洲戰場是主戰場,所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是二戰的轉折點,此戰之後同盟國局勢轉攻為守,下面介紹一下,三大戰場轉折點的戰役。

    第一歐洲戰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之後蘇軍擺脫了前期的劣勢,轉入攻勢,戰場自此開始向蘇軍有利方向發展,蘇軍軍隊開始有序向前線集結,後勤供應開始恢復,特別是軍需供應,由於蘇聯撤退到後方的軍工企業逐步恢復生產,使得蘇軍武器裝備不再出現幾個人一條槍的情況,反而是大批軍需開始抵達前線,次戰後蘇聯逐步轉攻為守,而德軍則戰線過長,供應不足,兵力不足,開始處於防守狀態。

    第二阿拉曼戰役:英軍擊潰了北非德意聯軍,德意法西斯南線戰場被突破,德軍三線作戰,處處被動,此戰不久義大利投降,法西斯內部分化,這也加速可德軍失敗的程序。

    第三中途島海戰:美軍太平洋艦隊以少勝多一舉擊敗日本聯合艦隊,粉碎了日軍南進計劃,從此在太平洋戰場開始逐步展開反攻。美軍則開始實行一個個的島嶼作戰計劃,經過"瓜島海戰"和萊特灣海戰之後基本摧毀了日本海軍,最後一步步進逼日本本土。

    這三大戰役都發生在1942年,處於二戰中期,盟軍在幾大主要戰場,取得首次重大勝利,具有扭轉整個二戰走勢的重要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我國現場拖住了日本陸軍大部分兵力,使得日本陷入我國人民戰爭的泥潭,我國對日本的十四年抗戰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巨大貢獻。

  • 11 # 參謀次長

    二戰中最重要的轉折戰非斯大林格勒戰役莫屬!這一戰役不僅僅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更是整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重要的轉折點,沒有之一!

    儘管在1941年12月的莫斯科會戰中德軍遭到了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的首次慘敗,但德軍的兵鋒依然銳利,德軍第11集團軍於42年7月佔領了整個克里米亞,第1裝甲集團軍於哈爾科夫圍殲了蘇聯西南方面軍的大部兵力。稍早時期日本對美國發動了珍珠港事變,促不及防的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一敗塗地,幾乎在一夜之間日本佔領了大半個東亞和東南亞,世界反法西斯大業面臨開戰以來最嚴峻的局面。

    德軍B集團軍群在佔領頓河及頓巴斯地區後直逼斯大林格勒,該市是通向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的重要通道,那裡是蘇聯糧食和石油及煤炭的重要產區,一旦失守,將嚴重影響蘇聯的戰爭潛力,而德國在整個東線的戰略目標也將大半實現,希特勒一旦得到石油就象惡魔吸飽了鮮血,萬字旗將插遍整個歐洲!

    從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由蘇聯最高副統帥朱可夫元帥指揮的250萬蘇軍和由保盧斯元帥和曼施坦因元帥指揮的104萬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大決戰,蘇軍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堅持和德軍進行了血腥的巷戰。8月9日德軍戰領邁柯普油田,幸虧蘇軍在撤退前往油田裡澆注了水泥,避免了資敵。8月25日,德軍攻佔了莫茲多克,離蘇聯最大的產油中心只有50英里了,終因缺油,德軍最終望油興嘆。

    經過浴血奮戰,蘇聯紅軍在付出了113萬人傷亡的代價下全殲了104萬德軍及其僕從國軍隊,這佔東線德軍四分之一的兵力,蘇軍從此取得了戰略主動權。更重要的是,德軍在東線再也得不到一滴油了。德國事實上己經戰敗!在以後的兩年半時間裡,德軍的作戰實際上是在苟延殘喘……。

  • 12 # 金玉梁言

    我來回答:我認為最能體現二戰扭轉戰局的兩次戰役一次是東部戰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北非戰場的阿拉曼戰役。但對於盟國來說一場最能體現扭轉戰局的戰役是北非的阿拉曼戰役。理由如下:

    一、戰役簡要:隆美爾在1942年8月底向英第八集團軍發動了進攻,這時蒙哥馬利將軍已就任英軍第八集團軍司令,這可能是德軍厄運的開始,英軍得到了人員、槍炮坦克,飛機等有力支援,隆美爾不得不停止進攻,轉攻為守。到10月底,在蒙哥馬利發動的強大攻勢下,德國已經支援不住了。從德國匆匆趕到司令部的隆美爾看到:德國已經被打敗了。他率領他的殘部一口氣退卻700英里,德意聯軍大部分投降了。德意聯軍9.6萬人共傷亡和被俘5.9萬人,其中德軍3萬人。

    二、阿拉曼戰役的意義:阿拉曼戰役是德國陸軍的首場失敗,此前德國陸軍席捲大半個歐洲,東面打到伏爾加河,西面打到尼羅河,阿拉曼開始“退朝開始了”(威廉夏依勒),丘吉爾這樣評論:阿拉曼戰役將成為英國戰爭史的光輝一頁,“阿拉曼以前,我們逢戰必輸,阿拉曼之後,我們逢戰必贏”。

    三、結論:雖然他的戰役規模不如不久在冰天雪地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大,但對英國和盟國來說,阿拉曼是盟國軍隊勝利的開始,具有扭轉戰局的偉大意義。

    以上回答,不當之處請指教。

  • 13 # 新鮮事2019

    1939年,德國軍隊對波蘭軍隊發動了突然襲擊,閃電般的佔領了波蘭的領土,接著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了,戰爭開始,以德意志第三帝國為首的軸心國軍隊,打的周邊的國家迅速潰敗,直到這三場戰役軸心國軍隊戰敗後,同盟國軍隊才開始戰略大反攻。

    一、斯大林格勒戰役--歐洲戰場的轉折點

    1941年6月,德國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集結了550萬軍隊,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蘇聯軍隊一路潰敗,德國軍隊長驅直入,在1942年7月,德國軍隊攻到了斯大林格勒附近,在此地雙方軍隊打了7個月,在這場戰爭的最激烈的階段,德國和蘇聯投入了超過兩百萬的軍隊,最終蘇聯軍隊消滅了進攻的德國軍隊,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蘇聯和納粹德國的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的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聯軍隊打敗了德國軍隊的進攻,消滅了德國軍隊主力,從而取得戰略主動權,之後蘇聯軍隊進入反攻的階段。

    二、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1941年12月,日本軍隊偷襲美國珍珠港的軍事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日軍半年內,佔領東南亞地區,在太平洋的島嶼和海洋上,日本軍隊和美國軍隊展開了戰鬥,在1942年6月,日軍出動了300多艘艦艇,進攻美國的中途島,與美國艦隊發生激烈的海戰,最終美國軍隊擊敗了日本軍隊的進攻。

    此戰美國軍隊擊滅了日本4艘航空母艦,改變了日本與美國海軍之間的實力對比,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逐漸失去戰略主動權,美國軍隊進入反攻的階段。

    三、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1940年6月,義大利向法國和英國宣戰,隨後進攻北非的利比亞和埃及,被駐紮在這裡的英國軍隊擊敗,為了增援義大利軍隊,由隆美爾率領德國軍隊加了北非戰場,英美聯隊和德意聯隊在北非戰場上展開了戰鬥,1942年10月,在埃及的阿拉曼地區,英國軍隊擊敗了德國和義大利軍隊的聯軍。

    北非戰場上,隆美爾率領德國軍隊加入後,英軍開始戰敗,阿拉曼戰役,英軍擊敗德國、義大利軍隊,又扭轉了北非戰局。

  • 14 # 林慶生267

    斯大林格勒戰役,歷時四百多天,戰爭殘酷空前絕後,蘇德雙方消耗幾乎怠盡補給線,但由於嚴冬天氣,蘇聯最後時期秘密從遠東抽調精銳部隊才一舉扭轉戰局。

  • 15 # 九井塘人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二戰中有幾次重大的戰役改變了同盟和軸心的力量對比,堪稱二戰的重大轉折。

    在二戰中,最重要的戰場在歐洲戰場,而最能提現同盟國扭轉戰局的戰役應該是-

    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遠遠超出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戰爭中雙方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

    此戰役分為幾部分:

    一 1942年5月德軍橫掃蘇聯西南地區,逼近斯大林格勒;

    二 德國空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

    三 德軍攻入市區,市區巷戰;

    四 蘇聯紅軍反擊,最終合圍全殲軸心國部隊。

    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誌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 16 # 坤哥自媒體Vlog

    1942年7月17日,德軍“B”集團軍群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戰爭爆發。在持續199天的慘烈戰爭中,雙方累計投入兵力3540000兵力,德軍投入1040000兵力,蘇軍投入2500000兵力,蘇德兩軍傷亡、失蹤人數總共將近2000000人,這場戰役同一般戰役不同,一般戰役是一個陣地一個陣地攻打,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一位戰爭經歷者講述,“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殺人爐灶……這裡的街道不再是用米來計算,而是用屍體來計算”。就拿當時的德國第六軍團來講,47萬兵力,這47萬不是全部戰死,在保盧斯投降蘇聯後,大概有91000名戰俘,80%的死亡率!91000戰俘中大多數人死於日德戰俘營,最後回到德國的只有6000餘人。直到最危急時刻,德軍已佔領這座城市90%的土地,但是硬是被蘇聯紅軍冒著巨大的傷亡硬是打贏了這場戰役。

    這可以說是在世界戰爭史上最硬核的一場戰役,於當時蘇德兩國來說雙方都是元氣大傷,德軍的失敗,更是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的重要轉折點,間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 17 # 講野史的鑫哥

    主要是有三個戰疫,西線的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第二個就是東線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納粹德國遭遇的戰略範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叢集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範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誌性事件。

    第三個戰疫是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八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這也是世界範圍內第一次把核武器用到戰爭,也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 18 # 易木優

    我認為,最能體現扭轉二戰局勢的戰役有三個,一個是歐洲東線戰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一個是歐洲西線戰場的諾曼底登陸戰役,還有一個是北非戰場的阿拉曼戰役。

    如果一定要優中選優,重中選重,我個人覺得,在二戰中,歐洲東線戰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最能體現同盟國扭轉戰局的戰役。原因簡略分析一下,有以下三點

    第一個原因,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最重要戰場的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最重要戰場的戰役,蘇德戰場的走勢決定著二戰的走勢,誰能夠在蘇德戰場佔得先機是非常關鍵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的時間也是這三大戰役當中最早的。彼時,德軍在歐洲西線戰場已經穩固,歐洲東線戰場就是決定性的戰場,僅從雙方投入的兵力及傷亡人數來看,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舉世無雙的,戰役中雙方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可見斯大林戰役的慘烈程度及重要性。斯大林格勒戰役是這樣展開的,首先是1942年7月17展開,德軍橫掃蘇聯西南地區,逐步逼近斯大林格勒;然後是德國空軍對斯大林格勒的大規模空襲;9月中旬德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區,雙方在市區發生長達3個月時間的巷戰,德軍逐步控制了市區80%的區域;11月底,堅韌頑強的蘇聯紅軍開始反擊,最終圍殲了軸心國部隊,軸心國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

    第二個原因,此役之後蘇聯紅軍轉入戰略反攻階段

    對同盟國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誌著蘇聯紅軍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從戰爭全域性和後來的戰爭程序來看,斯大林格勒戰役確實是二戰的轉折性戰役,是扭轉二戰戰局的戰役。隨著蘇聯紅軍的反擊,之前失陷的蘇聯大片領土被陸續收復。

    第三個原因,斯大林格勒戰役,加速了軸心國德國的滅亡。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聯紅軍轉入了戰略反攻階段,德軍在歐洲東線戰場節節敗退,德國陸軍逐漸被蘇軍殲滅,美英等國不能坐視蘇聯進入歐洲腹地,為了阻止戰後蘇聯控制歐洲,絕不能讓蘇聯佔領全歐洲。在蘇軍節節勝利的刺激下,1944年6月,以美英等國為首,組織實施了諾曼底戰役。受到東西兩線夾擊的德國很快覆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而結束,後來的美蘇爭霸就此形成。

    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個歷史程序,無論是歐洲西線戰場的諾曼底登陸戰役還是北非戰場的阿拉曼戰役,都略遜一籌,真正扭轉二戰戰局的戰役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

  • 19 # 塵世美369

    日本偷襲珍珠港徹底改變了二戰走向,將靠發戰爭財的美國拉進二戰,也正是因為美國的參戰,讓二戰走向有了重大轉折!

  • 20 # 森林狼6

    斯大林格勒,納粹德國和蘇聯“只抽”(對戰),加快了納粹的滅亡,以現在回望過去,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唯一能體現同盟國扭轉戰局的一場戰役,該次戰役時間(為1942年7月17日到1943年2日2日),戰役主要(德國與蘇聯對戰)。二戰開始(為1939年),由納粹德國發動,其主要盟友是義大利、日本和其他小國,納粹軍隊在二戰初始就橫掃歐洲大陸,波蘭、法國等相繼淪陷之後,納粹軍隊對英國發起不列顛空戰(為1940年至1941年),納粹空軍以超大規模空戰來對付英國,但英國提前破獲對方情報,很快的應付多場大型戰鬥,然而讓德國佔不了便宜,之後雖然英國被納粹空軍炸了個遍,但英軍依然堅挺,希特勒感覺不能拖延時間,於是有了“巴巴羅薩”計劃(時間為1941年6月到1942年1月),地點(為蘇聯和東歐地區)。希特勒發動蘇德戰爭,本來是戰線過於,還繼續東擴,無疑是縛手縛腳,“巴巴羅薩”計劃是很好的證明,證實了數個月時間讓納粹陷入真實戰爭的旋渦,之前納粹軍隊的閃電戰根本不算什麼消耗戰,但納粹在蘇聯戰場嗅到了死亡氣息。歐洲戰場如此,但亞洲戰場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就是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為1941年12月7日),日本的所作所為讓盟國像是打了“雞血”一樣,心理興高采烈是不用說的,原因把美國這個“暴發戶”拉了入二戰,很明顯法西斯的日子好到頭了。1942年納粹經歷了“巴巴羅薩”計劃無能為力再繼續擴張陣線,在蘇聯有多場戰役為閃電戰變成了消耗戰,這是原因之一,另外蘇聯天氣是重要原因,蘇德對戰進入了僵持狀態,希特勒除了罵日本是“豬”之外,在美國沒有宣佈參戰,趕快抓緊時間來收拾蘇聯,於是納粹瞄準了蘇聯南部地區的高加索,高加索是啥來頭?答題是盛產能源地區,如果失去這個地區蘇聯如同寸步難行,這就是納粹醞釀了斯大林格勒戰役。

    德軍在莫斯科被密集火力轟走之後,對於全面開戰已是有心無力,於是在1942年7月意圖搶奪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然而達到“砍掉”(斷絕)蘇聯能源補給線,本月中旬,納粹“B”集團軍到達頓河曲部,很快往斯大林格勒方向推進,隨後戰鬥打響,也就是(1942年7月17至次年2月2日),共戰鬥天數(為200天),納粹軍隊(為200萬人),蘇聯紅軍(為300萬人),納粹指揮官(為希特勒、曼施坦因、保盧斯),蘇聯指揮官(為葉廖緬科、羅科索夫斯基、崔可夫)。

    (戰爭狂人:希特勒)

    斯大林格勒戰役與其他戰場有分別,這場戰役都是以兒童心智來衡量戰鬥,此話怎講?比如兒童玩耍時爭奪一個微乎其微的東西,進行雙方打架,而且很偏激那種,這樣說要大家知道蘇德戰鬥,為了爭奪一些毫無戰略價值的基建設施,然而兩者殺紅了眼,雙方都付出沉代價,可以說斯大林格勒的街道以雙方陣亡士兵的屍體如堆積如山,這樣形容不過分,或許說斯大林格勒不再是東歐的著名城市,而是被核彈轟過似的,慘不忍睹是肯定的,蘇軍最為危險時刻已失去了百分之八十八的城市面積,就這樣被蘇聯紅軍用無數的生命重新殺到德軍無還手之力,這場戰役蘇德都以傷亡慘重告終,納粹失敗,蘇聯勝利。

    (蘇聯紅軍)

    (納粹軍隊)

    總言之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盟國的轉折點,要是蘇聯紅軍敗陣下來,很可能一蹶不振,二戰還會繼續延長時間,希特勒能否統治全球是很難說,納粹軍隊敗給蘇聯紅軍,原因有幾點,一、戰線太長(北非至歐洲至蘇聯),補給極其困難,包括數年戰爭,很多物資缺乏。二、希特勒本身不在第一戰場上,卻遠端指揮,根本不瞭解氣溫、地形而作出瞎指揮,過分干涉戰場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三、蘇聯天氣令納粹軍隊戰力大打折扣,失敗原因之一,莫斯科戰役是很好的證明,四、納粹指揮官們輕視蘇聯紅軍。二戰蘇聯紅軍付出沉重代價,現時美英要改寫二戰歷史,埋沒蘇聯功績,實在不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錯過了的人就是一輩子。你們錯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