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孫策,字伯符,是江東猛虎孫堅長子,也是江東基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公元191年,孫堅攻打荊州,被荊州劉表手下大將黃祖所殺,年僅17歲的孫策將其安葬,開啟了征戰生涯。孫策與周瑜同歲,兩人經過數年的征討,創立了江東一片基業。

    然而,公元200年,孫策如曹操手下謀士郭嘉預測的一樣,在丹徒山中打獵的時候,被原吳郡太守許貢手下賓客刺殺,不治身亡。

    依據相關史料記載,孫策一共有4個子女,4個弟弟,為何偏偏選擇孫權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下面以不交給自己的四個子女、交給孫權兩個方面,分析如下。

    不交給自己的四個子女

    有人說,孫策沒有將自己打下的江東基業交給他的子女,是因為他的四個子女歲數太小。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孫策之子孫紹的歲數,但是孫策死時,年僅26歲,即使他十八歲娶妻生子,他的兒子孫紹最多才七八歲,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至於他的三個女兒,除了是孩子外,還是女子,是很難繼承權力的。

    誠然,一個孩子是很難繼承權力的,可是也不是絕對繼承不了。兩漢皇帝就有很多幾歲的小孩子繼承皇位的,不足為奇,如漢武帝。大臣也有部分小孩子繼承權力的,如東晉時期的桓玄的父親桓溫死的時候,他年僅5歲,卻繼承了他的父親南郡公爵位。

    現在,孫策沒有將自己的權力交給子女,除了他們歲數小,還有其他原因。

    當時處於亂世,紛爭不斷,需要一個成年人來當家。“兒皇帝”不少,在長大之後,這些皇帝也能夠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裡,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國家處於大統一的情況。國家統一,皇帝的壓力也不大,只要輔政大臣能夠按部就班地輔佐皇帝,妥善處理朝政即可。兒皇帝遲早有一天會長大,會掌握權力。如果有人想要對小皇帝不利,也會有無數的忠臣站出來,保護小皇帝。

    現在,江東基業只是一個雛形,還有不少反對勢力,如孫策就是被不服自己的許貢門客所殺。除了江東之外,當時還有許多敵對勢力,如袁紹、袁術、曹操、劉備、劉表等地方實力派。

    因此,孫策為了萬全,只能將自己及父親孫堅打下的江山交給一個年長之人,而非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

    那麼,孫策一共有孫權、孫翊、孫匡、孫朗四個兄弟,為何沒有將權勢交給其他三人,而是交給了弟弟孫權呢?有下面三個原因。

    其一,孫策死時,孫權是他最年長的弟弟,剛剛成年。

    孫策死於公元200年,這一年,孫權19虛歲,剛剛成年,能夠獨立思考,處理政事了。而孫策的其他兄弟們歲數都比較小,如孫翊、孫匡、孫朗三個弟弟,最大的孫翊也比孫權小2歲,而孫匡、孫朗歲數更小了。孫朗還是庶出,更沒資格繼承。

    孫堅死時,孫策是17歲,歲數也不大,靠著自己的雙手,闖出了一片天地。孫策別無他法,在自己的四個兄弟裡面,只能選一個相對年長的,來繼承自己打下的一片基業。他選中了孫權。

    其二,孫權從小便有不凡的表現,得到孫策的青睞。

    孫權為人性度弘朗,崇尚俠義,尤其崇拜自己的父兄,喜歡和有本事的人在一起。建安元年(196年),孫策攻克丹陽、吳、會稽三郡後,任命15歲的孫權為陽羨縣長,開始處理政務。

    其三,孫策認為和孫權比舉賢任能,自愧不如。

    孫策遇刺後,傷勢日益嚴重,自知不久於人世,便開始安排後事。他請來張昭等人,託孤後事。孫策是這樣對張昭等人託孤的:“現在漢室垂危,中原大亂,咱們江東只要據險堅守,坐山觀虎鬥即可,不需要征戰。你們要好好輔佐我弟弟孫權!”他又叫來孫權,將印綬交給他,說道: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孫策的長處是攻城略地,開疆闢土,而孫權的長處是任人唯賢,守江山。攻城容易守城難,孫權比孫策更適合守江山,也是很合適的人選。

    結語

    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時,再次遇到他父親遇到過的情況,當時他扛起重任,收拾殘軍,現在他的子女都很小,中原也不穩定是不可能繼承自己的權力的。按照親疏遠近,接下來,孫策只能從四個弟弟中選擇一個當自己的繼承人。由於以上三個原因,孫策選中了年長、從小聰明的孫權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前往“魁哥說三國”公號,觀看更多三國精彩文章。

  • 2 # 中孚鑑

    孫策,字伯符,是孫堅之子,孫權之兄。其父孫堅死後,其接管孫堅舊部,後經過努力,得以一統江東,故孫策是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孫策在當時可謂是當世俊傑,不過可惜的事,他卻英年早逝,死時只二十六歲。而他雖有子女,但在臨終前,他並沒有把江東大權交給他的孩子,而且讓其弟孫權接掌江東。

    當然那時孫策不僅有子女,而且弟弟還不止孫權一個,那為什麼孫策要選擇孫權接掌江東呢?

    首先,孫策臨終時雖有子,但其子年幼。當時雖江東一統,但畢竟還是有些動盪的。在加上又處在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嚴重的局面,這時江東後繼之主若所託非人,是對江東很不利的。

    孫策心裡是想著江東的未來,為了江東未來,他就願意選擇一個合適的人來接替他。孫權在年齡上是合適的。

    其次,孫策就算不把江東交給其子,但孫策卻不止孫權一個弟弟,至於為什麼會選擇孫權,還是因為年齡,孫權是孫策弟弟中年齡較大的。

    最後重要的一點是,當時江東雖然統一,但統一之後就是需要治理,統一是需要武力,但治理卻需要管理。

    孫策雄武過人,這一點孫權是不能比的,當然孫策也知道這點。但是那時的江東卻需要一個能治理、守護江東的人。

    直白點就是說,江東是打下來了,但接下來就看守江東了。孫策清楚的知道率兵決戰衝鋒陷陣,孫權不如孫策。但知人善用、舉賢任能、各盡其心守護江東,他卻不如孫權。故而孫策會選擇孫權來接掌江東。

  • 3 # 小鴻哥

    孫策被稱為小霸王,孫策用了不到六年時間就拿下江東六郡。袁術曾評價: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公元195年孫策帶著不到兩千人渡江去江東。公元200年孫策佔據了楊州六郡大部分。曹操這時也不得不重視孫策了。曹操把侄女嫁給孫匡,又給兒子娶了孫策的堂妹。公元200年孫策去世,年僅二十六歲。一開始受傷原因是讓許貢的手下擊傷。過程有兩種說法。三國志的說法是孫策單騎在江邊碰到許貢的手下,於是擊傷孫策。不久就因傷重而死。而江表傳則是講孫策去打獵,獨自追獵物。許貢手下用箭射傷孫策的臉。兩種說法都是講許貢手下所傷。據吳歷大夫看後講能治好,但要好好靜養百日勿動。孫策照鏡子看見自己的臉毀容了,對手下講臉毀容了還怎麼建功立業。突然大怒,傷口開裂當夜就死了。據三國志孫策臨死前召集了張昭等人交待後事。三國志: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孫權)佩以印綬。就是把江東基業傳給孫權。

    孫策是有個兒子叫孫紹,兩個女兒。歷來帝王無不想把基業傳給兒子的。雖然孫策還不是帝王,但據江東六郡已有帝王之實。我認為孫策傳位孫權不傳位於兒子原因有兩個。

    兒子年幼:

    史書上雖然沒有記錄孫紹年齡,但我猜測年齡應該很小。孫權這時也就十八歲。算孫策十六歲生兒子,孫紹也才十歲。如果是天下一統太平或者建國穩定時,也許能選幾個輔政大臣輔佐。但這時是天下大亂,群雄逐鹿。選如此年幼的兒子,怎麼能保住基業。孫策的江東政權是靠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的支援才得以站穩腳跟。如果選擇年幼的兒子,那什麼以周瑜為首的淮泗將領和以張昭為首的流亡北士。會支援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自古以來趁主幼而奪權的比比皆是。

    內憂外患,恩信未立,人心未歸附:

    孫策此時建立的江東政權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內:江東人不服統治,六郡有的地方還未完成征服。例如山越人,四十年後才平定。三國志: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外患:北有曹操,西有劉表。

    孫策的江東是完全靠武力打下來的,而且殺了不少人。孫策號稱小霸王,而霸王是項羽的稱號。司馬遷曾評價項羽: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所以說孫策也是靠武力,因為他沒有那個時間去廣樹恩德。也許是當時他想法是先奪了江東,日後再慢收復人心。孫盛評價: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

    孫權繼位初情況不容樂觀。三國志: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就是說地方豪強蠢蠢欲動。流亡北士很多準備逃離江東。當時廬江太守就反了。江表傳:廬江太守,策亡之後,術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多納其亡叛就是講收容那些不服孫氏統治的人。這些問題孫紹如何能處理?孫策的部下除了父親留給他的那些人,剩下的人跟他也不過幾年。在江東也不過待了五六年。終吳之世江東的叛亂是最多的。從公司200年—公元236年叛亂就是十五次,數萬人的叛亂就有六次。平定山越人花了近四十年,到公元237年才平定。

    孫策的兒子既然不能擔重任,那隻能從弟弟中選擇。孫策有四個弟弟,即孫權、孫翊、孫匡、孫朗。孫策選擇孫權不選擇其他弟弟,原因在於江東的情況需要像孫權這樣能用人的人主。

    孫策臨終前對孫權講: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意思是說率領軍隊打仗這方面,孫權不如他。但是用人方面、穩定內部孫權勝過他。這是孫策選擇孫權最重要的原因。孫權一接班就做了兩件事:1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2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

    孫策的江東政權是靠流亡北士和淮泗將領。周瑜、張昭等人都認為孫權是人主,所以願意為之效力。三國志:張昭、周瑜等謂權(孫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換成孫紹,張周還會如此嗎?其他人還會來投靠效命嗎?例如魯肅覺得袁術不能成事,於是跑到江東。這時孫策剛死。周瑜對魯肅講:“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後面就是一些誇孫權的詞。於是魯肅決定為孫權效命。如果換了孫紹,魯肅還會來嗎?還是就是諸葛瑾很早就來江東了,但沒有投孫策。而是在孫策死後才投孫權。

    孫策臨終前跟大臣商量後事時,張昭等大臣推舉由另一個弟弟孫翊。孫策則選擇孫權,因為孫翊太像自己了。孫策是憑武力打下江東的,但馬背上打天下而不能馬背上治天下。三國志裴:翊名儼,性似策。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而策呼權,佩以印綬。

  • 4 # 麻花的故事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老闆的這句話分量夠大了吧。同時歷史也證實了孫權確實是江東最好的主人,下面麻花就來聊聊孫家的那些事。

    孫堅

    孫堅是吳郡富春人,基業就在江東,黃巾之亂中跟隨朱儁建功立業後被漢靈帝冊封為烏程候,任豫州刺史。

    討伐董卓時更是展現出其勇武的一面,率領其部先斬華雄後退董卓,在曹老闆兵敗,袁紹不敢打,其他諸侯在觀望的時候,孫堅卻像是董卓的催命符,嚇的董卓不得不西逃長安,避其鋒芒,孫堅絕對是所有諸侯中最靚的那個仔。

    之後孫堅在攻打荊州劉表時,被劉表手下大將黃祖暗箭射殺。

    孫策

    孫堅死後,年僅17歲的孫策扛起了孫家大業的大旗,依附袁術開始了江東統一戰爭,經過7年的艱苦戰爭,最終統一了江東諸郡。

    素有“江東小霸王”之稱的孫伯符,威名遠揚,可惜和老爹一樣,英雄命短。統一江東後不久,一次上山打獵過程中就被吳郡許貢的門客所傷,沒多久也就死了。

    孫權

    回到正題,孫策在死的時候是有子嗣的,那為什麼人會是弟弟孫權繼承了江東這麼大一份基業呢?

    其實很簡單,孫策死的時候26歲,子嗣能有多大?都是一些小屁孩,江東初定,內部其實並不是鐵板一塊,各地計程車族門閥都在有很多都不服氣孫家,這個時候連孫策自己都死在了這些士族門閥的手裡,更何況他那些還沒長開的小屁孩。

    那為什麼是孫權而不是其他弟弟呢?更簡單,孫權自幼就表現出了其聰慧的一面,喜愛結交有本事的朋友,用今天的話來說從小就展現出了當領導的氣質。比他其他的幾個兄弟強了不知道多少。而且,孫策死的時候年紀最大的弟弟就是孫權,也不過19歲,其他的兄弟年紀也都還小。

    孫權的能力對於當時的江東來說簡直就是恰如其分,正是他施展能力的最好的時候,最後硬是把一盤散沙的江東擰成了一塊鐵板。也可以說孫權的能力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

    孫權強不強?孫權活著的時候,劉備、曹老闆、曹丕對江東都是束手無策。孫權一死,江東自己內部就先出了問題,所以孫策在看人方面還是很有一套的。

    孫策在臨死時對孫權說了一句話,大概意思就是打江山你不如我,但治理江山我遠遠不如你,希望你可以帶領江東子弟走向富強,不要辜負父親和我的期望。

    曹老闆在濡須口和孫權鬥智鬥勇時說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曹老闆對孫權的評價有多高。

    結語

    其實孫策在死的時候可以選擇的繼承人並不多,孫策作為一方霸主,也不是迂腐之人,一定要選自己子女作為繼承人,那樣的話他和父親辛苦打下的基業很可能為別人做了嫁衣。所以為了保住這一份基業,孫策不得不選擇孫權作為繼承人。

  • 5 # 冷眼話文史

    我的答案是。孫策選擇了弟弟孫權做繼承人,主要還是他的兒子當時年紀太小了,根本無法統領江東,這個時候兄終弟及是最佳選擇

    我給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兒子尚幼,無法掌控局面。小霸王孫策死於公元200年,享年26歲。堂堂武夫死於無名小輩之手,也是夠憋屈。真應了那句話“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此時孫策和大喬的兒子孫紹也才1歲(生於公元199年),一個在襁褓中的孩子在一個亂世中繼承高位,不是什麼好事。亂世中類似董卓、何進等豪傑尚且不能自保,一個嬰兒能奈若何。孫策的死也證明江東勢力餘孽並不完全誠服於孫家,將外部強敵和內部敵人留給一個嬰兒處理無異於送死。

    2、幼兒當權會失去孫氏家族支援。孫堅有五個兒子 分別是:

    孫策,孫堅長子;

    孫權,孫堅次子;

    孫翊,孫堅三子;

    孫匡,孫堅四子;

    孫朗,庶子。

    孫氏家族的統治方式都是靠家族子弟聯姻當地大家族,靠和大家族的婚姻來保證當地士族大戶的支援。如果孫策幼兒當政,幾個叔父是否會支援他?答案是否定的。具體可參考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幾個叔父的做法。如果冊立幼兒那麼孫氏家族在江東就只有大喬家族一族支援了,也就是喬國老家族。喬國老家族是否支援還要看另外一個女婿周瑜的周氏家族是什麼態度?失去了幾乎全部江東士族大戶的支援,一個孤兒寡母不管在軍隊、朝堂、外交都沒有任何勢力和支援,讓別人屈膝臣服。憑什麼?這好像有點理想主義。即便傳位於孫權,孫策的後裔還是在孫子輩被孫權的後裔屠滅了,因為他們活著就有可能影響孫權後裔帝王的位置。歷史上的所有會影響帝王位置的人,要麼自己當帝王要麼被滅門,從來沒有第三種選擇。

    3、江東其他勢力權利過大 孫策沒想到自己會死,至少沒想到會那麼早死。孫氏家族的權利核心是孫策、孫策兄弟、孫氏家族姻親構成的(周瑜也算是姻親,他算是孫策連襟。),如果孫策要選立自己兒子做繼承人,他必須培養自己兒子的勢力,同時壓制自己兄弟的勢力和其他比較大的勢力,保持一個平衡。因為兒子尚幼,孫策一直在培養自己親兄弟的勢力作為自己的輔佐,例如孫翊、孫匡等人均是管理一郡。這種策略可能在他兒子長大以前都不會變。他自己的兒子是一點勢力也沒有,原本屬於他的勢力再他死後有很大的可能不會效忠於他兒子。

    後記:孫策不失為一個明智之人,權衡再三選擇了最優的方案。至少保證了他兒子這輩人能平安長大,至少保證了江東還在孫氏手中。長期來說這是最受益的選擇。這也給我們啟示,平常處事多考慮各方的利益。只有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才能達成一致。遇事多思考,不要只站在自己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長遠考慮方為上策

  • 6 # 手機電腦一站式

    孫策去世時,26歲,只有兒子孫紹一人。 正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孫紹當時多大,但史料說他當時14歲。能確定的一點是, 孫紹確實是個孩子。

    孫策若是處於太平時期,傳位給孫紹,那一點問題也沒有。 在太平時期的封建社會,有保護皇權的完善措施,只要這些措施順利實行,皇權得到保護的可能性應該很大。

    起初,他投身支援袁術,幫助袁術奪取江東之地。 之後,他一方面向朝廷提供禮物使朝廷院穩定下來,另一方面袁術稱皇帝戰敗了。 所以孫策順利地成為江東之主。

    但是孫策拿下江東後,江東的家鄉實在不能接受。 他們稱孫策為“孫郎”,綽號是“小霸王”。 孫策來時,他們匆匆逃走了。 後來發現孫策軍和黃祖的軍隊不一樣,回到了故鄉,不過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

    但是,此時江東的百姓並不完全服從孫策,內部有很多隱患。 例如,民心不穩定,他收服的文臣武不是絕對的服從他。 例如,張昭是當地名人,在當地有很高的號召力,周瑜文武雙全,他的能力絕對不必孫策差。 這些人,都有資格成為江東之主。

    那個時候,如果把位置傳位兒子孫紹的話,會怎麼樣呢

    首先,朝廷不承認。 當時,朝廷被曹操把持住,但仍然存在。 朝廷絕對是不會同意一個小屁孩當太守。

    其次,江東的百姓不支援孫紹。 眾所周知,在江山爭奪天下時,尋找雄才是很重要的意見事情。 跟著孩子打天下一定是個玩笑。

    第三,周瑜和孫紹等人都開始崛起。 雖然孫策和周瑜是親戚,相互欣賞,是好夥伴。 但孫策去世後,情況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 自古以來為了皇位兄弟反目的情況很多,更何況不過是親戚。 更令人擔心的是張昭, 孫策給孫權讓位時,為什麼特意的指定讓張昭當輔佐大臣? 為什麼對張昭說,孫權不行的話,你就頂上他的位置。 這句話和劉備後來對諸葛亮說的話有什麼相似之處。 很明顯,孫策很擔心張昭,在孫權面前,對張昭施加了緊迫的詛咒,以免令張昭反心。

    第四,孫權自身的能力本來就很強,在某一方面甚至比孫策還要優秀。 孫策對孫權說,打江山,你不如我;守江山,我不如你。 當時,對東吳來說,保護其基幹產業是很重要的。 只有堅守其基業,才會有根據地,有與曹操等諸侯作戰的力量。 孫策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特意選擇孫權。

    也就是說,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孫策選擇孫權都是最好的選擇。

    江山未穩,只是三分天下,並不是一統天下,所以傳給更加聰明的弟弟沒錯,傳給幼子不是大家一起死嗎?像孫策這樣的創業者都不清楚這些是絕對不可能的。

  • 7 # 臨川知節

    因為小霸王孫策明白自己的死沒那麼簡單,明顯有人藉助刺客玩死了自己。行程被洩,佩劍都被動了手腳,孫策心裡很鬱悶,快死了,懷疑也沒用,眼下只有一個大事就是傳位給一個可以保江東基業的人。

    首選自己兒子,但是兒子孫紹年幼,繼位了要麼被玩死,要麼被架空,尤其是不放心孫權,他明白自己的弟弟太有帝王之志,他想即使版弄死弟弟孫權,還有一幫老臣也會架空兒子。

    自己的兄弟孫權、孫翊、孫匡、孫朗。張昭等人舉薦弟弟孫翊,理由是孫翊和自己性格相近,其實孫策明白,這些人是想找個好操控的,孫翊隨勇猛,但是不會玩心眼,對付這些人肯定不行。

    思來想去只有權不會打仗但是玩權術東吳第一的孫權最合適,只有這樣才能保自己打拼出來的東吳土地不被他人奪走。

    事實也證明了孫策的選擇,在張昭和周瑜中間玩的大家一愣一愣的,不管是投降派還是主戰派都被玩的團團轉,而且東吳的孫氏兄弟被殺的被殺,囚禁的囚禁,周瑜魯肅都死的很早。但是吳國時間最長。

  • 8 # 大哥哥LIANGSHISHU

    不選孫權難道選你嗎?孫策4個子女年齡非常小,天下未定,當然不能立。4個弟弟中,孫權能力最強。不立孫權立誰?

  • 9 # 江湖小曉生

    小霸王孫策去世的時候,只不過才26歲,他有一兒三女,當時他的兒子孫紹年紀實在是太小。為此孫策不得已將自己的大位傳給了弟弟孫權。

    當時孫權年紀也不大,只有19歲,不過在老孫家排行第二,已經是最年長的了。當時孫策看不到多少孫權的才能,只不過因為他年紀最長,更適合擔任主公之位罷了。

    後世說孫策曾經說過孫權治國能力比自己強,這完全就是扯犢子。或者說,是孫權在回憶往事的時候,給自己臉上貼金。

    孫策打下來的江山,並不穩固。

    孫策打下來的江山穩固嗎?這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因為孫策從袁術那邊叛離以後,是以武力征服了江東地區。

    可是他並沒有完全征服所有人,當時江東的各大家族,表面上雖然支援孫策,可是他們自己全都擁有一定的兵馬錢糧,完全可以跟老孫家抗衡。

    在這種局勢不穩的情況下,孫策突然就被人給宰掉了。其實他被殺的事情,也證明了他在江東的地位並不穩固。

    那麼年幼的孫紹這個時候上臺,其實無異於是把大好河山送給他人。孫策打下江山,尚未給地方百姓和土豪們任何恩惠,一直都是以高壓政策來對待他們,人家怎麼可能會真心輔佐你這個幼小的主公呢?

    所以一旦孫策將基業交給孫紹,讓周瑜和張昭輔政的話,那麼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周瑜和張昭完全架空孫紹,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周瑜和張昭鎮不住江東地方土豪,從而使得老孫家的江山蕩然無存。

    曹操和劉表對江東都是虎視眈眈。

    孫策打下江東以後,公然宣佈要跟稱帝的袁術決裂。這以後,孫策其實就沒有一個盟友了。在北邊有強大的曹操,在西邊有虎視眈眈的劉表。

    這兩個人都指望著孫策死了以後,他們好找機會南下奪取江東基業。尤其是荊州的劉表,當年孫堅就是死在了他的手裡,他早就對江東垂涎三尺了。

    一旦孫紹登基,主少國疑的情況下,劉表必然會出兵東進。而江東這邊根本就沒有充足的準備,甚至內部會發生叛亂的情況。

    內外交困之下,孫家的基業,必然會蕩然無存。就算劉表沒這個膽子,孫紹也長大了幾歲,熬到劉表病死了。

    這個時候曹操又要南下了,到時候孫紹的表現,絕對不會比荊州的劉琮要好多少。兩個都是孩子,劉琮還相對年長一些。

    孫權畢竟是孫家兄弟中年紀最大的人了。

    孫策其實有4個弟弟,分別是孫權、孫翊、孫匡和孫朗。這4個弟弟在當時來說,其實是看不出誰好誰壞的,畢竟都沒什麼歷練。

    這其中,孫權的歲數是最大的,當時已經有19歲了。而三弟孫翊比孫權小兩歲,也已經有17歲了。

    當時張昭等人甚至向孫策提出建議,讓跟孫策比較像的孫翊接任大位,可是這件事被孫策給拒絕了,由此可見孫翊也是個人才。

    孫權字仲謀。兄策既定諸郡,時權年十五,以為陽羨長。郡察孝廉,州舉茂才,行奉義校尉。漢以策遠脩職貢,遣使者劉琬加錫命。琬語人曰“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三國志》

    但是孫策眼光獨到,偏偏就是選中了孫權。他認為孫權年紀最大,又沒有什麼特別的缺陷,是非常適合擔任這個主公的。

    相反,如果長兄死後,老三繼位,那麼孫權的地位可就比較尷尬了。到時候釀成了孫氏家族內部的鬥爭,豈不是得不償失。

    孫策真的看得出孫權的能力?只能說是死馬當活馬醫。

    孫權有能力,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他在亂世之中,能夠保住兄長留下的基業,這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了。

    可是當年只有19歲的孫權,有什麼能力是孫策可以看得上的呢?史書上說孫策看中了孫權選賢任能的本事,這話就有點過分了。

    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創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三國志》

    當時孫權手裡一丟丟權力都沒有,他拿什麼體現自己選賢任能的能力呢?當年孫權15歲的時候,的確是做過縣令,可是這不能證明他有什麼特別的能力。

    而且治理一個縣和治理整個江東,還是有非常大區別的。為此孫策看到了孫權身上的潛力是真的,但是並不能看那麼遠。

    孫策選擇孫權,最大的理由,那是別無他選了。兒子太小,其他弟弟年紀也不大,而且容易釀成內亂,所以選擇活著的弟弟中,年紀最大的一個,是最好的選擇。

    總結:孫權日後沒有追封哥哥為皇帝,有點對不起哥哥。

    說到底,江東基業其實是孫策打下來的。孫堅當年被殺以後,他的集團已經散亂不堪,是孫策一點點把老將們聚集在一起,這才有了創業的資本。

    後來孫策平定江東,所以靠的不僅僅是這幫老將,更多是自己發展起來的力量,比如說周瑜、太史慈等人。

    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孫皓時,訛言謂奉當立,誅死。---《三國志》

    可是在孫權登基稱帝以後,追封父兄的時候,給自己的哥哥孫策只封了個長沙桓王。這不管放在哪兒都是說不過去的。

    但是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因為孫策如果是皇帝,那麼他的子孫後代就有了繼承權,將來也會造成孫氏內亂的局面。雖然對不起哥哥,卻是最理智的做法。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0 # 知常容

    因為除了孫權,孫策別無選擇。

    一、孫策交班匆忙

    孫策遇刺才二十多歲,一個二十幾歲的人怎麼可能有意去培養接班人呢?自己還正在上升期,創業期,他的弟弟和孩子根本沒有被他有意識的培養,孫權自己也只當過陽羨令,這根本談不上培養。

    孫權是老二都只能得到如此培養,其他更小的自然很難獲得鍛鍊。

    二、孫權是最佳的人選

    很多人對於孫策的理解是有誤會的,以為孫策已經打下了江東,實際上孫策實際有效管理的區域並不多,很多地方並不認同孫策的管理。最典型的就是孫權時期做過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討平山越。

    簡而言之,孫策交給孫權的不是江東,而只是一個江東的範圍框架,真正實現對江東有效管理和統治的不是孫策而是孫權。

    這樣說有證據嗎?

    當然有了,孫策新亡的時候,吳夫人也就是孫策的母親問董襲,江東能保得住嗎?

    如果江東真的安穩,吳夫人也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結果董襲是這樣回答的:

    江東有山川之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民,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五十五》

    孫家宗室不止吳夫人沒有信心,連孫家宗室都不看好,孫策的堂兄孫輔當時被孫策任命為廬陵太守,當他得知孫權繼位,第一個反應就是勾結曹操。

    孫堅之弟孫靜長子孫暠就想在會稽這個地方自立,同時想取代孫權。

    外部廬江太守李術公然反叛。

    這些人都被孫權有效的制止了,從事後的效果看孫權是不二人選。

    孫權並非第一人選

    還有一個人物,那就是孫權的弟弟孫翊,孫翊只比孫權少二歲。因為他們的年齡相近,所以孫翊也有很多大臣擁立,但是孫翊嚴厲暴躁,喜怒快意,大臣最終還是覺得孫權比較合適。

    所以對於孫策的傳位,並不只是孫策的指定,事實上是孫策,吳夫人,張昭,周瑜等人共同商議的結果,實際並非是一言堂。

    從這個角度來看說,孫策是不可能傳給自己的兒子,他們也不太會擁護。因為他們在確立的時候必然要考慮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誰更合適保住江東作為第一選擇。

    這也就是為什麼沒傳給兒子,傳給了孫權的原因。

  • 11 # 脂肪故事

    孫策選擇孫權繼承江東基業,既是最佳選擇,又是無奈的選擇。

    公元200年,有小霸王之稱的孫策遭到暗算,傷重不治,而江東基業必須有一個繼承人。那麼,這個繼承人要怎麼選 ?

    一、這個繼承人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這個繼承人必須要得到各方面的認可,既包括江東的土豪士族,又包括了孫氏內部。

    江東的政治架構,是孫氏與當地的大家族依靠聯姻等手段結成的利益共同體,那些經營百年的大家庭出人、出錢,支援孫策成就了江東霸業,孫策則給予他們在政治、經濟上的回報。你跟大家族講忠誠度?不如直接把利益擺開了講更有效果!

    而對於孫氏內部來講,則要得到所有孫氏家族成員的認可。以三國初期的天下形勢來講,如果鎮不住場子,很容易造成江東內亂,選擇繼承人必須慎之又慎。

    但是,孫策逝世前26歲,就算他16歲娶妻生子,他和大喬的兒子孫紹也才10歲,一個10歲的孩子,如何在亂世中掌握江東基業?

    東漢末年之亂,如董卓這般兇狡殘暴、如呂布這般英勇無敵、如何進這般權謀手腕,都無法保全性命,何況是一個小孩兒?

    那麼,只有從他的幾個弟弟中選擇一人了。尷尬的是,孫策的幾個弟弟在繼承基業上,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年齡太幼。

    孫堅有四個兒子,除孫策外,還有孫權、孫翊、孫匡、孫朗。此時的孫權,並未顯露出過人的才華和手腕,唯一的優勢就是年齡。

    所以,孫策選擇二弟孫權繼承江東,也是無奈的選擇。

    三、江東內部暗流洶湧

    孫氏家族雄霸江東,但是孫堅、孫策都去世過早,沒有來得及選擇和培養好繼承人。

    更為嚴重的是,江東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

    在孫家內部,孫翊、孫匡皆為一郡之主,孫權亦有相當的支持者,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孩,能否在孫家內部震懾諸將?為了權位,兄弟手足相殘的還少嗎?

    而江東諸族,勢力最大的喬國老是孫策的老丈人,若孫策在,他當然會不遺餘力地支援他。但孫策既去,如果江東內亂,喬國老權衡之下,是否會另外一個女婿周瑜呢?沒有發生的事情不敢揣測,但周氏家族並非弱者。

    江東在孫策當政時,聚集了相當數量的謀士武將,孫策故去之後,這些謀士武將,又有多少能夠服膺幼主?

    所以,綜合權衡之下,孫權是最佳的選擇。

    三國繼承人的尷尬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繼承人,都曾經面臨著尷尬。

    吳地一方,子幼弟弱;

    蜀漢一方,劉禪難稱英明,全靠劉備打下的基業;

    曹魏比蜀、吳要好,可惜後代不壽,沒有熬過司馬懿。

    其實,從更長的時間尺度來看,三國爭霸,只是歷史程序中幾朵不起眼的浪花而已,當然,不想浪的浪花不是好浪花!

    所以,孫策的理智戰勝了感情,選擇了在江東局勢下最好的選擇,保證了權力在異常情況下的平衡過度,幸運的是,孫權在接手江東後,展現了過人的能力!得以在三國爭霸的複雜環境下站穩腳跟! 從這一點來說,孫策選對了人!

  • 12 # 品茗讀史

    前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獨霸冮東的一代梟雄孫策在打獵過程中遭到刺客襲擊,身負重傷,生命垂危。

    (小霸王孫策)

    於是,孫策的繼承人問題突兀而來,立刻就擺到了小霸王孫策和東吳軍政重臣們的面前。

    孫策臨終前的最後抉擇

    孫策在彌留之際,對守在病榻前的重臣張昭等人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隨後,孫策把十九歲的二弟孫權叫到自己的面前,將會稽太守、討逆將軍、吳侯印綬交予孫權,囑咐他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霸,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交代完後事,孫策就在當天晚上與世長辭了。

    於是,孫權就此登場,坐領江東,繼承並鞏固擴大了父兄的基業,成就了孫吳政權的一方霸業;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歷史事實證明:孫策的臨終抉擇是英明之舉!

    孫權被選為接班人的原因

    孫策選擇孫權繼位的決定,事先就連重臣張昭、周瑜都不知道。

    當時,孫策有兒子孫紹,不過年紀幼小;孫策還有三個弟弟:其中四弟孫匤最受孫策的喜愛,孫策曾經把父親孫堅的爵位讓給了孫匤;而三弟孫翊,在性情上與孫策最為脾性相投。

    因此,孫策臨終前,心理上一定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拈量輕重,左右為難。

    選擇孫權,應該是孫策在生命之火即將完全熄滅之際才作出的抉擇。

    (孫吳政權的重臣張昭)

    據《三國志.孫翊傳》記載:

    “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即孫翊),而策呼權,佩以印綬。”

    這就是說,在此刻之前,謎底尚未揭開,以致張昭等重臣都產生了誤判。

    那麼,孫策為什麼會最終選擇了孫權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面相!

    也可以說是封建迷信!但是,在當時的社會里,就是對人物德行、儀表等方面的品評鑑定。

    這種鑑定,是一門非常玄妙高深的學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許邵對曹操的評定:“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十個字,簡直可以總結曹操的一生,成為歷史的定論,也成了品評人物的千古絕唱。

    而孫權恰恰就勝在這一方面!

    孫權面相奇特,被風評人物視為異人。

    據說,孫權出生時的面相是“方頤大口,目有精光”,他的父親孫堅一看,就認為這是貴相。

    長大以後,孫權的相貌就更為奇特了:紫髯;長上短下。

    也就是說,孫權長著紫紅色的鬍鬚,上半身比下半身還要長。

    這在當時的社會中,屬於奇特的大富大貴之相。

    (孫權劇照)

    當時出使東吳的東漢朝廷特使劉琬,就以相面識人而聞名。他從東吳回來後,曾經對人品評孫策弟兄:

    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即孫權),形象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由此可知,在這樣的社會風評輿論中,孫權是具有絕對優勢的。

    而且,孫權的奇特面貌後來還令英雄劉備極為震驚和惶恐,以至不敢再與孫權見面。

    這來自於《三國志.先主傳》。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到京口去見孫權,商議相借荊州之事。雙方親切會面之後,劉備回到住處,對跟隨的趙雲等人說:

    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於是,在趙雲等人的護送下,劉備晝夜兼程,急速離開了東吳的地盤。

    這也側面說明孫權面相奇偉,有威嚴之氣勢。

    奇偉的相貌,風評之中的“大貴”之表;是孫策經過仔細權衡之後,最終選擇孫權來作繼承人的主要原因。

    結語:說是封建迷信也好,玄學奇論也罷,總之,孫策根據社會上流行的人物風評品鑑,作出了由二弟孫權來繼承自己的事業的抉擇。

    而歷史事實證明:孫策的抉擇是正確的。孫策選對了接班人,使孫吳政權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在孫權的領導下,東吳成為與曹魏、蜀漢相抗衡的一方強大勢力,使中國進入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 13 # 嘉嘉1240

    末三國時期,與魏國蜀國三分天下的吳國,雖然在大部分情況下不太惹人注意,因為大家都被蜀國的“正統”與魏國的“不正統”吸引過去了,但其實吳國的歷史同樣也很精彩。吳國孫權是三國中最後一個稱帝的,當初孫策死的時候,將吳國大權交給他,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孫策自己的兒子太過年幼難以擔當大權,所以選了弟弟孫權。不過,雖然兒子很小,但是孫策並不只有孫權一個弟弟,為什麼最終會選中孫權呢?

    1.孫策的弟弟

    孫策死時有長子名孫紹,然而年紀實在太小,孫紹199年10月出生,而孫策是200年5月死亡,死的時候兒子才只有半歲,當然無法擔當大任。再來看孫策的弟弟,孫策一共有四個弟弟,分別是孫權、孫翊、孫匡、孫朗,後面三個弟弟的知名度顯然遠遠不及孫權,真實可能會有人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個弟弟的生平。

    或許因為並不是最終的掌權者,或許因為出身,他們的事蹟有記載的並不多。孫翊,是孫堅的第三子,在孫策臨終前也曾經被舉薦為繼任者,但是孫策沒有選擇他。孫權繼任之後,孫翊任丹楊太守,最終因為部將媯覽、戴員對孫翊不滿,買通家將邊鴻刺殺孫翊。孫匡,孫堅第四子,孫堅死後孫匡襲爵為烏程侯,建安二年漢室朝廷下旨改命孫策為烏程侯。至於孫朗,就只記載了他是庶出,生母不明,再無其他。

    2.孫權

    說完了其他弟弟,再來看看孫權。因為本文要說的是孫策為何要選擇孫權,所以孫權繼任之後的事情就不提及了。孫權是孫策最大的弟弟,孫堅第二子,在為人方面崇尚俠義,處處體現一個“仁”字,喜愛蓄養賢才。也正是因此,孫權逐漸與自己的父兄齊名。孫權經常跟隨孫策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孫權表現出來的才能天賦令孫策驚歎不已。

    3.孫策為什麼選擇孫權

    或許正是因為這份能力,孫策也就有意地想要培養孫權,每到宴請賓客的時候,孫策就會回頭對孫權說,將來這些人都會是你的手下。孫策當然不是能夠預料到自己的死亡,那個時候他所想的,應該只是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夠成長起來,協助自己,孫氏一同治理東吳,一個能打一個能守,必將使天下格局重新劃分,所以如果孫策沒死,吳國或許會是另一番景象。

    孫權在孫策面前展現出了很高的能力,但在孫策臨終前,也有大臣提議傳位孫翊。陳壽對於孫翊的評價是“驍悍果烈,有兄策風”,看起來應該是與孫策志趣相投,但是陳壽的另一句話或許能給我們啟示“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數責數,諭以道義”。孫策很明白孫翊的性格,急躁魯莽,如果孫翊繼位之後總想著復仇,吳國哪裡還有將來可言?

    至於另外兩個弟弟,都沒有什麼過人的才能,孫策明白,自己的選擇只有孫權,即使一開始可能不被看好,但是事實證明,孫策的選擇沒錯,“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的確是唯一合適的人選。

  • 14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孫權年紀大且有能力。

    在電視劇《新三國》中,的確有一個雷人橋段,講的是孫策死後有大臣提議由孫策的親子孫紹繼位,大喬垂簾聽政,但這個建議是完全沒有可行性的,因為此時的孫氏江東別說是一個穩固的王朝,就連獨立政權都不是,它只是一個極不穩固的半獨立集團。

    即便是這個集團的董事長孫策本人,也不像曹操那樣具有君主般的權威,集團得以維繫,完全仰仗孫策長子身份和個人的戰功威望,一旦孫策身死,這種威望蕩然無存,這個集團也就岌岌可危了。

    這個問題可以從孫策等人的官職看出來,當時整個集團的人名義上都是漢臣,孫策自己是太守,手下一幫人也是太守,如果沒有孫策本人的威望,太守有什麼理由向另一個太守稱臣呢?

    《三國志·孫策傳》載:策自領會稽太守,復以吳景為丹楊太守,以孫賁為豫章太守;分豫章為廬陵郡,以賁弟輔為廬陵太守,丹楊朱治為吳郡太守。

    《三國志·吳主傳》載: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孫策還在世的時候,這種以戰功為基礎建立的集團聯絡就顯得很脆弱,孫策在城門樓上延請賓客,結果於禁吉一來,三分之二的人下樓迎拜,氣的孫策當場把于吉收押,隨後處死。

    這種脆弱到孫權上位時,基本上就是斷裂,孫權一不是孫堅長子,對孫堅舊部缺乏號召力;二在平定江東的過程中沒有大的戰功,缺乏威信;三與孫策部下沒有明確的上下級關係,大家都是太守,他沒有合法權力命令這些和自己地位相匹的人。

    而且孫策在奪取江東的過程中多行殺戮,士人中對其反感者很多,徐宣、徐奕、陳矯等等全都是明確拒絕孫策招攬的,要麼偷跑回家,要麼寧死不屈,反正孫策也不敢殺他們,要麼偷偷跑到交州等其他勢力。

    加上外部還有曹操和劉表的強敵環伺,孫策身死之時孫氏集團的處境其實非常危險,用內憂外患來形容在合適不過了。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優先選擇能夠帶領集團存活下去的主公,長者賢者優先,很明顯,這兩者都是孫權佔優。

    孫策死的時候26歲,孫權19歲,而孫紹再大也低於十歲,人事都不懂,如何承擔大業?從這一點來看,能跟孫權爭一下的只有他的弟弟們,尤其是隻比他小一歲的孫翊。

    這種爭端被孫策本人否決了,他經過多年的觀察,認定孫權更適合接他的班,即便如此,他也不敢抱多大的希望,千叮嚀萬囑咐張昭給自己家族留條後路。

    《三國志·張昭傳·裴松之注》:《吳歷》曰: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這句話跟日後劉備託孤諸葛亮那番話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反映了孫策對張昭的信任,如果我老弟不頂事,位子就你來坐,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把我家人送回老家吧。

    孫權的老媽吳夫人同樣充滿憂慮。

    《三國志·董襲傳》載:策薨,權年少,初統事,太妃憂之。

    事實證明,吳夫人和孫策的擔憂一點也沒錯,要不是孫權能力強、張昭周瑜等人盡力輔佐,孫氏真的就落入萬劫不復之地了。

    孫策一死,江東人心便騷亂不堪,孫權連哭都沒哭完,就被張昭止住了眼淚,直接扶上馬出去定人心。

    《三國志·吳主傳》載:五年,策薨,以事授權,權哭未及息。策長史張昭謂權曰:“孝廉,此寧哭時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師,非違父,時不得行也。況今奸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乃改易權服,扶令上馬,使出巡軍。

    然而,人心是沒有那麼容易鎮住的,尤其孫權三條劣勢仍在,孫氏掌控下的各個郡,很快就爆發了此起彼伏的叛亂,不論是不是孫家人,都想在孫策去世後的動盪中撈一筆。

    《三國志·虞翻傳·裴松之注》載:吳書曰:策薨,權統事。定武中郎將暠,策之從兄也,屯烏程,整帥吏士,欲取會稽。

    《三國志·孫翊傳》載:建安八年,以偏將軍領丹楊太守,時年二十。後卒為左右邊鴻所殺,鴻亦即誅。

    《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載:江表傳曰:初策表用李術為廬江太守,策亡之後,術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

    《三國志·程普傳》載:策薨,與張昭等共輔孫權,遂周旋三郡,平討不服。

    《三國志·朱治傳》載:權從兄豫章太守賁,女為曹公子婦,及曹公破荊州,威震南土,賁畏懼,欲遣子入質。

    《三國志·孫輔傳·裴松之注》載:典略曰:輔恐權不能保守江東,因權出行東冶,乃遣人齎書呼曹公。行人以告,權乃還,偽若不知,與張昭共見輔,權謂輔曰:“兄厭樂邪,何為呼他人?”輔雲無是。權因投書與昭,昭示輔,輔慚無辭。

    孫策一死,孫權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到處平叛,同時還要檢閱軍隊、開設幕府、招攬人才、安撫人心、拉攏大族、剿殺不臣,經過長期的恩威並施,孫權才攢夠威望,給自己表了個州牧的稱號,徹底跟手下拉開差距,開始大踏步向君主身份邁進。

    如果換了孫紹,即便有張昭、周瑜等的輔佐,可這兩人並不姓孫,跟孫氏族人的矛盾必然很大,碰上孫輔這種投降派,孫權敢拿著投降信去找他質問,哥你叫外人幹啥?而孫紹去問:伯父你為什麼要投降?估計孫輔一巴掌就扇了過去。

  • 15 # 元二使安西

    孫策選擇孫堅作繼承人,是必然選擇,除非他想江東集團二世而亡,否則絕不會將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孫紹。

    一、孫權接位是孫策親自考察、決定,有從政能力

    孫策因被許貢門客所傷,重創垂危之際,專門將孫權叫到身邊,將印綬交給他佩戴,也就是傳位之意。

    按孫策的說法: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言下之意,打仗你沒我厲害,但人事管理,我就不如權弟你了。

    不僅如此,孫策還召來張昭等徵臣,請他們輔佐弟弟孫權(公等善相吾弟)。

    也就是說,孫策不僅口頭上傳位給孫權,連他的繼任班子都給初步搭好,臨終託以國事。

    那麼,孫權真的如孫策所說,有一定的從政能力嗎?

    還真有。

    孫權15歲時,就擔任了陽羨長的官職,後來又被舉孝廉、舉茂才,擔任了奉義校尉之職。

    雖然這些官位都跟家世有關係,說白了,是給他父兄面子,但孫權能在這些位置上坐穩,則是他自己的能力。

    孫權不僅有處理內政的能力,還曾跟隨孫策四處征討,比如廬江太守劉勳、黃祖等,對於軍事也不是一無所知的門外漢。

    孫策對孫權有較深瞭解,知道他的能力,在江東基業還不太穩定的時候,將位置傳給孫權,是很正常的選擇。

    二、孫策之子年幼,無力接替江東重擔

    孫策死時,年僅26歲,而當時孫權19歲,在古人看來已經是可以獨當一面的成年人。

    孫策之子孫紹,滿打滿算,當時不過12、13歲,作為一方首領,還是有些勉強,很難籠絡東吳臣僚之心。

    一方是還在學習階段的小孩,而另一方卻是已經從政幾年的政壇老手,大臣們會更服氣誰?不用問也知道。

    三國亂世之中,大家都更講究實際利益,而不是純粹擁護正統——要說正統,大家不都是亂臣賊子?

    當然,也許有人要說,蜀漢後主劉禪,他也是16歲就接下老爸的基業,不也能做得很好?

    問題在於,劉禪16歲已經接近成人,能夠獨立處理一些事情,而更重要的是,劉備託孤的物件是諸葛亮,這位蜀漢純臣完全將輔佐劉禪當成自己的責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且劉備當時也沒有其他得力近親,可以成為蜀漢霸主。

    甚至,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還說出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話,足見當時人的心目中,主弱臣強,則可取代之。

    這也是為何司馬氏能夠篡權曹魏。

    孫策必須防著這一點,寧願讓弟弟繼位,也不能將兒子拱上一個燙屁股的位置。

  • 16 # 愛尚文史

    孫策有4個子女,有4個弟弟,卻偏偏選擇孫權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很多人可能會誤會孫策怕自己死後孫權篡位,出於保護自己兒子的目的不得已而為之。事實上,即便他不傳位給孫權,孫權也沒有篡位的能力。江東的實權並不掌握在孫權手中,況且還有吳國太與周瑜、張昭等人在,孫權不敢亂來。

    孫策之所以傳位給孫權,是出於對江東大計著想,必須傳位給他。不僅如此,孫策還讓他“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希望他把東吳帶好,臨終前鼓勵孫權,表示他可以做好。充分說明了孫策是出於真心。

    有人說孫策只是個莽夫,事實上,那只是《三國演義》的誤傳。從孫策看準時機果斷脫離袁術,短時間內平定江東、奠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縣)的基業來看,他無疑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政治人物。若非其英年早逝,吳國必定是另外一番光景。

    孫策有自己的優勢:

    第一、戰略眼光獨到、用兵為奇!

    第二、識人用人之術也堪稱有極高的水準!

    雖然論政治韜略,孫策比不上曹操、劉備等人,但並不是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才能。比如袁術被擊敗前夕,孫策的兵馬早已運至廬江附近,借用攻打劉表為幌子,一舉擊敗廬江豪強劉勳,目的就是收攬袁術的文臣武將,包括袁術的左右親信張勳、橋蕤、楊弘等人。

    其中,橋蕤很可能是二橋的父親,孫策與大喬的結合,很可能是一場政治婚姻。為了讓袁術的部將死心塌地,孫策還為孫權主持了一場政治婚姻,讓他娶了袁術的女兒。這就能說明孫策的政治頭腦。比起那些只懂劃分袁術領土的劉表、張繡等人要高明得多。

    另外,孫策軍事韜略以及識人用人之術,論綜合水平並不在曹操、劉備之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識人用人”,在奠定江東基業的過程中,他及時拉攏了張昭、張紘、秦松、陳端等一系列謀主,很多時候都是他及時發掘了這些人的才能親自去招攬的。特別是臨終前的一句話“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充分顯示了孫策知人善任的伯樂之才。簡單的一句話,徹底指引了孫權往後的用人方向。

    ——對於臨終前選擇孫權為繼承人,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主要為了江東的大局著想!

    孫策了看得一清二楚,在他執掌江東期間,就開始任用孫權,並讓他跟隨自己參與了多次大型戰役,包括此前提到的廬江之戰。除了孫策給他的政治婚姻外,孫權甚至還在這一戰中找到了真愛步練師。

    臨終前,孫策還給孫權打氣: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相比之下,孫策清楚,孫權比自己的優勢在於文略,表面上似乎很善於隱忍,實際上內含王者氣息。如果讓孫權統領江東,江東不會被他帶跨。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孫權接管江東後,除了老年時期略顯昏庸之外,前三國時期幾乎不遜色於曹操、劉備,也是一位雄主。

    而且根據江東的國情,他也必須選擇孫權,因為江東雖然暫時“一統”,根基卻搖搖欲墜並未穩固,曹操彼時已漸顯扭轉官渡頹勢、王霸北方之態勢。相比之下,無論曹操、袁紹誰最終取勝,江東都是最弱小的,甚至於與對岸的劉表相比,可能在孫策死後都不足為敵。

    ——對於江東來說,這條統一的道路還很長遠,似乎才剛剛開始,盡頭在哪裡誰也不知道。

    這時候如果讓他的兒子接管江東,無異於讓江東十餘年內陷入“無主”的困境。在群雄相爭的時代中,一個“無主政權”豈能長遠?

    “國不可一日無君”,這個道理,孫策豈能不知?

    由此可見,孫策臨終前讓孫權接替,是出於對江東未來的考量,是唯一的正確選擇,是必然結果!

  • 17 # 匹馬戍梁州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這是孫策臨終託孤時話,也是肺腑之言。

    做為江東基業的實際開創者,小霸王孫策靠殺伐決斷一路打下江東,但是在征戰過程中,孫策武力太重,殺戮太盛,以至於孫策本人就是死於許貢門客復仇。

    當時孫策雖有四個子女和四個弟弟,但是實際上選擇範圍有限,孫策的長子太年幼,只有成年兩個弟弟孫權和孫翊。

    傳給兒子,只能讓大喬輔政,但是大喬沒有政治經驗,江東肯定政局不穩。孫權弟弟中年齡最大的,19歲已經成年,而且老成持重,治理才能卓越。孫翊是能征善戰的將軍人才。

    打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文治,基於當時江東的實際情況,孫策不拘於常規,大膽選擇孫權作為接班人是非常明智的,說明他考慮更多的是家族興衰而不是個人得失。

  • 18 # 尋根拜祖

    孫策去世時雖有四個子女,可兒子只有一個,即孫紹,另外三個是女兒。所以,繼承人只能在孫紹,及孫策的四個弟弟,孫權、孫翊、孫匡和孫朗之間選擇。

    第一個被淘汰的就是孫朗,他是孫策的庶弟,時年約12歲,既沒有嫡子身份,又過於年幼,兩項指標都“不合格”。

    孫朗時年不超過15歲,孫權18歲,孫翊16歲,孫匡年齡不詳,上限15歲。這四人各有優勢:

    孫朗是孫策唯一的兒子,父死子繼,他佔有“法理優勢”孫權年齡最長,假如兄終弟及,他也佔了“半個法理優勢”孫翊跟孫策就像“克隆體”,性格特長一模一樣,佔有“遺傳優勢”孫匡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卻最得孫策喜愛,父親死後,孫策將本該屬於他的侯爵,轉給了孫匡,佔有“感情優勢”

    四位候選人,最終勝出的,為何是隻佔了“半個”法理優勢的孫權呢?

    年齡,是客觀環境下首要考慮的問題

    孫策去世時,江東集團佔據了揚州刺史部的幾個郡,包括廬江、九江、會稽、豫章、吳郡,算是初步具備了割據一方的雛形。

    可是這個規模,相對於袁紹、曹操等寡頭勢力來說,太微不足道,況且這些地盤剛剛納入孫氏集團,反對勢力還很猛。孫權即位不久,就連連遭遇反叛,其中包括孫氏旁系子弟。

    所以,江東集團立足未穩,在這種狀況下,人們自然會想到一個詞——國賴長君。成年的繼承人,有能力自己掌權,而不是靠別人輔政,甚至代政,避免了領導核心的空心化,可能帶來的內亂。

    孫權18歲,也只比侄子和弟弟們大2—4歲,似乎優勢也不大嘛。對成年人來說,這點年齡差距沒有任何意義,可是對青少年來說,差距就很大。事實上,孫權就是因為年齡略長,獲得了四年的“社會實踐”經驗。

    孫權14歲出任陽羨縣長,後被舉孝廉、舉茂才,出任代理奉義校尉,後來又跟隨孫策征討劉勳、黃祖,文武兩方面都得到過錘鍊。其他三位,只有孫翊曾經有過短暫的實踐,相比於孫權差了很多。

    還有一個例證證明,當時江東集團對候選人年齡的重視程度。孫權的母親吳夫人,曾經召來張昭、董襲等人,請他們仔細分析形勢,這些小疙瘩豆,到底能不能守住江東。

    因此,當時的實際情況很可能是,法理上的第一順位候選人孫紹,由於年幼,根本沒有進入備選方案。

    才能,孫權切合了江東發展的要求

    前面說過孫權比另外三位候選人,有社會實踐的實際才能,再說說客觀歷史條件下,對於繼承人才乾的具體要求,看看孫權是否有優勢。

    孫策在臨終前,拉著孫權的手說: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這段話可以看出,孫策對未來工作的關注重心:保!他認為,如今江東集團已經有了雛形,在爭霸天下和立足江東上,保守基業更重要。

    與孫權對應的是孫翊,因為處處像孫策,他被張昭提名,結果被孫策毫不猶豫地否決了。這也側面印證了江東集團,對未來的戰略考量。

    孫權的才華,正是體現在治才上。孫權常年跟在孫策身邊參與決策,他的很多見解,連孫策也自嘆不如。而且孫權還有一個特長,他極其善於交際,身邊追隨者甚眾,已經表現出領袖的恢弘氣度。

    孫策曾經在一次宴會上,指著部眾對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是你的部下,可見孫策早就認可了孫權的領導才能。

    另外兩位候選人,孫紹和孫匡,根本沒有提及才能的問題。可見要麼是因為年齡太小,看不出來,要麼就是很平庸,不值一提。

    擁躉,孫權有政治大佬們的鼎力支援

    孫權能夠上位,除了他已經培養了個人的政治勢力外,還跟周瑜、程普和張昭的支援有關,尤其是周瑜的力挺。

    周瑜與孫策同庚,二人名為主僕,實為兄弟。最被後人津津樂道的一件事,是建安四年,孫堅攻破皖城,虜得橋公二女,哥倆平分,孫策娶了大橋,周瑜娶了小橋。

    孫策臨終前,把孫權託付給了周瑜、程普和張昭。周瑜做了一個舉動,表明了他對孫權堅定的擁護:對孫權執君臣大禮!

    當時江東集團雖然割據一方,但是名義上依然是漢臣,打出的旗號還是“匡扶漢室”,孫權本人的職務,是漢獻帝授予的“討虜將軍”。因此,大家拜見孫權,只是行上下級的禮節。周瑜卻以他的行動,把孫權捧上了至高無上的君主地位。

    張昭雖然曾經提名孫翊,但是被孫策否決後,他公開表態,在孫權的領導下,江東可以站住腳。

    我們雖然無法做假設,假如其他三位候選人當選,會不會獲得政治核心大佬們的支援,但孫權獲得了他們的支援,卻是不爭的事實。

    異象,是孫權上位的外部推動力

    據《三國志》記載,吳夫人當初懷孫策時,曾經夢到月亮入懷,懷孫權時,夢見太陽入懷。孫堅為此高興地說:日月乃是陰陽的精華,大富貴的象徵。其實孫堅沒敢說透,這何止大富貴,古代老媽夢日入懷的,哪個不是生了龍種?

    孫權確實是天生異象,他身材高大,四四方方的大額頭,闊嘴唇,紫色的鬍鬚。從相術的角度,說這種長相異於常人,是福壽雙全的表徵。有資料說,後世的司馬懿和桓溫,神似孫權。

    關於孫權的異象,還有一個故事。孫策被授予會稽太守、討逆將軍時,漢獻帝派大臣劉琬來頒佈詔書。因為這個緣故,劉琬見到了孫家哥五個。結果,劉琬見到孫權後,大吃一驚:

    “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老孫家兄弟幾個雖然都是才俊,但是都壽數不長,只有孫權異象,有大富貴,還長壽,不信走著瞧。

    劉琬一語中的,孫家兄弟除了孫權,剩下哥幾個都是霹靂火,脾氣暴躁,勇武有力,結果剛猛易催。孫策終年25歲,孫翊終年20歲,孫匡終年20歲,孫朗終年約30歲。唯獨孫權,不光稱帝,而且活到了70歲。

    當然,這種似是而非的事情,也不可全信。不過古人信吶,通道骨髓啊,幾位候選人往那兒一站,孫權充滿傳奇色彩的異象,恁誰也要高看一眼。

    所以,“神”也助攻了孫權!

  • 19 # 歷史逸事

    在東漢末期,孫堅絕對算是猛將,呂布被其打敗過,董卓都懼怕他不已,而且他挺會生兒子,有五個兒子。

    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說:“堅有五子:策、權、翊、匡,吳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與吳夫人生了四個嫡子,還有一個是庶子,孫策就是長子,他完美繼承了父親的驍勇,可是爺倆命都不長,孫堅四十多歲死在袁術的陰謀和黃祖的埋伏之下。孫策呢,在丹徒狩獵時被許貢門客射中,不久身亡,僅僅二十六歲。

    這父子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統一江東,整個江東一片欣欣向榮。可是這檔口,孫策卻英年早逝,當時曹操最為忌憚的,就是孫策。

    選誰來守住這片大好河山?為何孫策臨終選擇大弟孫權?沒有選擇兒子也沒有選擇其他幾個弟弟,也是經過一番思考的。

    孫策有四個子女,但只有一個兒子叫孫紹,其餘三個都是女兒。孫策死時才26歲,推算一下兒子不會太大。據說孫紹只是一個襁褓中的小兒,立他難保不發生動亂。

    據《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記載孫權稱帝后,孫紹被封為吳侯,後來又改封為上虞侯。

    雖說統一江東,但是草創階段,面臨內憂外患,兒子肯定挑不起大梁,所以孫策根本就沒考慮兒子繼承基業。

    再說孫權之外的三個弟弟,孫策死於獻帝建安五年,而他的四弟孫匡,據說孫策非常愛護這個年幼的弟弟,將本該是自己的烏程侯爵位讓給了孫匡。孫匡後被舉孝廉茂才,但還沒有正式為官就死了。當年只有二十餘歲。按照順序,也輪不到孫匡。

    三弟孫翊,他的性格倒是非常類似孫策,孫策臨終前,張昭等大臣曾提名三弟孫翊,但被孫策拒絕了。因為孫翊性格嚴厲暴躁,喜怒哀樂全寫在臉上,沒有城府,不懂隱忍,絕對不是做主公的料。

    孫權繼位後,孫翊任丹楊太守,結果卻被一個叫邊鴻的人給刺殺了。

    五弟孫朗是孫堅的庶子,也是唯一一個庶出的兒子,地位遠不及另外四個嫡子,歷史上對他的記載很少,孫策根本不會考慮他。

    在《江表傳》記載了他違反軍令當斬,但考慮他的宗親身份被呂範交付孫權處理。孫權把他禁錮終身,幽禁至死。

    那只有大弟孫權最為合適。他被選中也是綜合考慮各個方面。

    一、年齡優勢

    孫權接替哥哥位子,當年虛歲十九。是個成年人,其餘幾個弟弟,包括兒子都比孫權小,

    二、性格與才幹優勢

    在性格上,孫策豁達詼諧,孫權則沉穩多斷。至於二人的突出才幹,孫策長於為將帥,衝鋒陷陣,勢不可當;孫權則適於作君主,擇人任事,心明如鏡。孫策創業江東,孫權一直隨從其兄轉戰南北。每當有大事計議,孫權往往能提出好主意。

    孫策非常器重弟弟的才能,認為在這一方面自己不如孫權。於是,他開始有意樹立孫權的威信。每次宴會賓客,他都要把孫權介紹給大家,然後對孫權說:“在座諸君,將來都是你的部將。”可見孫策早已想把弟弟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了。

    獻帝建安五年(200)四月四日,孫策把孫權召至病榻前,命人把自己的討逆將軍印綬佩帶到孫權身上,說道:

    “大弟,率領江東的軍隊與敵人作戰,爭雄天下,你不如我;但是選用賢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你。望你好自為之!”

    當晚,二十六歲的孫策就離開了人世。

    三、長相優勢

    可能有人會懷疑,這也能是優勢?確實會成為優勢,特別在考慮接班人問題上表現特別明顯。

    孫權長相異於常人,碧眼紫鬚、方頤大口。當時人們認為他有大貴大壽之像。

    《三國志》有段記載:

    琬語人曰:“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這裡面就誇讚孫權是富貴之人而且長壽。

    四、時局決定先說內憂。

    孫策剛剛統一江東沒有多久, 所以地方士民及外來人口仍有異心,當時江東局勢動盪不安。

    廬江郡太守李術在孫策死後,不肯臣服新主孫權。他把大批從孫權軍隊中逃亡的軍人收羅在自己帳下,待時機一成熟就公開打出獨立旗號。堂兄孫輔欺負孫權年輕,認為曹操強大,打算歸順曹操,後信件被截留,孫權才知此事。

    由此可見,孫權上臺就面臨背叛,如果換成一個年齡還小的更是無法處理這樣局面。

    當時只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比較安定,而孫吳內政有一嚴重問題,就是山越的反抗日益激烈,當局窮於應付。孫策一死,山越活動更加頻繁。由於山越人數眾多,活動地域廣大,所在地區又迫近吳、會稽兩郡這一片孫吳的腹地,因此能否清除山越的反抗,已成為關係到孫吳政權穩定的重大問題。

    但是孫權終究沒有辜負孫策的期望,與張昭、周瑜經過密談,對於孫輔和李術的處理快速做出決斷。孫輔暗通敵國,其罪當誅。但是念及他在攻佔江東的過程中出過大力,決定免其死罪,撤職監禁終身,立即執行。

    李術不服節度,企圖自立,應當馬上舉兵鎮壓,以儆效尤。討伐行動由周瑜全權負責。

    沒過多久就強勢鎮壓了叛變,穩定了江南局勢;並三次進攻江夏郡,最終擊殺黃祖,吞併江夏郡大部。

    後來孫權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並在襄樊之戰時,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並斬殺了劉備麾下 大將關羽,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當時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從孫權上臺表現看,孫策眼光還是挺準的。

    江東外部形勢同樣不樂觀。

    孫策佔領江東的五六年間,中原群雄經過一番惡戰,最後主要剩下曹操和袁紹兩大勢力。

    東漢獻帝建安四年(199),袁紹率精兵十萬,南下進攻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一帶與曹操相持了兩個年頭。小霸王孫策恰好在這兩雄對峙的空隙中,奠定了自己的江東基業。可是,孫策死後僅僅幾個月,曹操火燒袁紹儲存在鳥巢(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的糧草倉庫,獲得大勝。

    袁紹剛一失勢,曹操的視線就轉到了江東這一塊肥肉上,準備趁孫策新亡的機會攻打江東。只不過礙於袁紹的勢力還未徹底清除,曹操才沒有立即付諸行動。

    除了北方的曹操之外,西面的黃祖也不可小覷。黃祖大敗於孫策之後,在劉表的支援之下,迅速恢復元氣。他發誓要踏平江東,以解胸中之恨。孫策身死的訊息剛一傳出,黃祖即調發水軍順流而下,進攻孫吳的重鎮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總之,就外部形勢而言,孫權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

    外有強敵夾攻,內有山越反抗,這很考驗孫權的能力。

    五、人脈優勢

    由於孫權善於籠絡人心,所以文臣重臣張昭,武將代表周瑜甘願為孫權效勞,忠心輔佐他。

    “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範等為將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

    還好,孫權順利透過檢驗,保住了父兄打下來的江山。事實證明,孫權沒有辜負重託。

  • 20 # 調侃歷史

    孫權是東吳政權發展壯大的關鍵人物,但要論個人魅力,就是在東吳內部比較,孫權也遠不如孫策和周瑜。在對孫權各色各樣的評價中,也許他的哥哥孫策是最為貼切的,畢竟後人再怎麼讀史,對於孫權的瞭解也不可能超過孫策,孫策在臨死前指出了他和弟弟的優劣,“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換句通俗的話講,孫策是軍界精英,天生就該上戰場的,而孫權是政界精英,命裡註定就是朝堂上的。

    孫權的運氣比曹操、劉備都要好,江山是哥哥打出來的,那麼,為什麼孫策要把打下來的江山不傳給自己的兒子,反而要給自己的弟弟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在孫策去世時,孫策一共有一子(孫紹)三女,除此之外,孫策還有四個弟弟,也就是孫權、孫翊、孫匡和孫朗。

    關於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記載不詳,連確切的生卒年都沒有,但孫策死時只有25歲,據此推斷,孫紹的年齡肯定很小,所以,為了大局考慮,尤其是在江東初定的情況下,孫策是不會把繼承人交給自己的兒子的。

    那麼繼承人只能是孫策的四個弟弟之一了。

    在這四個人中,首先被淘汰的大機率就是孫朗了,因為孫朗不是嫡子,而且也只有12歲,庶子加年幼,根本沒有入選的機會。

    孫匡最得孫策喜愛,孫堅死後,孫策將本該屬於他的侯爵轉給了孫匡,但孫匡雖然在史料記載很少,但年齡大概也不超過15歲,所以也不是孫策考慮的範圍。

    根據史料記載,孫翊的性格與孫策相似,張昭等江東謀士一度認為孫策會將東吳交給孫翊掌管,然而孫策卻選擇傳位給孫權。孫翊落選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太過像孫策了,郭嘉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孫策輕而無眾,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於中原也。孫策自知自己這種性格根本不適合發展基業,所以他就否決了孫翊。

    在來看一下當時的江東形勢,孫策去世時,江東佔據了廬江、九江、會稽、豫章、吳郡,算是初步具備了割據一方的雛形。但是這個規模對於曹操等人來說太微不足道了,而且這些地盤剛剛納入孫氏集團,反對勢力還很猛。

    這樣的情形只能依靠國君,而且是有能力自己掌權,不是靠別人輔政,必須先避免領導核心的空心化所可能帶來的內亂。孫權14歲出任陽羨縣長,後被舉孝廉、舉茂才,出任代理奉義校尉,又跟隨孫策征討劉勳、黃祖,得到過充分的鍛鍊。

    而且,孫權因為年長,提前進入社會,跟孫策手下的將領也很熟悉,種種因素都表明,只要孫策不想讓基業敗退,就必須選擇孫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國總統都好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