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家裡三個女兒,一個弟弟,父母把我們姐妹婚前掙的錢都留給了他,還對我們說都是一樣的,還總是在我面前抱怨弟弟如何如何,各種嫌棄,不明白父母的心理
12
回覆列表
  • 1 # 歐陽楚楚pxj

    面對現實吧,因為你改變不了什麼,三個女孩子一個男孩子說明什麼,重男輕女唄,如果第一個就是男孩子估計就沒有你們了。這樣的家庭結構就是靠女兒出嫁獲得的財產給兒子娶媳婦。

  • 2 # 烈陽灼了知了

    因為手心手背都是肉,可家長還是做不到統一對待,雖然吃的,教育方面會努力做到公平,可人心本就是偏著長的,當家長第一次做母親的時候,直接感受是弱的,可當她第二次做母親的時候,孩子一哭,心都會化了。

    頭胎可能是計劃之外的,但二胎卻是家長處心積慮想要的,這心情就不一樣!

  • 3 # 手機使用者6825459057

    現實生活中大多是女兒更孝敬父母,兒子才是賠錢貨!有些父母封建思想嚴重,到頭來家產都給了兒子卻還要受氣不討好!如果父母生病不起時看有幾個是兒子守在床前照顧的?父母實在不給做女兒的只有想開點儘自己的一份孝心!也是為自己積德積福!

  • 4 # 沒有你De世界171

    老一輩的重男輕女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就算你弟再不好。也認為養兒子可以給自己養老。女兒嫁出去了就是別人家的人了

  • 5 # 老海新發現

    因為弟弟比你小當然不懂事比較淘氣,就因為他小,父母想把最好的給了他,中國多少年傳統尊老愛小,以成習慣,再者還有好多地方重男輕女。

  • 6 # 生活如歌one

    骨子裡,兒子是家裡的根吧!

    父輩認知,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新時代了,還是會有重男輕女的現象。

    最終到未來決定的還是能力,培養好孩子才重要,有一技之長,能獨立生存。

  • 7 # 老餘同志

    你現在做的就是要調整好心態

    你應該也認識到了,你的父母重男輕女。你是女兒,父母的心態已經養成,你不可能徹底改變。

    你現在做的很好,不需要改變你的做法。多唸書,早點經濟獨立,父母養活了你,你相應的回報即可。

    在看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時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松子的父親帶了禮物回家,當時7歲的松子滿懷期望地伸手去接,父親卻只將皮包扔給松子,拿著禮物上樓了。

    松子就那樣看著父親上樓的背影,看著父親把帶回家的禮物送給了臥病在床的妹妹。

    “父親只憐愛弱病的久美,而我總是一個人。”

    “明明是四口之家,他們仨看起來真幸福。”

    朋友跟我說她從小就知道,父母更偏愛妹妹。

    那時她備受打擊,自己在宿舍裡邊哭邊說:“他們仨看起來可真幸福啊。”

    因為身邊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那種和家人同在一個屋簷下卻不被關注的感覺,鮮少有人能理解。

    更多的時候,他們還會一臉嚮往的說:“真羨慕你有個妹妹啊!有個伴兒的感覺一定很好吧。”

    回答“還好”的時候,連她自己都覺得笑得勉強。

    後來長大了才發現,偏心的父母總是相似的,而被冷落的孩子也有各自的苦楚。

    我們這代人,家裡迎來第二個孩子,通常是比我們小很多。有些是7、8歲的年齡差,有些則更多一些。

    從弟弟或妹妹出生前開始,媽媽和她肚子裡的小寶寶,就已經成了全家的中心。

    而且現在還有一種迷之習慣,很多人會去問老大說:“馬上要有弟弟/妹妹了,開不開心呀?”

    如果說開心,那麼大家就會報以“這孩子真懂事”的讚許目光,但只要表達出一些不滿,就有可能會被批評,被說小心眼。

    但其實作為一個孩子,面臨著要和別人分享父母家人對自己的愛,本來就很有理由不開心,就算是和有血緣關係的弟弟/妹妹分享,不開心也沒有什麼錯。

    大人們在這時多半會安慰說:“都是親生的,大的小的一樣疼啊。”

    但隨著弟弟/妹妹的出生和長大,父母親戚們的偏向開始逐漸顯露出來。

    一開始可能是一些生活瑣事,比如爸媽一進門會先去抱小朋友,親戚們來串門,一進門的第一句話也是:“小不點兒在哪呢?”

    慢慢的,照顧ta也成為了你的一部分責任。如果ta做錯事,還可能會被說是哥哥/姐姐沒有帶好頭,沒有做好榜樣,或者是你照顧不周;

    然而要是你表現得委屈了,或是抱怨幾句,還可能被父母斥責:

    朋友說每到逢年過節,她的父母還會和周圍的親戚朋友驕傲地說:“別看我們家兩個孩子,我們可從來不偏心的。”

    當時她只是感覺無話可說。

    Ta還小,你讓著點怎麼了?

    我朋友說,她爸媽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妹妹還小,你讓讓她又怎麼了。”

    父母這輩人,多多少少還是更加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

    在傳統文化中,平輩之間年長的總是要“讓著”年紀小的,其實這也沒什麼問題,很多年長的孩子,包括我也認為自己應該讓著弟弟妹妹。

    這套“大的讓著小的”的行為準則會產生代際間的傳遞:我小的時候大家讓著我,我長大後也會讓著比我小的孩子。

    但是,當在只有兩個孩子的小家庭時,常常會有的不公平就是:先出生的孩子沒有哥哥姐姐,沒有體驗過“被讓著”的感覺,而弟弟妹妹一出生就已經是萬千寵愛於一身了。

    “都說我要讓著弟弟/妹妹,那誰來讓著我呢?”

    一個有些無力的現狀

    儘管最小的孩子往往是被父母寵愛的那個(Salmon & Schumann, 2012),但除去出生順序,父母究竟偏心誰,也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在較為注重性別平等的環境中,父母經常因為女孩兒乖巧可愛,而更容易偏向女孩兒。

    而在父權結構較為明顯的環境中,父母總是更偏向男孩兒,並把最多的資源投注在男孩兒身上。

    因為當養育孩子的資源有限時,父母可能會更願意把資源給予更可能存活下來並繼續養育子女的後代(Shrira & Foster, 2009)。

    我們不止一次讀到過“家裡不讓姐姐讀書卻攢錢給弟弟買房”這一類的社會新聞,每次讀到還是會覺得有一絲憤怒和無力。

    被冷落的孩子:

    長期的低自尊(low self-esteem)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因為牙刷而崩潰的女孩,在這個年紀也算是人群中的佼佼者。

    但她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似乎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獲得父母的認可,也無法真正認可自己。

    按照她的話說:

    “妹妹什麼都不用做,就會被在乎。而我,做什麼都沒用,總會遭人嫌棄。”

    即使她平時工作能力和人緣都不錯,這些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和低落情緒仍然會時不時會跑出來,困擾著她。

    被偏愛的孩子:

    強化手足間鬥爭(sibling rivalry)

    親生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sibling rivalry)是成長過程中躲不過的一部分。什麼爭個玩具打個架都是表象,競爭的核心,是來自父母的愛與關注。

    而這樣的行為是可以被強化(reinforce)的。當被偏愛的孩子發現,可以透過做某些事情來獲得父母更多的愛與關注、在手足間鬥爭中勝出的時候,ta就可能會選擇繼續與另外的孩子敵對。

    我朋友曾經因為管教妹妹,而被她媽媽罵了一頓。後來有好幾年,她妹妹只要看到媽媽走進房間,就裝作害怕姐姐的樣子,來讓媽媽更心疼她。

    朋友說,那幾年她們的關係,比起姐妹更像是敵人。

    每一個孩子:

    最終都會有負面影響

    研究表明,當父母區別對待孩子、偏心其中一個的時候,對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Boyle et al., 2004),包括促成反社會及暴力行為,或影響認知功能。

    出人意料的是,對於那些被偏愛的孩子來說,看起來他們在手足間鬥爭中獲得了一輪又一輪的勝利,卻並不會因此過得更好。

    儘管選擇去爭奪父母的愛與關注,被偏愛的孩子在心底也明白,自己無法獲得親密的手足關係,或是在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心懷愧疚。

    父母偏心,很多時候只是家庭問題中的一環。

    當它與其他的問題環環相扣,就變得解不開、拎不清,一碰就嘩啦啦響成一片。

    我們不打算勸看到這裡的你去和家庭和解,也不想寫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的“解決辦法”。

    因為我想你可能已經做過很多嘗試和努力,也明白現在這種讓人不舒服的局面,不是一句和解就能扭轉的。

    所以呢,在最後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瞬間: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結尾,松子一個人回到空蕩蕩的家裡,輕聲說,我回來了。

    沒人應答。

    送上一個松子最後不再為了討好爸爸做鬼臉之後的無敵微笑~

  • 8 # 行思fy

    父母之愛子而為之計深遠,有可能弟弟確實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也許弟弟不如你們優秀,父母為之未來而擔憂,所以為他將來打算,而自己能力又有限所以從你們當姐姐的身上索取,自己有能力的話就幫一把,自己也一般就另說了,還有一句話叫寵子等於害子,也不能一味地幫助他,也要讓他自己成長,成為獨立有擔當的人。作為子女要孝敬父母,就當是自己給父母的吧,至於父母怎麼處置自己的財產是他們自己的權力。如果真讓自己覺得不愉快了拒絕就好,給父母說明白道理,父母也不會覺得心裡不舒服,照顧到家人的情感

  • 9 # 圜兒

    作為父母總是認為女兒要外嫁,以後的子孫後代跟著別人姓,入別人的祖宗,而兒子是可以幫忙延續後代的,父母就會把好的東西留給兒子,讓兒子走的更快更順利,而女兒是外嫁,多半是講究緣分,除了想著讓女兒嫁個有錢的,父母是不捨得留給女兒太多好處!

  • 10 # 素清

    這可能就是傳統思想在作怪。老年人,總是把兒子看得很重要,認為兒子才是傳宗接代的,繼承香火的。天天說兒子不好,卻還是把什麼都給他,老年人就是怕死了沒人給他燒紙錢沒人給他立牌位,認為嫁出去的女就是潑出去的水,在生,對待兒子就像對待祖宗,不把女兒當自家人。其實,兒女都是自己的骨肉,兒女都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一味的偏向兒子,讓做女兒的情何以堪?國家號召的男

    女平等,這是中國的國風。你把兒子寵成了寄生蟲,到頭來,兩頭不討好,女兒淡心了,兒子又不管你,你該怎麼辦?一碗水不說端平,也不能過分傾斜噻。

  • 11 # 秋月白之夢

    家裡三個女兒的話,一個男孩兒這種的話,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初。你父母在要孩子的時候,肯定也是一直想要個男孩兒。所以從當時就不用說肯定是重男輕女了。對於再後來現實生活中肯定好的自然要留給他啦,而且他是最小的,肯定偏袒他。至於說為什麼嘴上說他不好怎麼怎麼的,也是讓你們姐妹心理上有一個平衡感。可能是他平時調皮淘氣幹嘛的,確實惹你父母。不開心啦,但肯定也要向你們抱怨一下。就拿我來說吧,我家有一個弟弟。其實其他的還好吧,就是感覺小時候我媽也挺偏心的偏我弟弟。然後我倆本身年齡差距不大吧,就小時候各種事情都愛爭強,我媽總是就說他是你弟弟,他小你要讓著他。就會頂嘴來一句,難道他長到100歲也還小嗎?我記得這樣,我弟弟上初中的數初三吧。就是總是上網不太好好學習,有一次就氣的我媽。揍他了一頓。從那之後我就感覺我媽對我的態度慢慢慢慢的變好了,然後就對我弟慢慢淡了。雖然是那樣,但是呢?以後老了肯定還要讓我弟弟養老吧!所以實際的一些東西肯定自然也會給他,比如,如果有拆遷的話,拆遷款了什麼的自然會留給他。然後我呢,就只能得到我的那一份其他的都沒。這也是很現實的我也不說啥因為怎麼說咱們中國的現實回會就是這樣的。所以也不能說其他的。當然如果我們女性有孩子的話,那我們自住自己得掂量啊。畢竟說是父母重男輕女到我們這裡還是這樣的,那我們就不能再說父母,因為自己都那樣了。所以對待這件事情還是以平常心來看待吧!

  • 12 # 懂愛的大叔

    很多人都說為什麼父母不把一碗水端平了,為什麼要有意無意的偏向一方。其實,一碗水端平真的沒那麼容易。

    我跟老婆是初戀,她家裡就有個弟弟。她的父母一直都跟她說,你跟你弟弟是一樣的,所有的東西都會給你們一人一半。話雖這樣說,可事實上從來沒有一樣過,好吃的會留給弟弟,因為弟弟要長身體;生活費弟弟高一些,因為弟弟是男生,吃得多些。弟弟做了錯事會怪姐姐沒看好弟弟。甚至到了工作年齡,結了婚,父母的收入全部補貼給了弟弟。姐姐還要補貼弟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其實是這個底層社會的必然。因為姐姐可以找個條件好的男人嫁過去,就可以衣食無憂。而弟弟必須成為那個條件好的男人。所以家庭所有的好資源必須給他。我們這邊要結婚都是要求男方有房有車,所以必須給弟弟買房買車。這個真沒辦法。

  • 13 # 樹上的魚兒在水裡

    受我國千年的傳統文化的影響,重男輕女的思想依然殘留,一代影響一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的思想已經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但是好多老一輩的思想還是停留在上個世紀。從你弟弟上面有三個姐姐就可以看出來,你的父母多麼想要一個男孩,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你的父母始終認為,女兒大了嫁出去了就是別人家的人,生的孩子也是跟別人姓,將來指望不了你們。只有兒子才能呆在身邊養老送終,只有兒子才可以傳宗接代。所以,現在不少老一輩人的心裡,還是更看重兒子,並且溺愛兒子而輕視女兒,甚至壓榨女兒來寵慣兒子,導致最後又開始嫌棄被自己寵壞的孩子不成器。所以,不管你父母在你們面前說你弟弟的任何不好,在他們心裡,依然認為只有兒子才可以傳宗接代,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 14 # 過河卒70

    我就結合我自己的情況說一下,父母生下了我和妹妹兩個孩子。在小時候父母就對自己的孩子寄託著希望,特別對我作為長子用他們的話說”家裡長子,國有大臣”意思說將來家裡都靠你撐門戶了,我呢不爭氣上學就知道玩,長大了也是個玩!父母也是唉聲嘆氣,恨鐵不成剛!實話說在我成長的路上,父母親沒少花錢,學美術找好的老師,上培訓班,工作包括找老婆都是一條龍服務,妹妹呢?省心多了,用他們的話“泡灰不能上牆,女兒不能養娘”妹妹從小就自力要強,反而成就了她,自己經營一家公司做的風生水起!結果在經濟方面她對父母倒反而付出的多些!

    這些都是年長的人腦袋裡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作怪,手背手心都是肉,細究也分了個正反面!奉勸有這種思想的父母還是要記住那句話“棍打出孝子,慣養忤逆兒”

  • 15 # 悲傷會說話

    這叫“愛之深,責之切”。

    我們家是兩女一男,弟弟最小也最受寵。從小在蜜罐長大,被全家人溺愛,不好好讀書,初中也沒畢業。這樣的孩子看似幸福,可是長大了進入社會都是需要靠自己的,我覺得我爸媽害了他,從小沒有好好教育:小的時候任性,什麼事都由他,沒有手藝、沒有學歷;現在長大成家了,又抱怨他賺錢速度比不上花錢速度。

    嘴巴上抱怨,其實就是想透過這樣的方式鞭策孩子。我爸媽就是這樣,每次都說我弟不爭氣,各種嫌棄,轉個臉又怕他在外面太辛苦、怕他照顧不好自己,又忘記了之前是多麼“恨鐵不成鋼”!

    看,我們經歷何其相似。

  • 16 # 木頭木頭還是木頭

    咋說呢?這個問題,也牽扯很多問題。

    首先,從大環境來說,我感覺“尊老愛幼”,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愛幼”,你懂的,雖然放這裡,有點牽強。但是,我只能把它搬來,幫我鎮場子。

    我身邊就是這樣,父輩那代人裡面,一個遠房親戚,父親走的早,留下母親一個人拉扯四五個孩子,沒有辦法,只能讓家裡老大,放棄優異學業,主動輟學回家,跟一起母親供養弟弟妹妹。然後,最小的兒子,讀書不用功,貪玩,老太太也不管,說是沒事,他還小,等以後就會好起來。老大教育老么,老太太護小的,罵老大太狠心。但是,最終,學習成績太差,勸退了。老太太不說話了。長大了,結婚了,老大是給了倆臉盆,兩床被子,讓他出去另家。期間很多事情,但是,最終老太太年齡大了,依然掛記著小的,這時候,他已經給小的在山上開了很多的果園,說農場都不為過。幫著老么蓋了四層的樓房,還買了車,而老大,還是自己結婚時候,自己動手蓋的大瓦房。這都覺得老大過的好,他們老么過得不好。直到近些年,她幹不動了,想從農場退出來,安心養老呀,這下可好,老么家裡上下都不願意,各種嫌棄,讓她呆的不舒服。然後,他想去老大家住。但是此時老大家早已今非昔比,在發生意外後,條件已經一落千丈了,也是一個人照顧好自己的境況,她要到老大家來養老,不想呆老么家。給老么辛辛苦苦一輩子,因為向著老么,把自己的大兒子,還有所有的閨女都氣跑,不理她了,她還是向著老么,覺得他不好過,即使人家已經比其他兄弟姐妹過得更好了,也不行。最終,落得……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了子女,可以義無反顧,尤其是對於老么的疼愛。這個例子,是真實發生的,另外,也是父輩疼愛老么的一個寫照和縮影。

    其次,就是,家庭傳承了。家庭傳承,也就是有樣學樣的教育模式。不是有個漫畫是這樣的嗎?孩子看見父母把奶奶用籮筐背到山上,準備丟下山崖,然後,對父母說,到時候籮筐記得帶回家,等你們老了,我還要用呢!這就是傳承教育。通俗點講,就是有樣學樣。可能是父輩的父輩,看見家裡大人對於子女如此這般,然後自己對於孩子教育,也如是複製,然後一輩一輩的,都是這樣做。

    還有就是,前面的孩子,都大了,都越來越不聽自己的了,他們有危機感,覺得老么好“管理”,最聽自己話。比其他人更加貼心和聰明。出於那種穀子裡面的愛,首當其衝,先向著最小的他了。

    最後再講一個例子,幾天前的晚上,我朋友微信對我說,她氣炸了,沒有想到天天跟他們在一起說說笑笑的,但是,遇到事情,就是向著他兒子。我問清楚原因,原來是,她家裡拆遷,她戶口也在家裡,然後分錢了,按人頭,一人十萬塊。但是,老人意思是說,你已經

    出嫁了,給你買輛電動車就行了,剩下的,都給你弟弟留著,買房,幹其他的。她很氣憤,弟弟一天遊手好閒,還不時頂撞二老,而且自己身上還有十幾萬的外債,他們不是不知道,而且疫情影響自己的生意,她現在焦頭爛額的,突然有點救命水,卻,還不如沒有。我想,這就是父母愛老么的另外一個寫照。沒有辦法,那種行為,我想,已經深深刻進了血液當中了吧。

    最後,其實,我不是說,愛小的,就一定有錯。但是,一碗水端平的事情,大家都渴望。只是,現實生活中,不是那麼回事。還是做好自己,老人愛咋愛咋愛,只要他做的不要太過,影響到咱們自身的家庭幸福,就行了。保持本心最重要。父母給予我們最大的財富,即是生命。我們應該感謝他們,但是,我們的路,我們自己走,因為我們能夠照顧好自己。至於他們怎麼對待別人,那知道了,又能怎樣?那是別人的行為,自己無法左右其他人。而且,如果幹涉太多,自己還添堵,何苦呢?都是一家人,所以,不要太過於計較了。只要不影響咱們的生活質量和指數,由著他們“過家家”吧。你覺得呢?

  • 17 # 洛靈夕

    女人結了婚後要懂得把自己“當外人”不要干涉父母兄弟的家事!你可以出錢出力管他們但不要管他們的家務事!而兄弟才是你父母的根!他們發牢騷你笑笑聽聽就行了!千萬不要當真!

  • 18 # 飯後茶餘說

    第一,你父母有重男輕女的思想。

    第二,很多父母都疼愛最小的孩子,即使她是女孩。

    第三,自古以來,父母的思想都是傳宗接代由男孩子來完成,男孩子才是延續香火的,女兒嫁出去幫著別人延續香火去了。這跟第二條重男輕女有些相似。

    第四,還是舊思想說的是養兒防老。將來遇到各種事情,父母認為兒子更能依靠得上。

    父母說弟弟各種不好,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而傳宗接代和養兒防老等這種思想其實在中國很普遍,東北相對好一點,那裡的人大多數人都生一個孩子,河南、四川、廣東等一些省份的人們思想更傳統一些,希望有兒子傳宗接代。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思想。我覺得在父母大是大非分的清的情況下,有點小偏愛你作為姐姐也沒必要過分計較。都已經成年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將來你們有了孩子能做到家有兒女,不偏向男孩就算很好了,其實你們有了兩個孩子,做到公平也未必。

    所以不必困擾,你與父母兄弟扯不斷血緣關係,一時半會也扭轉不了父母的思想。家和才能萬事興,將來你認為被老公欺負了,幫你出頭的人也是你的父母和弟弟妹妹。

  • 19 # 溪邊樹Enoch

    兒子,特別是小兒子,是他們心裡最放不下的肉。

    重男輕女的觀念。家裡如果前兩或前仨都是女孩,最後為男孩的,大多都是為了生最後的兒子,而贈的前幾個。可能我這麼說不好聽,但大多都是事實。中國人骨子裡的思想觀念,養兒防老,兒子是根是血脈傳承,等等如此之類。特別在農村,在南方這樣的觀念特別重。

    小的關愛更多些。最小的,最後生的,似乎和大的比較,他永遠都是小的,永遠都是弱的,在父母眼裡,小的就應該多得一些,大的就是必須讓著小的,大的就要照顧小的,哪怕小的不需要,也必須給予。老年人的心理,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幾個大的,認為自己應該這麼做,小的覺得自己應該被照顧。一個家庭教育就這麼影響過來的。

    兒子是最後的依靠。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中國思想觀念,根深蒂固,老人老了,向來都是指望兒子來照顧,不會依賴女兒,就算女兒再孝順,也要仰望兒子。兒子再不好,不過只能在女兒年前唸叨唸叨,還能和外人說嗎?家醜不可外揚啊!兒子是自己養的,再不好,輪不到外人來摻和,更不想讓外人指指點點。父母一輩,苦一輩子,最後還得吞自己的苦果,理解吧!

    儘自己的最大義務,理解父母的苦痛!

  • 20 # 緩緩君

    客觀地說,你父母的所有做法都出自於一個心理,重男輕女。

    因為重男輕女,所以僅在口頭上對你們做出承諾,我對你們都是一樣的對待。如果真的是一樣地對待,怎麼會把女兒婚前掙的錢全部留給兒子?為什麼不把兒子掙的錢給女兒?

    因為重男輕女,所以很自然地會溺愛兒子,且對兒子有很高的期待。但也許你的弟弟被父母慣壞了,沒有你們姐妹爭氣,所以你父母怒其不爭,才會對你弟弟有各種的抱怨和各種的指責。但不管他們怎麼向你們抱怨和指責你的弟弟,在他們內心深處,對你弟弟的愛還是超過你們的。雖然可能對你們姐妹來說這個很難接受,但這就是事實。

    因為重男輕女,所以他們在你們姐妹面前抱怨你弟弟還有另一層更深的意思。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在父母每次抱怨完你弟弟的各種不好之後,你會感覺你父母和弟弟都很可憐,想要去接濟他們?如果有,那就對了,他們這是在向你們進行情感勒索,以達到他們的目的。

    良好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應該是互相關心、互相體貼,互相作為對方的後援部隊,一有事情立馬可以無私提供支援的,而不是一方總想著去勒索另一方。

    所以,建議你可以認真地回顧一下往事,看看你的父母做事是不是會有意識地偏心你的弟弟。如果是,那麼以後請注意千萬不要變成樊勝美似的扶弟魔。

    當你結婚成家立業後,你就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應該把自己的家庭放到第一位,先把自己家庭經營好。然後,該怎樣對父母表達孝心,一樣不少地去做,對弟弟也可以適當進行幫助,但一定要注意限度。要記住,你的能量有限,幫不了所有人。而且,你弟弟如果自己不努力,僅靠你們的幫助,也不會有大出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的舊碗碟怎麼處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