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老喬聊書畫
-
22 # 國之石民
竹堂堂,石堅固,竹已是凌雲之姿,何況石中之竹,英姿雄發,其生意足以創世,今日中國,今日國民,是覺醒的竹石,竹石精神是中國精神中貫穿上下五年,繼往開來的傳承,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志意,開疆拓土,永屹世界民族之林。
-
23 # 詩詞曲精品庫
《竹石》是鄭燮[xiè](即鄭板橋)的一首題畫詩,是鄭板橋題在自己竹石圖上的一首詩。詩中,詩人所極力表現的,不是竹子的柔美,而是竹子的剛毅不屈,詩人借物喻人、託物言志,透過讚美巖竹的頑強,表現了正直不屈、剛正不阿、鐵骨錚錚的骨氣。
全詩語言簡單,節奏明快,明白如話卻強勁有力,堪稱句句經典,深受後人的喜愛。
鄭板橋寫這首詩,其實也是自己真實經歷的寫照。鄭板橋出身寒門,自幼隨著父親賣畫為生,四十多歲才考中進士,但是最終,卻因為官場的黑暗而棄官歸隱。但是,無論生活多麼艱難,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他從未苟且,從未低頭,正因為有這樣的人生,所以他才能將這首詩寫得如此瀟灑和深入人心。
竹石清·鄭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下面我們來逐句分析:
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咬”字便將竹子人格化了,這是一個極具力量的動作,不僅為我們表現了翠竹挺立在青山的情景,更表現了竹子那種不畏艱難,與大自然抗爭,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也正因為有這種頑強的生存精神,詩人才用了一個“咬”字。
立根原在破巖中寫出了翠竹能夠傲立挺拔的原因,正是因為它將根莖深深地扎入了破巖之中,根基牢固,所以才能如此笑傲一切,這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只有根基深厚,才能更有力量;另一方面,這也表現了翠竹的頑強和韌勁。竹與石,渾然一體,無石竹不牢固,無竹山不青翠,竹與石的結合,是相輔相成的。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有了前面的鋪墊,自然便能引出現在的哲理。經歷無數磨難和打擊後,翠竹的身骨仍然堅強之極,任憑你刮的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
在鄭板橋的詩和畫中,竹子從來都是頑強意志和高潔品格的象徵,而風往往代表的卻是惡勢力,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再如“一陣狂風倒捲來,竹枝翻迴向天開;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
此處的竹,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在風中傲立的竹,它經受著東南西北風的打擊,一年四季飽受折磨,但是,因為它的根基深入岩石之中,所以無論什麼風,它都巋然不動,奈何不得它!
全詩的境界,至此全出。我們讀完之後,會發現在,這不是幾棵普通的竹子,而是一種頑強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
詩人說是詠竹,但實際上將竹子人格化了,是借物喻人。鄭板橋所追求的,並非僅僅是外在的形似,而是內在的理想和品格,所以他的竹石圖,是融入了自己人格的,是一種外在美和內在神的統一,畫因為詩而更具神韻,詩因為畫而更加形象,兩者相輔相成,寓意深刻,看著立根破巖中的勁竹,讓我們感受到了那種高尚的情操、不隨波逐流的傲氣、任憑風霜雨打而不改變的意志!
-
24 # 普洱印象
《竹石》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譯文: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開頭一個“咬”字,一字千鈞,極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再以“不放鬆”來補足“咬”字,勁竹的個性特徵表露無遺。次句中的“破巖”更襯托出勁竹生命力的頑強。後二句再進一層寫惡劣的客觀環境對勁竹的磨練與考驗。
不管風吹雨打,任憑霜寒雪凍,蒼翠的青竹仍然“堅勁”,傲然挺立。“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極言考驗之嚴酷。這首詩借物喻人,作者透過詠頌立根破巖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詩語言質樸,寓意深刻。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是一首讚美巖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
它還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詩,託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
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紮根,經受風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信念。最後一句中的一個“任”字,又寫出了竹子無所畏懼、慷慨瀟灑、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總體描寫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風亮節。
回覆列表
《竹石》主題是什麼?顧名思義肯定是竹子和石頭,接下來咱們一起欣賞下不同朝代的《竹石》。
板橋與竹石提到《竹石》大家都會想到鄭板橋的《竹石圖》和題在《竹石圖》的詩《竹石》。
鄭板橋,原名鄭變,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韌,
任你東南西北風。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這句話在《竹石圖》上表達的淋漓盡致。
《竹石圖》上畫的三兩枝瘦勁的竹子,從石縫中挺然後立,堅韌不拔,遇風不倒,鄭板橋借竹抒發了自己灑脫、豁達的胸臆。
書畫家啟功在《論書絕句》中評鄭板橋: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蕭寥。朱文印小人幹佔,二百年前舊板橋。
中國繪畫中的“四君子”在中國畫的歷史上,以自然影象做類似的託寓約成熟於宋代。而將梅、蘭、竹、菊比作“四君子”,則已是明代的事了。
在古代文人都喜愛四君子,首先是因為它們與“文”的關係密切。關於四君子的文化及故事比比皆是,如“竹林七賢”、“梅妻鶴子”等人物故事,“梅兄”、“菊友”之類的雅稱,“梅風”(早春的風、“蘭日”(春日)、“菊花節”(重陽節)等等的節令別稱……直到今日還有許多書畫家都習慣用“梅蘭竹菊”來表現提款的月份。
古代文人有自覺的文化觀念和歷史意識,喜歡給自己的生活和語言披上“文”的色彩,圖畫不能盡意,就題詩作跋,加蓋印章。
元代畫竹石元代,墨竹在繼承宋金傳統的基礎上更是風格多樣。畫竹發展到元代,可謂是史無前例。
倘若我們對元代畫竹的畫家做一初步統計,就會發現,從趙孟頫開始,整個畫家群中,擅竹者將近三分之一。如果在算上對墨竹偶有涉及的,則半數以上。
在這種有趣的現象背後,自然包括了政治因素,漢族文人士大夫不甘異族統治,對於文人來說,竹是真正的全德君子,成為當時一些漢族清高文人所選擇的最適合主題。
元代畫竹,已人為地摻入另一種標準,即人的品格,這被認為與他的藝術不可分離,從中表達著元代人的一種思想,人格和繪畫的一致性。
元—趙孟頫《枯枝竹時圖》
趙孟頫,字子昂,汗族,號松雪道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
元—顧安《竹石圖》
顧安,元畫家,字定之,號迂訥居士,淮東人,家崑山。
明清畫竹石明清時期畫的竹畫風,正式呈現大寫意的特點,以墨色的濃淡變化,突出空間上的幽深感。
如徐渭的《竹石圖》為例,作者抓住雨中竹石的溼潤形態,以一枝飽蘸水墨之筆,在宣紙上用嫻熟的草書筆法盡情揮寫,充分顯示出駕馭水墨技巧的水平。
明—徐渭《竹石圖》
徐渭,漢族,紹興府山陰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明代還有一位比較有特點的畫家他就是姚綬,姚綬的《竹石圖》,以竹、石入畫,以溼筆接皴寫山石之向背起伏。兩枝新篁以濃墨寫出,枝葉繁茂,筆筆有神,墨韻生動。
明—姚綬《竹石圖》
姚綬,字公綬,號丹丘,又號古庵、雲東逸史,官江西永寧知府。攻書畫,兼能詩。
【總結】
鄭板橋在其《題畫竹六十九則》中讚美道“竹君子、石大人、千歲友、四時春”。
蘇東坡也對竹子情有獨鍾,言及此君,“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這樣看來不僅僅是畫家愛畫竹,欣賞竹的清風高節。竹也在人們生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