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點點滴滴的低調

    如果是理論上,不計一切代價,是可行的,超導體是存在的;

    如果不用超導體,就不行了,電力有個距離傳輸極限,它取決於導線材料,通俗地說,就像一個人運糧食,路程太遠,糧食半路就被這人吃光了。

  • 22 # 高瞻能遠矚

    應該不會!電流傳輸過程,有電路損耗,導線有電阻,主幹線停電後,由於電阻作用,終端使用者也會立即沒電。如果使用超導材料,並在理想狀態下就另當別論了。

  • 23 # 電工學院

    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電流的定義:電流是指正電荷在導體中的定向移動。那電荷是什麼?為什麼會在導體中定向移動?這就要從物體的結構講起了!

    物質的組成

    一切物體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電子均勻分佈在原子核附近,並一直圍繞原子核做高速運轉。因為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它們的電荷量相等,所以整體表現出不帶電。

    那一根銅導線就可以看成是由很多個原子核和電子排列組成,各個原子的電子一直圍繞各自的原子核做高速旋轉運動。如圖所示:

    電流形成

    假設有一條導線,我們給導線左端接上電源,那麼在接上電源的瞬間,由於電源的作用,電場力會從左向右沿導線傳遞。它的速度等於光速,等於299 792 458米/秒,也就是大約30萬公里/秒。

    在電場力的作用下,銅線內的電子會定向移動。如果把導線的原子從左到右按照1、2、3……編號的話,那麼原子1的電子會移動到原子2,原子2的電子會移動到原子3,以此類推……最後一個原子的電子會回到電源。

    只要電壓電動勢一直存在,那麼電場力就一直不斷,那麼電子就一直迴圈下去。雖然電流從是從電線一端流向另外一端,但是實際上電子卻只移動了一個原子的距離,這個時間很短几乎可以忽略。

    為了便於研究,規定以正電荷移動的方向為電流方向,所以電流方向實際和電子移動方向相反。

    如果電源接的是一個絕緣體,由於絕緣體的原子核對電子有很大的束縛力,所以電子無法掙脫原子核的束縛而移動,也就無法形成電流。如果電源的電壓足夠高,那麼電子所受到的電場力就會很大,從而掙脫原子核的束縛而移動,把這種現象叫作“絕緣體擊穿”。

    如果發電機離家庭足夠遠,那家庭在發電機停止供電以後,是否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有電呢?

    這是不可能的!

    前面我們提到電子的移動實際上是電場力的作用結果,電場力的傳播速度大約為30萬公里/秒,這是什麼概念呢?圍繞地球一圈的赤道也就是4萬公里,假設有一條電纜圍繞地球一圈,電場力從電纜一端傳輸到另外一端只需要4÷30=0.1333秒。

    我們都知道電線是有電阻的,電線越長、電阻越大、電壓損失越多,線路末端電壓越低。假設真有一條圍繞地球一週的電纜,那電場力還沒有傳到另外一端,恐怕已經消失殆盡了。更別說會有電流存在了!

  • 24 # 外星螞蟻24849009

    這是有可能的,但原因不在於發電站離使用者多遠,在於發電站—使用者這一系統中慣性器件(電感和電容)所儲存的電磁能量。

    說明一下上述中所謂“慣性”的含義。參照經典力學中的慣性概念:物體具有維持當前運動的趨勢,即物體速度不會突變。而電磁學中的慣性可概述為:含有電容/電感的電路具有維持當前電磁引數(電流與電壓)的趨勢,即電流/電壓不會突變。

    在具有電容/電感的RC/RL電路中(二階電路同理)中,切除電源後,電路中的電流/電壓會以自然指數的形式衰減,其時間常數取決於R,C,L的具體數值,一般認為經過5個時間常數後完全衰減。

    因此變電站切除發電站後,線路中的電流/電壓並不會馬上變為0,而且會在幾十毫秒內衰減(雖然和立刻變0也沒什麼區別┐(´-`)┌)。

    就好比水塔一般,停止供水後水塔內依然有水,在水塔乾涸前都可以正常用水。只不過電網上儲存的電磁能量太少(水塔太小),用電量太大(用水量太大),很短時間就可以把電磁能量耗盡。

    因此,當電網內慣性元件夠多,切除發電廠後是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用電的,不過慣性元件過多引起系統無功不足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看魔禁系列影響觀看超電磁炮系列和一方通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