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煦陽光8592
-
2 # 一心向醫
血常規檢查的指標包括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等,透過各項指標的變化,評估身體的健康程度及有無異常現象。白細胞的變化,可以提示有無炎症及細菌病毒感染,血紅蛋白的情況看是否有貧血的情況,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貧血,透過血小板的檢查是檢測是否有其他血液疾病。所以去醫院檢查,抽血常規的意義非常大的。同時我們平時應該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注意多休息不要熬夜,飲食均衡有營養,適當的鍛鍊身體,這樣才能保持健康的體魄。
-
3 # 一柄柳葉刀
以感冒發熱為例,很多時候,在中國的醫療環境下,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發熱不驗——你這啥大夫啊!連血都不化驗就說有病?
發熱驗了無特異——你這啥大夫啊!就知道驗血!
發熱驗了有問題——我說讓驗血吧,你看看!
血常規屬於一種基本的血液檢查,有形細胞和體液共同構成了血液,透過血常規檢查,能夠對人體血液的細胞成分進行檢視,是臨床中最常見的檢驗專案之一,可以反映出人體許多的變化!
感冒發熱雖然是一個再常見不過的疾病,然而,感冒發熱可能只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稱,可能就包括了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也可能會是流感,或是隻是麻疹、流腦、百日咳、猩紅熱等急性傳染病的早期表現而已。
感冒是一個排除性的診斷,只有排除了其他疾病才可以診斷為“感冒”;也是一個馬後炮的診斷,只有等疾病已經康復了才能確診為“感冒”。
因此,簡單的一個“感冒發熱”,根據醫生對病情的不同判斷,很多時候都會開出血常規的檢查,透過血常規中紅細胞、白細胞、淋巴細胞等形態和數量的變化分析,對疾病進行檢查,是醫生診斷某種病情經常用到的輔助手段。
最重要血常規是需要動態、連續監測去反映身體變化的,這也就是為啥一些住院病人要多次抽血做血常規的原因啦。
-
4 # 消化內鏡劉醫生
血常規是一項經濟實惠而又非常實用的檢查,三甲醫院收費也就20幾元,而且15分鐘就可以出結果,速度快,透過血常規可以看出有沒有炎症(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有沒有貧血(間接瞭解有沒有消化道出血、缺鐵性貧血、小細胞貧血、正細胞貧血、大細胞貧血、白血病等等),當生病時大部分都有血常規的變化,即使是血常規正常,也有助於醫生作出排他性診斷,總之,檢查雖小,作用挺大,對疾病的診斷不可或缺。
-
5 # 132666226202
血常規是一項經濟實惠而又非常實用的檢查,15分鐘就可以出結果,速度快,透過血常規可以看出有沒有炎症(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有沒有貧血(間接瞭解有沒有消化道出血、缺鐵性貧血、小細胞貧血、正細胞貧血、大細胞貧血、白血病等等),當生病時大部分都有血常規的變化,即使是血常規正常,也有助於醫生作出排他性診斷,總之,檢查雖小,作用挺大,對疾病的診斷不可或缺。
-
6 # 定志丸
醫院不是醫生說了算,是相信儀器檢查出來的結果,是證據,是看得見的科學。分子都看得清楚,病毒
-
7 # 巴中往事
大家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常常會遇到抽血檢查,那麼為什麼醫生要開抽血檢查呢?到底是硬性規定,還是隱性消費,這裡到底有何種“說法”呢?下面就為您解答一下。
其實抽血檢查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我們常說的抽血檢查包括的專案和內容太多,常見的比如有:血常規、肝腎功能、心肌酶、C-反應蛋白、血糖血脂、血澱粉酶等。因此,我們需要先明白一個概念,去醫院抽血,就是抽血化驗,而通常所說的驗血,在醫學上屬於實驗診斷學,它是應用物理、化學、生物、生化、免疫、遺傳等技術和方法,對人體血液進行檢驗,以獲取疾病原因、病理變化、器官功能狀態等資料,協助疾病診斷、病情觀察和療效判斷的學科,驗血只是實驗診斷學學科裡面的一部分。
由於血液是體內最活躍的成分,血液不斷在全身迴圈,流經身體各個重要器官,滲透到各組織中,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所以血液是反映體內機能、健康狀況最常用的和敏感的標本,因而臨床上抽血檢查幾乎必不可少,抽血檢查是輔助醫生診斷疾病的重要手段。
此外,現代醫學是一門循證醫學,又稱實證醫學,是遵循證據的醫學,其核心是在臨床診療中,對病人的診治以客觀的科學依據為證據,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證據,並結合醫生本人的臨床經驗,同時考慮到病人的願望,將上述三者綜合考慮,制定每個病人的具體診療護理措施。
驗血就是醫生獲取這種“客觀依據”最普遍手段之一。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讀者想說:咱們中醫一直以來不是都不用抽血檢查麼?對此小海只想說一句:時代的進步,必然會產生新事物,雖說中醫有自己的完整的診斷、治療體系,但有現代醫學檢查結果作為重要的參考,這對於診療來說難道不是百益而無一害麼。
比如一個簡單的血常規,裡面包含了血紅細胞數量、紅細胞比容、白細胞數量和比例、血紅蛋白含量等資料,這些資料都不是靠肉眼能看到的,但卻對評判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方面有巨大的價值。每一種血液檢查所得的資料,都反應著機體的狀態。
對於住院病人,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心電圖、B超和X線等5項是屬於一份病例是否完整和合格的最基本檢查專案。
醫生在接診病人之後,透過問診和體格檢查,會初步對來就診的患者做出一個基本的診斷,但這個診斷是主觀的,自己內心所想。而醫學是一門講究證據的學科,心中哪怕有了答案也應該透過證據進行確認和證明,這就涉及到許多客觀的手段,比如抽血檢查,比如心電圖、B超和X線。同時臨床上有許多疾病症狀是非常相似的,但是抽血檢查的資料上有巨大的差別。當醫生難以在第一時間做出區別判斷疾病時,就更需要透過檢查去區分和確診。
畢竟,醫生是人,不是神。
還有些病人可能不解:為什麼這次手術前我還需要重新驗血,而不是直接用我上一次看病的驗血報告呢?
小海想說的是:這是由人的身體不斷變化決定的。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衰老死亡,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上次身體沒事不等於現在沒事。為什麼要這樣呢,其實就像人每天都要吃飯一樣,不能說今天吃了明天就可以不吃了!抽血檢查裡的每項化驗都是針對患者疾病實施的,並不是每個患者化驗都是相同的,但大部分都會有一兩項一樣的,比如血常規和尿常規,這兩個化驗不貴,但能確診或者排除身體所處的狀態。而外科患者一般都要查凝血象,為了瞭解患者的凝血狀態,適不適合手術,如果太差需要術前調整,防止手術時出血不止!
另外,需要特別註明一點:不同科室查的化驗不完全相同,同一科室的患者得不同疾病檢查專案也不同。比如神經內科患者,腦梗塞和腦炎的患者檢查專案就不完全相同,前者要查同型半光氨酸,後者要查腦脊液!
當然,如果一個醫生濫用抽血檢查,那肯定是不合適的。比如一個小兒普通感冒來診,病情簡單,診斷沒有太多難度,卻開具甲狀腺功能、澱粉酶、神經肌電圖和CT等非必要檢查,那麼就屬於過度檢查了。
醫學遠比科學複雜,醫學存在著未知風險,希望我們且行且珍惜。
-
8 # 三秦醫者
血常規是最基礎的檢查,實用而且很便宜。三甲醫院也不過20幾元,15分鐘左右出結果,可以看出
1:有沒有炎症(是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
2:有沒有貧血(間接估計有無消化道出血、缺鐵性貧血、小細胞貧血、正細胞貧血、大細胞貧血、白血病等)。
3:血小板有無問題,間接瞭解凝血情況。
大部分人血常規的輕微變化,及時可以看出很多問題。作用很大,對疾病的診斷不可缺少。@快問中醫
-
9 # 康復科張小胖醫生
血常規、尿常規、糞便常規,合稱“三大常規”是住院病人必查的專案。
血常規反應血液的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能反應血液的最基本情況,而且變化很快。
-
10 # 鹿城達人
看病查三大常規即血,尿,便常規是最廉價,最快速,資訊量最大的基礎檢查。其中以血常規最為重要。血常規內容包括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計數測定。1.血紅蛋白(Hb)低於110g/L稱為貧血,依據紅細胞的形態又可分為小細胞,大細胞,正常細胞性貧血,各自原因及治療方法不同。2.白細胞(WBC)正常值為4.0一10X10(9次方)。一般病毒感染白細胞4.0或更低,細菌感染白細胞升高大於l0,伴中性粒細胞比值升高,此項即可為醫生開抗生素提供依據。白細胞低於2.0則為白細胞減少症或粒細胞缺乏症,多見於腫瘤化療後或服解熱止痛劑,氯黴素等引起,極易引起重症感染或敗血症,需立即進行升白治療。偶爾白細胞計數可達數萬至幾十萬,且形態化驗機器不能識別,人工鏡檢發現幼稚細胞,這就是白血病,有時就是從發熱誤認為感冒的病人中篩選出來。嗜酸性白細胞升高多見於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減低見於傷寒病。3.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低於100(舊值10萬),則為血小板減少症,低於50(5萬)則有出血的可能,尤其是顱內出血可致人死亡。常見於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症,消耗性血小板減少,脾功能亢進,紅斑狼瘡等。需要住院治療。綜以上述化驗血常規是何等重要。
-
11 # 小豬康復之路
這些檢查出來的資料又和我們的疾病有什麼聯絡?血糖問題和貧血症幾乎成為了青年人的通病之一。人體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透過血液中的細胞數量來反映的。
-
12 # 齊大夫醫學說
動不動就被檢查血常規是大家不瞭解情況而形成的固有印象
就像大家坐車過安檢一樣,明明知道自己沒有帶易燃易爆物品,可還是得接受檢查,因為你說你沒帶,安檢人員可不知道,只通過詢問是很難準確發現問題的,所以必須安檢,他要保證每個人是安全的。
看病也是這樣,你說你沒事兒不用查,可你知道自己真的沒事兒嗎?醫生也不知道你有事兒沒,透過病史的詢問,醫生覺得你可能需要檢查一下了,於是就開了相關的檢查,如血常規,因為如果因為沒檢查漏診了,病人肯定鬧的不像話了,儘管檢查如此普遍,漏診現象也經常存在,因為人體的複雜性、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化,都是不能透過常規檢查和醫生的經驗思維就能完全避免掉的。
血常規為什麼查的這麼普遍?從名字中就能看出來,血常規,血液的常規化驗。什麼叫常規化驗?就是最基本的化驗,血液的基本組成而已。血液的基本組成是什麼: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其中這白細胞還有各種粒細胞、淋巴細胞的分類和分型,紅細胞又有各種佔比、穩定性等問題。除了血常規以外,還有糞常規、尿常規、胸水常規、腦脊液常規等等,這些常規檢查的特點就是簡單、便宜、方便,並且能快速的定位發現問題。
血常規能看出什麼問題?血常規之所以普遍,是因為我們得的90%以上的疾病都跟血常規有關,比如各種炎症感染:上感、發熱、支氣管炎、肺炎、闌尾炎、膽囊炎、腸炎、腎盂腎炎、膀胱炎、乳腺炎等等,全身的各種炎症,都與血常規有關,因為這些疾病會帶來血常規白細胞的變化。
另外,如白血病、貧血等其他血液系統自相關疾病,都是一張小小的血常規就能發現甚至確診。尤其是像貧血這種女性比較普遍的疾病,一個十幾塊錢的血常規就能診斷了,簡單方便。所以血常規就成了首當其衝的檢查了。
總結:血常規查的很普遍不是因為醫生的習慣問題,而是太多疾病都需要這個參考,就像汽車的麥弗遜懸架,又便宜又好用,上到保時捷法拉利,下到五菱宏光小三輪,大家都在用,很普遍。
-
13 # 追夢0076
血常規是一項廉價、耗時短,而且每個醫院都能過做的檢查,它反映的資訊量較大。1:能夠對疾病起到一個輔助診斷作用,以及瞭解患者凝血功能等。2:此外血常規還可以用於用藥的指導。減量及停藥,一項血常規可能就排除了很多疾病,因為臨床上疾病症狀大多無特異性,只能透過實驗室檢查來確定.。3:首先查血常規也可以避免後期一些檢查的浪費,也可以。4先查血常規也可以大致排除一些傳染病,起到早發現,早隔離作用。5:血常規中含有較多專案,如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網織紅細胞等等每一項增高或減低都能反映一定的問題。舉個例子。例1:平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感冒(我們臨床上稱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我們根據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可診斷,如若為病毒感染白細胞會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升高,若為細菌感染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兩者增多而且出現核左移現象,這樣診斷更明確,對症下藥,節省了人力和財力。例2:比如遇到頭暈患者,查血常規可以判斷他是否有貧血及種類。
-
14 # Zunenice
降藥比。現在動不動就是各種檢查,不相關的也全部都檢查,檢查費可不便宜。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看不起病的原因,以前沒有這個那個檢查,要便宜好多。
-
15 # 小賴書記
大家都知道,人體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透過血液中的細胞數量來反映的。而對於現在都市中許多年輕人都有不愛吃早飯的這個毛病,所以血糖問題和貧血症幾乎成為了青年人的通病之一。而針對這些貧血的營養不良的青年人來說,在給他們做檢查的時候就會發現紅細胞數量明顯較少。
其實像抽血這樣的檢查是最簡單卻又最高效的,人身體的很多狀況都可以透過血液的情況表現出來。首先最容易看出來的疾病就是貧血了,在血常規的檢查中會有測量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資料,如果這兩欄的資料都大大的低於了正常水平,我們就可以判斷這個人是患有貧血症了。所以,這些人就應該在日常的飲食生活中多吃一些補鐵的東西,這樣可以幫助血紅細胞造血,可以緩解貧血的症狀。
另外,從血常規的檢查中我們也可以判斷這個人是否感冒以及感冒的原因。患感冒的人血液中白細胞、淋巴細胞等數量都會和正常值有著一定的差異,像那種由於炎症而引發的感冒,通常患者體內白細胞的數量會大幅度的增加,而如果是病毒性的感冒人體內中性粒細胞的數目則不會有過大的變化,不過淋巴細胞的數目就會有較大的升高。像這一類人就應該多喝水,利用自身的免疫迴圈系統把病毒細菌排出體外,不過實在太嚴重的話還是需要進行藥物治療的。
-
16 # Soaring
血常規——最基本的血液檢驗
血常規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醫生也是肉眼凡胎,看不透人體內部的疾病變化。但是,醫生可以透過患者血液的變化來推測這些看不透的變化。
血液由流動液體和血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
血液有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
紅細胞——搬運工。俗稱紅血球,是含有血紅蛋白,可以向身體各種組織運送氧氣並運走二氧化氮的血細胞
白細胞——守衛者。俗稱白血球,是防衛細胞,可以吞噬殺傷各種病原體和壞死組織碎片
血小板——修補匠。俗稱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可以彙集凝固,封堵血管破損,是血液自我防漏保護的血細胞。
血常規就是透過觀察這三類血細胞數量變化及形態,簡介判斷疾病的檢查,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在指標中,基本可以分為三類資料
計數、比例——分別計算單位體積血液中的血細胞數量、在此類血細胞中所佔比例。
壓積、平均體積——分別代表經過離心機離心以後某種血細胞佔總血液體積的百分比、某種血細胞的平均體積大小。
分佈寬度——可以理解為某種血細胞的大小均一程度,分佈寬度越小說明某一血細胞體積越均等,分佈寬度越高說明血細胞大小差異越大。
血常規-報告
1、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3.5~5.5,單位:1012 /L)
大於正常值
說明血液中紅細胞增多,一般可能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有關,高原地居民的紅細胞計數普遍高於平原、低地居民。
小於正常值
可能提示有貧血,出血的問題,白血病患者可能有紅細胞計數低的情況。
2、紅細胞壓積(HCT) (正常:40~48,單位:%)
大於正常值
提示患有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脫水、大面積燒傷等。
小於正常值
提示貧血,出血。白血病可能導致紅細胞壓積降低。
3、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正常:80~97,單位:fL)
大於正常值
提示營養不良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獲得性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再生之後、甲狀腺功能低下。
小於正常值
提示小細胞低色素貧血、全身性溶血性貧血。
4、紅細胞分佈寬度 (正常:11~14.5,單位:%)
大於正常值
可能和貧血有關。
小於正常值
一般沒什麼特別意義。
5、血紅蛋白濃度(HGB) (正常:120~160,單位:g/L)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司職氧氣和二氧化碳搬運的重要蛋白質,一般血常規會單獨檢測血紅蛋白。
大於正常值
提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等。
小於正常值
提示貧血,出血,白血病。
6、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 (正常:26.5~33.5,單位:pg)
大於正常值
提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小於正常值
提示貧血,出血。
7、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正常:300~360,單位:g/L)
大於正常值
提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小於正常值
提示貧血,出血。
8、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4~10,單位:109/L)
大於正常值
常見於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小於正常值
白細胞減少症,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化療藥物等引起骨髓抑制,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9、單核細胞計數(MONO) (正常:0.3~0.8,單位:109/L)
大於正常值
見於某些細菌感染、單核細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急性傳染病恢復期等。
小於正常值
無重要臨床意義。
10、單核細胞比例(MONO%) (正常:4~10,單位:%)
大於正常值
見於某些細菌感染、單核細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急性傳染病恢復期等。
小於正常值
無重要臨床意義。
11、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 (正常:1.2~6.8,單位:109/L)
大於正常值
見於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或血細胞破壞、敗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小於正常值
見於傷寒、副傷寒、病毒性感染、瘧疾、粒細胞缺乏症、化學藥物中毒、X線和放射線照射、抗癌藥物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
12、中性粒細胞比例(NEUT%)( 正常:43~76,單位:%)
大於正常值
見於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或血細胞破壞、敗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小於正常值
見於傷寒、副傷寒、病毒性感染、瘧疾、粒細胞缺乏症、化學藥物中毒、X線和放射線照射、抗癌藥物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
13、淋巴細胞計數(LY) (正常:0.8~4.0,單位:109/L)
大於正常值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小於正常值
免疫缺陷、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後。
14、淋巴細胞比值(LY%) (正常:17~48,單位:%)
大於正常值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小於正常值
免疫缺陷、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後。
15、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100~300,單位:109/L)
大於正常值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骨髓纖維化,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後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後。
小於正常值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化療藥等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16、血小板體積分佈寬度(PDW) (正常:9~18,單位:%)
大於正常值
血小板體積大小懸殊不均衡。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化療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綜合徵、血栓性疾病等。
小於正常值
提示血小板減少。
17、平均血小板體積(MPV) (正常:7.4~12.5,單位:fL)
大於正常值
骨髓纖維化、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狀態。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綜合症、鐮刀細胞性貧血等。也可能與骨髓造血功能開始恢復有關。
小於正常值
脾亢、化療後、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等。
-
17 # 面板科潘衛利教授
因為人體是一個整體,而常規常規就是最方便,最便宜的能夠反映一點全身情況的指標。可以給醫生判斷疾病的性質和嚴重度提供稍微多一點點的資訊。
-
18 # 健康界
千萬不要小看血常規,小小的血常規,但是其作用卻不小。
心內科,用藥前得看感染指標如何,那麼就是白細胞,要看有無貧血,看血紅蛋白,要看血小板低不低。
觀察的指標不同,那麼就具體說說:
1、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增高多見於缺氧、燒傷、失水、紅細胞增多;減少多見於貧血、失血等情況。
2、血小板:
血小板增多見於感染、失血、溶血、脾切除術後、血小板增多症;而減少見於脾亢、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
3、血沉:
增高見於炎症、風溼、結核;減少見於肝損害、脫水等。
4、白細胞:
白細胞增多可見於感染、出血、白血病、中毒;減少則見於病毒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亢等。
5、淋巴細胞:
增多見於傳染病、過敏、貧血、血液病等;減少見於化療、免疫缺陷、尿毒症等。
6、單核鉅細胞:
增多見於感染、血液病、膠原病等。
7、嗜酸性粒細胞:
增多見於過敏、寄生蟲;減少見於手術、燒傷、應用大量激素;
8、嗜鹼性粒細胞:
增多見於血液病、脾切除、骨髓纖維化等。
其實這些遠遠不夠,只是我們最常觀察的幾個指標,因為臨床疾病環環相扣,不止單一一個數據可以完全詮釋,醫學本就是經驗科學,一個病例、一個數字、一個症狀、一個結果,可能就完全不同。所以,在醫院看病,醫生都會先化驗一個小小的血常規,能反應大問題!
血常規也是一個客觀證據,比如您感冒分都是病毒感染,抽血也沒有用處。可是我們不得不抽血留一個客觀證據。血常規可以顯示白細胞不高,這是客觀的,而不能說醫生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
只有白紙黑字這種客觀證據,在關鍵時刻才能給您和我一個交代,免得大家不好看。
更何況誰也不能百分百保證感冒發燒就一定是病毒感染,只有排除血常規異常,排除細菌感染,我們才能考慮病毒感染!
-
19 # 新世紀成人全科王靜
血常規是醫院最常應用的一個檢驗專案之一,為什麼動不動要查血常規呢,作為醫生,我認為有一下幾個理由:
1.方便、快速。如果單獨一個血常規,只需要扎個指尖血,用毛細玻璃管吸取非常少量的一點血液就可以滿足臨床需要,而且,一般半小時之內出結果。
2.獲取大量資訊。血常規的專案比較多:
逐一分析,血常規能提示什麼資訊:
有沒有感染,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不管哪個部位的感染,很多時候血常規會出現白血病、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的改變。藉此幫助醫生判斷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有時候血常規還有結合C反應蛋白一起幫助評估。
有沒有貧血,是哪種型別的貧血。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提示存在不存在貧血。紅細胞體積、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可以幫助判斷是大細胞還是小細胞貧血,醫生可以決定下一步怎麼檢查。
血小板數量有無異常。血小板的減少對於一些出血性疾病有判斷價值。很多時候血小板升高跟感染、腫瘤、血液濃縮這些情況有關。
血液系統疾病的篩查。一部分血液系統疾病,或者是血液系統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的異常。還有一些面板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現身上出血點及時做個血常規可以進行初步的篩查。
3.疑難雜症的排查。我在門診還遇到過來看病的患者:醫生,我最近哪裡都難受。醫生:具體是怎麼難受法?哪個部位?是疼痛、脹還是其他不舒服。患者:全身都不舒服,也不疼、也不癢,就是說不好。遇到這種情況,我首先也是會給患者查常規,再問問既往有沒有疾病,近期有沒有服用什麼藥物。至少血常規能提供一些線索。
綜上所述,血常規在臨床上是一項方便又非常具有診斷價值的檢驗。
-
20 # 世間的旅行
現實告訴你,第一醫生只會根據資料去看病,就算出錯有資料在那裡。第二驗血是因為醫院也要營業,也要養員工。總之就多多益善嘛。就拿以前的感冒發燒去門診也要個三十到50塊錢。現在去醫院的話就是300~500醫藥費。就單純的是普通感冒,可以說明現在醫學雖然說發達,但是醫生的話根本就沒有什麼醫術可言!
回覆列表
因為血液是流動的組織體液,併為各器官組織提供營養供給,血液成份異常反映器官組織的變化,器官組織變化也會引起血液成份的變化,這樣有助於醫生診斷病情,對症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