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作清心
-
2 # 繭破
我說,閱讀不是以數量取勝的,感受最重要。讀多少書內容都會忘,留下的是體會、是感受。沒有感受,跟掃描器沒區別。
隨口說完,我自己倒反覆回味自己說的這句話,覺得還真蠻有道理的,的確是這樣。且不說我們讀過的書,就是我們高中三年學的數理化文史政,現在還記得的就連百分之一都不到了吧。想起高考備戰的時候,我跟同桌的桌子上立著高高的一沓小山一樣的課本,地下還放著兩個大紙箱,裝滿各種參考書,試卷,每天恨不得把這些書本里的內容都刻印到腦袋裡。可是到了現在,還留在記憶中的有多少呢?
我很讚同馬東在《奇葩說》辯論“高學歷女生當全職太太是浪費嗎”那一集裡面,總結髮言時說的:“當你完成教育過程,把所學的全忘了的時候,剩下的,是教育成果。你今天還記得你所學專業所教你的那些東西嗎,但你“記得”很多教育成果。你今天成為你,是那個成果在起作用。從這點上說,受教育這件事,沒那麼嚴重。別把它當成你人生唯一的出口和一條路。”
他的這個說法提出了兩個挺有意思的觀點:
一、“讀書”這件事也並沒那麼嚴重。別把讀書上升到一個“提升Bi格”的高度,也別把讀書這個行為看得很高尚,讀很多書的人只說明他\她讀了很多書,並不說明他\她就高人一等了,就跟普通人不一樣了。讀書不能裝A,不讀書也並不可恥,關鍵在於人怎麼看待自己。人可以透過讀書增長見識,可人也同樣可以透過行萬里路增長見識。怎麼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了呢?讀書高不高,在於人的思考,而不是“掃描”書本的數量。
二、“教育”不是實打實的你能背出多少條物理定律,記得多少名言金句,它是潛移默化之中的,深入人的骨髓,化有形於無形之中的一種深刻的影響。就像武俠小說中的,修煉武功的終極境界,就是把先前學的所有招式全都忘記。學到最後,一切知識於你都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甚至你都不覺得自己曾經特意“學”過,那麼你就是學成了。
社會輿論有一種“讀書無用”論,認為人為何讀那麼多書,到頭來生活中都根本用不上幾本那些書裡的知識,何必浪費時間。這個觀點只看到表面,而沒看到讀書本質的作用。讀書的過程是鍛鍊思維的過程,人的肌肉需要鍛鍊,大腦也一樣需要鍛鍊。在持續的閱讀狀態中大腦持續思考,保持靈敏,你會覺得你的腦子越來越好用。
我一直很敬佩我的奶奶,雖然她的全部學歷只有小學四年級,所學的只足夠應付日常生活,可她一生之中讀過許多經典武俠著作——金庸的古龍的,各種野史、故事書,以前還大部分是繁體字書籍。不僅讀了,還能繪聲繪色地像以前的說書人一樣把書裡的故事一個個講給我聽,從我記事起到現在,無論我什麼時候聽她講那些故事,都依然覺得像第一次聽時那麼生動有趣。那是......屬於她們那個時代的浪漫。
為什麼讀書?因為讀書有趣,因為讀書能隔空、隔時代窺探到另一些人的生活。對於我奶奶來說,讀過多少本書不重要,故事都留在她的心裡了。
書是人寫的,也是寫給人讀的。當你在讀一本書,你在讀另一個人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那個人的思想會與你自己的思想產生碰撞的火花,這些碰撞引發你的思考,而後你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所以其實書裡的內容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在閱讀中的思考和體會。
我們常說,讀書,要讀好書。什麼是好?能引導你進入獨立思考的,能讓你有所體會和收穫的,就是好書。
如果你能從《穆斯林的葬禮》中讀到人的真、善、美,從《追風箏的人》中讀到悲憫和原諒,從《傲慢與偏見》中讀到女性的驕傲與自信,從《飄》中讀到永不放棄的堅韌,那麼就完全足夠了。你已經“體會”過了這些書,沒有必要清楚記住那些角色的名字和故事情節。
我們的大腦不是掃描器和影印機,沒有必要填鴨式地往大腦裡填塞所謂的名著書單。世界上有那麼多好書,你一輩子都不可能讀得完,況且,即使讀完了,也記不住。即使記住了?也用不著那麼多。但“感受”是永遠都留在你的記憶裡,對你的思想、氣質產生影響的。那句話說的好: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為什麼讀讀書就能改變氣質了?因為在讀書的過程中你思考了,你“見識”了另外一個世界,也不斷地重新認識自己。
讀書從來不是“任務”,也不是艱辛的事,而是心靈的旅行。你能從茫茫書海中挑中一本書開啟,那就是屬於你與它的“緣分”,那就是此刻你最應該讀的書。別人的書評,別人的書單那是別人所得的體會,你去拿來照搬是沒有意義的。
都說魯迅,可我從來沒有讀過一本他的書。因為歷史於我沒有意義,我更關心未來的生活。我不關心“人血饅頭”,我也不想《吶喊》,我也不《彷徨》,就說明我Bi格不夠嗎?只說明他那個時代的事情無法讓我產生共鳴,我無法體會罷了。對於無法體會的書,無法體會的思想,無須感到遺憾。
我想其實現在很多人說到讀書,都是讀的一些成功學,營銷學,人際關係,股票金錢運作的“工具書”。對於這種“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書,略讀就可以了。畢竟沒什麼用。就像那句話說的“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麼多人看了《富爸爸窮爸爸》,有幾個爸爸富了?當年的《誰動了我的乳酪》轟動一時,現在呢?
一些人成功了,就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集結成冊,想要“傳授”給別人,這種異想天開的做法就像我學會游泳了,我把我的經驗寫出來給你看,你看看就能學會遊了嗎?這類書籍最多隻能給人打打雞血,因為太多“幕後”的事並沒有公開寫出來。
而對於一些學術類的工具書,就到用得上的時候再看吧。畢竟讀完全套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麼,也成不了天才。
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裡,選一些合你眼緣的,你有興趣開啟來看的書,好好體會就可以了。
-
3 # 漲錢坤
讀書不是以經典為要,更不是以數量為勝!讀書要的是過目不忘牢記於心融匯貫通能把書中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如若不能那讀再多也不過是空,如若能那哪怕只讀一本詩集也能終生受益無窮。
-
4 # 風清陽暖
我認為讀書以經典為要。
讀書要讀精品書籍,讀經典名著。我們讀經典書籍,實際上是和經典著作的作者交流心得,是在把古代聖人當作自己的老師,是提高人生命運最簡捷的道路。因為經典書籍涵蓋了先祖們的生活智慧,以及創業經驗。是我們人生道路的路燈,是流傳後世的瑰寶。這些智慧都是經過歲月洗滌,千百年久經考驗才流傳下來的,是人類社會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讀書點亮生活,讀經典好書可以明智。由於一心不能二用,所以讀經典書籍時,需要專心致志的讀完一本。然後合上書本,用自己的語言把書的脈絡,重點講出來,深刻理解經典書籍的中心思想。這樣讀完一本才有效果,才能進步,我們才能吸收經典書籍中的智慧!
再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讀書以數量取勝,人就很難吸收書中的智慧,等於浪費了重要的發展時間。人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如果讀書只圖數量,沒有增長見識,就成了同樣行萬里路的郵差。
所以讀書要讀經典的書籍。
-
5 # 京華醉客
讀書問題是擺在國人面前的嚴肅問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都是先賢對讀書的精僻的論述。“頭懸梁錐刺股”是先賢刻苦讀書的典範。
封建社會,讀書考取功名是莘莘學子完成“修齊治平”宏願的必由之路。現在,高考依然是平民百姓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愚意以為讀書有三種需要或說境界,青少年時,多數人是家長曉以厲害的被動讀書。畢業後,職業或事業需要讀書充實自己。晚年讀書是個人的一種內心需要,讀書成了一種自覺。這時的讀書,沒有任何功利,或為消遣,或為打發時間,或是內心需要。
因此,入職前的學習,量變方能質變,要以量為主,吸收各方面文化,使自己博學、充實,利於闖蕩職場。晚年,應以經典為主,有選擇的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簡書,樂在其中。讀書存在會讀不會讀的區別,會讀者事半功倍,不會讀者,徒勞無益。知易行難和知難行易,一直存在分歧。其實真知不易,若悟性不強,難知書中精華,不能指導自己的言行。學以致用,若能真知,行亦不難也!假知肯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指導自己的行動,實則未知也!總之,如何讀書,不同年齡段,不同人群方法不能一概而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明智的方法。
-
6 # 小西短影片變現
讀書也是有個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我認為在三十歲以前,要以量為重,三十歲以後要更加註重質量。
為什麼要以30歲為分界線,其實主要是根據三十而立,三十歲的時候基本上確定了自己的事業方向。
在三十歲以前要多讀書,多去尋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從小我們就喜歡問孩子,長大以後要當什麼啊?我要當科學家!為什麼孩子要去當科學家,因為他想去解釋各種現象,發明新的東西,可最後去當科學家的寥寥無幾,為什麼?是孩子不努力嗎?其實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知道的行業很少,除了身邊接觸到的,就是覺得科學家好像被誇的很牛,另一方面是沒有持續地讓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人和事,漸漸地就忘了科學家的夢想。家長不能給孩子創造或者解釋清楚所有行業的體驗,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書去涉獵各行各業,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地方,願意為之奮鬥。
但是在三十歲以後,或者說確定了自己事業的方向以後,就應該沿著這個領域去深挖,去鑽研,努力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權威,這才是立業之本。如果30歲以後還找不到方向,還在到處嘗試,就會讓人覺得比較輕浮。
當然經典書籍和以量取勝不是相對的,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一定是因為在該領域有獨到切深遠的觀點,多讀經典更能理清楚發展的脈絡,建立自己的認知框架,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們看到有些作者,一輩子只研究一件事兒,寫一本書,一樣被稱為專家權威。以量取勝可以觸類旁通,有新的啟發點,或者有創新的地方。但是沒有自己的認知框架做基礎,數量讀了很多,卻無法發揮出知識更強大的價值。
我認為,書不在於讀的多或者讀的是否是經典,最最重要的是讀了以後要去踐行,遇到你認可的理念就要按照那個理念去實踐,才能真正的變成自己的東西,只在乎量那最多叫做讀過,並沒有太大的價值。
-
7 # 石小釋
讀書是一個向自身輸送精神能量的活動。因此讀書以何為勝應取決於輸入的有效性。
讀經典管用?
先說讀經典。何謂經典?一般認為,經典是經過時間的檢驗,在大量書籍中被淘洗過所剩下的那些公認的或有創新見識,或能直擊人心的作品。經典就像是被一代又一代的人驗證過的精神營養濃縮劑,其本身的營養性毋庸置疑。
只不過,一個好東西一定對每個人都有益嗎?這就未必了。就像人參,它是個補氣的好東西,但是有些人就是虛不受補。不恰當的補藥對他來說,無異於毒藥。因此,好書跟好物件一樣,必須是在對的時候,遇到對的人,你才能覺出它的好,並且最大程度地獲益。
我做過多年的作文雜誌編輯,看過無數學生寫來的名著讀後感。這些讀後感給我的感觸就是,他們真的無感或者有感卻不登大雅之堂,不能行諸文字。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因為被迫讀那些在他們看來極其枯燥無趣的名著而對閱讀喪失了興趣,以至於直接失去了未來遇到能夠啟迪人生的好書的可能性。
誠如題主所說,市面上現在動不動就推書單,每個書單都是長長一大篇,彷彿讀完了那些,人生就可以更上一層樓。但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看到這些書單,除了點選收藏便當自己讀過,或有財大氣粗者直接購買完了就當自己讀過,就是長嘆一聲:放棄吧,這輩子也成不了一個有文化的人了。轉而去期待子女,為子女找來長長一摞書單,然後說:看,爸爸媽媽多辛苦為您蒐集來的,這些必讀書目,你一定要看。
曾經有很多家長問我要孩子的書單,還特別仔細地告訴我孩子的年齡和年級。但我都沒給,我告訴他們,同樣的年齡和年級,可以讀完全程度不同的書,對於孩子來說,只有家長才能夠有機會準確地把握最適合他們的閱讀程度。同樣,成人,你的書單,只有你自己才能開對。
有朋友曾經跟我說,以前最討厭看紅樓夢。知道它是經典也知道它裡頭內容豐富,不同行業的人還能看出不同的東西,但是就覺得裡頭的角色都讓人不喜,尤其那個主角賈寶玉女裡女氣的,怎麼看怎麼討厭。後來突然有一天,他說他好像能看下去了,因為被家裡逼婚,後看著身邊的朋友一個個結了婚,突然明白了寶玉的深情究竟是什麼。
所以,經典好不好,答案是肯定的:好。
讀經典對你有沒有益,不知道。
關鍵看,你能不能找對適合自己現階段狀態的經典,畢竟也不是所有經典都是晦澀難懂的,總有適合你的一款,只要你有耐心去找。如果一旦能與某些經典共鳴了,那恭喜你,找對了。
讀書可以以量取勝?
答案依然是,有人可以,有人不可以。關鍵看,這些量能不能引發讀書人質的變化。所以,單一用量這個維度似乎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還要加上人這個因素。
有句話叫做熟讀唐詩三百遍,不會做詩也會吟。有人說,會吟詩也不錯啊,但別忘了,前提是你讀的是唐詩,還反覆讀了三百遍。捫心自問,你做得到不?
讀書多了,好歹談資是一定會有的。至於是高雅趣談還是八卦閒談,就得看人了。
舉個例子。有人喜歡武俠小說,於是從武俠小說開始讀,名家的地攤上盜版的統統讀了個遍。這部分人中,有人從中記住了單看絕對背不出的詩詞,記住了地理山川,人文典故,開啟了對古典文化的熱愛,直接走上了研究之路;有人痴迷熱血豪情,跳崖奇遇,去打架殺人,甚至自殺尋寶。
有人說,絕大多數的書,不可能整本書都讓你有所得,但只要一本書中有一句話一個詞讓你有所思,這本書就值得讀。如此看來,讀書也確實可以以量取勝,快速翻閱,來判斷它值不值得精度,也可能讓你獲益匪淺。
綜上無論是經典還是數量,單一的維度都難以直接衡量其有效性。畢竟是人讀書,不是書讀人,所以讀書的人才是判斷經典和數量是否有用的最後標準。因此,此題之比較無解。兩種情況都得各自在具體環境中具體分析。
此外,要補充的是,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讀經典不是說要讀的每一本都是經典,經典與普通書籍交叉來看,說不定能夠讓你的讀書之路事半功倍。量也不是非要多麼大量,日積月累,即使每天讀20頁,一年下來,量也不小了。
-
8 # 鹿野書院
品書中妙義,看字間乾坤。
冰心先生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的價值不言而喻,堅持閱讀不光能增廣見聞,還能豐富自己的人生,從書中學到很多東西,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書本之於人生,正如雨水之於土壤,有了雨水,萬物才能發芽,長大,開花結果。
讀書要講求質量
古代的書記不如如今豐富,識字的人更是不多,特別是孔子老子那個年代,雖然汗牛充棟,學富五車是對讀書多,知識豐富的褒獎,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書可以讀。普通老百姓可能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也沒有這麼多的媒體,所以書籍並不豐富。
即便如此,春秋時期依然孕育出諸子百家,爭奇鬥豔。無獨有偶,這個時候的西方文明也正處於文藝復興,一下子出現了很多的優秀人才和優秀作品。人們對於生命和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感悟。這些感悟和作品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關二爺似乎特別喜歡春秋,一直有“夜讀春秋”一說。雖然書的數量少,但理解其中真義,也能夠收穫豐富。相反的,如果天天忙於數量,反而忽略質量,一味囫圇吞棗,那時沒有任何意義的。
“多讀書”的正確含義
多讀書並不是指要在質量上取勝。在讀書和選擇圖書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工作和學習上的需要來擇選。但也要注重涉獵廣泛,不要在讀書上也發生“偏食”的問題。
太過偏激的追求數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反而只是浪費時間,吸取不到任何的養分來滋養我們的生命。
應該怎樣正確讀書呢?
1.選擇圖書時一定不要盲目
書籍自然寶貴,但比書籍更寶貴的是時間。一本不適合的書籍不但不能夠幫助我們,還會浪費我們的時間。所以,在選擇圖書時一定要慎重。
首先,選擇圖書時請選擇知名出版社的正版圖書。非正版圖書可能會有編纂問題,錯別字問題,在學字期間的小朋友如果看到帶錯別字的圖書,可能會先入為主的認為錯字是對的,會在將來考試和學習的時候吃大虧。
而且,選擇圖書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需求來選擇。特別警惕一些沒有意義的口水文,暢銷書。暢銷書雖好,但不一定能針對自己的需求。
還有,如果你想知道一些專業方面的知識,最好找一下專業認識,說清楚你想買什麼樣子的書,讓他們幫助你來進行挑選,或者推薦給您。這樣子即可以快速解決問題,又能不花冤枉錢。
2.多途徑讀書,真的遇上欲罷不能的再買回家
我們現在的生活節奏可謂十分緊張,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到退了休的叔叔阿姨,沒有一個不忙的,大家天天都有種檔期不夠用的感覺。
但讀書需要安靜,需要時間。這就形成了一種矛盾,那麼怎樣解決呢?
大家可以多關注一些讀書類的APP,論壇,或者媒體賬號。這些賬號會定期給大家分享新書和好書,可以透過音訊,文字等方式來快速瞭解一本書。
等了解完了,發現真的是自己所需要的或喜愛的,那麼再下手來購買,捧到手裡細細讀吧。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節省金錢,畢竟現在紙質書籍也不便宜。
3.文學作品和其他作品的不同讀法
文學作品的讀法,以欣賞為主。你可以欣賞好多遍,讀的快點慢點速度也可以自己把握。但像創業類,管理類,理財類,育兒類等圖書的閱讀,雖然也可以多次閱讀,但如果要把裡面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做筆記是個好習慣。
透過做筆記,可以整理思路,也可以方便將來檢視,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讀書筆記也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讓讀書筆記做起來既省時又省力。
-
9 # 梵心的寶藏
我認為讀書要以經典為要,經典的種類要多。
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是因為其中書寫的內容真是地反映了一個時期的社會現狀,或是表現了作家在特定時期特定地點的深刻思考,因此,經典因其內容的普適性和廣泛性,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經典的數量並不見少數,不同國別,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都有無數經典湧現出來。對於我們來說,閱讀名著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學素養,培養自身氣質。然而在社會發展速度加快的現在,因為經典的內容相對於能一口吃掉的大多網路文學較為晦澀難懂,因此很少能夠有人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在閱讀經典上面。但是我們還是要提倡閱讀經典,豐富我們的思想文化內涵,從中汲取更多社會生活和個人成長的知識。
-
10 # 鋼筆刀
幹嘛非要強調名著閱讀、經典閱讀呢?
興趣,才是閱讀的動力。
當代作家餘秋雨等人的書也很好啊只要愛讀,這些書多少年後未必不能成為經典。
只提倡讀以前的經典不提倡讀未來的經典也是可笑。
-
11 # 怪怪讀書
很多人會規定自己一年要讀完多少本書,而在他們的書單裡,其實不乏一些爛書。讀完之後,對自己並沒有幫助的。
而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經過無數讀者和學者的檢驗的,更不容易踩雷。
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不要讀書這件事功利化,沒有必要一味地追求數量,也不用只讀經典書。
我的建議是,可以從豆瓣評分8.5以上的好書入手,感興趣的就標註為“想讀”。
這其中,你會發現不乏有許多經典著作。當然,也有不少新銳作品或者少為人知的小眾佳作。
正如楊絳先生所說“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讀書,這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沒必要廣而告之。
比如說,我熱愛文學,書單裡的文學作品就會稍微多一些。但同樣的,科普讀物、人物傳記、歷史類、學術著作,甚至漫畫、攝影集、生活類圖書,我也會看。
讀書嘛,何必在意別人是褒是貶,自己看得充實、開心、有收穫就好。
在此,附上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的推薦書單,僅供參考:
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
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在中國書裡,我最歡喜《國風》、《莊子》、《楚辭》、《史記》、《古詩源》、《文選》中的書箋、《世說新語》、《陶淵明集》、《李太白集》、《花間集》、張惠言《詞選》、《紅樓夢》等等。
在外國書裡,我最歡喜濟慈、雪萊、布朗寧諸人的詩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和《奧瑟羅》,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戲劇集,屠格涅夫的《處女地》和《父與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說集,小泉八雲(關於日本的著作,等等。
-
12 # 不平事
讀書是要以經典為要。
關可讀書的說辭頗多,讀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樹不修不長直,人不學沒知識。
要學蜜蜂採百花,問遍百家成行家。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
三更燈火五更時,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讀書的重要三歲孩子都知道,多讀書,多經事,可以使我們增長知識,增加閱歷,豐富內涵,豐盈靈魂。
學習人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沉下去,多交友,取人之長,思賢思能思德思品。
還有就是根據書本上的注意觀察比較和思考,與世界建立密切的聯絡,心中自有桃花園,何處不是彩雲間!
讀什麼書,怎麼讀書,興趣,愛好,專業對口工作需要,一切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書的選擇要少而精,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有選擇性地閱讀,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無論做什麼事都必須看情形辦事。
盧梭說“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
實用少而精,經典書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
13 # 金小漳
讀書這件事也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要取決於個人的需要和興趣愛好。
從興趣愛好這個角度來說,有的人喜歡讀小說,有的人喜歡美文,有的人喜歡哲學,有的人喜歡心理學,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喜歡讀書的人 都會像獵人尋找獵物一樣,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書,從而建立自己的書單。
我認為,讀書以實用為要 ,還是要看個人的需求。假如你是一個剛入行的銷售新人 ,讓你去讀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 ,有什麼用啊。你的目標是成長為一名營銷er,要實現這個目標,你需要學習相關行業的專業知識,那你就要找到這個行業經典著作,認真的閱讀。透過閱讀,將書中知識消化,轉化為能力,並將其應用到實際中解決問題。
讀書最大的驅動力就是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果學習上工作中遇到了什麼障礙,身邊又沒有高人指點,那麼書就是一個嚮導,它會指引我們去思考,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讀書不是競賽,與數量也沒有關係。大資料時代來臨,買書特別方便,但是完整的讀完的沒幾本,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建立麥肯錫韓國分公司的赤羽雄二把讀書看作“充電”,他在《麥肯錫精英的高效閱讀法》這本書中介紹了他自己的做法:一次只買一本書。買了之後,馬上閱讀,絕不拖延,避免“光買不讀”。我覺得他這個辦法很好。我們古人也說過“書非借而不能讀”,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總的來說,讀書的目的,是一種間接獲取別人的知識經驗的方式,不需裝樣子。題主是讀經典,還是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全憑自己喜好。
-
14 # 詠斐
這個問題提的本身不夠嚴謹。
讀書不能走馬觀花,只求數量而不求甚解,也不能一味地強調只讀經典而忽略其他書籍。
現代社會,受網路、電腦、手機等影響,喜歡讀紙質書的孩子越來越少了,我認為應該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喜歡看什麼書就放心大膽的讓看,根本不影響正常學習,看的書多了,增加了知識面,眼界也寬闊了,會提高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孩子有了喜歡讀書的好習慣,就慢慢引導讓看一些經典名著,從經典名著中汲取營養,讀一本好書受益匪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有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就要精讀、細讀,最好是做讀書筆記,摘錄書中的重點、精華。有的經典名著需要多看幾遍才能瞭解其深刻內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既要多讀還要讀懂,既要讀名著還應該博覽群書。 -
15 # 知心大叔說情感
經典的作用是:真正看懂看會了一本經典後,許多書都不用再看,而且能夠作為自己看家本事用在生活中。而其它許多書的情況是:看過來如同沒有看一樣。經典與別的書不同是:經典值得反覆看,其它書看一次就行了。
成為經典的兩個條件:一是經過了歷史的檢驗;二是被眾多人都認可的作品才稱為經典。
為什麼歷史可以檢驗作品呢?歷史是人類社會經歷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文環境,甚至是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後,仍然留存下來。說明作品的穿透歷史超越簡單現實的能力。
為什麼眾多人的認可也說明是經典呢?因為能夠引起眾多人心理的共鳴,其實是人性、人心上的共鳴。那麼,根據事同此理,人同此心的原則,該作品也能夠引起眾多後人的心理共鳴,這不正是好作品要達到的效果嗎。也就是好作品是入心,普通作品只是入目。
能夠寫出精品、經典的人,往往都是對人性、人生有深刻感悟的人。他們用於創作的靈感、執著、思考等都是許多人無法企及的。所以,他們創作出經典也是無可厚非的。由於他們在作品中的積澱更深厚,能夠給到讀者的價值當然更多。
-
16 # 博而化易
知識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思想財富。
讀書到底是數量重要還是質量重要,其實是因人而異的。
我舉兩個例子,近代的錢鍾書先生,三國的諸葛亮。
錢鍾書先生的卓越記憶力是全世界出名的,他的牛津同學在畢業後多年想查詢一些資料卻找不到,就問錢鍾書,錢鍾書不假思索的就告訴他需要的資料在那些書的那幾頁;還有朋友想起當初申報有一篇報道,卻記不清具體的內容了,錢鍾書略微思考了一下,就告訴他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版的什麼位置。
他把英國文學,德國文學,以及義大利的統統閱讀,並做了詳細的筆記。
國內的經典更是不在話下,特別是錢鍾書寫的《管錐編》,裡面的資訊量巨大,據說世界上能看懂的人也沒有超過10個。
錢鍾書讀書絕對是數量驚人,在世界範圍內都屈指可數,但同時他又讀的十分仔細,幾乎把看過的書籍都映在腦子裡面,數量和質量兼顧。
諸葛亮:26歲的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夕,從容抱膝長嘯。
觀其大略是諸葛亮的方法,就是說不求精,甚至連粗讀都不是,只是大概的翻閱。
有點走馬觀花的意思。這種方法也早就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所以說每個人有自己的習慣和方法,有些人能夠數量和質量同時牛,也有人就是看的多,也有人看的就是精,總之最後學會了書籍裡面的知識就可以了。
不要看別人做什麼,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
17 # 吉祥如意
沒有數量的積累,哪裡還有質量?讀書既要讀經典,當然也要涉獵其它書籍。
讀書要有目的,沒有目的的讀書,純粹就是一種消遣。年輕人時間有限,最好的辦法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書,才能增加個人的知識積累。
根據題目分析,題主還是一個年輕人,在如何讀書、讀什麼書方面左右徘徊,不知從哪裡入手,在當前這種大環境影響下,書籍汗牛充棟,多的不得了,再加上電子媒介的傳播,確實得有的放矢,選取那些對個人的工作或業餘愛好有幫助的書來讀,才是最好的辦法。
喜歡文學的人,當然要讀中外著名經典文學作品,同時還要兼顧當代那些文學大家們公開發表的著名的著作。
喜歡政治理論的人,除了讀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當然還可以涉獵早期的資本政治、經濟理論,諸如《國富論》等等。
喜歡哲學的人,中國古代先秦諸子百家,還有兩宋時期的程朱理學,包括王陽明等等,就是近代北大教授馮友蘭的著作,都是哲學經典。
喜歡軍事的人,除了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曹劌論戰》,當代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和戰爭理論以及西方國家的具有代表的軍事著作,都是可讀的內容。
當然了,如果為了發財,首當其衝就是研究經濟理論。《如何操盤》、《炒股指南》金融理論,理財知識等等。
就是體育健身、文藝彩排、會議接待、禮儀服務等在大學所開設的專業中都不乏其蹤。
所以說,無書讀的時候,只要是印刷品隨便翻翻,可能就有所收穫。當書籍多的時候,讀什麼書?就要分清輕重緩急,切忌貪多嚼不爛,給個人製造不必要的麻煩。(2020/09/15)
-
18 # 閒看秋風999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讀書,是人生的需要;但是,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怎麼讀書,讀哪些書,確實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除了在校生以外,恐怕其他所有人的讀書只能夠是一種業餘愛好,如果讀書,怎麼才能充分利用時間,最有成效的讀書呢?——讀經典。
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必定經過歷史的沉澱和時間的檢驗;倘若真的下定決心去提高閱讀的質量,當然就必須讀經典了。
入門級的經典莫過於唐詩宋詞;一首首古詩詞都是濃縮的歷史教科書;如果有了一定的基礎,再去讀那些古代高考必考的教輔書。
如果你對古漢語感興趣,可以讀一讀《大學》,這是儒家經典之一,篇幅短,一共不過一千二百多字;這是一千多年以來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
讀完《大學》,可以看看《孟子》(中學語文教材有節選);《孟子》一書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其中的有關章節有關句子,至今仍然深入人心——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讀經典,最好能夠背誦;讀經典,力戒貪多嚼不爛;讀經典,最好參照個人的生活經歷;讀經典,還要了解作者的背景。
-
19 # 老劉
讀書是要以經典為主,還是以數量取勝?我認為,數量的積累是基礎,質量的提升是飛躍。讀書既要讀經典,當然也要涉獵其它書籍。因為只有首先讀了很多的書後,然後你再去有選擇性的讀幾本經典的書,你就會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從而達到你讀書的目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讀書先要求數量,然後去求質量;要知道沒有數量的積累,哪有質量的提升。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決非對立;而是有機的結合,相互貫通融合;讀書是要以經典為主沒錯,但必須以在讀過相當不少的數量書籍的基礎上再去讀經典,方才能取得最佳的讀書效果,但並不意味著是以數量取勝。
可以斷言,一切事業成功的有知之士,在他們當初求知的人生道路上,一定都是讀過不少書,並讀過一些經典之書,正是這些有益的讀書效果,才能很好的成就了他們的事業,造就了他們的輝煌!
-
20 # 吳山野士
看普通人寫的書,成就的是普通人生。
看經典,是要成就經典人生。
中文的每個字都是一個經典。中華先民希望中華民族成就經典人生。
中這個字,普通人看的就是一個象形文字,作為號稱專家的普通人看了甲骨文中字的寫法,認為中是來自旗斿的象形。旗斿實在與中心沒有半點關係,於是專家們展開天才的想象力編故事。說古人插一面旗子,四面八方的人就圍上來,插旗子的地方就成了中心。這樣的故事居然到現在還在講。普通人還都信,因為這是專家說的。
同樣中這個字,經典《說文解字》上說:“中,內也,從口丨下上通也。”。專家說,經典是錯的。經典作者許慎沒見過甲骨文。
我們不是專家,但我們自己有腦子,自己會著會分析。口如果是種子的外殼。丨是種子生根發芽,那不真是丨下上通於口而指向內嗎?種子的中心是仁。有仁的種子是好種子,沒有仁的種子是壞種子。這個中就不簡單了,蘊含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中心是相對的,種子相對外殼之核心是中心。所以認識是相對的。長短、高低、美醜、善惡、好壞都是相對的。這是世界觀。
種子的中心是仁,人生亦如種子。我們從仁愛中來,亦將追隨仁愛而去。我們的仁愛是什麼,我們的世界將是什麼。這是人生觀。
生根發芽指向於內是中字的正規化。正規化導向的是必然性結果。凡中字的意思都與種字的意思有關聯。凡以中字為偏旁的字,也都與種字有關聯。但與旗或旗斿都沒有關聯。
經典導向的是博大精深。
普通導向的是平庸低階。
如果魯迅之流糞青文字看多了,還會把腦子看壞。滿腦子的負能量,看不見陽光只看見影子,一不小心就真變態成了劣等人。並不是讀書就長知識。看什麼書真的很重要。
回覆列表
何謂博覽群書。 泛指一個人透過廣泛的閱讀, 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識也就多了。這樣自然會提升自己的知識層面。
究其現在人的生活節奏都很緊迫,沒有多少閒暇時間去廣泛的閱讀。所以還是提倡以經典為主。
如果讀書,是專業類的書籍,那還是需要廣泛閱讀。這樣。才能夠有助於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