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釣魚人阿博

    1、氣壓低,水裡缺氧,魚上浮不愛開口,可以考慮釣浮(從水底往上找魚層),或者等水面有風時再釣。2、魚餌的味型不對,可以參考春冬用腥濃腥、夏用本香清香、初秋薯香奶香深秋用腥香。如果還解決不了就換上蚯蚓、紅蟲。3、魚餌的狀態太硬影響索餌或者狀態太鬆軟入水的附鉤性太差。4、線組太大影響吃口,或者釣的太鈍不易觀察漂相。5、水底浮泥太厚,鉤子落稀泥裡了,這時可以把鉤上浮幾公分。6、水下窩底被魚攪和的能見度極差,這時可以窩子外圍作釣,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大魚往往窩子外圍遊弋觀望)。個人野釣一直是窩子前半米至一米處施釣。7、窩子有魚不開口還有可能是你的底窩比釣餌好,而且打的又太多,影響吃餌。還有可能窩裡有肉食魚類(昂刺、黑魚、鯰魚),而你此時正用素餌施釣

  • 2 # 洪澤湖小蝦子

    我們出去釣魚,經常會碰到在同一個地方有時魚口好,有時魚口不好的現象,我覺得我們可以從餌料、天氣、釣點、其他一些外在因素等方面來分析原因。

    餌料

    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溫度,不同的天氣,魚兒對所覓食的餌料味型都是不同的,春季,魚兒產卵需要營養,所以開口猛,喜歡蛋白質含量高的腥餌,夏季天氣炎熱,魚兒喜歡味道偏淡的餌料,秋季魚兒要為過冬儲備能量,又會大量覓食腥餌,冬季魚兒活動少,主要覓食紅蟲、蚯蚓類蟲餌,所以我們在作釣的時候要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溫來調整餌料。

    天氣

    魚兒是變溫動物,對氣溫變化非常敏感,氣壓,溫度變化,包括風向等都對魚兒覓食有影響,一般我們垂釣鯽魚最活躍的溫度是20--30度,低於20度或者高於30度,魚兒活躍度變低,就不怎麼開口覓食。大幅度的升溫或者降溫也會降低魚兒的活性,例如現在春末夏初的時候,早晚溫差非常大,早晨有點涼,中午溫度特別高,所以早晚是最佳出釣時間,還有大風天氣,雷雨天氣都對魚兒覓食有影響

    釣點

    我們經常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樣的垂釣區域,一樣的天氣,一樣的餌料,你的收穫比別人少,除了技術方面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釣點的選擇,作釣區域水草區和明水區的選擇,作釣區域水深的選擇,進出水口的選擇。有水草區首選水草區,明水區淺中找深,深中找淺,根據溫度選擇,早晚水溫低,選淺灘,中午溫度高選深水區和樹蔭下作釣,選擇有水流的地方作釣等等,總之要根據垂釣時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其他原因

    1,如果是垂釣過程中突然沒口,有可能是跑魚造成的驚窩或者是鯉魚等大個體魚類進窩了;

    2,垂釣環境人特別多,特別吵也可能影響魚兒覓食,可以選擇安靜的環境處作釣;

    3,垂釣區域剛剛被捕過魚,甚至被電過魚,這個時候肯定是沒口的;

    4,還一種情況就是垂釣區域人太多了,你打一個窩子,我打一個窩子,魚兒喂都餵飽了,造成魚兒沒口。

  • 3 # 釣魚小仙

    各位釣友們好!經常一個釣位釣魚其實有利也有弊,老釣位出上魚穩定,經常打窩小雜魚鬧窩

    一個釣位經常釣最後為什麼莫有魚,其實老釣位還是有很多優勢,長期固定打窩聚魚,不上魚的原因其實有很多,根據天氣季節變化而變化,比如冬季向陽,夏季背陽“釣魚的口訣常見有:春秋釣淺灘,夏冬釣深潭;早晚釣岸邊,太陽天釣綠蔭; 寬釣窄、深釣淺、淺釣潭;魚多水不清,蝦多水必靜;急流釣兩邊,緩流釣中間;漲水釣灘,落水釣潭等。”等等要跟著變化而變化。

    魚莫口有多種原因,包括餌料,線組等等,及時調整,提高魚獲。

  • 4 # 動漫村晚

    同一個水域釣的多魚口滑了,不好釣,也有其他原因,缺氧是第一因素,缺氧水裡有魚不開口,二是天氣溫差,太冷不開口,太熱也不開口,魚會根據溫差開口找食,同一水域一天也有一兩個鍾是狂口,其他時間都不開口是經常的事,這開口的時間不知是什麼時候,所以要有耐心。

  • 5 # 野釣小魚兒

    這個問題也是很多釣友經常能碰到的問題,同一個水域,今天連桿爆護,明天同樣的位置,同樣的餌料就可能一口都沒有。

    其中原因很多,比如我們常見的天氣原因,突然的降溫或者升溫,魚不適應水下溫度,導致進食慾望不強烈,所以不開口。

    還有就是氣壓問題,天氣漸熱,氣壓走低,氣壓越低,魚的進食慾望越低,魚兒上浮吸氧這時候也會導致不開口進食。

    野釣綜合因素太多,有的朋友喜歡打重窩,如果天氣不好,魚兒進食慾望本身就不強烈,打窩容易造成死窩,魚不進窩,一點辦法也沒有。

    還有就是鬧窩,一開始有口,後來突然的停口,這時候窩裡可能鬧蝦,也有可能大魚進窩或者肉食性魚進窩,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導致停口。

    總之野釣千變萬化,釣無定律,出行前先做好準備,如有情況出現及時調整,先觀察,再試探,或者換釣點等。總之及時調整,祝各釣友身體,大鯽大鯉![玫瑰][玫瑰][玫瑰]

  • 6 # 隔壁老王18420

    天下釣友是一家,首先祝釣友們釣獲多多,開心多多!

    經常在一個水域釣魚,後來魚不咬鉤的主要原因如下:

    (1)天氣原因

    魚類是變溫動物。對天氣變化十分敏感.氣壓、風力、風向等對釣角的影響都很大.關係密切。天氣反常。如驟冷驟熱、悶熱、過冷、過熱等反常現象,魚類的攝食慾望大受抑制。因此,如得知天氣不好,就不應外出垂釣。另外,如大雷雨前、強颱風後、西南風起、大霧天等惡劣天氣·魚兒也是不愛咬鉤的、若在野外發現天氣突然變壞,一時難以好轉。就應收竿回家。

    (2)水情原因

    水溫的變化直接影響魚類的攝食慾望。每一種魚類均有自己攝食溫度範圍,如水溫低於此範圍.魚兒活動遲緩、少食,這時可選擇水溫較高的向陽處或深水處垂釣;如水溫過高,魚不耐高溫,可選擇蔭涼、深水處垂釣,或在早晚天氣較涼爽時垂釣;水質較肥.魚的餌料充足,對釣餌的興趣不大。不喜歡咬鉤,可用味道濃烈的釣餌;手竿釣時,可用腥味較濃的動物性釣餌,或新增蠶蛹粉,香精等;海竿釣時。可用氣味較濃的發酵釣餌等。如水中淤泥很深,可試一下浮釣。

    (3)釣點原因

    釣點的影響不容忽視。釣點應是魚類的棲息地、覓食區、洞遊通道等魚類喜聚集的地方.若選擇不當。則難有收穫。在初選釣點時.應充分觀察地形、地貌等水域情況.如果在一二小時內無什麼動靜,就要考慮釣點選擇是否有誤,應及時更換釣點,漁諺曰:“挪挪窩.釣得多”。在挪窩時。要多瞭解該水域情況,按釣點選擇原則仔細重選釣點,不要死守一處。

    (4)釣餌原因

    氣候不同、魚情不同、水域不同,魚對釣餌的選擇也不同。人們常見那樣的情況:在同一水域中兩釣者雖相距不遠,有一個釣者連桿不斷,另一個釣者卻紋絲不動,這主要是釣餌原因。這時,你可將自己帶來的釣餌一一試用.看哪種釣餌魚兒愛吃.手竿釣餌,每隔5-10分鐘換釣餌1次.試釣半小時:海竿釣餌,每20分鐘換釣餌1次,試釣1小時。除此以外,還要檢查炸彈餌是否太黏,不易散開,影響魚兒吃餌,或是炸彈餌太鬆散,與炸彈鉤相分離.因角兒是不吃空鉤的,另外,你還可訪查一下相鄰釣者的釣餌,並可試用一下其他的釣餌。

    (5)其他原因

    1.釣點處太嘈雜,魚兒,特別是大魚不敢靠攏,這時要另選僻靜之水域垂釣。

    2.釣點選在背光處,人影、竿影投於水面.驚走魚群,應另選釣點。

    3.去你熟悉的水域垂釣,卻發現剛打過魚,這種水域在1-2天內都難釣到魚,這時應馬上另選釣點。

    4.水域中垂釣的人過多,魚釣滑了.數量也少了,應另闢蹊徑,選用獨特的釣餌和釣法。

    5、可能是有釣友不停的補窩過量,魚吃飽了所以減少了吃口。

    總之.魚兒不咬鉤只是一個表面現象,應透過這個現象找到其內在原因,然後針對不同的原因採取相應的對策,這樣必能奏效。

  • 7 # 釣魚倌

    題主所說的“經常在一個水域釣魚,後來魚不吃鉤了”的這種情況常見於無人看管的野外水域,如挖沙坑、廢棄坑塘,水泡子等。

    這些野外水域中生活有各類野生魚,其中屬鯽魚、白條魚、鯰魚最為常見也最易釣獲。如果說在一個經常作釣的水域魚不吃鉤了,那麼就不是天氣、餌料的因素影響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此水域被電魚者“掃蕩”了。圖:野釣水泡子

    我就遇到過此類情況:經常野釣河邊一處水泡子,每每去從不空手而歸,都能釣獲不少小鯽魚和白條魚。在此釣了好幾年玩的不亦樂乎,誰知後來再去就極難釣到魚,很多時候釣一天也就只能釣到兩三條小魚,最後向放羊路過的村民一打聽才知道原來近期來了幾撥電魚的人天天划著船在水泡子裡電魚,電過之後水面上一層白花花的小魚……圖:野外水域電魚者

    正常情況下,天氣、氣溫、氣壓、釣位以及餌料是影響魚咬鉤的五大因素。但是並不會出現魚不咬鉤了的現象,除非是釣點無魚或者是魚兒受到了嚴重的驚擾而無心覓食。經常作釣上魚的野釣水域突然連著幾天魚都不吃鉤,極大的可能性就是此水域被電魚者頻繁地“掃蕩”,被頻繁傷害而倖存下來的魚則躲進深水區域保命,保持著很高的警惕性,短期內是不會到近岸活動和覓食的。因此,釣者作釣時就有了魚不吃鉤的情況。圖:野外水域電魚者

    題主遇到的魚不吃鉤的情況,如果排除了天氣、氣溫、氣壓、釣位以及餌料這五大影響魚覓食的因素後,那麼此水域十有八九是近期被電魚者頻繁“掃蕩”了,遭受電流之苦的魚兒還沒緩過來又怎能四處覓食呢!

  • 8 # 漁雲歌

    釣友你好!看你的問題,我就知道是你是野釣!常在河邊走沒有不溼鞋,老在一個地方釣魚幾次釣不到很正常,大多數釣友都經歷過。原因有很多,野塘也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我就簡要分析下重點及原因。

    魚的密度變低了

    野塘老釣點長時間不上魚或者空軍,很大的原因就是所釣水域的魚的密度變的很低了,這種情況在野外水域很常見,尤其是被“毒工”、“電工”破壞的自然水域,很多時候你是不知道的,旁門左道經常都是晚上作業,見不得陽光。魚的密度特別小,縱使釣上來也多是“殘疾魚”和小餐條這類易於生長,本身密度就大的魚。其他目標魚想要釣到,難度太低,有時候換了幾個釣位都沒有魚的情況也有可能。

    季節性釣位的選擇

    在自然水域中,釣位的好壞都會影響一個釣魚人的釣魚收穫,一些魚的密度過低的水域,想要釣到魚,最好找到一個留魚較多的釣位打窩垂釣,將釣位附近遊動的魚,透過誘餌或者窩料聚成了一個高密度魚窩再垂釣等於變相釣魚很多的高密度水域,這樣中魚率就大大的提升了。

    但好的釣位選擇並不一定是那種看起來留魚很多的位置,諸如水草區,如果草太密集,那麼水草區的溶氧量,在早上肯定不多,無法進行廣泛的光合作用,供魚生存的環境太惡劣,這樣就導致魚在早上的時候不聚集在水草區,這種釣位因在10點後做釣,此時,適當選擇光水也是不錯的選擇。

    釣法正確與否

    釣法不當其實也是釣魚人經常不上魚的原因,有時候浮漂用大了,傳遞的訊號太弱,容易失口,遇到一些吃口勉強的魚,就很難發現中魚訊息。而有的釣魚人,過分追求高靈敏的訊號,結果魚遊動刮蹭到釣線或者是遊動的水流乾擾都能讓浮漂有著很強烈的信漂相,結果釣友一提竿,根本就沒有上魚,餌料都是好好的。這就屬於矇頭自己賺個吆喝,累心累已。

    還有的釣友該釣浮的時候不釣浮,結果目標魚全在中上層遊動。比如在現在這個季節。你底釣的餌料再精,魚吃不到,還是釣不到魚,這種情況要敢於分析想象,如果魚餌還沒完全到底就遇到目標魚截口,這種情況大概2~3次,就要考慮到魚已經離底了,水下已經產生位置溫度差異區域,所以適當的釣離底,釣浮,都有可能增加中魚,要是實在想不通,這個季節就野釣吧!

    還有一些釣友是真的不太會變通,該釣深的時候不釣深,還在淺水區打竿,這要是自然水域,你還能中點餐條和蝦,如果是黑坑水域,你就拜拜了,魚的密度不高,你豈不是空軍打龜。所以,在天氣、時間發生變化的時候,如果沒有釣到魚,就要考慮到魚是不是往深水區活動去了,然後適當的釣深,也許會遇到很好的吃口,正所謂,藝高人膽大!

    寫在最後送給廣大釣友一些在野釣時,選擇釣位的方法。

    深水要選淺,淺中要找深:淺水區域找深坑、深溝,這是底層魚的聚集地!

    釣草要密中找稀、稀中找密:遇有水草的釣場就要堅持草多時找草少的地方、草少的時候找草相對多的地方下鉤,最簡單好理解的就是草洞,仔細品品,這個是有大學問的,以後有機會慢慢解釋!

  • 9 # 可愛豬豬鑫

    野釣對釣魚人的基本功和心理素質要求是很高的,這樣說是有依據的;野外水域的魚群,基本上都是天生天養,並沒有太多的食物來源,加上不像養殖魚,習慣了人工投餵,對各種動靜都會很警惕,很是膽小,加上水底地形複雜,淤泥、雜草、亂石、高低不平,即增加了垂釣的難度,但是也方便了魚群的棲息;最關鍵的是,野外,魚的警惕性都很高,往往窩料打下去,很快水面會有動靜,先是小雜魚進窩,隨後雜魚鬧完了,陸續會有大點的魚進窩,但卻不怎麼吃釣餌,當然,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一般我們會歸結到釣點,也就是不在魚道、魚窩附近,可能水面出現動靜了只是小魚鬧窩引起的;也有釣友認為是窩料的問題,可能窩料太香,太碎,導致小雜魚鬧窩了,但是我們說了,這種現象並不是經常出現,屬於有時候出現,有時候魚口也還算正常,總不能說自己運氣不好才遇到這種情況吧?其實都不是,出現這些情況,首要從這麼幾點分析、總結、應對。

    第一,遇到了網工撒網的窩點了;為什麼的一個判斷是網工而不是說電工呢?電工所到之處,整個水域的生態鏈都會被摧毀,甚至小雜魚都會被清理一空,隨後的生態鏈恢復要持續很久;但是網工經過的水域不同,基本上大魚斷絕,小魚還在,至於怎麼判斷也很好做,可以和釣友們交流一下、觀察一下適合拋網的近岸處觀察,前者比較簡單,後者需要有一定的觀察力,比如近岸水草繁密,突然有幾處大面積被人工收個並且附近有大面積倒伏現象,可能就是網工,如果近岸無草,但是水比較深,觀察一下較高的位置,附近是否有小魚的屍體,因為網工一般只要大魚,不要小魚,一般會把小魚就近仍在岸邊,同時網工拋網需要一定的高度,太低的近岸,網子拋不遠。

    網工撒網的釣點附近,短時間內是不會有什麼大魚了,就算用顆粒餌、種餌作釣,也沒有什麼守釣的希望,只能建議換一個釣點,至少遠離這附近500米左右,才有可能有稍微大點的魚。

    第二,天氣因素,垂釣當天是晴天,或者暖陰天,但是垂釣之前1~2天,可能刮過大風、下過魚、下過雪,降過溫;這幾種極端天氣,會導致水中溶氧發生變化,水溫也會有較大的起伏,在垂釣當天,雖然一切正常,但是極端氣候的影響並沒有結束,一般在這種極端氣象後,魚需要一定的適應週期,在這個週期範圍內,都不怎麼開口進食;在垂釣之前,大致觀看一下近期天氣情況,這種情況很少見,但是還是有很大的機率出現。

    第三,沒有找準底,水底淤泥層太厚或者水底太複雜;野外水域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沒有清理水底,所以有淤泥層是很正常的,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要麼鉤餌落到泥底了,要麼就是水底太複雜,容易掛底,所以釣離底,鉤餌不在魚層,找不到餌,這也是比較常見的,窩料打下去,都陷入到虛浮的泥底裡,魚只能在淤泥層的表面尋找,自然是動靜很大,但是不會吃鉤餌了;遇到這種情況,改變餌料比重,換吃鉛輕的浮漂,改變窩點的水底地形,這些都是有效的處理手段。

    野釣為什麼強調多準備,是因為野外情況複雜,各種意外情況都有可能,多準備一些,可以更好地應對,而不至於缺少些什麼,還得回市區才能準備好,那就太浪費時間了。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希望幫助更多釣友解決問題。

  • 10 # 沒事釣釣魚

    非常感謝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不知道你那邊的情況,我只能從自我方面去猜想一下。第一次種情況,因為你的水平比較高,把那裡吃餌的魚全釣光了。可能魚就那麼多,你經常去吧,時間久了,吃餌的魚都讓你釣沒了,然後把小魚又吃不了鉤子,大魚又不怎麼吃你的魚餌。就造成了魚不上鉤!第二種情況可能就是魚越來越滑,在你不斷被你垂釣的過程中,他們變得越來越謹慎,越來越狡猾,吃鉤就不是那麼的死口了。第三種情況是不是魚在甩籽?或者是談戀愛去了,在這種情況下,魚根本沒有心情去吃飯。第四種情況由於季節變換交替,導致與由深往淺,或者是由淺往深,他們的位置產生的變化,你的釣點卻沒有變化,所以你釣不到魚了。第五種情況是不是有人下藥,來一次生物大滅絕,所以一條魚也沒有了。

    第六種情況是不是晚上有偷偷去電魚的?,電擊過後的魚肯定也是不怎麼吃餌了。

    第七種情況是不是水源被汙染了?水體被汙染以後,魚類受到刺激,索餌沒有那麼積極了。

    第八種情況就是你的線組是不是已經不適合在那裡垂釣了?是不是過粗過細?或者是過靈過鈍,導致你釣不上魚了!

    第九種情況,我實在是編不下去了,就寫到了這裡吧!

  • 11 # 釣魚人老高

    垂釣環境複雜、多變,魚情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不斷調整、改變。正如釣友問題描述的那樣“經常在一個水域釣魚,後來魚不吃鉤了?”為更準確、更全面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結合垂釣經驗,從多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具體如下。

    1、魚被多次鉤掛,魚變滑口,甚至不攝食

    2、魚長時間攝食某一種餌料,對魚的吸引力減弱

    3、水底餌料堆積,臭底情況嚴重,造成魚不吃餌

    魚被多次鉤掛,魚變滑口,甚至不攝食

    黑坑中的魚被多次鉤掛後,吃餌變得謹慎了,口輕現象突出,滑口魚越來越多,這也是是黑坑魚時間越長,越難釣的原因。同黑坑一樣,在一片水域經常垂釣,特別是水面小、老釣位附近的水域、窩點。魚被多次鉤刺後,刺痛感不斷強化對餌料、鉤尖的記憶。值得注意的是,魚的記憶並非流傳的只有七秒,據研究鯽魚、鯉魚、鯿魚等淡水魚,記憶可維持3個月之久。因此再次遇到同樣的餌料時,魚吃口變輕、變謹慎,浮漂稍微動作可能就有魚上鉤。但如果魚鉤刺過於頻繁,嚴重時甚至長時間不攝食,遇到鉤餌隨即離開。

    筆者曾在聊城的一個農村窯坑揚竿,多次遇到這種情況。窯坑基本屬於死水塘,少有流水注入,周圍的釣友基本都在幾個釣點揚竿,窩料投擲後,水面魚星氾濫,但是魚吃餌的頻率極低,甚至不攝食。魚對餌料、鉤餌產生了強烈畏懼,警惕性極高。

    魚長時間攝食某一種餌料,對魚的吸引力減弱

    魚長時間攝食某一種食物,如果是農村魚塘這種情況,除了魚顆粒飼料外,少有其他食物,很容易形成癖食性,即對這種食物敏感度高,對其他餌料興趣極低。但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像一些老釣點,吸引眾多釣友揚竿,但每個釣魚人用的餌料不同,味型多樣。關鍵是對魚的吸引力有強、有弱,所以當魚對另外一款餌料產生較大的興趣後,如果其他釣友選用的餌料,依然是原來的,這時不吃餌的情況經常發生。

    筆者經常在聊城西新河野釣,其中去年秋季河流來水,攜帶大量鯉魚,引得釣魚人齊聚,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的餌料多樣、味型不一。其次筆者和大部分釣友用的是某一品牌的鯉魚餌,效果不錯,但用了不多長時間,鯉魚吃口頻率明顯降低。而其他釣友新用的一款商品鯉魚餌,魚口迅猛,斬獲的鯉魚個頭、數量明顯比筆者斬獲的多。後來筆者更換成新餌,用不了多重長時間,便於鯉魚上鉤,效果顯著。

    水底餌料堆積,臭底情況嚴重,造成魚不吃餌

    一些老釣點,每個釣魚人來到後習慣性的投擲窩料。如果恰在夏季,水底堆積了厚厚的一層窩料,如果魚不能及時攝食,附著在水底,時間一長,很容易發酵,產生異味。像鯽魚、鯉魚等屬於雜食性不假,但不表示不選擇性的攝食。夏季本身水中的浮游生物、植物碎屑、軟體小蟲等,魚的食物相對豐富,對餌料也相對挑剔。所以水底臭底後,產生強烈的異味,很容易引起魚群的反感、排斥,甚至魚需要保持較遠的位置,不願靠近。

    在臭底的水域垂釣,一般會用一些強刺激、濃郁的窩料吸引魚群的聚集。這樣利用窩料的濃郁氣味覆蓋臭底的異味,再將魚吸引至窩點。餌料此時可適當新增一些促進魚攝食的新增劑,對魚的攝食有明顯的刺激、強化作用,從而便於魚吃餌上鉤。

    寫在後面

    本文對幾個常見的情況,即一片水域突然魚不吃餌做了介紹、說明,及簡單的應對措施。釣魚人在實際垂釣過程中,遇到這種情況,從釣點選擇、窩料使用、餌料選擇、浮漂調釣、線組搭配等各個方面入手、調整,相信也會有不錯的魚情、漁獲。

  • 12 # 釣魚飛飛

    造成魚不吃鉤原因有以下:

    第一:水域裡沒什麼魚了

    第二:魚滑口了

    第三:窩料比魚餌要好

    第四:釣點被人破壞了

    ①水域裡沒什麼魚了

    經常在一個水域裡釣魚,時間久了,魚口自然就少了,因為水域裡的魚,已經被釣得七七八八了,魚少了,自然魚口就會少了,甚至會出現魚不吃鉤的現象,所以造成魚不吃鉤了,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水域裡沒什麼魚了。

    ②魚滑口了

    經常在同一個水域裡釣魚,時間久了,魚自然就滑口了,因為你垂釣的這段時間裡,肯定也有試過跑魚吧,來回跑幾次,這魚就變聰明瞭,它們吃餌相當謹慎,有時候會不吃魚餌,直接吃霧化的魚餌所以造成魚不吃鉤了,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魚滑口了。

    有時候窩料就不能選擇太好的,如果你的窩料味道要比魚餌要好,那魚肯定會選擇吃窩料而不吃釣餌了,所以造成魚不吃鉤了,原因之一可能窩料比釣餌要好。

    ④釣點遭到破壞了

    經常在一個水域釣魚,如果魚一多,被別人發現了,他們如果不是釣魚人,是網魚或電魚人,那就完了,他們半夜在水域裡一放網或電魚,你窩點就破壞了,魚都被電光或網光了,都沒有魚了怎麼會有魚口呢?所以造成魚不吃鉤了,原因之一可能釣點遭到破壞了。

    總結:經常在同一水域裡釣魚,一定要誘釣結合,這樣才能保證窩裡有魚,否則把窩裡魚釣光了,魚口自然就不好了,其次經常在一個地方釣魚,魚會比較滑口,滑口魚是很難釣的,窩料比釣餌要好,這樣也會造成魚不開口吃餌的,最後可能釣點遭成破壞了,沒魚了或嚇跑魚了,窩裡沒魚自然就不開口了。

  • 13 # 有魚戶外

    我這邊有個公園湖,指定位置可以夜釣,每天最少30~50人。90%的空軍率。連小白條和羅非吃口都是輕的,小雜魚都幾乎不開口。你想象下有多難。

    造成類似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1,底下窩料太厚,每天一堆人來釣打窩,走時又把剩下的餌打下去。

    2,食物太豐富,各式各樣的餌(當然,其中大部分是藍鯽),魚口都叼了。

    3,人太多,野釣的密度都趕上黑坑了。

    90%的空軍率,幾十個裡上魚的就幾個,上魚的裡面釣的好的長期就那麼3~5人。他們每天夜釣平均15只,其他的平均3只,這就是技術的差距。

    這種場,餌料狀態,味型等搭配作用就顯得非常突出,該加藥的要加,刺激魚開口。雪花粉,輕麩加了,軟粘沾小顆粒,酒米。餌料輕軟,本味散炮加少量果酸。十杆帶一杆小散,找節奏。

    餌料味型多帶幾款,多試試。但是一般這段時間好用的餌,過段時間又不好用了。特別是你經常上魚後,就會有人請教你用什麼餌,然後一堆人開始用的時候你就要換,重新找味型搭配。

    野釣再難釣也不會出現偏口現象,因為大部分人都是用藍鯽,要偏口早就偏了,我們幹嘛還要費力試餌。

    單開藍鯽,老三樣這類大眾餌就是過去碰運氣的。

    千萬不能打團窩,一打更沒口,打也是撒酒米小麥或者玉米,少量定時補。

    調釣,線組,以及釣法都要跟上,開口弱,不開口,就是細線,釣鯽魚頂天也是0.6子線。半飛鉛,加長行程。

    調高調低根據浮標動作調整,沒有固定,看當天吃口情況。釣鈍一小時不動一下果斷就要調高釣靈,調高一小時沒口就要調低,千萬不要固定,要變,要嘗試。

    多嘗試抓口,不要死等頓口,沒用的,這類地方可以4小時沒一個動作,更不要說頓口了。

    選位選時,儘量找人少的位置坐,儘量找淺水坐。儘量選雨後,氣壓高的天氣,極端天氣也可以,因為釣的人少。

    總之一句話,這類釣點就是魚少,水肥,人多,窩厚,餌料豐富。

    按黑坑偷驢,釣回鍋魚的經驗作釣就行。

  • 14 # 浙里老王

    我說魚也有減肥的,有挑肥揀瘦的,有保持一天只吃一餐的你信嗎?

    魚的進食規律跟天氣有關,同一個水域你昨天去釣或許爆護,今天去釣就可能無功而返。又或者早上釣的很好,中午卻紋絲不動,這些都跟氣溫的變化有關。

    如果你每次去都能釣個盆滿缽滿你就會失去釣魚的熱情,沒了出發的幻想,沒了中魚後的驚喜,更失去了釣魚的意義。

  • 15 # 漁人影子

    在我們當地成為釣慌了!因為當一個地方的魚群大量減少,出於種族的自我保護意識,魚會變得格外謹慎甚至停口,有釣過白條的人應該會清楚,剛開始釣很好釣,多釣兩次白條還是看得到,但是變得不怎麼吃鉤,或者壓根不到這個地方來了!

  • 16 # 三好記者

    第一水裡魚情多少,第二天氣,晴天,雨天,陰天都對魚兒進食有一定影響,第三水位上升或下降多少也對釣點有影響,氣壓大於930以上釣魚都是不錯的天,1000的氣壓天氣是最佳天氣。

  • 17 # 許強隨香園藝

    謝謝邀請,你沒有說明你的釣點環境如何,大家只能掰扯了。我想你是要問,為什麼原來在那個經常可以釣到魚,現在釣不到了?是自己的技術有問題,還是水裡面沒有魚了?要是這樣問的話大家會好解答許多,一看是不是環境變化了,你是老在那釣魚的,要觀察魚場的環境有沒有大的改變,大到什麼水色啊,什麼天氣啊,小到死魚,路邊垃圾袋,有沒有回填土方啊,都會有影響,二是問問魚友最近他們在那得釣貨如何?是不是隻有你一人沒上魚,要是都沒釣到,那說明水裡面沒魚了,被打了被電了都有可能,要是隻有你一個人沒釣到魚,那要從自己實際情況去改變,什麼餌啊,釣位啊,杆子長短啊。多問問別人的釣法和餌料配比。要是黑坑的話釣不到了,只能說回籠魚太多,都合群了,不開口。

  • 18 # 老周遊釣記VLOG

    對於你說的經常在某一個水域作釣,後來再去突然就沒有口了?

    您說的這個問題的話,我分析了有以下幾個問題。

    1.是你釣的那個地方本來就沒有多少魚了,由於你的經常垂釣技術一直在提高,那裡的魚被你釣完了。

    2.就是有可能你那天的餌料搭配不到位。

    3.就是有可能這段時間正在處於一個魚在產卵的非常時期。有可能那裡的魚正在甩籽!甩籽前是會大量進食的所以好釣,真正的甩籽期間是不會進食的!甩籽期過後一般是一個月左右不會開口或者是很少開口。所以說你可以看看你附近的草叢和那個樹叢裡面,有沒有那個魚在甩籽這個現象。如果有建議你休息一段時間,或者換個地方去釣!

    4.有可能是,在你經常垂釣的地方被人家看到了,然後在你走了過後去了電工把那裡的魚給電走了,有這種情況!

    等你再去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魚

  • 19 # 光子975

    魚不吃鉤有很多因素!天時地利人和。首先說天時,天氣狀況和魚的開口度有直接的關係,比如天氣悶熱導致水中含氧量低,突然的大降溫導致上下水層溫度對流嚴重。亦或者突然升溫導致魚在水層上浮。尤其是水比較深的塘或者水庫更為明顯!

    人為的因素就更多了,常見的下藥了,頭天晚上被電了,下網了,或者有人扔樟腦丸了。都有可能。所以還是要自己去分析。

    還有一種可能是用的餌料不對,比如冬天水冷,魚喜歡吃高蛋白的餌料。蚯蚓、紅蟲就比餌料好。但是夏天的話相對來說又反之。再或者,天氣越熱用玉米效果很好的。但是你玉米冬天用魚的開口很少。所以還是仔細想想到底是哪個環節出問題。釣魚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成長。

  • 20 # 草帽何

    釣魚受天氣溫度氣壓影響,漲退水影響,還有一些人為因素的影響,比如天氣悶熱氣壓低溼度大魚基本上不會吃,氣溫突變溫差大也影響魚吃口 ,退水太多或者漲水太嚴重都是淹沒的新環境魚也不會靠邊,電捕魚,農藥,下網也會導致魚不吃食,老釣位天天打窩料太多導致臭窩也會導致魚不吃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到了,為什麼經常敷面膜面板還是很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