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曲江草堂
-
2 # 文史馬後炮
儒家代表人物很多,現列舉幾個例子: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去世後,流傳的《論語》被奉為儒家經典。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目前,世界各國大多有孔子學院。
二、孟子。名軻,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後人追封為“亞聖”。孟子的言論彙編成《孟子》一書。
三、董仲舒。 廣川(今河北省)人,西漢哲學家,大儒。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建立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受到漢武帝的支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也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2000餘年。
-
3 # 華夏炎黃0文武雙全
儒家學說,或稱儒學,起源於東周春秋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其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倫理關係。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家“知天文、識旱澇”(章太炎語),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它擔“天下教化之先聲”,有“以一號百”的影響力。所設“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於各地積極辦學。亦是維護社會道德、紛亂中凝聚力量的最龐大的文化核心。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孟子、子夏、顏回等後來逐步發展以教化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是一個不斷髮展、與時俱進、昂揚向上的學術流派,堪稱民族脊樑。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西漢以後,董仲舒提出迎合漢武帝的“皇權至上”學說,使儒家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佔主要統治地位的學派。但在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末漢初的戰亂以後,直接傳承自孔子的儒學已不可考。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代表了儒家發展的不同階段。
儒家的派別包括:
1、思孟學派。
2、今文經學。
3、古文經學。
4、宋明理學。
5、心學。
6、氣學。
漢初今文經學立為官學,每一經都可成為“學”,例如榖梁學、公羊學等,從中又衍生出諸如讖緯神學之類的其他學說。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合稱為經學,經學之下又可以按照所治之經分為詩學、禮學、易學、春秋學等等。而治經須先明義,因此誕生小學,小學之下又分為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先秦儒學與漢儒以後的儒學學說,存在著許多差異。孔門十哲“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門十哲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孔門四科中表現出類拔萃的十位弟子。“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戰國八派由於孔子的思想學說體系涉及範圍相當廣泛,孔門弟子對孔子言論和思想的理解不盡相同,難免會產生歧見。所以,孔子逝世以後,孔門弟子就開始逐步分化。到了戰國的中後期,儒學在成為“顯學”的同時,在儒家內部也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儒家八派之說,始見於《韓非子》的《顯學》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總之,戰國時期的儒家八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傳達有內部出現的派別,它們之間的觀點很不相同,但都自認為是代表了孔子的正統儒家思想。從以後的歷史發展來看,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影響頗大。今古經學秦焚書坑儒之後,除易經外,儒書基本絕跡,靠儒生的記憶背誦才流傳下來。漢朝時,五經透過朱熹年邁的儒者得到復原,以漢隸書寫,稱今文經學。但後來在孔子故居發現隱藏了一部分儒經,以孔子時代的蝌蚪文記載,劉歆做了很大整理,稱古文經學。兩者在流傳文字和經典解讀方法上均有差異,但其後經學家鄭玄基本統一了今古文,今古之爭漸息,儒經在文字上的爭議被平息。
-
4 # 仁謙谷的山地和柏樹
孔子、顏回、曾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鄭玄、張載、周敦頤、程頤、程顥、邵雍、朱熹、王守仁、王夫之、黃宗羲,等等。
-
5 # 繁花錦海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所創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顏子等。
孔子,字仲尼,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也儒家的創始人。同時,孔子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著名文化名人之一,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記載於《論語》及《史記·孔子世家》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孟子,名軻,字子輿。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
荀子,名況,字卿,是戰國末期趙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當時被尊稱為旬卿。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曾子被後世尊為“宗聖”;曾參在孔門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門十哲”之列,直到顏淵配享孔子後才升為“十哲”之一。唐玄宗時追封為“ 伯”。中唐以後,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之步步升主。北宋徽宗時加封為“武城侯”,南宋度宗時加封為“ 國公”,元至順元年加封為“宗聖公”,到明世宗時改稱為“宗聖”,地位僅次於“復聖”顏淵。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有寶貴的社會意義。
顏子,也就是顏回,字子淵,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他十四歲即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師事之。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讚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國魏正始年間將此舉定為制度以來,歷代統冶者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同時顏回也是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儒家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還有很多著名人物,如子思、朱子、董仲舒、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
董仲舒,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族,漢廣川郡(今河北棗強縣舊縣村)人。(大體在晉代,廣川劃歸棗強專治。)明代嘉靖《棗強縣誌》曾記載,古漢之廣川為今之棗強,董仲舒為棗強舊縣村人。《春秋公羊傳》。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程顥(hào),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後從開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陽)。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理學的奠基者,“洛學”代表人物。程顥為嘉祐年間進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裡行。反對王安石新政。在學術上,程顥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倡導“傳心”說。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
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別號紫陽。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也是儒學的轉折點。
王守仁,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儒家是對孔子之後學的稱呼,自產生便長盛不衰,對中國文化有巨大影響。
-
6 # 紫菀品月
古今中外歷代儒教研究、實踐者列表:古聖先賢唐堯虞舜夏禹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先聖周公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大成殿四配十二哲四配復聖顏子(顏回)宗聖曾子(曾參)述聖子思子(孔伋)亞聖孟子(孟軻)先賢十二哲閔損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有若朱熹中國先秦孔丘(孔子)顏回(顏淵)端木賜(子貢)仲由(子路)卜商(子夏)言偃(子游)閔損(閔子騫)冉耕(冉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宰我)冉求(冉有)顓孫師(子張)澹臺滅明(子羽)宓不斉(子賤)公冶長(子長)原憲(子思)南宮括(子容)公皙哀(季次)曾蒧(曾皙)顏無繇(顏路)商瞿(子木)高柴(子羔)漆雕開(子開)公伯繚(子周)司馬耕(子牛)樊須(樊遅)有若公西赤(子華)巫馬施(子旗)曾參(曾子)孔伋(子思)孟軻(孟子)荀況(荀子)前漢魯詩申培(申公)王式齊詩轅固(轅固生)翼奉韓詩韓嬰(韓生)後蒼毛詩毛亨毛萇徐敖尚書伏勝(伏生)歐陽生張湯兒寛夏侯始昌歐陽高夏侯勝夏侯建蕭望之周堪朱雲孔安國李尋禮高堂生徐生孟卿戴徳(大戴)戴聖(小戴)慶普易田何(田生)楊何丁寛施仇孟喜梁丘賀京房費直高相五鹿充宗春秋公羊傳董仲舒胡毋生眭弘嚴彭祖顏安樂春秋穀梁傳瑕丘江生劉向論語張禹其他叔孫通陸賈賈誼劉歆揚雄後漢鄭興範升陳元賈逵桓榮丁鴻王充仲長統崔駰班固馬融鄭玄蔡邕趙曄衛宏周堪何休服虔許慎魏晉南北朝時代何晏王弼王肅譙周虞翻文立徐苗杜夷杜預範宣範弘之鄭鮮之何承天劉瓛陸澄伏曼容何佟之司馬筠卞華皇侃沈文阿沈洙全緩張譏沈不害隋劉焯劉炫王通唐陸德明顏師古孔穎達賈公彥啖助趙匡陸淳李鼎祚韓愈李翺柳宗元劉禹錫五代・宋聶崇義邢昺孫奭胡瑗孫復石介歐陽修李覯王安石司馬光張載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蘇軾蘇轍謝良佐呂大臨遊酢楊時胡安國胡寅胡宏張栻羅從彥李侗朱熹呂祖謙陳亮葉適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象山)黃幹輔廣蔡元定蔡沈陳淳真徳秀魏了翁程大昌黃震王應麟元趙復姚樞許衡劉因吳澄明劉基宋濂方孝孺胡廣曹端薛瑄吳與弼胡居仁陳獻章婁諒丘浚黃佐羅欽順王廷相王守仁(陽明)王畿(龍渓)錢德洪(緒山)鄒守益(東廓)歐陽德(南野)聶豹(雙江)羅洪先(念庵)劉文敏(兩峰)王時槐(塘南)王艮(心斎)顏鈞(山農)羅汝芳(近渓)周汝登(海門)何心隱(本名:梁汝元)李贄(卓吾)呂坤顧憲成高攀龍劉宗周(蕺山)孫奇逢清黃宗羲(梨洲)顧炎武(亭林)王夫之(船山)傅山張履祥陸世儀毛奇齡呂留良李顒朱彝尊陸隴其徐幹學胡渭萬斯大萬斯同熊賜履顏元李塨閻若璩潘耒姚際恆方苞江永惠棟全祖望莊存與江聲王鳴盛戴震紀昀錢大昕朱筠餘蕭客畢沅姚鼐段玉裁王念孫章學誠邵晉涵崔述汪中洪亮吉莊述祖孔廣森孫星衍張惠言江藩焦循阮元王引之方東樹劉逢祿胡培翬陳奐劉文淇劉寶楠龔自珍魏源陳喬樅陳澧劉毓嵩俞樾黃以周王闓運戴望王先謙孫詒讓皮錫瑞廖平康有為章炳麟(太炎)民國以降(當代新儒家)第一代(1921-1949)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錢穆第二代(1950-1979)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1980...)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余英時蔣慶陳明等等……日本近世德川光圀橫井小楠伊藤東涯大槻磐溪朱子學(程朱理學)藤原惺窩林羅山山崎暗齋野中兼山淺見絅齋五井蘭洲佐藤直方木下順庵中井竹山雨森芳州貝原益軒新井白石室鳩巢松崎慊堂佐藤一齋佐久間象山橫井小楠陽明學(陸王心學)中江藤樹熊澤蕃山三宅石庵大鹽平八郎山田方谷佐藤一齋佐久間象山古學古學(聖學)山鹿素行古義學伊藤仁齋伊藤東涯古文辭學荻生徂徠松宮觀山近代朝鮮新羅薛聰崔致遠高麗安珦李齊賢鄭夢周李氏朝鮮李退溪李慄谷宋時烈孔廟東廡奉祀先賢先儒先賢 蘧瑗 字伯玉,衛國人,仕靈公稱賢大夫.先賢 澹臺滅明 孔子門人,字子羽,魯國人.先賢 原憲 孔子門人,字子思,宋國人.先賢 南宮适 孔子門人,字子容,魯國人,孔子以兄之女妻之.先賢 商瞿 孔子門人,字子木,魯國人,孔子以易傳.先賢 漆雕開 孔子門人,字子若,蔡國人.先賢 司馬耕 孔子門人,字子牛,宋國人.先賢 梁鱣 孔子門人,字叔魚,齊國人.先賢 冉儒 孔子門人,字子魯,魯國人.先賢 伯虔 孔子門人,字子析,魯國人.先賢 冉季 孔子門人,字子產,魯國人.先賢 漆雕徒父 孔子門人,又名文,字子期,魯國人.先賢 漆雕哆 孔子門人,字子斂,魯國人.先賢 公西赤 孔子門人,字子華,魯國人.先賢 任不齊 孔子門人,字子選,魯國人.先賢 公良孺 孔子門人,字子正,陳國人.先賢 公肩定 孔子門人,字子中,魯國人.先賢 鄡單 孔子門人,字子家,魯國人.先賢 罕父黑 孔子門人,字子索,魯國人.先賢 榮旗 孔子門人,字子祺,魯國人.先賢 左人郢 孔子門人,字子行,魯國人.先賢 鄭國 孔子門人,字子徒,魯國人.先賢 原亢 孔子門人,字子籍,魯國人.先賢 廉潔 孔子門人,字子庸,衛國人.先賢 叔仲會 孔子門人,字子期,魯國人.先賢 公西輿如 孔子門人,字子之,魯國人.先賢 邽巽 孔子門人,字子斂,魯國人.先賢 陳亢 孔子門人,字子禽,陳國人.先賢 琴張 孔子門人,字子開,衛國人.先賢 步叔乘 孔子門人,字子車,齊國人.先賢 秦非 孔子門人,字子之,魯國人.先賢 顏噲 孔子門人,字子聲,魯國人.先賢 顏何 孔子門人,字子冉,魯國人.先賢 縣亶 孔子門人,字子象,魯國人.先賢 樂正克 孟子門人,鄒人,在魯為政.先賢 萬章 孟子門人,鄒人,佐孟子著作七篇.先賢 周敦頤 字茂叔,宋代人號濂溪先生.先賢 程顥 字伯淳,宋代人,述明五經,號明道先生.先賢 邵雍 字堯夫,宋人,號安樂先生.先儒 韓愈 字退之,唐時人.先儒 范仲淹 字希文,宋時人.先儒 胡瑗 字翼之,宋時人.先儒 韓琦 字稚圭,宋時人.先儒 楊時 字中立,宋時人.先儒 羅從彥 字仲素,宋時人.先儒 李綱 字伯紀,宋時人.先儒 李侗 字願中,宋時人.先儒 張栻 字敝夫,宋時人.先儒 黃幹 字直卿,宋時人.先儒 輔廣 清光緒六年從祀.先儒 真德秀 字希元,宋時人.先儒 何基 字子恭,宋時人.先儒 文天祥 字履善,宋時人.先儒 趙復 字仁甫,宋時人.先儒 吳澄 字幼清,元時人.先儒 許謙 字益之,號白雲先生,元時人.先儒 曹端 字正夫,明時人,著孝經述解.先儒 王守仁 字伯安,明時人.先儒 薛瑄 字德溫,明時人.先儒 羅欽順 字允升,明時人.先儒 呂丹 字仲木,號涇野,明時人.先儒 黃道周 字幼平,明時人,明末殉節.先儒 陸世儀 字道威,號桴亭,明亡隱逸不仕.先儒 顧炎武 清光緒三十四年從祀.先儒 湯斌 字孔伯,清時人.先儒 穀梁赤 字元始,周時人,著穀梁傳.先儒 伏勝 字子賤,秦之博士,獨壁藏之作尚書傳四十一篇.先儒 毛亨 漢時人,以詩學授毛萇.先儒 後蒼 字近君,漢代人,傳禮記於戴德及德從兄子聖.先儒 劉德 漢景帝之子,封河間王.先儒 許慎 字叔重,漢時人,著五經正義.先儒 董仲舒 漢代人,仕武席博識高才.先儒 杜子春 東漢時人,著周體解.先儒 範甯 字武子,晉時人.孔廟西廡奉祀先賢先儒先賢 公孫僑 字子產,仕鄭為大夫.先賢 林放 字子邱,魯國人,問禮於孔子.先賢 宓不齊 孔子門人,字子賤,魯國人.先賢 公冶長 孔子門人,字子長,魯國人,孔子以其女妻之.先賢 公皙哀 孔子門人,字季次,齊國人.先賢 高柴 孔子門人,字子羔,衛國人.先賢 樊須 孔子門人,字子遲,魯國人.先賢 商澤 孔子門人,字子季,齊國人.先賢 巫馬施 孔子門人,字子期,魯國人.先賢 顏辛 孔子門人,字子柳,魯國人.先賢 曹恤 孔子門人,字子循,蔡國人.先賢 公孫龍 孔子門人,字子石,楚國人.先賢 秦商 孔子門人,字子不,魯國人.先賢 顏高 孔子門人,字子驕,魯國人.先賢 壤駟赤 孔子門人,字子徒,秦國人.先賢 石作蜀 孔子門人,字子明,周人.先賢 公夏首 孔子門人,字子乘,魯國人.先賢 後處 孔子門人,字子裡,周人.先賢 奚容蒧 孔子門人,字子哲,魯國人.先賢 顏祖 孔子門人,字子商,魯國人.先賢 勾井疆 孔子門人,字子疆,衛國人.先賢 秦祖 孔子門人,字子南,秦國人.先賢 縣成 孔子門人,字子祺,魯國人.先賢 公祖句茲 孔子門人,字子之,魯國人.先賢 燕伋 孔子門人,字子思,魯國人.先賢 樂欬 孔子門人,字子聲,魯國人.先賢 狄黑 孔子門人,字子哲,魯國人.先賢 孔忠 孔子門人,孔子兄伯尼之子.先賢 公西蒧 孔子門人,字子尚,魯國人.先賢 顏之僕 孔子門人,字子叔,魯國人.先賢 施之常 孔子門人,字子恆,魯國人.先賢 申棖 孔子門人,字子周,魯國人.先賢 左邱明 周人,作春秋傳.先賢 秦冉 孔子門人,字子開,蔡國人.先賢 牧皮 孔子門人,魯國人.先賢 公都子 孟子門人,十七弟子之一,魯國人.先賢 公孫丑 孟子門人,齊國人.先賢 張載 字子原,宋代人,號橫渠先生.先賢 程頤 字正叔,宋代人,與兄程顥同著作經書,號伊川先生.先儒 公羊高 子夏門人,週末時人,著作公羊傳.先儒 孔安國 孔子十一世,漢時人.先儒 毛萇 字長生,漢時人,注詩傳著毛詩.先儒 高堂生 字子伯,漢時人,禮經被秦毀獨能傳十七篇.先儒 鄭康成 漢時人,受書於馬融,融日我道東矣.先儒 諸葛亮 字孔明,後漢時人,輔劉氏重興漢室有前後出師表.先儒 王通 字子淹,隋朝人,卒諡文中子.先儒 陸贄 字敬輿,唐時人.先儒 司馬光 字君實,宋代人,著資治通鑑.先儒 謝良佐 字顯道,宋時人,著論語說.先儒 歐陽修 字永叔,宋代人.先儒 胡安國 字康侯,宋時人.先儒 尹焞 字彥明,宋時人,師事程頤著作論語解.先儒 呂祖謙 字作恭,宋時人.先儒 袁焱 明時人.先儒 蔡沈 字仲默,宋時人.先儒 陸九淵 字子靜,宋時人.先儒 陳淳 字安卿,宋時人.先儒 魏了翁 字華甫,宋時人.先儒 王柏 字會元,宋時人.先儒 陸秀夫 字君實,宋時官左丞山之變以身殉節.先儒 許衡 字仲平,元時人.先儒 金履祥 字吉甫,元時人.先儒 王夫之 字而農,明末人,著作周易內傳.先儒 陳浩 字大可,元時人.先儒 陳獻章 字公甫,明時人.先儒 胡居仁 字叔心,明時人.先儒 蔡清 字介夫,明時人.先儒 劉宗周 字起東,明時人.先儒 呂坤 字叔簡,明時人.先儒 孫奇逢 字啟泰,明時人,純孝篤學博通經書.先儒 黃宗義 字太沖,明時人,明亡歸隱於鄉.先儒 張屐祥 字考夫,明時人.先儒 陸隴其 字稼書,清時人.先儒 張伯行 字考先,清時人.
-
7 # 讀書過日子
1、聖人孔子,儒學大廈的奠基者。他首先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教育家,設杏壇講學,有教無類,開平民子弟接受教育的先河。作為思想家,基於春秋亂世,他提出了“禮”和“仁”和核心思想。並於晚年編訂了“六經”,是儒學的金科玉律。
2、亞聖孟子,儒學的發展者。他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他提出的民為本、君為輕,治民之產,性善論,養浩然之氣等學說,無不是治國修身的偉大思想,影響深遠。
3、宗聖曾子,儒學的闡揚者。據說《大學》就是他所著。該書提出了“三綱領”“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士人修身、為學、治國指出了具體路徑。該書自從宋代後,成為讀書人科舉仕進的必讀書。
4、荀子,先秦儒學集大成者。他致力於富國強兵,使儒學更緊密地和現實結合。人定勝天論;性惡論;解蔽論等,邏輯嚴謹,說理暢達,閃耀著可貴的思想光芒。他也是法家的導夫先路者,韓非子、李斯是他的高徒。
5、漢代大儒董仲舒。他實際是我國官辦大學的創始者。他向武帝上策建議,就有了我國最早的大學—當時叫太學,學生叫太學生。他的學說在具體治國層面,強調德、刑結合,重道德教化,並非”獨尊儒術”。其天人學說,客觀上對獨大的天子有約束作用。
-
8 # 商界詩人高曉君
儒家的著名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孟子把儒家發揚光大,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朱熹進一步發展了儒學,王陽明倡導“心學“,提出“致良知”。
還有北宋理學家張載提出有名的“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9 # 中外詩書畫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一、先說一下儒家的創始者孔子,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都在致力於教育工作,他創新了教學方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並傳揚誨人不倦的精神,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孔子一生的教育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開啟網易新聞 檢視更多圖片
第一階段是到齊國求仕之前,約7,8年時間。這一階段他的的門徒還不太多,但是他作為一位老師在社會上已有不小的名聲。在這一時期裡,孔子的學生中有比他只小6歲的顏路(顏回之父),還有幾乎陪伴了孔子一生,比他只小9歲的子路。
第二階段:周遊列國之前這一階段共計18年的時間。這18年中,孔子雖然有4年多的時間在做官從政,但並沒有停止傳道授徒。這一階段是孔子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階段。他的教育經驗越來越豐富,名氣越來越大,所收的弟子越來越多。除了魯國的學生之外,他的學生中還有來自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者。如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大都是這一時期進入孔門的。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跟隨他周遊了列國,一部分從了政。
第三階段:自68歲(魯哀公十一年西元前484年)周遊列國結束回到魯國,到他去世,孔子在周遊列國的十四年中,他帶著弟子到列國去周遊,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磨練了意志。當時的孔子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現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面表現突出的有宰我,子貢,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子路;文學較佳的有子游,子夏弟子中,有不少人成就卓越。
二、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作為儒家的傑出代表,孟子生前也為自己是孔子學說的正統傳人而自豪。區別在於,儘管他們都以主張仁義而聞名於世,但孔子後期卻陷入了宿命論的境地。而我們這位亞聖,直到84歲那年離開人世,畢生都以一名戰士的姿態勇猛進取,並且從來都沒有悲觀失望過。
他的前輩孔子一樣,孟子極力信奉的仁義思想,在戰國時代並不為大多數當政者所接受。儘管如此,他還是會為了自己堅信不已的信念,在許多國家不遺餘力地左右奔走,並且從不悲觀和氣餒。他曾經斷言,現在老天還沒有期待太平。一旦這種希望出現的時候,要想真正實現這個願望,天下除了我,就沒有人可以擔負起這件事。
孟子最為出名的作品就是《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他的代表作還有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三、荀子,名況,又稱荀卿、孫卿(荀、孫二字古代讀者相近,卿為敬稱),戰國末葉趙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活動於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之間,是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的最後一位大師,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把他和孟子相提並論。荀子思想綜合了戰國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諸家的成分,而對儒學做了創造性的發展;其中特別重要的是他關於人性、禮法、人的地位、名實關係的學說,這一學說構成他的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礎。
荀子作為一個集諸子百家大成之人,在儒家五聖、孔門十哲的行列中卻是沒有荀子的身影的。這是為什麼呢?
荀子有兩個非常著名的弟子,韓非子和李斯這兩個人,一個人為秦國吞併六國帶來了富國強兵的思想和方法,另一個人呢,大秦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尊貴可見一斑。按理來說,出了這麼兩個傑出的徒弟,無論是對荀子還是儒家,都是一件光耀門楣的事情,但問題恰恰出在這兒。韓非子和李斯都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史書上評價他們是法家傑出的代表人物,而韓非子更是了不得,將前面法家的幾位代表人物的思想糅和在一起,提出了全面的,完整的法家理論體系。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儒法的對立是十分大的,從階級上來說,儒家代表的是舊奴隸主貴族階級,強調嚴格的等級觀念,而法家則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反對周朝的等級觀念。從思想上來說,儒家和法家的對立就更大了,先不論荀子這單個人的思想,就說儒家前面的所有聖賢,提倡的是一種仁愛,讓統治者用得德行感化人民,而法家卻是提倡一種霸道,讓統治者用刑法來駕馭人民。這就了不得了,荀子既然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教出來的兩個徒弟卻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而在你的思想中,也體現出了與法家的思想,你到底是站在儒家這邊還是法家這邊?
不過以一個後世人的眼光來看,荀子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偉大,獨尊儒顯迂腐,獨尊法不人道。唯有在孟子的思想中,將儒和法的思想糅合的很完美。
四、儒家還有很多著名人物,比如儒家五聖中的復聖——顏淵(顏回)、宗聖——曾子(曾參)、述聖——子思。
顏子,即顏淵(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
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現山東省今濟寧市嘉祥縣)人,是黃帝的後代,也是夏禹王的後代。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曾子被後世尊為“宗聖”。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生於東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 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終年八十二歲。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
-
10 # 眼睛裡的一道光
1.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觀點。
2.孟子,孔子的弟子,提出民貴君輕,主張性善論
3.荀子,與孟子的觀點相反,主張性惡論,化性起偽
-
11 # 意泊之
儒家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感謝!借這個機會,一起看一下中國儒學在各個階段的代表人物,梳理一下中國儒學發展演變的脈絡。
一、 儒家根基及儒家思想淵源始於堯和舜的禪讓制是儒家文明的根基。
堯在16歲的時候即擔任部落首領,到了晚年,需要選拔接班人,以代替他管理部落。由於舜做人寬宏大量,能夠用仁德之心,感化接二連三想加害他的弟弟和討厭自己的父母,也能夠很好的處理複雜的部落內外事務,經三年的綜合考察,堯透過莊嚴隆重的禪讓大典,把帝位傳給了舜,而不是自己的粗野好鬥的兒了丹朱。
周公禮樂形成完整的典章教化制度。
周滅商後,分封了眾多諸侯,為了鞏固周王朝對各諸侯的管理,周公旦從政治文化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來規範社會各階層的職能,如宗法制,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
同時,周公又在洛邑製作禮樂,藉以在典章之外,以禮樂潛移默化的薰陶形成文化的傳承,感化人心。禮樂涉及君臣父子、言行舉止、男女尊卑等方面。典章禮制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保證了社會秩序的井然,而樂,則對森嚴僵硬的體系予以調和。透過以上舉措,大大促進了西周社會的穩固,奠定了國家治理以教化為主的思想基礎。
孔子為至聖先師,儒家大成者
東周時期,破壞禮樂之事時有發生,這時,周禮的強大繼承者與支援發揚者孔子誕生。孔子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在魯國做中都宰時,正直公正,恪盡職守,故而聲名鵲起,仰慕者眾,於是孔子開辦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所民間學堂,開啟了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私人教學,借教學之機,與弟子傳播交流仁德忠恕之道。後來,孔子弟子們把孔子的言行記錄整理成書,是為《論語》,該書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也成為儒學的開創者,萬世師表,以至於過了大概1700年後,宋代的大思想家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教學之外,孔子有感於禮崩樂壞,歷時九個月,編修魯國曆史為《春秋》一書,共一萬八千字,春秋筆法,微言大義,書成而亂臣賊子懼。後世著名的春秋三傳即源於此書。
二、 儒家思想繼承嚴格來講,是孔子及其弟子共同開創了儒學。孔子去世後,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們成為儒家思想的傳承者和發展者。這些弟子包括:
西河之學的開創者子夏,他曾言:對妻子重品德,對父母盡孝心,對君主獻性命,待朋友守誠信。子夏的弟子李悝寫成了《法經》一書,成為法家始祖,衛國商鞅攜此書助秦變法。而春秋三傳之一的《春秋公羊傳》的作者公羊高相傳就是了夏的弟子。 性格直率,講信義、重誠諾的子路,信奉食君之祿,擔君之憂,臨死不忘正冠。 曾被孔子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的精通於禮的言偃,被稱為南方夫子。 躬身實踐,臨終堅持更換與自己身份切合的竹蓆的曾子。 重點提一下在這一時期儒家思想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孔子嫡孫孔伋,字子思。子思
子思師承曾子,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因二者的思想有某種一致性,所以人們往往將他們聯絡在一起,稱為思孟學派。子思重禮,且能身體力行。其儒學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庸之道。該思想遠接堯舜,當初堯讓位於舜時即強調社會治理“允執其中”,契合當初周公力倡之“中德”思想,後成《中庸》一書,系統闡述了中庸思想,講述天道和人道的關係。子思提出誠信,主張仁,以仁為本,能知仁行仁。子思為儒家五大聖(孔子及其弟子顏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稱)人之一,被尊稱為“述聖”,《中庸》之外,代表作還有《孝經》和《子思子》。
子思的儒學思想被很多很多儒家人士所承襲,成就最高的是孟子,至今談起儒家思想,仍講孔孟之道。
孔子初創儒學,比較零散,子思對之完善有限,直到孟子,再一次對儒學理論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使得前承儒學至此終於形成了一套細密完整的治國思想體系。首先,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與子思的“仁政”思想,提出一套仁政主張,成為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孟子擅長辯論,其思想體系在辯論中不斷呈現並發展。孟子提出的“人禽之辨”即主張人與禽獸當有區別,其別在於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此四心,有之為人,無之為獸。孟子主張性善論,以此思想基石,繼而提出“王霸之辨”、“義利之辨”、“經權之辨”、“舜蹠之辨”等。基於仁,孟子創造性的把儒家思想道德哲學從“仁”推進到“義”,從此,義便在道德哲學體系中具有了特別重要的地位,繼而形成了儒家以仁和義為核心標識的道德哲學體系。孟子是是儒家學說和思想的集大成者,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尊為亞聖。
繼孟子之後,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為荀子。
荀子出身儒家,尊崇孔子,儒家思想之外,廣泛吸取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同時對各個學派做出了深刻論述。基於對子思和孟子一派儒家思想的批判態度,荀子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即如現在所言的封建糟粕,荀子對迷信習俗拜鬼祈神以求富貴進行了深入的批判。他指出,天星墜落、社木鳴叫、日蝕月蝕、風雨不調等現象,因不瞭解而感到奇怪是正常的,但完全沒有必要去畏懼。荀子認為上天一視同仁,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認為禮是區別等級、劃分名分和職責的標準,就其作用,是“明分”,既是個人的修身,也是國家的政治需要。
三、 兩漢儒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董仲舒
秦漢初始,由於秦始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思想漸漸被推到了歷史舞臺中心。而董仲舒透過“天人三策”,全面論述了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理念的必要。從此,儒學從民間真正進入政治中心,成為社會主要思潮和君權維護的重要理論支援。董仲舒所主張的“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深得漢武帝之意,後續一系列改革即依此思想推行。同時,該思想與《春秋公羊傳》所發明的微言大義不謀而合並被進一步挖掘,以致“公羊學”極為興盛,影響巨大。儒學權威自此確立,董仲舒被視為“儒者宗”。晚年,董仲舒基於對《春秋公羊傳》的研究和自己多年的治學心得,寫成政治哲學著作《春秋繁露》一書。該書以“大一統”為主旨,闡述了以陰陽、五行為骨架,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神學理論,奠定了漢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基礎。跨越千年的三綱五常論即源於此。董仲舒把儒學思想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他把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發展成為宇宙構成論體系,這是儒學神化的重要標誌,為下一時期魏晉玄學和宋明心性論做了理論上的準備。
由於漢初的統治者需要為自己的“大一統”尋找合適的理論依據,逐漸形成了研究、解說、註釋儒家經典的學術風氣,這也就是儒學的經學化,即漢代經學,其開創代表人物為東漢末年的鄭玄。鄭玄一生勤奮,遍注群經。自此以後,以儒家禮教為核心,調和古今的經學得以世代相傳。
四、 宋明理學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為主幹,兼收道家、佛家思想,漸漸構建起了融通天、地、人三者的精緻哲學體系。
其先驅人物為北宋初期的胡瑗、孫復和石介。
胡瑗42歲開始講授儒學經術,他教授正統的儒家學說,集教學理論、實踐和改革於一身,確立了培養“致天下之治”的人才教育理念,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胡瑗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並創立了高校寄宿制度。他的教學方法被官方總結為蘇湖教法並得以全國推行。他培養的人才直接為儒學復興、宋代理學的建立做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才準備。石介出自孫復門下,他們三人並稱“宋初三先生”,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強調民為天下國家之根本,從儒家立場反對佛教、道教,極力標榜王權,為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論據。他們大開講學之風,廣收弟子,於是各個階層的人物得以機會接觸學習他們的儒學思想,為新儒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鼻祖,二程程顥和程頤的老師。
儒學在漢代確立正統,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的演變,再加上由於玄學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以及波斯、希臘文化的滲入,儒學的正統地位在這一時期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周敦頤把誠作為儒家修養的中心,認為誠是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源。基於《周易》的研究,周敦頤寫就《太極圖說》和《易通》,除了闡發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之關係、修養方法外,還提出了“性五品說”,認為剛、柔、善、惡是人性的主要表現形式。周敦頤的性五品說與誠、神(人的思維能力)、幾(精神活動剛剛萌發而尚未明顯時)範疇構成了他的倫理學說,建立了做人的最高標準即“立人極”的道德倫理思想。符合最高準則的便是聖人。講求透過無慾、主靜、遷善改過的方法實現中、正、仁和義。這些思想開理學家重道德倫理之端,影響深遠。而周敦頤讓他的學生二程尋找“孔顏樂處”,促進了儒學學說的完善與發展,使儒學發展到理學階段。這時的理學哲學體系,從佛教道教中汲取了許多儒學原本沒有的東西,構建起一個容納自然、社會、人生為統一體系的格式,提出了宋明理學的主要概念範疇,而後續的理學家所要做的,只是使這個體系更加嚴密更加系統而已。
二程,程顥與程頤
二程相差一歲,自1088年二人在洛陽從事講學,“洛學”由此產生。“理”,或者叫“天理”,是二程的哲學最高範疇,認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最高本體即理。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理產生,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現象都是理的體現。二程贊成孟子的性善說,認為“性”即是“理”,上至堯舜下至庶人都有。在知行關係上,認為知先行後,以知為根本,行難知亦難。格物即是窮理,窮理後可獲得知識,即“學”。二程哲學,初步建立起一套以天理為本體的宇宙觀、認識論和人性論,包含一些樸素的辯證思想,如肯定了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性和永恆性,承認矛盾的普遍存在,天下的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成雙成對出現。理的概念始於二程,他們確立起理學思想體系和學術活動的範疇,二程之後,理學思想所構建的學說體系被進一步展開,經由朱熹集其大成,成為封建社會後期官方的主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張載的“關學”思想
關學是理學的重要一支,因張載是關中人得名,萌芽於北宋慶曆之際的儒學者申顏、侯可,到了張載方正式創立。張載得悟儒、佛、道之間互補互聯的道理,進而建立起自己的學說體系,他認為矛盾互相聯絡,互相依存。人人都有天地之性,人人皆可為聖。基於人與物都有天地之性,提出“一切人都是我們的父母,一切物都是我們的同伴”的仁愛思想,要求君子博愛。張載提出一系列理學相關命題,並且給予深刻而系統的回答,他的氣學理論被朱熹和陸九淵等儒學人士所吸收,成為理學一支的奠基人。
一代名儒,儒學集大成者朱熹
8歲能懂《孝經》的朱熹在31歲時拜程頤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從此,朱熹開始建立起理學這一套客觀唯心主義體系。1167年,朱熹偕學生林用中、範念德趕赴嶽麓書院,與主管教事張栻以“太極”和“中和”為主要議題會講三月。前來聽講者人滿為患,馬飲河干,嶽麓書院於是名揚天下,繁榮至今。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進行道德修養和教人之法的學術討論,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三天辯論,勝負不分,但朱熹與陸九淵因辯論而起的良性學術互動對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朱熹學說的最高範疇是“理”,認為理是宇宙所有事物的本原,先於天地而有,有理方有天地,理永恆不變。朱熹使儒家的倫理規範上升為宇宙之理,獲得了形而上學的普遍性和至上性。他對理的宇宙本體地位從理論上展開了比宋代其他儒學更加精密的論證。基於二程思想基礎,朱熹進一步論證天理與人慾,肯定二程“性即理”的人性論。朱熹的新儒學思想遠承孔孟,近接二程,同時吸收佛老哲理方法,融會貫通,形成儒學思想的成熟理論形態,至此,宋明理學趨於成熟,後漸走向衰落瓦解。朱熹系統總結了以往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作鬥爭的經驗教訓,把我國的唯心主義哲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他的學術思想對後來學者產生了重大影響,王夫之、李恭、戴震們繼承並發展了他的致知格物、天理人慾等有關思想,開闢了清代的儒學風氣。他所作的《四書集註》成為各朝開科取士的金科玉律。
心學一派開創者陸九淵
陸九淵是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開創者,對明代王陽明的心學有直接影響。陸九淵的理所包含的內涵,即所謂正理、實理、公理、常理,是先天固有的仁義禮智等封建倫理綱常和萬物的規律。而他的心學思想,認為心是宇宙的最高的本體,心與理是一個,不容分開。世間萬事萬物都生於心中,而充塞於宇宙之間的,沒有不是理的,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他不承認程頤、朱熹是孟子的直接繼承者,而他自己才是直接繼承於孟子的思想。陸九淵以30年之功,建立心學體系,自成陸學一派,傳播心學理論,作為心學的代表人物,與朱學對立,但不主張護門戶。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
王陽明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學說,將心學發展成為“知行合一”的哲學理論,是明代心學之集大成者。青年時代王陽明曾信奉朱熹的哲學,後對程朱理學的弊病有了深刻認識,於是拋棄程朱轉向陸九淵的心學,並給予極大的發展。朱熹析心與理為二,分離知與行,王陽明則主張心理為一,知行合一。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心即理”的思想,提出致良知說,認為人心靈明即良知,良知即天理。天地萬物從良知中產生。由於知行合一相較於朱熹的知先行後,重視了對行的認識,具有積極意義,促進了知行觀的發展。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突破了“天理”的統一統局面,打破了人性品級的區別、等級劃分,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度取代了程朱理學的地位,左右我國思想界。
王陽明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陸王二人成為我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過深遠影響。
晚期心學代表劉宗周
劉宗周早年不喜王陽明之學,中年後才開始信從。至晚年,則提出自己的慎獨、誠意為宗旨的思想。他所理解的心之本體是指意識主體的一種原始意向,並強調意不是念,念有起滅而意無起滅,指出“意無所為善惡,但好善惡惡而已”。劉宗周認為誠意是最根本的功夫,誠意是統帥,致知是輔助誠意的方法。
五、 經世致用明清以降,儒學向著經世致用的方向發展,指出學問必須用於實踐,這自然有益於國家社會發展。
經世致用顧炎武
顧炎武是清朝的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他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慾諸多範疇上,都顯示出與程朱理學不同的為學旨趣。他反對空談,提倡經世致用,注意廣求證據。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救世。並認為王氏心學空談誤國,導致了明末的國家動盪,政權不穩,以至亡國。否認心學為儒學正統,不合孔孟之論。顧炎武主張博學於文,即飽讀聖人之學,熟讀儒家經典,用羞惡廉恥之心來約束自己言行。懂得羞惡廉恥,並能注重實學,才是真正的聖人之道。
黃宗羲的儒學思想
黃宗羲與王夫之是繼顧炎武之後,清初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他們三人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
黃宗羲從民本的立場抨擊君主專制制度,對君為臣綱的封建倫理關係及等級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痛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不合理。提出要衝破“成說”的束縛,反對沿襲先儒語錄,提倡學貴在自得,貴在創新,不應把經典僵化、教條化,應當自有見解。呼籲人們勇於創新,敢於創新。
王夫之的儒學思想
王夫之精於經學、子學、史學、文學、政法、倫理,兼通天文、歷數、醫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且留心漸漸傳入的西學。他對傳統學術批判繼承,衝破了朱學、王學的束縛,總結並發展了傳統的唯物主義,將張載的學說加以完善發展,形成了以完整的元氣本體論、變化日新的辯證思維和理氣合一的歷史觀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同顧炎武一樣,王夫之為學也是經世致用,他採取學思並進的方法,無論是肯定的正學,還是排斥的異端,都採取批判與繼承相結合的原則。
戴震反理學樹考據
儒學到清代中葉,以考據學的面目出現並發展到鼎盛。戴震對程朱理學批判較為徹底,認為理學的病根在於不肯拋棄談心說性,而尊崇理,拋棄氣,又保留理而拋棄欲。在反理學的過程中,戴震樹立起考據學風,主張用考據的方法,恢復四書五經的原始含義,進而闡明儒家文化之本源。校勘學有幾千年的歷史,直到到了戴震和考據派手裡,才在“識文字、通訓詁、明聲假”等文字學基礎上,使用科學方法精核考評,成為科學的理論。
-
12 # 春風化雨送福來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有弟子三千,但是賢人只有72人,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
儒家著名的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有《孔子》、《孟子》、《荀子》。 後來儒家思想的繼承人還有,還有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守仁、王陽明等等。
-
13 # 卜耐夫哲學
“偽儒”,算嗎?
如果“偽儒”也算“儒家人物”,那麼,凡“機巧處世”而“功成名就,位顯祿豐”的人,都可以算“儒家人物”。
因為,自孔子孔後,但凡有誰說自己是『儒品弟子』,便能升官名成發財傳弟子——而沒有人去“分”真儒與偽儒的!
-
14 # 河東來
儒是一種人,“一種根據奴隸主的國家治理需要而從奴隸性質的黎民當中選拔產生的自由民”,實際上就是從奴隸制生產關係發展為封建制生產關係形成的“新國人”。
儒家在古代不僅是一個思想流派,更是一個族群的概念,類似於今天階級成分的概念,據此,筆者對儒家人物分類如下:
首先,儒家最重要的是“小人之儒”,因為他們的代表漢高祖劉邦(本名劉季,就是劉三的意思)及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就是朱八的意思)雖然擁有著不是正規名字的名字,但他們建立起了不朽的“農人之國”。
其次是“女士之儒”,她們的代表是秦國第一個儒家太后趙姬(她的名字也是不是正規名字的名字),和漢王朝第一個儒家皇后衛子夫。
第三是“文士儒家”,他們的代表人物是儒家祖師爺孔子孔仲尼及其優秀傳人董子董仲舒。
第四是“武士儒家”,他們的代表人物是專諸、慶忌、荊軻等著名“刺客”及墨家第一任鉅子墨翟。
-
15 # 檢音釋光
從中國幾幹年的歷史史事證明:儒家只有半個拿得上桌面的人物就是曾國藩。其餘的都言過其辭儒黨們自已造句而出的喝酒吃肉害國害民的角色。除了把中國人整得膽小怕事奴才相十足外在治國安幫濟民對付外侵方面那是一無事處,叫後人傷心落淚。中國是一個完全由孔子儒家黨徒捆綁的懦弱而經不起風雨的民族。不是辛亥革命以來由孫中山毛澤東等偉人的不懈奮鬥努力。我可以大膽的武斷的說:中國不是中國,沒有今天的中國。望一天到晚吹孔儒的還留一點點人德,不要拿孔子儒黨的罪過作讚歌。
-
16 # 崑崙墨院
古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穩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守仁、王陽明等等。
-
17 # 寒江雪1983
儒家是中國歷史上延誤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有更多著名的人物,如孔子、孟子、曾子、顏子,子思、朱熹、王守仁等。
-
18 # 鳶飛雲
首先,孔子,字仲尼,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也是儒家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編寫了我國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被後世尊稱為至聖。
其次,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和稱“孔孟”,被後世尊為亞聖。
第三,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是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當時被尊稱為旬卿。
第四,曾子,春秋末年的魯國人。提出孝道觀念影響了中國兩千年,被後世尊為宗聖。
第五,顏子,也就是顏回,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孔子的最得意門生,也是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第六,後期儒家也有很多著名人物,朱熹,王守仁,董仲舒等等,儒家是中國歷史的延續時間最長的流派,我就不一一講述了。
-
19 # 草上飛8473570
在開山鼻祖孔子孔丘,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孟子孟軻,孟母三遷的典故。有法家韓非子的師父荀子,漢武帝時代的董仲舒。宋朝理學家朱熹,封建衛道士曾國藩,現代最後大儒生梁先生。
-
20 # 清風慕竹詩詞彙
孔子是儒家先師,子思,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學說,自孔孟以下儒家學者多不勝數,有荀子,董仲舒,韓愈,程灝,張載,陸九淵等,然集大成者只有理學家朱熹,宋代以降,唯有王陽明開創一代心學,其後有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曾國藩躬身踐行儒家學問,算是儒家的遺世絕響!
回覆列表
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2、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3、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4、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5、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西南部,景縣、故城、棗強三縣交界處)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
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建立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