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然主義理想人生

    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天人合一為文化理想!中醫預防醫學以不活已病治未病!一葉落而天下知秋!可以依靠望聞問切四診的全息資訊分析預知病情轉歸,以疾病轉化的氣機運化層面去解決問題!不勉強作為!不見功德為真正的功德!西醫則是厚黑學講的補鍋法!要等到問題幾乎不可收拾才能用儀器看到然後治病也是七傷拳法!

  • 2 # 凝川文化

    《黃帝內經》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在我看來,這就是醫學的核心思想。因為我也是一名醫學生,在醫院工作也已經一年了。現代很多人的腸胃都有問題,這主要還是自己平時沒保護好。

    我在醫院裡見到的患者中,腸胃有問題無非這幾個原因:節食;暴行暴食;吃涼的太多;三餐不規律。等你來醫院的時候,腸胃已經壞了。我們醫院的一個老中醫說,腸胃病三分靠藥,七分靠養。所以主要還是自己平時要愛護好,這是對自己負責,即珍惜“未病”的時候,不要去作。

    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愛護好自己的身體,防微杜漸。

  • 3 # 乾坤224630279

    《黃帝內經》總結了醫祖們的醫療成就和醫療經驗形成了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其對疾病發生既從自然界找致病根源,而更重要的是從人體本身尋找病源。從而提示“不治已病治未病”,充分說明當時醫者已經認識到未病之前,重視形體精神調養,順應四時寒暑則可提高抗病能力,少得病甚至不得病,如果得病之後強調早發現,早治療,防傳變。中醫學獨特的見解證實我們中華民族對於疾病預防為主的思想幾千年始終貫穿中醫學至今,世界無可比擬。

  • 4 # 山脊406

    中醫講究養生,增強免疫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西醫主張防重於治。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二者殊途同歸,辯證的統一,所以提倡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

  • 5 # 逃學書童1986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黃帝內經》。

    簡單直譯便是“不治療已發生的病變,治療未發生的疾病,不治療已經亂了的世道,治療未亂的世道”這說明從古代開始中醫臨床便對預防疾病極其重視。

    “治未病”,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癒防復”三層含義。

    1、“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

    在沒有患病的時候,要積極預防疾病的發生,它包含著健康檢查、調養精神、體格鍛鍊、合理飲食、適時養生、科學用藥等內容。

    2、“已病防變”,治在發病之初。

    在患病之初,要積極採取措施預防疾病加重。一般來說,疾病的轉變是由表入裡,由輕變重,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必須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轉變途徑,做到早期診斷,有效治療。

    3、“愈後防復”,治在病癒之後。

    要注意預防復發,時刻掌握健康的“主動權”。一般病人初愈後大多虛弱,要採取綜合措施,促使臟腑組織功能儘快恢復正常,達到邪盡病癒,病不復發的目的。

    從古代開始,我們的醫學理論便強調“治未病”,但對於“治未病”,中國醫學只是有說法,卻沒有辦法。現代醫學才出現真正的治未病,各種疫苗接種以及種類繁多的身體檢查就是現代醫學意義上的“治未病”。

  • 6 # 自由如風安然寧靜

    華佗三國著名醫生,是最早用麻醉藥的醫生,那時叫麻沸散。有個故事關於華佗三兄弟。大概內容是這樣,有個皇帝贊華佗醫術高,舉世無雙,他就答,兩個哥哥更高,最高是大哥,醫人在沒發病之前,誰都不知他會醫。二哥醫人在剛發病時,有一些人知會醫,我醫發病後的人,就很多人知會醫。這就說明不治已病治未病最高明。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黃帝內經》核心思想。

    有人說《黃帝內經》是一部養生書,也有點對。《黃帝內經》介紹經絡、穴位、生氣……等,都是從正常的人開始,普通人都明白,不懂正常人內部經絡、穴位、脈膊……等是什麼樣,很難找出病因。這是基本。養生的人,就跟書內說的去養生。

    從別外一方面反映,也證實是對的。

    古代的名醫扁鵲、華佗、李時珍、葉天土……等。都是以《黃帝內經》為基礎。

    懂了基礎,其它病就有路去找。容易找出什麼病。

    《黃帝內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醫魂,到了現代也醫治了很多人。有的東西現代科學那麼高都沒法找出原因,用就是準,就能把病醫好。就是棒。

  • 7 # 五木聽濤

    “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黃帝內經》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心思想的說法不是太準確。《皇帝內經》的是講整體醫學模式,及人體與自然為一個整體,無論是平時還是治病需要順應自然的規律才能產生作用。“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辯證理論的最精髓的部分,進而引申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相關這句話最有名的故事出自《韓非子》裡的扁鵲見蔡桓公中扁鵲對其家裡三兄弟醫術的描述,及中醫最高境界是治於未病時。發展到後來就產生了一個詞——防患於未然!

  • 8 # 武醫黃藥師

    《黃帝內經》“神氣調神大論”中指出:

    1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

    2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3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4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5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閗而鑄錐,不亦晚乎!

    《黃帝內經》始終貫穿道家“陰陽”思想,“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是治病的根本。

  • 9 # 13愚公

    不治已病的治未病的觀點是我們中醫從古至今看待疾病中心思想!其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下文就是答案。它是這樣說的“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完乎!”這樣的比喻還不能理解的話,還有一個現代的比喻,中醫預防為主的觀點像在一條河上游阻止人們落水,而現代醫學就是在下游打造最先進的工具撈人!此次疫情更充分驗證此觀點的正確性。由於中醫的介入大減少輕轉成危重症。

  • 10 # 尋九日

    中醫是見症治病,當病還沒產生就是症,症產生就知病的苗頭,這時調理機體平衡容易修復,堵住病的產生。當已成病後,身體很多系統已經得到損壞,再讓它煥發生機已經困難。淺表的邪容易出,深層的邪難趕。古人扁鵲見蔡恆公見症在腠理時提出給他治,當症進入膏肓時就趕緊躲開了,知道已是死症,那就躲之不及了。

  • 11 # 香蘭堂主

    嵇康說: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由衰得白,由白得老,由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者皆以為自然,從少覺悟。鹹嘆恨於所見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害成手微而救之著,故有無功之治!這就是告訴人們,病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上面的提問全面與否,是不是《內經》本意,不必過多著墨,但它們都在提醒人們防患於未然這是沒錯的,

  • 12 # 碧伶居士

    你知道現代醫學中有“預防醫學”這個分支嗎,其實這個學科從古就有,就在“中醫學”裡面。

    中醫中藥,國之瑰寶,千秋大業,源遠流長。

  • 13 # 紫風傳媒宋大官人

    用現在的情況引申一下:在現代醫學能解決的領域.中醫都得躲著.只有在現代醫院解決不了或者暫時沒辦法完全解決的領域.中醫才敢出來得比.渾水摸魚.治未病只是個藉口.治療已病中醫會抽自己臉的

  • 14 # 漢醫宗祖

    關於《黃帝內經》我在2018寫過《黃帝內經辯讀》鮮為人知。現在的中國人還不明白如何解讀,就敢肆意妄為的胡說八道,還要新增一下自己那些不懂裝懂的低階拙劣思想,這是很可怕的歪曲。

    第一所謂的“黃帝內經”是後人串改的《內經九卷》。從唐-王冰亂經以後《內經》面目全非,相比由日本國殘本轉入的《黃帝內經太素》完全是變成了然並卵。現在的中國專家教授國手大師文化程度低劣不能解讀,使得社會上魚目混雜張冠李戴。

    第二由於中國文化遭到儒家思想文化的攙入,《內經》變得面目全非,什麼“聖人”,什麼“平衡”,什麼“合一”,都讓現代的人們拿來對《內經》說事。現在一些人不懂裝懂。

    第三,對古代文學根本不明白,“弗”字不懂意義,“末未”不懂關係,“陰陽”全然不解,“五行”一竅不通。

    ……萬馬齊喑究可哀。

    中國中醫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根基,中國人已經失去了文化底蘊。

  • 15 # 專業健康管理大劉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起源於軒轅黃帝,後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這是《黃帝內經的》的總綱,由陰陽而衍生出疾病發展變化的各個階段。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說的是聖人不是在生病之後才去治療,而是在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就進行預防。

    巜格致餘論》總結前賢“治未病”理論,“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難經·七十七難》:“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日治已病也”闡述了治未病的內涵和意義。

    總結《黃帝內經》以來中醫“治未病”理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

    未病先防,重視攝生

    既病防變,治在病重之前

    已病防傳,治在病變之先

    病後防復,維護鞏固

    “治未病”思想強調重視顧護正氣,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掌控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未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患病後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疾病痊癒後防止復發的目的;倡導早期干預,截斷病勢,在養生、保健、治療和康復等方面採用早期干預的理念與方法,有效地實現了維護健康、防病治病、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這為現代醫學防治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後世諸多醫學典籍“治未病”均脫胎於《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並且在此基礎上有更具體的描述。在二十一世紀,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切,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中心發展迅猛,進一步闡述了《黃帝內經》治未病思想。所以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光是《黃帝內經》的中心思想,在祖國醫學發展的幾千年中以及西方現代醫學發展歷程都貫穿始終!

  • 16 # 松嫩隱士

    我國自古至今歷來都注重預防為主衛生工作方針,古代勞動人民已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意義,並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

    《皇帝內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這段話包括兩方面: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

    一、未病先防

    《黃帝內經》認為預防疾病是防治疫病的關鍵,它包括預防傳染病和預防普通病。預防疫病就是平時多注意衛生,控制好傳染病的發生。預防普通病就是要平時多注意身體健康,提高自身抵抗力,預防各種疾病發生。俗語說:"來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做到未病先防。黃帝內經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都是說未病先防的道理,等到病發生了,治療就晚了,也不好治了!

    二、既病放變

    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積極措施。如已發病,就要及早治療,並要積極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發展和演變。

    疾病的規律,一般都是由淺入深,即由表及裡,也可由一臟腑傳至另一臟腑,即臟腑之間的生克乘侮關係。在治療時就要掌握此規律,防止疾病向深重方面發展。疾病要及時處理,,防止病邪由表傳裡,侵犯內臟。

    所以說,"不治已病治未病。"防病比治病更重要。

  • 17 # 溫春派

    《黃帝內經》精髓之一:不治已病治未病,《黃帝內經》在醫學史上地位不可動搖,《黃帝內經》中講治病的少,講防病的多,《黃帝內經》一直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說防病最重要。

    《黃帝內經》中記載:"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後藥之,亂以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疾病已經產生才去用藥治療,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戰鬥已經開始了才去鑄造武器一樣,不是太晚了嗎?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醫生很多時候都是在做"渴而穿井,鬥而鑄錐"這樣的事。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理論的精髓。舉個例子,如果得了肝病,首先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麼造成的。中醫認為水生木,水是腎,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腎精不足造成的,所以要先把腎水固攝住,讓腎精充足了,肝病自然就好了。還有一點就是木克土,如果患有肝病,可能還會傷及脾臟,因為脾是土,要及時防治脾臟疾病,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內涵。

    上述內容也在提示我們,要防病於未然,不要等病入膏肓了才四處求醫,同時也在暗示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未雨綢繆。

  • 18 # 元山野菊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強調調理以恢復身體機能,講究養生防病。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更是這一精神的闡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已變防漸。強調預防重於治療,治療重於事後保健。所以“治未病”是《黃帝內經》的中心思想,也是中醫養生的理論基礎。

  • 19 # 騏說

    “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黃帝內經》的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中,如果將前後文連在一起讀,意思就非常明瞭了:“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顯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預防”疾病。這樣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沒有發生傷害的時候就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中醫強調的首先是養生,其次才是醫生。因此還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叫:“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這是中醫和西醫在邏輯上的核心差異。

    當然,這不能是一句空話,必須要有實現的可執行方案。因此,這句話是出現在《黃帝內經》的第二篇的結尾部分的。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因為《黃帝內經》也擔心大家質疑這個思想的可執行性,所以先說執行方案,最後才丟擲核心觀點。

    《黃帝內經》認為要預防疾病首先是要了解我們自己身體由生到衰的節奏和規律,因此:《素聞》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先告訴我們在性激素的盛衰的維度上,人體是如何由生到盛到衰的,當然咱們老祖宗不是說“性激素”而是說“天癸”,他提出了女子以七年為一個生長週期,男子以八歲為一個生長週期。每個週期天癸的變化所對應的經脈已經身體表徵的變化。

    其次,要預防疾病我們還需要了解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變化對於我們健康的影響。

    《素聞》的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中講的就是四季天地之氣的變化以及對人的影響。提出了: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的養生理念。然後才在結尾說了那句家喻戶曉的名言。當然還不止這些,《素聞》的第四篇《金匱真言論》中對於四季(也可以說五季)、五色、五穀、五畜、五氣對於健康的影響做了更深入的闡述。

    生活環境還包括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徵、物產特徵所形成的飲食起居對於健康的影響,於是《素聞》的第十二篇《異法方宜論》中告訴我們生活在什麼地方的人容易得什麼病。

    還不止這些,下篇《靈樞》中的《天年》一文又告訴我們五臟氣血以十年為週期的盛衰過程。

    因此,“不治已病治未病”應該是中醫在身體健康的全域性觀的指引下所形成的一個系統養生的核心綱領。

  • 20 # 落地的果子

    那還要中醫幹什麼?中醫不就是在治已病嗎?

    誰在治未病?現代醫學的年年體檢,現代營養學的各種飲食套餐和食品營養學資料表,現代心理學的各種心理糾偏,現代生活理念的十六字決: 膳食平衡,充足睡眠,心理健康,戒菸戒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知道《天天向上》比較好看的一期是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