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包山種樹
-
22 # 小尋製作
歷史上,除了朱元璋,還有那個皇帝是平民出身?
必須當屬對我們影響極大的大漢朝開國君主劉邦是也!劉邦主上是有點勢力的可到他這一代已經成為平民!我們來看看漢書記載。
《漢書》記載
劉邦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釋放刑徒,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義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投奔名將項梁,任碭郡長,受封為武安侯,統領碭郡兵馬。率軍進駐灞上,接受秦王子嬰投降,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鴻門宴之後,受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及漢中一帶。能夠知人善任,注意虛心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積極整合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擊殺西楚霸王項羽,贏得楚漢之爭,統一天下。即位於定陶汜水之陽,後來定都長安,建立西漢。陸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建章立制,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兵員歸家,豁免徭役,重農抑商,恢復社會經濟,穩定統治秩序。安撫人民生活,奠定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外和親匈奴,開放邊境關市,積極緩和漢匈關係。
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長陵。毛主席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
23 # 大頭微記錄
平民出生的皇帝除朱元璋外,當屬沛公“劉邦”!據史料記載,劉邦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釋放刑徒,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義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從此開始了西漢王朝!
-
24 # 若水話文史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成為皇帝的平民裡除了朱元璋,便只有那建立了大漢朝400多年基業的漢高祖劉邦了。
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沛郡豐邑人。他是從一個“草根”逆襲成為了一代開國皇帝。而在整個過程中,劉邦的身份也經歷了三次明顯的轉變。
(1)芒碭山的逃犯轉變為沛縣的沛公
在秦末年代,由於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掀起了一場全國性的農民起義。而在這之中的沛縣縣令很受觸動,想要從秦國的基層縣令變成起義軍的領袖來保全自己,遂招來蕭何、曹參二人商議,其二人建議縣令招一個外逃且落草為寇並有一定人馬的人,把其隊伍收編,增加成功的機率,而這個人便是劉邦。
因為在此之前劉邦作為泗水亭長奉命押送一批刑徒至驪山時,途中有十幾人逃跑,且已經過了押送期限,劉邦自知就算到達驪山也難逃一死,便索性把所有的刑徒都放走了,而自己帶著願意跟隨他的刑徒逃跑了,成為一個逃犯,就這樣,劉邦便在芒碭山落草為寇。
而此時,劉邦受縣令招募回到沛縣時,縣令因害怕控制不了劉邦的人馬反悔了,並關閉城門,同時想要殺掉蕭曹二人,二人得知訊息逃走投靠劉邦並把訊息告知劉邦,劉邦聯合百姓殺了縣令,自己做了沛縣的縣令,也就是沛公,這便是他第一次的身份轉變。
(2)沛公轉變為漢王
劉邦成為沛公後,當時的情形對他並非有利。其一便是陳勝吳廣起義的失敗,這對於所有的反秦起義軍來說都是一個大的挫折;其二是豐邑的失守。
劉邦起兵後立豐邑為自己的根據地,在他出兵攻打秦軍時,派手下雍齒(?—前192年)守豐邑。但是雍齒投靠了魏國(六國貴族後裔),背叛了劉邦。
豐邑的失守迫使劉邦加入大的起義軍團裡,因此劉邦投靠了項梁,並在項梁的資助下收復豐邑。而劉邦投靠項梁軍團是他在起義後做的最關鍵的一步,也為他後期與項羽對峙,成為漢王奠定了基礎。
為了增加項梁軍隊的號召力,項梁找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立為楚王,亦稱楚懷王。這一舉動在後期對劉邦又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但對項羽來說卻是一種制約。
項梁戰死後,楚王熊心從盱眙感到彭城,封劉邦為一方義軍的首領,管理碭縣,並任命其為西征元帥,而項羽則北伐,且約定誰先入關中邊做關中王。
西征軍劉邦先於項羽兩個月到達關中,但由於兵力懸殊,項羽自封“西楚霸王”,並分封了十八路諸侯,而劉邦也被迫退至漢中,封為“漢王”,這便是劉邦的第二個轉變。
(3)漢王轉變為高祖皇帝
被封為漢王的劉邦先入關中卻只能做漢王,他豈能甘心?
劉邦在漢二年四月到達漢中,僅用四月的時間,八月份便打回了關中,這其中便有非常著名的事件,“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當時項羽為救趙與入關而進行的大分封,看似天下太平,但其實部分勢力因對分封不滿而蠢蠢欲動,這也導致了齊、梁、趙地大亂,同時還要面對奪得關中的劉邦,面對這幾方的勢力,項羽很顯然只能顧此失彼,這便是當時大分封留下的弊端。
在整個的楚漢爭霸中,最終以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建立漢朝江山而結束。
而在這整個過程中,劉邦能獲得成功,其一便是,韜光養晦,簡明法紀,取信天下。劉邦本是一個愛財愛色之人,但在後來攻入咸陽後,雖羨慕秦宮的奢華,但他卻能控制自己的私慾,退出宮內,並約法三章,取信於民。反之,項羽佔領劉邦打下的咸陽,焚秦宮,毀阿房,搶婦女,掠財寶,逐漸失去民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二,用人為才,不拘一格,決策得當。劉邦用人從不論身份名聲,只要有才均可以讓其在最大限度的展其才,用人之長,容人之短。帳內人才濟濟,大將韓信,謀士張良,相國蕭何等等,並且能夠採納意見,迅速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而項羽則優柔寡斷,不懂知人善任,並氣走了亞父范增,眾叛親離。
其三,顧全大局,審時度勢,能屈能伸。劉邦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理性的思考,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劉邦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與項羽交戰時,自知不敵,立馬議和,協議分食天下。兵敗時,蓄積力量,東山再起。兵勝時,趁勝追擊,斬草除根。
總而言之,一個成大事之人,必然是一個知人善用,不拘小節,百折不撓且得道多助的人,而劉邦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的成功也是必然的。
-
25 # 付貴寶1
從奴隸到皇帝歷史上,除了朱元璋外,還有淪為奴隸的石勒,經過艱苦卓越的努力奮鬥,最終當上了皇帝
石勒(原名匐勒,後趙明帝,274年一333年8月17日),字世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縣)羯胡族人,是後趙的開國君主。世界歷史上從奴隸到皇帝的唯一一人。
五胡十六國時期,石勒初期投靠漢國君主劉淵,後與漢主決裂,率軍獨立。同年十一月,石勒即位稱趙王,改元稱趙王元年,以襄國(今河北刑臺)為都城,史稱後趙。
十六國時期——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華北期間的時期,當時南方則為東晉時期。
夏曾佑認為類亞州西境諸族人而非匈奴人;
王國維認為是附屬於匈奴隨之入塞的羌渠部後裔;
黃文弼認為與匈奴有關但與匈奴不同屬,似來自西域;
呂思勉、錢穆認為與羌族有關;
陳寅恪、姚薇元、王青認為屬西域月氏胡;
譚其驤認為來自中亞的石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
唐長儒認為西域胡佔較大比重的雜胡;
陳可畏認為來自呼揭國遺民。
各種說法並存,還各有憑證。羯人高鼻樑,眼睛深遂。信奉襖教(即拜火教,看來他們和波斯有些淵源)。
晉書記載,石勒出生的時候,紅光滿室。石勒的祖先是匈奴別部羌渠部落後裔,祖父和父親都曾為部落小頭目。
石勒小時侯家境不錯,童年生活的無憂無慮。好景不長,家道衰落。為了維持生計,和同鄉到落陽做小賣買。
常年在外闖蕩,石勒學習了很多有用的知識。石勒的膽識非常過人,騎馬和射箭都超出常人。許多事情都做得很好。
由於石勒父親是部落小頭目,他經常邦父親管理所部胡人,胡人很喜歡他,很得人心。
石勒曾是郭敬、寧驅的佃客,為他們耕作土地。西晉太安年間(302年一303年),幷州(山西大部及鄰近的河北、內蒙部分地區)發生饑荒,社會動盪不安。
幷州發生饑荒,許多胡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在人人自危的情況下,為了生存,石勒與一同做佃客的胡人逃亡。
在逃亡途中,石勒被幷州刺史司馬騰抓住,被賣到山東蒞平(山東蒞平縣)人師歡家裡當奴隸。
石勒在師歡家起早貪黑的辛勤勞作,非常努力,沒有任何抱怨,認真作事,獲得了師歡的好感,解除了他的奴隸身份。
恢復自由身的石勒,主動投靠了販賣商人汲桑,從此開始發跡。
石勒擅於相馬,召集王陽、夔安等八騎組成了搶掠團伙,後又有郭敖、劉徵等十人前來投奔,號稱“十八騎”。
雖然石勒不識漢字,但其勇猛有力量,善騎射,靠著“十八騎”的力量,再加上有汲桑的庇護,到處搶掠良馬和絲綢珍寶等物品。
永興二年(公元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在山東興兵,向西進攻關中,天下再次大亂。汲桑率領石勒等人,加入了成都王司馬穎部將公師藩的部隊,石勒的名字就是在這個時侯改的。
起初,石勒被委任先鋒大將,率軍去鄴城攻擊平昌公司馬模,沒有成功。石勒和汲桑轉戰各地,招募山澤中的亡命之徒,組成大軍再次殺向鄴城,斬殺了司馬騰。搶掠婦女珍寶而去。
之後沒多久,在晉軍的圍剿下,汲桑戰死了。石勒投靠漢王劉淵,劉淵對他非常重視,308年,己稱帝的劉淵封石勒鎮東大將軍,平晉王。
劉淵此人,雖是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後裔,但卻精通《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史記》、《漢書》的諸子百家,儼然一個漢族通。
309,劉淵在謀士的建議下,乘著西晉空虛之際,派兵攻晉。經過數次交戰,劉淵的漢軍消耗了西晉的有生力量,正當他夢想著一統江山,開創萬世基業時,卻在一年後帶著對世間的眷戀病逝了。
劉淵死後,劉聰稱帝。加封石勒為徵東大將軍。此時,漢政局出現了裂痕,不甘屈居人下的石勒自立為趙王。
以襄國為根據地,經過十年南征北戰,先後消滅了王彌,幽州王浚,幷州劉琨等割據勢力,最終於319年自稱趙王,隨後稱帝。
建國後,石勒實施了多項措施,發展農業生產。在各地設立太學,明經善書的官吏作文學掾,推行儒家教育,並且減租緩刑,嚴懲貪官汙史。
但是不好的是,統治期間採取了胡漢分治,並在戰爭中屠殺了大量漢人。
石勒的後事沒有安排好,導致侄子石虎興兵作亂,並在誅殺石弘和太后程氏後篡位,由此引發後趙大亂,最終被前燕所滅。
石勒在每個郡都設立學官,負責當地的教育工作,並設立地方學校,每郡招收一百五十人,要經過三次考試才能畢業,作為國家後備幹部來培養。為後世的科舉制度奠定了基礎。
成語“鹿死誰手”出自石勒說的如果遇到光武帝劉秀,當共同馳騁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石勒,曾轉戰山西呂梁柳林縣,柤傳他作戰英勇,有拼命三郎之稱。至今該縣留有“三郎堡”地名,為紀念石勒而傳名於世。
身處五胡十六國的亂世之中,建功立業。石勒從奴隸爭取到將領,又晉升趙王,最後建國登上了皇帝位。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上除了朱元璋之外,我認為東漢光武帝劉秀也是平民皇帝,理由主要有三點:
第一、劉秀的身份雖說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九世孫,確實有一絲皇室血脈。但劉秀的皇室成員身份在漢武帝推恩令的稀釋之下,逐代遞減,到他父親那一代時,已經降到縣令級別了。原本還能沾點光,結果劉秀又趕上王莽篡政,建立了新朝,這樣一來,劉氏底層成員的皇室身份就徹底沒啥用了。劉秀九歲時父親去世,他們一家只得回老家去投奔他叔叔,於是劉秀成立地道的平民。
劉秀年輕時種莊稼是一把好手,他哥劉演總是笑話他,說他和劉邦的二哥一樣,只知道種田。由此證明,劉秀當時的確是平民身份,他的先祖劉邦當時好歹還是個基層公務員,做泗水亭亭長,還為朝廷做點事,而劉秀當時完全是莊稼漢,自行解決溫飽問題。
第二、劉秀的成功屬於白手起家的典型,他的天下完全是自己用血汗和智慧打下來的。劉秀在一心務農的時候,全國的起義已經如火如荼,他一開始並沒有加入起義,而是審時度勢,認為機會成熟了才舉起義旗。他剛起義那會,連戰馬都沒有,騎著一頭耕牛戰鬥,被後世譽為“牛背上的皇帝”。以為劉秀作戰勇敢,善於謀略,所以深受將士們擁戴,身邊慢慢的聚集了眾多的英雄豪傑,在他的帶領和指揮下,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先後消滅了赤眉軍和綠林軍的政權,建立了東漢王朝。曾有人評價說 “光武匹夫徒手而得天下,其難有甚於高祖。”足見劉秀當時白手起家之艱難。
第三、後世認為劉秀並非平民的原因是他的皇族血統,有許多人都將他的成就評價為“光武中興”,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劉秀建立的是一個嶄新的完整的新王朝,只是他在高舉義旗之時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建國後又以“漢”為國號。我比較贊成黃留珠教授的說法:“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漢光武帝劉秀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中興之君"與"定鼎帝王"兩項頭銜的皇帝。劉秀的`中興",是重建了一個新的王朝,只不過這個新的王朝仍然沿用了漢的稱謂罷了。”
所以,我認為劉秀也是一位平民皇帝。
圖片選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