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薛三郎

    哲學是我們認識事物的方法論,原本是一個通俗易懂的科學,卻被西方人玩壞了。中國哲學家在殷商時代,就對哲學有了深刻的認識,並且透過多種方式進行表述。這種思想同時也溶入生活,政治,農業,畜牲等多個行業。為什麼到了近現代中國的哲學被邊緣化?其實是西方文化傳入,使我們被現代工業所迷惑,這是歷史原因。

    為什麼要學習哲學,哲學就是認識事物的方法。一個物,(事物)放在你面前,如何認識它,如何從各各方面去了解,認知正確的人,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制定這個事物的遊戲規則,或正確的說明,引導他人。

    西方哲學家多數的認識是錯誤的,由其是思想上。在具體的科學上,錯誤較少。因為哲學的誤導,使得社會發展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處在落後野蠻,文明低下的情況。過度的唯心主義,和近現代工業發展,科學的多方面,對世界造成的巨大損壞,是不可以原諒!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很多哲學思想是用傳統文化和家庭教育相結合,所有在歷史中有所成功的人,都是哲學家。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更要學習哲學。同時,不要把哲學看成很神秘,高不可攀,更不要盲目相信哲學老師對哲學的分析。因為初級哲學老師本人就不怎麼懂哲學,多數哲學老師教的是西方哲學,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正確的,其餘的都是半瓶子醋。

  • 2 # 使用者非談

    簡單的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但不是每個人的世界觀都能稱之為哲學。只有那些思想時刻閃爍著智慧之光的偉人,他們的世界觀才能被稱之為哲學。

    而我們學習哲學,其實就是學習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如何追求真理,判斷對錯,思考問題的。學習哲學最大的好處是改變一個人對世界認識的方式,即,思維方式。

    從康德以後哲學表達被要求必須精準,這也讓哲學讀起來變得枯燥乏味,比如一個新名詞的解釋甚至需要一篇文章來論證。他的二律悖反讓所有的哲學都陷入悖論這個怪胎中,讓所有的哲學家感到無可適從。而現代哲學領域,基本都只能在一些細枝末節上糾纏,為新詞彙定義。因哲學面臨的困境,哲學逐漸偏向於為精神分折學,倫理學,社會科學服務。如,榮格,弗洛姆,羅.洛梅為代表。現代物理學,一直認為是取代哲學掌握真理鑰匙的不二選擇,但當邏輯實證主義,為科學做出界定,即,科學是什麼時,而量子力學,宇宙起源學,由於限度學上理論的產生,似乎尋找真理的鑰匙又從新迴歸到了哲學上。哲學曾被認為是一切科學的起源,哲學為科學設定了界線,但同時也為自已設定了樊籬,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而哲學現在對科學的價值,更多是倫理學上的道德判斷。學哲學可以讓你變得更睿智,也可以讓你變得只是一個油嘴滑舌的扛精。

  • 3 # 一鹽九錢置地五餉

    什麼是哲學回答起來太龐雜,這個是哲學,那個是哲學,還有另外那些……沒完沒了。其實這個發問是想問的是:哲學是什麼(定義)?雖然這個提問並無統一的標準答案,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有一點是跑不脫的,那就是哲學是有關事物形而上學的可能性探討的學問。不管你是西方哲學還是東方哲學;不管你是古代哲學還是近現代哲學;不管你是這個門派特色的哲學還是那個門派的哲學,只要是哲學那就是弄形而上學的了。否則,就成了形而下學的東西了。否定哲學是專弄形而上學,那是令人非常尷尬悲哀的!

    問哲學有什麼用,就等於問形而上學有什麼用?有什麼用?無用之用。形而上學只是作為最最元始的地基前提準繩來借用,不能直接上手操作使用。可離開了它,那就真的是盲人夜路,摸著石頭過河了。[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

  • 4 # 全面世界

    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發現者說:物質運動規律就是哲學。可推演自己,推演事物,推演現在、未來,看清宇宙事物本質。用其研悟掌握人生及事物平衡的方法,趨吉避凶。用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觀念,看得清,學得快,舉重若輕。我舉個簡單例子來說明;初一數學,翻開第一頁,應該是直行線斷,有正數、有負數。正數就是物質的合成、負數就是物質的分解,線斷應該是時間的運動。當然用全面物質平衡哲學觀念看,這個公式有誤。因為宇宙事物是先合成運動,才能有正數運動,所以正數,應放線斷的左面,在時間的前面發生的,而負數屬於對正數運動的分解,應放線上斷的右面,屬時間的後面。我不是數學專家,又沒讀過多少書,只是從哲學層面順帶直白想說明,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觀念,可以在教育、教學及各領域的妙用。我舉的例子,是說,在生產、生活的每個領域都是哲學的運動表達,哲學全面物質運動平衡觀念又是對生產、生活的綜合表達。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觀念,可以說是法力無邊,神通廣大。那為什麼,歷史的哲學使人難懂,抽象、玄虛、經院,脫離實際生活,普通人聽不明白,也不會用吶!是因為歷史哲學的觀念偏狹、區域性,把實際事物分開、割裂、僵化……又加雜家庭血統階級利益的統治應用的自私障礙。如,形而上、形而下的哲學觀念爭鬥,王八打架,繞脖子,誰也說不清,各自爭得面紅耳赤,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整體,無形意識和有形人體的爭論和擴充套件到其它物體、物質界的爭論。用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觀念看,人的形、意不分,相輔相成,是整體,歷史抽象哲學家們,把簡單問題弄複雜了,把客觀問題弄主觀了,把形象簡單明瞭,弄神化了,把明白人,說糊塗了!……媒體篇幅有限,不好再說了!總之用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觀的,看得清楚明白,也好用。我雖然發現思考研究,有二十五年了!但也只是哲學層面的戰略毛坯。還真得有數理化文等群體科研參與,才能變得深入、系統,成為服務於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最有利的工具。我沒讀過多少書,也只是學過少量的數學,不是專家,舉例說得對與錯,別笑話。批評指正,幫我提升。大家討論嗎!我的心敬到了!望國家部門、科研機構對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觀念,給以重視立項、研究開發。定能助推中國夢——世界夢的實現。謝有識之士支援!願聽回聲。

  • 5 # 春臺96245986

    哲學就是完整”中國陰陽五行哲學”。人與天下萬物世代交替與其一生一世都不可改變的生命運勢迴圈的規律過程。有“道生命運,(運有)反向運動、用弱勝強,有生於有、新有生於無”五個迴圈提高延續連結基礎過程。認知體悟出陰陽五行哲學,才能明事理,知變化、認命運,順自然,聽天由命。

  • 6 # 博學孫先生

    哲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總體科學。哲學對人民對人類有著正確科學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夠使人民從勝利實現更大的勝利、從美好實現更大的美好,總之是能夠使人民人類實現和平、安全、平安、健康、和睦、幸福、美好的法寶和保證。

  • 7 # 曉笑20

    用實實在在的實踐證明辯證法的哲學思想,學哲學不難應用是有難度的,一個正確的觀點要有時間來充分證,靠哲學處不敗之地,哲學是立足之本。

  • 8 # 牙3333

    哲學是什麼不知道、但哲學中的不受任何前置條件的質疑與思辨、論證,確實成為現代人文與自然科學高速發展的基石!

  • 9 # 使用者7660390225472

    哲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學了哲學能讓我們看問題比較全面,尋找出問題的規律性,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習哲學,持之以恆,必有收穫。

  • 10 # 逆維思維

    海德格爾說:“哲學就是那種特別被接受並且自行展開的契合,對存有者之存有的勸說的契合。唯有當體驗到了哲學如何,以及以何種方式成為哲學,我們才認識和知道哲學是什麼。哲學以契合方式存在,契合乃是與存有者之存有的聲音相協調”。

    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要定義我們所謂的“我們的生命”,就是要定義這個我們所面對之根本問題的存在方式。

    哲學是可以使人提高精神境界的學問,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學問。哲學的“用處”不在增加人對實際事物的知識和才能,而是使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使人由對世界的一種理解進而體現於一種人格、胸襟、氣象,提供給人的精神的“受用”。

    馮友蘭先生提出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境界,哲學的用處主要是提高人的天地境界。蒙培元指出:西方哲學所追求的目標是實體的,而中國哲學是境界的;西方式的超越是超越到那個絕對的實體,而中國哲學的超越就在此世——心靈的內在超越。

  • 11 # 蒼茫大地828

    哲學,不一定能給你帶來實質性的財富,但可以給你帶來對事物本質的認知。它是無形的,或又是矛盾的,更多的卻是精神上的。在沒有壓力和困難的狀態下,哲學視乎就是個無用的,可以被忽視的,甚至懷疑它是騙人的鬼話。但,在有壓力和困難的時候,它的威力和作用才會顯現,而且是壓力越大,困難越大,它的作用就越大。我對哲學用處簡單的理解就是,哲學如同一個國家的軍隊,和平年代,你感覺不到它的用處,甚至有時你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更有甚者你會認為它就不該存在。但是,一旦國家有難之時,你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國家的軍隊,這時你才能深切的體會到一個國家的軍隊是多麼的重要……簡言之,哲學是認清事物的,是改變態度的,是提高境界的,是解釋迷惑的,是排憂解難的……

  • 12 # 林千風

    用《武林外傳》呂秀才的話說,哲學就是回答“我是誰?誰是我?”的學問。

    呂秀才:那就問幾個有意義的。我生從何來,死往何處,我為何要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我的出現對這個世界來說意味著什麼,是世界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世界。

    姬無命:夠了。

    呂秀才:(爬上桌子)我和宇宙有必然的聯絡嗎?宇宙是否有盡頭,時間是否有長短,過去的時間在哪裡消失了,未來的時間又在何處停止,我在這一刻提出的問題,還是你剛才聽到的問題嗎?

    哲學是愛智慧的學科

    蘇格拉底以德爾菲神廟的銘言為自己的座右銘,“認識你自己”,這句話是我覺得對哲學最好的註解之一。

    它包含了三個層面:“認識”、“你”、“自己”。

    當人還是幼童的時候,是自發的跟隨了身體需要去喝奶吃飯,自發的和周圍人(特別是大人)學習了語言、行為,這些動作代表了什麼意思,很多小孩都是不求甚解的。這也是為什麼大人和小孩就學習容易鬧矛盾的原因。早期的人類也是如此,是先天的生理性讓人在自然中生存,談不上“認識”世界。

    因此學會“認識”代表了人開啟了大腦的使用權,主動並且自覺的探索了世界。主動認識了花花草草,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時候就會產生孩童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我是誰?”教養過小孩的人都有經驗,你告訴小孩:“你叫什麼名字?”他會回答:“你叫什麼名字?”你告訴小孩:“是你,不是我。”這時候小孩子會困惑,什麼你你我我的?因為你和我是區分了人與人之間的代詞,這和我與自然的關係不同。從你與我之中,要能夠理解世界是不同人存在的世界,所有人是百花爭放的局面。有了“你”的存在,才是小孩真正區別和認識到“我”,即自己的時候。

    而大腦對認識、你、自己三者的探索裡,就存在瞭如何使用大腦,如何思考,如何運用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智慧的學問表示,從最原始的工具使用、探索世界、敬鬼神而遠之、征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每一步其實都是在運用智慧的學問做事。而哲學就是對這些人們大腦思考下智慧的總結,人們怎麼認識了世界?

    哲學是用來幫助你理解世界的工具

    從人們對世界探索之中誕生的哲學,還需比人類行走的更遠,去指導人類未來的生活。在這邊我舉一個例子:“世界和我是真實的嗎?”

    我以前看過一篇小說,講主人公太喜歡玩遊戲,把每個人都當成遊戲裡釋出任務的人(NPC),於是和每個人相處就在想這個NPC喜歡我嗎,我要怎麼做任務讓他喜歡我?於是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也覺得世界不是真實的,是一個大遊戲場。那麼古代人對此也有過想法,就像莊周夢蝶,蝶夢莊周;王陽明講心外無物,閉上眼世界就不存在了,古希臘哲學家講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上帝投射的一個影子,是虛假的。而《楚門的世界》裡,整個世界都是一個巨大的攝影棚,最後他找到了門離開了虛假的世界。

    這些就是哲學早期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理論,唯物派和唯心派就在不斷爭辯中構成了對世界的整體解說。對,解說!如果說看足球籃球需要解說,玩遊戲有解說,現在連看個電視劇都有人解說,那麼哲學就是人類怎麼認識世界的解說,幫助你分辨了認識世界的各種世界觀方法論的對與錯,和為什麼?

    學哲學的用處是理解真理的所在

    我們都可能覺得真理很遙遠,但真理也會越辯越明。學習瞭解歷史上人們的哲學看法,我們才知道過往的人類也曾經歷並探討的基本問題,對基本問題的看法構成了個人的世界觀,這決定了你認為是人定勝天還是天定勝人的區別,以及一切是命運構成的無法逃脫的還是努力就能換來更好的人生;這都是由你對世界的認識所決定。

    我認為,在我以前沒有學過哲學時候,用的是樸素的方式去認識世界,表現在自己給自己打氣,告訴自己堅持下去有意義,告訴自己別人能成功你也能成功。這種是自身的認識,但沒有解答為什麼。而當我學習哲學的時候,哲學會告訴的點是人是一切社會的總和,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勞動是人的本質生活,那麼這樣建立起來的世界觀,回答的就是為什麼我們堅持有意義,為什麼我們需要堅持需要勞動等等了。

    期待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解惑。感謝每一個看到這裡的夥伴們

  • 13 # 琚佩之家

    哲學是“兩頭賒”的學問。“兩頭賒”,是因為,它說的清楚的,大家都認可的往往歸於科學。說不清楚又沒有根據或找不到根據的就歸於上帝(中國文化中的玄學)。

    所以,哲學就在科學與玄學之間。科學就不說了,“玄”倒可以說說。

    算命的、胡攪蠻纏的、說大話的、賭博的、就事論事的,等等都是跟哲學沾邊。

    1,三個趕考的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申出一個手指頭,考生不解其義。結果三個全考中了,於是他們說算命先生算得準,知道他們會“一起”考中。這就是哲學。

    2,如果你看到吵架的,他們就是在搞哲學。無理還能吵贏的就是哲學家。

    3,說大話。杜月笙去要賬,別人不給,他直接把刀插進自己腿裡,這就是哲學,“說大話”的哲學,杜月笙之所以能從一個跑腿的混到老大的位置,就是因為他是“哲學家”。

    4,科學是哲學的頭,賭博就是哲學的尾巴。我們知道,哲學起於古希臘古羅馬,流行於西方。而賭博、抽籤、“對賭”這些玩意卻流行於他們那裡,且合法,除了抽籤我們中國人偶爾用下,但也是上不了檯面的,更不用說這些東西合法了。羅馬中世紀時,執政官都可以抽籤決定。

    5,就事論事,各說個話。就現在,全世界處於極嚴重的冠狀肺炎疫情之中,我們這邊靠政府的領導,科學家的方法,大眾的配合與付出,快速控制住了疫情。而西方國家卻愈演愈烈,我們援助他們,他們卻挑三揀四,更有甚者,居然還有找俺們索賠的,不感恩就算了,居然還……。

    當頭頭的都得有這些素質,秀才是沒有的。

    為什麼“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因為秀才(儒生)一不說大話(仁,信),二不賭(明智),三不吵架(恥、讓),等等。

    看人家曹操,士兵們口渴又沒水喝,他就說前面有梅子,就一句話,水的問題就解決了。秀才遇到這種情況絕對不會說這話的,甚至想都想不到這層意思。

    看人家努爾哈赤家,十三副遺甲起兵,硬是奪了大明江山,南邊山河盡歸於努家。赤壁之戰中,兔子居然打敗了獵人。

    秀才敢嗎,如果秀才做這事,那絕對是“不智”。

    吵架的事秀才更不會做,恥於做,禮讓三先,別人想吵也吵不起來。

    由之,

    “佔光”的學問就是哲學,“佔光”的人就是哲學家。吃虧的學問就是儒學,吃虧的人就是秀才。

    於是明白了,一個人,儒學不從主導思想中請出來,早晚被西方哲學“佔光”。

    哲學的作用

    我們平常在辦一件事時,差一點都辦不成,但辦成了,都會說“玄得很”、“玄晃地很”。秀才只辦牢靠事,哲學會辦玄晃事。

    “玄”的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的雅利安人。他們打敗土著後就說他們是誰誰嘴裡生出來的,土著是誰誰腳上生出來的,就這樣管用了兩千多年,還將繼續管用下去。

  • 14 # 普通話哲學

    哲學發展到今天,有一點已經是十分明確了,那就是它是研究方法論的學問。且不是研究一般的具體的方法論,而是研究根本的科學的方法論的學問。

    比如,人們承認人類擁有理性的基礎上開展具體學科的研究,哲學則研究人類理性本身具有怎樣的形式,是怎樣開展工作的?語言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理性工具在認識上有什麼作用?其他學科顯然是在承認人們擁有並使用語言的基礎上談論問題與現象的。哲學則語言有什麼樣的特性,語言模型比如普遍概念模型與客觀物件是怎樣的關係,語詞或概念模型對於人們認識現實事物有什麼樣的幫助。

    科學的各門具體學科是在特定正規化基礎上,或者說在一定測量尺度條件下研究事物現象的共同性普遍性規律性。例如人們在沸點觀察模式下,選擇同樣的測量尺度——攝氏溫度計,同樣的氣壓環境——常壓條件,觀察水加熱後的表現,發現“水加熱到100度必然沸騰”是一規律現象。而哲學則研究水的沸點模式(或稱正規化)及其測量尺度選擇是否合理科學,不同觀察正規化與測量尺度選擇的優勢與侷限。新的力學正規化創立者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正規化時就做過很多這方面的工作。

    既然科學對人們的影響巨大,哲學是研究科學的基礎科學的方法的,所以說哲學對於科學乃至社會的發展進步意義重大。小一點說則是對認識論對知識的創造生產至關重要。當然對於不思考相關問題或不思考哲學問題的人來說,哲學也是沒有用的。

    總之,哲學研究知識的框架條件等根本性問題,任何一個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就一定會遇到它自己的哲學問題的。比如1+1=2的這個數學公式人們運用得很普遍很經常,或許有一天你就會發現,這個公式代入不同的事物物件將擁有大不相同的現實意義,這裡就需要哲學理論了。

  • 15 # 素雅凝輝

    到底什麼是哲學?有時在讚美一個人的時候,說他有哲人的頭腦,在讚美一個論點的時候,說這個論證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是哲學的論點,等等,那麼,到底什麼是哲學?學哲學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一一哲學,這個詞是希臘語,是“智慧之學”。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問題的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

    一一確定地說,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等普遍基本問題的總體認識。方法論是人類根據世界觀形成的認識世界的方法。

    一一《易經》裡闡釋宇宙創始萬物,大自然法則,說明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潛藏,萌發、成長、茁壯全盛,然後由盛而衰,由盛而虧返歸原始的發展過程,人類的行為應當效法這一自然規律,在自強不息的時候,把握時機,善知進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一一《老子》

    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統一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等

    一一《論語》

    仁、義、禮、智、信,孔子的學說裡有對理想君主與仁政的美好設計,有對社會結構與倫理關係的合理規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還有《韓非子》書中的有關論述。

    一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物質和意識的關係。維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內因和外因的關係;否定之否定等等。

    一一學習哲學的人,有哲學頭腦的人,在遇到各種矛盾和問題時能夠思辯,不至於走進死衚衕,能夠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大踏步向前!

  • 16 # 晉唐風骨

    哲學發展的兩個時期

    (一)整齊統一的時期

    傳說神話變成了歷史,跳舞、詩歌變成了藝術,迷信變成了宗教,個人的想象與啟示,跟著一定模式走,無意識的習慣與有意識的褒貶,合成一種共同的風尚,造成了種種制度禮節。

    (二)衝突調和的時期

    人類漸漸進步,經驗多了,知識的事實分量增加、範圍擴大,幻想的禮俗及迷信傳統的學說與實證的人生日用常識起了衝突,因而批評的、調和的哲學發生。例如希臘智者派的勃興,就是西洋哲學的起源。智者們懷疑一切,破壞一切,當時一般人都很反感,斥責哲人為詭辯,為似是而非。“智者”一詞,如今成了惡名。智者也被貶為“智術師”,專門教授詭辯的技藝。有人覺得智者過於激烈,應將傳統的東西儲存一部分,如蘇格拉底之流,但社會仍嫌他過激,法庭判他死刑。後來經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調和整理,把舊信仰梳理一番,再加上一些邏輯學、心理學等等,如衛道護法的工具,於是成了西方的正統哲學。

    哲學對我們的幫助

    哲學對我們的幫助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因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麼確定的答案是真確的,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象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透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便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 17 # 花盆裡的大樹

    哲學是簡單點來說就是人們對宇宙萬物規律追問和思考。人們常常把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我認為它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對其他學科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精髓;哲學是一切文化、科學,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精神基石,是一個民族得以存在、民族文化得以發展的基礎。

    學哲學有什麼幫助呢?

    從理論作用來說。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它揭示的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最一般的規律。世界上的事物紛紜複雜,哲學的意義就在於,任何事物的規律都逃不出它的範圍。學好哲學,掌握了一般規律,有助於認識特殊規律。從個人角度來講。人們要提高自己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須學習哲學。哲學是"明白學",許多事情只有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 哲學是"智慧學",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學哲學,天賦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

    總之,哲學的作用在我們學習與生活中已日益突出。雖然哲學不能取代具體科學的地位,但如果沒有了哲學的指導,具體科學的發展就要走更多彎路。沒有哲學的指導的人生不能說是完美的人生。

  • 18 # 何處是家鄉

    以古希臘文化為基礎的哲學,是用精確邏輯推理的方式告訴我們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學問。

    對人的幫助就是認識世界。

  • 19 # 軫念信箱

    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這個領域隨著歷史而不斷地擴張,且根據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問題有興趣而改變著。一般認同哲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哲學的研究是基於理性的思考,尋求能做出經過審視的假設且不跳脫信念或者只是純粹的類推。不同的哲學家對推理的本質有不同的想法。對哲學的主題亦存在許多看法。一些人認為哲學是對問題本身過程的審查;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實質上存在著哲學必須去回答的哲學命題。

    不能對哲學的用處作急功近利的理解。哲學的用處就在於幫助你建立一個新的世界圖景,讓你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來觀察這個世界,站在全新的角度上來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因為人只有從老的條條框框裡跳出來,才可能重新考慮他的生存狀態,分辨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修養是理論的修養,哲學的修養。這對一個民族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大家不能老是用實用主義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用”。今天我們提出要振興中華,使中華文明在世界上重放光彩,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學習別人的科學技術固然十分重要,但我認為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要使我們的理論思維走到世界前列去。我甚至於認為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振興中華只能是一句空話。

    中國的古人講“學識”,學就是知識,你們要學很多很多知識。但是光有學還不夠,還要有識來引領。這個識就是智慧,就是我們對基本問題的領會,它要我們透過哲學來達到。所以,我想中國古人講“學識”非常好,我想作為一個理想推薦給大家。我們的學問知識應該培養得深厚,但是同時我們要有自己的識見,要能夠知人論世,能夠對我們民族的傳承擔負起更重大的責任。在華中科大編的《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中,楊叔子校長引用外國物理學家的一段話:“現在的問題並不是獲取知識,重要的是發展思維的能力。素質就是把所學的知識全部忘光之後,所留下來的東西。”這就給我們理解“素質”奠定了一個樸實的、很深入淺出的定義。

  • 20 # 吳山野士

    哲學是關於愛與智慧的學說。不過西方的哲學是平面哲學。是依靠定義為參照來認識世界萬物的。但世界不是依靠定義而存在的。所以西方的理論體系會因為基礎的定義不準確而崩潰。

    西方人講愛是從我愛開始的,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是我的自由。當我的自由無限擴大,大過我的生命的時候。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的時候,就可能是胡作非為。因為我愛所以就強行發生關係。這種愛便是一種傷害。魔鬼與之同在。

    中國人對事物的認識不是來自於對事物的理解。中心的概念不是依靠定義來認識的。而是透過對事揚的深刻理解來認識的。種子相對外殼的核心是種子的中心。不須要定義,自己去理解就可以。

    特別讓人震撼的種子的中心居然是仁。仁從人從二。陰陽(男女)二人之愛是仁的正規化。愛要讓對方也愛才能生根發芽。這個認識在哲學中應該是驚天地泣鬼神的。

    認識觀來自比較,長短、高低、美醜、善惡、好壞都是比較的結果,有怎樣的比較就會有怎樣的認識。生命猶如種子,仁愛是生命的中心,我們從仁愛中來,也將追隨仁愛而去。這是人生觀。價值觀來自仁愛,仁愛能使物質升值。不仁愛的物質一定貶值。

    中國古人說:我這個字是由丿(雄性生殖器官命根)才(能力,力量,財富)戈(武器)組合。高舉生殖器拿著武器佔有財富的我分明是個怪獸。我是怪獸。

    我字再分解組合,我由丿、找組合。找到命之根源是我的進化。命根必須下種才能長久。丿與乀相愛而為人。人從仁愛中到來,也將追隨仁愛而去。

    也就是說,沒有仁愛我是怪獸,有了仁愛我是人,人從仁愛來,亦將隨仁愛而去。人生的價值就在於什麼是自己的仁愛。

    西方人說中國人沒哲學,但在中國古人眼裡西方的哲學就如小學生在識中國文字。

    學哲學就是為了讓我們充滿愛與智慧。中國文字就滿滿的都是愛與智慧。當一個人真正讀懂中國文字的時候就相當於西方的哲學博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庫裡的慶祝動作容易被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