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說歹說

    各自的東西區分清楚,不是壞事;老打架,不是好事。我的建議是:如果能弄清打架誰的責任大,揍他;如果分不清責任,倆人一起揍。

  • 2 # 李文彬531

    兩個都是親生兒子,年齡相差肯定也不會大,否則不可能總打架。其因之一年幼尚無完知。其二兩個孩子可能不是同一個人拉扯大的。其三物雖說都相同尚有先後之分。第一種情況略。第二種情況最可怕,思想根源有分歧,也完全看出拉扯孩子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第三種情況也是個好事,總有爭鋒意識,說明上進心強。至於其他可能就太少了。

  • 3 # 展展ya

    雙胞胎的教育確實是一個難題,您的兩個孩子應該年齡相差不大。

    男孩的教育爸爸應該發揮主動性作用,在他們心中中第一個男人能否成為偶像並且自我認同就要看爸爸的教育方式了。

    兩個兒子東西分的很清,媽媽要細心觀察,也許東西分得清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原因是他們在爭奪和佔有愛,將這種家庭存在感投射到物品上,覺得自己得到的東西多,得到的愛就多。

    競爭教育顯然不適合這樣的家庭,建議父母對兩個孩子要平等對待,不要因為誰大誰小就會有誰讓誰的思想。如果生老二的時候老大的二胎創傷沒有做好修復,顯然老大受不了這樣的規則。

    讓兩個孩子覺得父母愛他們一樣多、家庭中公平和諧氛圍是關鍵。

  • 4 # 阿呆電影解說

    我覺得應該去了解下孩子們的想法,問問他們為什麼要打架?為什麼要把各自的東西分得那麼清楚?瞭解好了父母再從中找出那裡不對的地方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

  • 5 # 教育哪有那麼難

    大兒子打小兒子吧?

    這個是正常現象,也是父母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造成的。

    成因是心理安全感缺失造成的。一般父母在小寶寶剛出生時的一兩年內,肯定是比較重視小寶寶的,這無形中就造成了大兒子心理上的妒忌。雖然很多父母嘴上說沒有偏重,但是即使你真是這麼做的,對老大來說他還是會感到自己的愛缺失了。因為原來100%都是自己的,現在即使再平均,也只有50%。解決方法,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正確引導。儘量兩個孩子的年齡相差在四歲以上,這樣老大對父母的依賴感已經不是那麼強了。在準備要二胎時就要開始跟老大做思想工作,比如“給你再添個小弟弟/妹妹陪你玩好不好?”之類。如果孩子不同意,需要家長耐心做工作,讓他覺得這是個好事。當小寶寶出生前也一定要告訴老大,小寶寶出生就是比較脆弱的,需要全家人多照顧,最好讓老大也能參與。小寶在三歲以後就要跟哥哥一視同仁了,不要有明顯的心理偏重。其實兩個兒子好,不用給小寶買衣服了,小時候用哥哥的就行了。

    以上是我的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 6 # 郝峰濤

    孩子打架最大原因在家長不夠公正!孩子的東西歸屬分明,不能爭搶,只能好言相借,否則要追究責任!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四,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謝:

  • 7 # 使用者fir

    多大歲數啊?可以帶他們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安排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些任務,協助對方完成一些事情。讓他們互相幫助。

    主要是在平時生活中,父母要互幫互助,在他們面前顯現出恩愛團結。以身作則。平時要對兩個孩子表現出一樣的好,但是要分出老大老二,讓他們心裡明白有大有小,已是定局,紛爭無用。

  • 8 # 魏先生聊教育

    孩子們打架的最大原因在於父母的不公平!孩子們的物品都有明確的定義。他們無法與之競爭。他們只能互相說好話。否則,他們將被追究責任。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郝峰濤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使高考成為一種新型的科舉考試。我們必須反思教育。

    首先,人才是全科醫學的發展(全面)還是優科的發展(優勢)?

    縱觀歷史,在社會上取得成就的人都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業人士,而不是全才。正是:360個行業產生頂尖學者。每個孩子都有未知的興趣和才能,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結果。他們會選擇“以優勢為中心的發展模式”,即以一個方面為核心來促進相關或相似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的全科醫學發展則磨掉了兒童擁有大量知識的“中心趨勢”,最終將興趣和才能埋沒在一起。

    第二,學習灌輸是“從外向內”還是“從內向外”覺醒?

    我能理解世界各地的父母實施“從外到內”填鴨式教育的良好意圖,但誰能理解孩子們“從內到外”覺醒的願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點知識,七點非知識;三分看,七分看;已知三個研究點,未知七個探索點。三個由教育引導,七個由自我覺醒引導。學習的力量在於引導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而教育只是幫助孩子成長的一種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是“拔苗助長”,但它會延緩和扼殺兒童“由內向外”的覺醒。

    第三,教育是個性化的還是包容性的?

    “因材施教”只是強灌輸的一個幌子。畢竟,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天賦。我們怎麼能談論我們的孩子有什麼天賦呢?只有以包容的態度,兒童才能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地學習,而以寬容的態度,兒童才能培養興趣、找到方向和建立高度。

    第四,高考是一根“指揮棒”。它能從固定系統變成可選系統嗎?

    高考應該打破“外語與數學、藝術與科學”的固定模式,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圍繞自己的優勢學科建構知識。分數可以從高考科目中選出的四個科目中選出“語言、數學、英,政治、歷史、地理、科學、化學、學生、體質、發音、美,等。(全部百分制)”和其他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例如,甲生選擇“生物學和數學”,乙生選擇“生物化學和數學史”來打分。他們可以同時申請清華的相關生物專業,並根據成績錄取。自主選擇制度不僅可以保障高考的公平性,還可以保護兒童天賦的獨立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兒童的童年和未來。

  • 9 # 貓性人yy

    孩子到一定的年齡會對東西歸屬權有一定的認知,認為這就是我的東西別人不可以動。

    首先要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分享,利用一些小遊戲讓兩個孩子體會到分享所帶來的快樂

    其次,給孩子買東西買一份,買之前先講好如果回去不是一起玩的話就不買了,如果說話不算數那就都不要玩,放起來,直到可以一起玩

    第三,經常帶孩子去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 10 # 大小胖紙成長記

    看了問題我想說,如果真的分得很清就不會打架,之所以老是打架就是因為很多東西糾纏不清。所以要麼就是制定一個規則,哪些東西是必須分清的,哪些東西是必須共享的,有了矛盾協商解決,如果動了手,就誰都沒份。我覺得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矛盾來自於沒有事先制定遊戲規則,尤其是孩子,他們是最單純的,父母說的通常他們都會奉為聖旨,但是一旦父母出爾反爾,就會讓孩子變得無所適從。制定規則的時候大家一起參與,之後嚴格執行,遇事相互商量,不起衝突,這對小朋友以後的待人接物也會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 11 # 老邢呀

    我認為之所以打架,就是因為你給他們分得清。孩子興趣愛好轉移很快,並且佔有慾強,你給他分得清,另一個想玩,就要出問題,如果孩子沒有掌握正確的處理方法(家長沒教),那麼打架就是處理問題的最簡便,最原始的一種方法。

    我認為你應該根據用途給他們分開,學習用的,分清,但是可以借用,借用方法要教,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必要技能;日用品有的必須分開,有的不必要分開;玩具不分開,共同使用,共同管理,怎麼使用,怎麼管理孩子小時大人可以參謀,提建議。稍大要求他們自己分工。兩個人就是一個小型社會了,處理好這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等長大了步入社會也會駕輕就熟。

    多看點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靈活運用。兩個孩子長大後更容易融入社會。

    注意一條,別溺愛,別偏愛。小的過了3歲,就開始一律平等。三歲前要照顧大的心理影響

  • 12 # 開心點可心

    可以帶孩子到親朋好友家做客,可以增加孩子的社會經驗,鍛鍊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這一類活動對孩子說來很有益處。但有的孩子在做客時不能和小夥伴友好相處,至使聚會不歡而散,令父母難堪。那麼,應該怎樣指導自己的孩子在做客時與小夥伴相處呢?以下幾點請參考:一、做客前指導孩子。1、向孩子提出要求,明確在外做客時應有的文明禮貌舉止。要讓孩子知道在外面做客,和在家裡做小主人不同,各家的生活習慣和規矩是有區別的,要守規矩懂禮貌,別人家的東西,未經允許不能隨便拿、翻,有些事情不可自作主張。2、給孩子介紹去做客家的情況,特別應介紹對方小夥伴的情況和如何稱呼等基本情況,如對方是哥哥姐姐要尊敬,是弟弟妹妹要愛護。3、指出孩子之間玩耍時的注意點:小客人一定要尊重小主人的意見,要多用商量、徵求的口吻,如:“好不好?”“可以嗎?”“我能玩一會兒嗎?”……並可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徵給予重點強調要求。如孩子平時好強,事先就要告訴孩子與小夥伴玩時要謙和、忍讓;有的孩子較膽小,家長要鼓勵孩子不要害怕,如“大哥哥很喜歡你,我相信你會和他玩得很開心”。二、在做客中指導孩子。做客過程中父母也要關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任隨孩子自己玩,放手不管。可從側面觀察孩子在與小夥伴玩耍中的情況,作一些適當的指點、暗示,幫助孩子矯正一些不適宜的言行舉止。如果小夥伴之間發生了爭吵、矛盾,小問題,可以在大人的提醒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如果發現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對,也可把孩子帶到一邊,慢慢講道理,善意地提出批評,並指導孩子該怎麼做。如需要道歉的話,也應鼓勵孩子勇敢承認錯誤,言歸於好。如果發現錯誤不在自己孩子,並吃了虧,大人也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告訴孩子“你沒有錯,但我們是客人,能謙讓就謙讓。”要真是沒法一起玩,暫時可把孩子帶開。三、做客後及時作出評價。對孩子在做客時與小夥伴相處時的表現要及時地評價,明辨哪些行為是好的,加以肯定;哪些行為不應該,指出為什麼,今後應該怎麼做,讓孩子改有方向。如果孩子的表現實在令人失望,再三告誡也不聽從,也可以取消下次做客機會,並明確告訴孩子“等你知道怎樣做客,怎樣對待小夥伴時,我們才能帶你去,否則主人不會歡迎你的。”帶孩子在外做客,對孩子來說是他們喜歡的活動,這樣的懲罰也可作正面教育的補充手段,相信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 13 # 小熳子

    我兩個孩子也經常打架,吵架。我的方法比較簡單粗暴。

    如果兩個打起來,不管誰對誰錯 都要挨我打。我的想法就是:轉移他們的敵人,因為我一打他們的時候,兩個都會抱團。一起想辦法逃脫我的戒尺。日子久了,他們一打起來動靜大的時候自然怕驚動我。矛盾自然會內部消化掉。

    當然還是有溫柔教育的時候。現在學校每天都會給每個學生推送“朝話”。有感恩父母的、有學會分享的、有學會懂得傾聽別人的心聲的等等。每天早上上完課我都會給他們進行口頭思想品德教育。

    哥哥之前不肯讓妹妹使用他的課桌,現在隨便用,用完幫忙把桌子收拾乾淨就好了;妹妹之前不肯把畫畫筆,橡皮擦借給哥哥。現在也是隨便用。用完放回原處就行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私人物品,不讓別人碰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要教育孩子懂得分享、懂得團結、懂得回饋。

  • 14 # 文可老師

    哈哈,記得有句老話講:兒多母苦。又有老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這些都是老話,但也道出了為人父母的艱辛。

    隨著物質條件的豐裕 ,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一對父母養活兩個孩子也並非什麼難事。但要論起對兩個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年齡差距不大的兩個男孩子的教育,就會有許多父母搖頭嘆息:養育兩個男孩子的父母,實在傷不起。

    性別差異決定了男孩子的好勝心更加強烈

    兒童時期的男孩子,大多比較好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勝心,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如果引導得好,男孩子會在未知的世界裡不斷探索,進而在某個領域精耕勤做,創造奇蹟;倘若不加引導,則有可能滑向不可控制的邊緣,甚至產生暴力傾向,不利於孩子人格的發展。 所以,你的兩個兒子經常打架,可能是對事物的認知不同,又無法用道理去說服對方,只好訴諸於武力解決了,這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大可不必上升到使用暴力的高度,只是男孩子慣常使用的表達自我意見的一種方式而已。但大家的頻率若是太高,則需要引起重視,要引導孩子學會用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並能包容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對方,求同存異。

    規則意識影響著孩子對自我的認知

    一般來說,4-5歲的孩子就已經具備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畫疆為界,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宣告自己的主權和領地。對於男孩子而言,佔有玩具是他們表達自我的及其重要的方式。哪怕只是一本閒置好久的書籍,一旦弟弟擅自拿走,他們也會變得怒不可遏,彷彿對方就是敵人。很多父母非常不解,認為這是孩子的自私、任性的體現,甚至會嚴厲地斥責他,對孩子的行為上綱上線,其實這都是不太理解孩子的心理造成的。

    如何讓兩個孩子和平共處?

    首先,尊重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父母為孩子的物品貼上姓名標籤,讓孩子與物品之間建立歸屬練聯絡,培養孩子對物品的珍視態度,養成對自己負責的意識。

    第二,引導孩子樹立規則意識。一旦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明確,就要引導兩個孩子學會尊重對方的物品擁有權,不可擅自拿走,更不可隨意搶奪、佔有、毀壞。

    第三,引導孩子學會溝通。若孩子對對方的物品有強烈的好奇心,可以讓孩子學會主動與對方溝通,徵得對方同意後再借用;也可以讓孩子拿自己的玩具與對方交換,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第四,培養孩子寬廣的心胸。家長要善於抓住教育時機,對積極迴應、主動讓步的孩子進行肯定與表揚,多講講古代的兄弟相親的故事,讓孩子明白付出有時候比擁有更值得驕傲、更有意義。

    當然,孩子是不同的個體,每一個家庭教育環境和方法也各不相同。關鍵是要根據孩子的個性,進行合理化引導。相信你的孩子們,會相處得更和諧!

  • 15 # 肉包子他爸

    不知道其他家裡有兩個孩子的情況,反正我們家老大跟老二差7歲,老大7年級,老二要上小學,現在在家裡,一個小時左右,老二估計就得哭一氣兒,因為跟他哥鬧彆扭,大家可以想象下街頭的小狗跟大狗情景,小狗汪汪大叫個不停,大狗看上去對小狗是漫不經心的,老二大聲哭完,喊完,冷靜一會又去找他哥哥玩了,每天都是這樣的情景再上演。

    我帶老大居多,老婆帶老二多,要問小傢伙,在家裡面他最愛誰,他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最愛的是他大哥,我也奇怪了,怎麼天天跟哥哥鬧個不停,經常挨他哥收拾的小傢伙,怎麼這麼愛他哥呢,慢慢想,我發現了以下幾點原因:

    1 他哥是能最給他帶來歡笑的(老婆也應該是給小傢伙帶來歡笑最多的,跟他哥並列吧),老大挺有幽默感,而且看得書多,隨便跟他弟弟搞搞怪,就能把他弟弟逗得樂翻天。

    2 他跟他哥聊得話題非常多,從歷史人物,到水滸傳,再到漫威復仇者聯盟,兩個人經常聊得前仰後合的,小傢伙總往他哥房間裡跑,他哥寫作業,他就拿本書安靜的在床上看,等他哥完事再跟他聊或者跟他鬧。

    3 他以他哥為榜樣,他哥愛打籃球,小傢伙每天在家裡打兒童筐的籃球,苦練投籃,扣籃,疫情的前一段時間,沒法出門,天天在家打球得渾身是汗;他哥愛彈吉他,他也堅持上尤可裡裡,撥絃太用力小手指都起了大水泡,特讓人心疼,養了幾天手好了就接著上課學,一點不含糊。

    兩個小傢伙可以相互打鬧,這個不好管,畢竟都是孩子,但是他們兩個兄弟是否相互關愛,一方面是家長的教育,再一方面兩個人身上是否有值得對方相互學習,共同愛護的東西,是否相互吸引都是蠻重要的。

  • 16 # 天海160317477

    這是好事,這叫親兄弟明算賬,將來分家過日子,養老人,都清楚明白,過的明白不糊塗,家裡老人作為父母該高興,不過也要認真教導孩子走正路,將來有出息

  • 17 # 芊芊和你一起學習育兒

    我是這樣和他們做的,先問什麼原因,然後看事情重不重大,一般情況自己解決。解決不合理大人才出來處理,打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 18 # 李玫瑾教授育兒分享

    作品裡有關於關於二胎降臨該怎麼教育孩子的,感興趣可以去聽聽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的建議。當二胎降臨時有東西需要分時你把決定權交給大的,讓大寶來決定怎麼分。二胎降臨對大寶不能冷落,教育好大寶,大寶有愛也會對二寶好,當你讓大寶去分時我相信他不會不給弟弟妹妹的,而從小在一個互愛的家庭教育里長大的孩子,二寶也一定乖巧懂事,和大寶關係融洽的。多要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長大有一個伴,可如果父母從小不好好引導長大也不會親,說不定還互相傷害,那如果這樣還不如只要一個孩子呢?可如果教育不當,一個孩子就一定能事事如意嗎?https://m.ixigua.com/group/6818135852812599808/?app=video_article&timestamp=1589077258&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開啟連結可以聽聽教授的意見。

  • 19 # 工程車超能英雄

    其實小孩吵吵鬧鬧打架是正常的,不過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向爸媽表達情緒,比如他們不開心了,對爸爸媽媽生氣了,可以和爸媽說出自己的情緒(家長也要注意,在孩子表達生氣的情緒的時候,也不要立刻否認或者批評孩子哦)。 要給孩子製造一個安全地表達情緒的環境和空間,讓他們知道,我用“溫和”的態度表達不滿,也是可以達到效果的,並不需要暴力。

  • 20 # 安爸

    分兩個方面來看:

    從正面來開,兩個孩子都很有自己的物權意識,哪怕是親兄弟也會明算賬,這個也算是一個優點,家長只要好好引導,不產生爭鬥,這種情況並未大礙;

    從另一方面來看,感覺提問者擔憂親兄弟不夠團結,彼此分得太清,不像一家人;這樣的話,提問的家長先自省,看看自己是否有意無意向孩子傳達了這種界限分明的思想,或者對兩個兒子的關心有沒有明顯的不均衡。

    建議:從一些小的嘗試開始,比如雙方各拿一些小的物件進行交換,願意交換後,再進一步擴大,兩個人一起共享一件物品;最重要的是,要讓兩兄弟知道,爸爸媽媽是他們共享的,爸爸媽媽也是同時愛他們兩個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媳怎麼治婆婆裝可憐裝委屈裝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