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浮華的滄桑
-
2 # 小龍女5505
明太祖朱元璋是歷史上可稱為愛民如子的皇帝之一,但不是唯一親民的天子。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傳奇女皇武則天、宋太祖趙匡胤、清聖祖康熙帝等都是親民愛民,重視民生的好皇帝。
-
3 # 夏七hnyy
明太祖朱元璋是最恨貪官的,但是對老百姓又很好。當官的都是文人一派,而書又都是文人編纂的,所以老朱在歷史上名聲不好。
朱元璋是貧民出身,看見了太多貪官汙吏欺負百姓的事。官逼民反,最後老朱也跟著造反了。老朱沒想到,到最後自己成了最大的造反派,還坐上龍椅。
當上皇帝的老朱沒有造反物件了,就開始防著別人造反。老朱天真地認為對貪官狠到極致,就沒有貪官了。殊不知,天下貪官殺不完。官逼民反,最後明朝也在別人的造反中滅亡。
舉一個老朱對文人狠的一個例子:腰斬高啟。
高啟才華高逸,學問淵博,能文能詩。他與劉基、宋濂被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與楊基、張羽、徐賁又被譽為“吳中四傑”。高啟被後人認為是明朝最偉大的詩人。高啟因為對老朱不滿辭官不做了。後來又因為寫詩諷刺老朱,被老朱找藉口腰斬於南京。高啟腰斬後未死時,蘸著自己的血,連寫了三個“慘”字。“吳中四傑”其他三人,後來也都被老朱整死了。
大明一朝,官員的俸祿也是最低的。海瑞做淳安知縣時,不貪汙靠俸祿竟然連吃肉都是稀罕事。他還要自己在縣衙開荒種菜,才能保證正常飲食。海瑞為老母過壽,買二斤豬肉,就被全縣人稱奇。可見明朝當官的,若是不貪,生活該有多苦!
-
4 # 規範使用者喲
應該跟朱元璋的經歷和性格有關,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因為他小時候家裡非常貧窮,所以他要給地主打工。他曾經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所以非常瞭解百姓的疾苦。後來他參加了各項起義,他應該是屬於那種聰明好學的人。所以在起義的過程中,他都能夠佔到優勢位置。
他的經歷決定了他的性格,在各項起義中鍛鍊了他的軍事素質能力和決斷能力。後來他的部隊,吸引了蕭何和韓信的加入,更加的如虎添翼。其實我覺得我們所說的軍事素質和決斷能力應該是韓信和蕭何的,劉邦真正厲害之處在於他的識人之明。
他可以廣納賢才,不以英雄論出身。對於蕭何和韓信,在作戰的時候,他是百分之一百的信任。雖然他自己也有能力,但是他更加尊重韓信和蕭何的意見。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古代的帝王都是妄自尊大,他們經常說一不二。能夠尊重下屬的意見,沒有幾個人能做到。甚至有些帝王還會對給他意見的部下懲罰。而且有時候作戰贏的並不是依靠實力,而是贏在民心。因為朱元璋本來就是最底層的小人物,所以他相比其他的隊伍,本身就有天然的親民優勢。只有有了民心的基礎,打仗想不贏都難。朱元璋就是親民的典範,而且他身邊不僅有蕭何和韓信,還有更加親民的馬皇后。他跟馬皇后這一對珠聯璧合,收服了大部分的人心。
-
5 # 巴郎仔來了
我認為朱元璋是歷史上最親民的皇帝,我們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農民出身,所以他在繼位之初就特別的愛民如子體恤老百姓。作為農民出身的人特別能夠理解民間老百姓的那種艱辛不容易,這所有的痛楚朱元璋從小的時候都是親身經歷過的體驗過的。
-
6 # 光明左使丶
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出身和發跡決定了他的很多治國政策和手段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父母和好幾個兄弟姊妹都被餓死了,元朝末年政府腐敗,中原大旱,元庭不但不救濟百姓開倉放糧,反而變本加厲的盤剝,朱元璋的父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活活餓死的,自己也差點餓死,做夢都想吃上一張麵餅
這樣的出身和經歷,所以這位朱皇帝深知百姓疾苦,而且自己就深深的清楚餓肚子的滋味,所以大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一邊拓荒修城,一邊安撫百姓勸課農桑,可謂愛民如子。
他更是忘不了那些來逼死他父母和鄉親的貪官汙吏,所以十分痛恨貪汙,他也許是我們古代歷史中對貪腐懲治最為嚴厲的,一個官員貪汙一點點銀兩就會獲罪,動不動的就砍頭掉腦袋,屍體填上乾草進行示眾,洪武年間的官場可以說是一汪清水,容不得半點蛀蟲
從消極方面看,也是因為出身的問題,朱元璋就認為人民就該男耕女織,以農為本,將理想中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實行到了極致,在他認為對於農民有飯吃有衣穿就是知足,所以重農輕商,打壓工商業,對商業和手工製造業苛以重稅,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商業的發展,另外宣佈實行海禁,不準民間與外界經商,關起門裡安安心心本本分分的生活,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們跟外界的交流
-
7 # 知I簡
明太祖朱元璋是歷史上相當親民的皇帝。
安徽鳳陽龍興寺有幅對聯生動的概括了他的一生。生於沛,學於泗,長於濠,鳳陽昔鍾天子氣。始為僧,繼為王,終為帝,龍興今仰聖人容。
他出生寒微,世代為農。17歲時,父母兄長就相繼死去,被迫出家當了和尚。後來天下大亂,又去投身軍隊,這些經歷使他對底層人民的疾苦都有深刻的體會。對官僚富豪的為富不仁也恨之入骨。
在初即帝位時,就說:“昔在民間時,見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間疾苦,視之漠然,心實怒之”。時時不忘自己起身田畝,出身寒微。所以,在施政治國時,就天然帶有親民思想。
一、體察民情
史載朱元章體恤下情敬民重民”,嘗言“凡為治以為本,民安則國安。一次,在與翰林學士宋納談論讀書朕每觀《尚書》至敬授人時,嘗嘆敬天之事,後世中主猶之,敬民之事則鮮知者。
二、重視民利
《明史·食貨志》載太祖籍天下戶口,置戶帖,戶籍,籍上戶部,帖給之民。在朱元障看來,事即使利於國而無益於民也不得施行。
洪武十五年,廣平府吏王允道請開元時磁州鐵礦,朱元璋說“朕聞王者使天下無遺賢,不聞無遺利……無益於國,且重擾民“",杖流王允道至嶺南。又山東臨淄丞乞發山海之藏,以通寶路,也遭到貶黜。徐達下山東時,近臣請開銀礦,朱元璋皆不準。王允道等人本為國家社稷著想而上書建策,即使有所偏頗,其初衷也是值得肯定的,只因所請有擾民之嫌,便遭貶逐。可見朱元璋納言用人,皆以是否有利於民,是否重視民生為標準的。
三、惠澤民生
吳晗先生曾說:“對農民吃飯穿衣問題的關切,從歷史上封建帝王加以比較,朱元璋是較為突出的。”朱元璋在位期間,不僅有諸多應“阜民之財,息民之力。”“救民必成功,害民必速禍“的殷股恤民之語,更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上推行了許多順應民心,顧念蒼生的政策和措施,對明代政治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歷代帝王相比,其親民之誠和推行之力是不多見的。
朱元難常言“農為國本,百需其所出,彼辛勤若是,為之用牧者亦嘗憫念之乎?且均為人耳,身處富貴而不知貧賤之艱,故人常以為戒,且均為人耳!”出自一封建帝王之口,從中也可見朱元璋平等待民之意。
-
8 # 太嗯了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最親民的王朝,那就是大明王朝。大名王朝太祖朱元璋因為出身貧苦,最狠貪官,抓住貪官汙吏狠不得全部剝皮。明朝規定貪汙60兩銀子,剝皮實草。不僅對反對貪汙,而且對官員出差乘坐的牲口、車船,以及攜帶的物品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以因為出身貧苦的原因,他不僅體察百姓疾苦,而且要讓人帶著太子到農村視察,體恤民情。
朱元璋不僅親民、節儉,而且勤政。在一首詩中寫道,:“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已起。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尤擁被。”
因為他小時候受過地主欺壓,所以他執政理念都很親民,從不壓迫百姓,這裡有個民間故事分享給大家。
相傳,朱元璋在皇覺寺當小行童掃地時,被伽藍神絆了一下,就打了伽藍神幾掃帚。還有一次,老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就當眾訓斥了朱元璋。
朱元璋心想,伽藍神連自己面前的東西都管不住還怎麼管殿宇呢?更害得自己受罵,越想越氣。於是,朱元璋就找管筆,在伽藍神的背後寫了“發配三千里”幾個字。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於受壓迫的性格。
-
9 # 田園詩人魯智深
歷史上的親民皇帝不少.漢文帝、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朱元璋、弘治帝。朱元璋是不是歷史上最親民的皇帝這個不好定義,因為標準不同,但朱元璋絕對是史上最仇恨官僚階層的皇帝。
朱元璋出身貧寒,做過放牛娃、資深叫花子、1368年,終於實現了當世最大的吊絲逆襲, 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那年他40歲,像所有的有錢人都喜歡憶苦思甜一樣,富有四海的朱元璋也不能免俗。這個來自底層的皇帝不能忘懷當年正是貪官汙吏讓他流離失所,父母差點沒有葬身之地,他也清晰的看到官場的貪腐讓橫掃世界的大元是怎樣瞬間崩塌的。所以,這個皇帝對他底下的官僚階層有無比的仇恨,他要滅絕貪官這個群體……
他宣佈凡貪汙60兩銀子的官員要剝皮萱草,殺得興起,乾脆宣佈,不足60兩也殺。按現在的說法,叫零容忍。他成立錦衣衛,四面打探官員負面訊息,一經查實或還未查實,就砍掉那些人頭,他花了十幾年殺了五萬貪官,可貪官越來越多,那時候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官員正牛氣哄哄的審問犯人,突然被另一群更牛氣沖天的錦衣衛抓走,嚇得底下犯人是不知所措,官員後來不夠,只好留一些罪輕的戴罪立功,官員和犯人一起戴著枷鎖審案,打完犯人板子,然後官員再去捱打。
可這樣壞官還是抓不絕,朱元璋祭出了前無古人的大招,走群眾路線,百姓可以衝進官員家,捉拿腐敗的官員,鬥爭列主罪過後可以押解進京,地方官員不得阻攔。當年嘉定農民要去進京告御狀,被地方官截住想送回原籍。朱元璋知道後將地方官雙腳砍掉,震懾天下。常熟縣吏當時作惡,被農民陳壽等三人直奔縣衙綁走,押送南京,朱元璋直接賞賜每人兩件衣服和20錠鈔,讓這政策成功實施下去了。於是通往京城的路上常有一群群百姓壓著官員遊行的盛況,甚至官員在批鬥時經常下跪求饒
弄得官員人人自危,每天上朝前要在門口和妻兒告別,交代誰欠了錢,存款房契密碼。誰也不敢保證下班後還能不能回來。一方面全國書生照樣擠著獨木橋考著公務員,一方面在職的官員變著法子想安全著陸,裝瘋賣傻得抑鬱症生病各自手段層出不窮……可當時貪官照樣絡繹不絕,活像敢死隊出征,當時史料有過有意思的記載,有年同批發榜派官364人、皆為進士監生,一年後,殺六人,後面還有戴死罪徒流者358人,364人一個不漏,所以朱元璋一去世,立刻人亡政息。
如果硬要評最親民皇帝,筆者個人認為,首先宋仁宗,他是古代第一個被封為“仁”的皇帝,他勤政愛民,天性仁厚,在位42年,完全沒有貴為九五的自覺,他對百姓官員都毫無架子,史料記載中幾乎處處都是為別人著想。
有日早朝,大臣發現仁宗臉色難看,問何故,仁宗笑曰,餓的,本來昨晚想吃羊肉,但沒有,餓了一宿去、大臣:何不傳御膳房,仁宗答曰,以前都沒有晚上供羊先例,要開了這頭,那以後得殺多少羊?
宋史記載,仁宗去開封金明池遊玩,車出皇宮,看熱鬧的老百姓就成群結隊追著車駕跑,甚至衝進車隊,還大呼小叫仁宗萬歲,官家你下來與民同樂可好。當時宋庠奏章裡說:儀衛寡薄,頗同籓鎮。
後來宋仁宗去世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當時和北宋處於戰爭狀態下的遼國皇帝,不僅沒有發兵乘人之危,還哭求宋史者要仁宗舊衣,想建衣冠冢拜祭。
宋仁宗和上述帝皇比較,的確沒有他們雄才大略,也缺乏霸氣野心,在國人的認知裡也許算不上傑出,但他節儉,謹慎,寬容,他有私德,不折騰,為別人著想。這才是最親民的皇帝。
-
10 # 歷史微觀細說
最親民的皇帝應該算後周周世宗柴榮。
第一、柴榮出身寒微,是姑父郭威無後才繼承皇位,他了解民間疾苦。
第二、柴榮生活非常簡樸,以身作則號召群臣節儉生活。
第三、柴榮在位期間的許多政策對百姓有利。
他是歷史上少有的親民皇帝,可惜英年早逝。
-
11 # 歷史甄相
絕對是的!朱老闆開局一個碗,從社會最底層一步步走到九五至尊的寶座。他經歷過普通百姓最艱苦的生活磨難。
登基之後,朱元璋為了保持與民間交流的順暢。規定百姓可以上京告御狀,沿途官員不許有任何阻攔,甚至還要提供便利。
為了防止官吏欺壓百姓,朱元璋制定了嚴格的律法約束百官,懲貪力度之大,處罰貪官汙吏之堅決,不說空前絕後,也是世間少有。
朱元璋後來被某些文人描寫的殘酷無情,細想一下,他對貪官汙吏,驕兵悍將確實手段殘酷。對百姓卻撫卹有加,能做到這樣的皇帝幾乎沒有幾個。
-
12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不是。
朱元璋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起點最低的開國皇帝,劉邦好歹當過亭長,一起兵就有一個縣,石勒雖被賣為奴隸,但其父是部落小帥,天然有班底,唯有朱元璋,開局一個碗,參加義軍也是從大頭兵做起,最終建立了一個國祚兩百多年的大一統王朝。
我們要清楚的是,朱元璋是一個皇帝,為了統治需要,他必須要保持百姓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形象,其中一項就是把自己跟百姓的生活隔絕開來,用等級制度把民眾層層鎖住,皇帝居於最上層,賤籍居於最下層,想要改變命運,只能透過為皇帝效命,也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至於廣大的底層民眾,他們的任務是男耕女織,穿該穿的衣服,做該做的事,定時納糧交稅,如果不交或者緩交?
《大明律·戶律·收糧違限》載:若夏稅違限至八月終、秋糧違限至次年正月終不足者、其提調部糧官、吏典、分催里長、欠糧人戶、各以十分為率。一分不足者、杖六十。每一分、加一等、罪止杖一百。若違限一年之上不足者、人戶里長、杖一百、遷徙。提調部糧官、吏典、處絞。稅收是一個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法律對不交稅者加以處罰並無不妥,問題是處罰的方式會不會過於殘酷。
按照《大明律》,少交百分之十,即打六十下屁股,每多百分之十則多十下,最多打到一百(恐怕是怕把人打死)。打完後,該交的稅還是要交,晚了一年,再打一百下,然後流放。
當然,這種殘酷是連帶官員一起的,由此必然導致官員緊逼百姓交稅。
在唐朝的《唐律疏議》中,農民晚交稅的懲罰就要輕得多:“諸部內輸課稅之物,違期不充者,以十分論,一分笞四十,一分加一等。全違期不入者徒二年。”
不僅數量少了,行刑工具也要細得多,笞刑是竹板或藤條,杖刑是木棍,殺傷力完全不同,而有期徒刑兩年跟流放比起來,更是小罰。
總的來說,朱元璋因為出身的關係,對貪汙是深惡痛絕的,他也深知貪官對國家的危害,所以設立了一系列刑罰來震懾貪官,但這並不意味著百姓的生活就會過得很好,在帝制時代皇權本身就是建立在層層剝削百姓的基礎之上的,朱元璋採取的手段還要比前代更為暴烈,說他親民可不知從何說起。
-
13 # 羊排
朱元璋是不是最親民的皇帝?我覺得不是,
那些看似親民實則是統治民眾,這是朱元璋處在皇權最高階級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的,以下就可以清晰看出他這樣傾斜農民政策的目的。
一、出身為民,政策為民。朱元璋建國大明之初,連年的義軍勢力相互征戰掠奪,小工商業幾乎全廢,土地荒蕪嚴重百廢待興,國內處處是十里無雞鳴百里無炊煙的悲慘情景,朱元璋頒佈一系列的政策都從農民的角度去實施,因為農民出身的他最瞭解農民最迫切需要是什麼,只有把農民最需要的問題解決了才不會去造反,才不會去鬧事,只要農民都耕有其地居有其屋,才會更快恢復國力,也只有利用人數最廣大的農民階級才能讓國家得以長治久安,施政傾向於農民,維護民眾的利益,獲得民眾的擁護,看似親民,更重要是穩定他的統治皇權,讓朱家特權階級永遠的延續下去這才是本質。
二、輕文抑武,低俸養官。
輕視文官,用利民政策獲取最底層農民的信任和支援,那麼用科舉制度選取文人做官統治農民,讓文人當官還給文人低俸祿,這個歷史上看來比苛刻的舉動恰恰是朱元璋駕馭文人為官統治農民的最高明之處。
俗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科舉制度培養出來的官員,都變成了雙手不沾土入田不識苗的廢人,而這些廢人只能依靠朱元璋給的官職來活著,而官職的俸祿又低的可憐,一旦書生們要臉面要排場勢必要貪腐,這樣就形成一個書生官員統治民眾,官員俸祿低就會貪腐,朱元璋以愛民反腐敗之名殺貪官抑制統治官員,民眾覺得好皇帝為民做主,大力擁護皇帝,這是連貫的統治。
說起管制官員,用刑法是朱元璋慣用手段,朱元璋時期刑法之狠手段之毒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堪稱第一,他自己就發明各種花樣酷刑,這樣做可謂是好處多多,一邊獲得愛民親民的名聲,一邊付出較少的金錢讓官員統管農民,上面還用酷刑看著官員,看看,是不是這樣,這樣高明的手段只有朱元璋和朱棣用得好,其他的朱家子孫都未能領悟這裡面的真諦,明朝晚年的幾個皇帝都是一副好牌打得打得稀巴爛,以至於後來宦官橫行,朱家江山也變了天。
再說壓制武官,都說朱元璋早年大殺功臣,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武將幾乎讓他殺光了,還說什麼給朱允炆留下一個盛世太平的江山,其實這就是朱元璋的藉口和後世不知真相的人敷衍之詞,看看前面的政策,先是穩定農民,用書生官員統治農民,用低俸祿殺貪腐官員來統官,有名的胡惟庸案就是殺官員警告官員的最好例子,你看胡惟庸自己,身邊沒有軍隊,就依靠自己眼前的官職籠絡一幫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官員,說他造反,屁,就是個讓朱元璋推到前臺殺雞給猴看的土雞,悲哀之至,胡惟庸到死都不知道為什麼,這是高明的帝王之術。
剩下的朱元璋怕什麼,當然是怕軍權的武將了,朱元璋洪武年後期的時候,說什麼淮西將領之患盛於猛虎,如果不除必生禍端,其實朱元璋心裡早就有想法了,先安民,民安就用官員壓制,如果民不安就用軍隊剿滅,那個時候軍隊的作用在這裡,朱元璋需要那些武將為他外禦敵人內徵暴民,到了洪武后期農民安居樂業,武將的存在就變成了朱元璋心頭刺了,有名的藍玉案受牽連的足足達一萬五千人,前有胡惟庸後有藍玉,說藍玉造反,那個時候天下大定,藍玉享受著榮華富貴,再說手底下就那一點軍隊,說造反,屁,騙鬼去吧,還不是朱元璋殺武將的一個藉口罷了,藉口造反堵住天下悠悠士子之口,那時候的文人子弟前面殺胡惟庸的時候就嚇得戰戰兢兢了,生怕牽連,哪敢說半句為藍玉狡辯的話,都在為朱皇帝高歌頌德,這朱元璋的手段實在是高。
三、朱家子弟,享受特權。用官員治民眾,用酷刑制官員,藉口造反殺武將,剩下該幹什麼了?朱元璋想的是朱家之孫世世代代延續著特權至萬萬年,於是朱元璋把子孫分封各地為藩王,為大明江山守邊疆,他也明白不能仍自己的子子孫孫吃虧,於是一系列操作就看出朱元璋絕不是親民善民之輩。
首先是子孫有領俸祿擁有永不納稅的權利,在統轄區內有自己的特權,簡單的說既讓那個馬兒跑也讓馬兒吃草,先是入了宗籍十歲後就可以到朝廷上領俸祿,假如朝廷財政有問題就在自己分封地想辦法,因為藩王是有政策自主權的,你看看人家朱元璋想得多周全,這是一顆皇家心兩手都安排啊,這些吃空餉的朱氏皇家軍最終還不是攤派到老百姓身上,這朱家人沒事幹就是生孩子,誰生的多在朝廷上領的錢就多,生孩子變成了發家致富的捷徑,到了朱允炆時期,朱元璋24個兒子在朝廷領的錢財讓朱允炆吃不消了,這才讓這倒黴孩子心底起了消藩的想法,處世未深加上週圍的文官煽風點火,一頓迷蹤拳打叔叔朱棣,結果出師未捷身先死,消藩未成皇位還弄丟了,這也是地下朱元璋想不到的。
總結一下,上面一系列操作,還說朱元璋是親民的皇帝嗎?還不是為了朱家江山的代代可以傳下去,朱元璋可以說是煞費苦心,沒有想到只是後來的子孫不爭氣!相信朱家家族地下開會的時候,朱元璋會好好教訓這些人的,倆王四個二的牌都能打稀巴爛,不教育怎麼行?
好了,就這些。
-
14 # 螞蟻傳統文化
英雄不問出處?
在人類發展史上,“出身”是一道很難逾越的鴻溝。
俗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還有就是“三代才能培養出一個貴族。”
可想而知,戰勝“出身”有多艱難!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將“英雄不問出處”演繹到了極致,成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明朝皇帝。
朱元璋,一位真正的乞丐。
1328年10月21日
,朱元璋出生在鳳陽,按照家族的輩分,這個新生的男孩被人叫做朱重八,在17歲之前,朱重八一直過著自耕農生活,還沒有捱餓。
就在朱重八17歲那年,一場無情的旱災席捲了江淮,隨之而起的是遮天蔽日的蝗災。
朱重八的命運由此而改變。
1344年4月6日
,朱重八的父親去世,3天后大哥去世,13天后母親去世。
厄運撲面而來,對於17歲的朱重八來說,厄運不過是厄運而已,因為這是天災使然,天命如此。
接下來的遭遇是最終讓朱重八性格發生決定性改變的關鍵事件。
因為,朱重八一家是從外地舉遷到鳳陽的,他們沒有地,一直為地主打工討生活。
擺在朱重八面前最迫切的問題是要安葬父母和大哥,但是沒有地怎麼辦?
為了給親人置一塊墳地,朱重八苦苦央求地主劉繼德。
朱重八找錯了人,劉繼德完全是為富不仁的典型代表,不但沒有絲毫同情,還連續幾天登門辱罵:“譙呵不絕”“呼斥昂昂”。
當時的情形給“闔家守喪”的朱重八多大的心靈傷害,是可以想象的。
最後,是劉繼德的哥哥,退休官員劉繼祖出了一塊地讓朱重八安置了父母長兄。
這一塊小小的墳地,成為25年後的鳳陽皇陵。
劉繼祖,在朱元璋當上皇帝后,被封為義惠候,賞賜良田30頃。
17歲的朱重八與倖存的兄弟痛哭一場:“兄為我苦,我為兄傷。皇天白日,泣斷心腸。”
巨大的心靈災難能擊垮一個人,更能激發一個人奮起。
朱重八屬於後者。
明天到底在哪裡?當時的朱重八根本沒有方向。
只有當和尚能吃飽肚子,這是朱重八找到活路的唯一方案。
這時候的朱重八又是幸運的,因為和尚不是人人當得了的。
當時的和尚是有編制的,編制有官方核准,數量有限。
鄰居好心的汪大娘讓兒子領著朱重八,帶著禮物打點衙門,朱重八投奔了鳳陽城南鳳陽山上的皇覺寺。
災荒年月,當了50多天和尚的朱重八在寺廟裡就吃不上糧食了。
此後3年,朱重八與其他僧人一起被遣散外出託缽乞食走遍淮河中游,實際上就是在一片困苦的土地上乞討為生。
想象得出,在當時大家都吃不上飯的大環境下,對一個上門乞討的窮和尚能有什麼好話。
困難、恥辱,還有求生的本能,讓朱元璋懂得,唯有主宰這個世界,才能痛快地活著。
接下來,乞丐朱重八加入白蓮教,更名為朱元璋,開始一步一步演繹主宰世界的大戲。
-
15 # 清清弱水
朱元璋應該算是最親民的皇帝了!!朱元璋出身農民,知道農民疾苦,知道農民需要什麼,討厭什麼,朱元璋在歷史上算是懲罰貪官最狠的一個皇帝了,他之所以這麼做,只是他來自農民,知道農民對貪官的憎恨!!!如果不親民,他也不會那麼大力度的懲罰貪官!!!
-
16 # 花非夜
朱元璋可以說是歷史上對百姓最好的皇帝了。縱觀中國歷史,沒有一個皇帝像朱元璋一樣,以如此卑微之身,得到天下。就是漢高祖劉邦,好歹也是一個亭長,三國劉備、光武帝劉秀,創業之前,雖然同樣窮困,卻也是實打實的皇族後裔。
反觀朱元璋,可是地地道道的貧農出身,且祖宗八代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他沒有家世背景,沒有知識,沒有金錢,處於社會最底層,所以他深知民眾生活的艱苦,小時候的痛苦記憶他一輩子也沒有忘記。
當朱元璋登基之後,採取了多種措施,一是反貪力度空前絕後,對於欺壓百姓的貪官汙吏朱元璋從不手軟。二是勸課農桑,減少賦稅,大力發展農業。三是下令富人遷居京都等地,嚴厲打擊地方豪強地主,抑制兼併。四是興辦教育,完善福利體系,給了貧困百姓生活的希望。
這一系列的措施,固然有鞏固統治的需要,何嘗又不是這個平民皇帝親民的表現。感同身受,正是由於他小時候吃了太多的苦,才希望老百姓生活的好一些。他雖然也有殘暴的一面,但是對於老百姓,他確實是一個好皇帝。
-
17 # 學益精舍
朱元璋是一位親民的皇帝,首先朱元璋農民出身,從小家境貧寒,對於農民的疾苦深有體會,其次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的一系列措施,也都是對老百姓有利的,具體情況如下:
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開國時都會實行一個政策——修養生息,讓國家經濟在戰後迅速恢復起來。
為了安撫老百姓,鼓勵老百姓參與生產勞動,朱元璋召集了府州縣三級官員,給政官員講解政策,曾說了這麼一段話: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讓老百姓休養生息。而對於老百姓,朱元璋實施了以下措施:
編戶齊民
編戶齊民在歷朝歷代,都是國家頭等大事,於是朱元璋下諭旨去人口普查,面對面登記,丈量老百姓土地,畫出影象魚鱗,因此叫魚鱗圖冊,戶口和土地編撰成黃冊,存放在玄武湖的島上。
治不下縣
糧長、里長 中國古代權力有著“治不下縣”的說法,最底層的官員是七品知縣,朱元璋設基層幹部,一萬石稅糧去設糧長,選擇富戶充擔糧長,如果稅收不齊,就找富戶負責,說到底還是想打壓富戶。每110戶為一里,10戶為里長,對於這110戶進行管理
老人 朱元璋認為年長的人沉穩,辦事踏實,於是在 村子裡設立基層幹部,50歲以上,人品好有威信,管理生產。村子裡設了一個大鼓,老人負責敲鼓下地幹活。村頭建一個亭子叫申明亭,用來傳達上級的檔案。頒佈《教民榜文》,其中包含很多教育百姓遵紀守法、生產勞動的說教內容,由老人進行監督,同時朱元璋還親自接見這些老人,給與他們鼓勵。
鄉飲酒禮 每年正月十五、十月初一,朱元璋要求全國都舉行一種禮儀——鄉飲酒禮,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吃飯喝酒,擺下90桌酒菜,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的酒菜規格不一樣,最好的是2兩銀子,最差的是4錢銀子,與常規概念的等級不一樣,坐在等級最高的並不是身份高貴的,而是根據年齡、人品、出身來評定,年長的、德高望重的坐上等桌,商人反倒因為出身坐在下等桌,在鄉飲酒禮上宣讀朱元璋編寫的《大誥》,因此在農村行成一種輿論,教導老百姓向著德高望重的方向發展,建設精神文明。
《聖諭六言》 朱元璋為了讓老百姓能夠接受教誨,就採用最簡單的方式,總結了六條: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為非,後被清康熙演變為聖諭十六訓。
遺詔 朱元璋死前留下遺詔,喪葬一切從簡,不改變孝陵山川地貌,國喪三天不妨礙老百姓的生活,不要影響別人的婚喪嫁娶。
可見,朱元璋是一位親民的皇帝。
-
18 # 歷史趣味多
農民出生的皇帝並不意味是最親民的皇帝。
相反,那些在底層生活過的皇帝,往往都受過欺壓。不僅僅是朱門高戶之類,更有和他一樣身份的窮苦人,所以也更清楚地認識人性的醜惡,人身上的劣根性。
他們比任何太平皇帝都要現實,都要狠辣,否則,他們也成不了皇帝。
那些農民出生的皇帝之所以更“親民”,只不過更清醒地知道百姓是統治國家的根基,因為這是他們的經歷,比理論更有說服力。
所以,“親民”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個達到維護國家統治的工具——古今中外,即便現在,又何嘗不是?!
相反,那些太平皇帝,並且國內還不安穩的皇帝,往往對民間充滿同情。(前提是飽受儒家思想洗禮)就比如熱播劇《清平樂》中的宋仁宗。
進過儒家思想透透徹徹改造過的皇帝,都以先王為理想,有一番做大事的熱血;都曾有對儒家經典裡的百姓同情,繼而上升到對現實百姓中的同情;這種感情不理智,但是往往是純粹能打動人心的。
如果用現在的話說,那些少年皇帝往往是熱血青年,中“二”少年。
不僅是他們,哪個少年不曾“二”過?那樣的情感我們都曾有過,只不過在慘淡的現實下,我們變得理智了,現實了,淡漠了。
我們如此,皇帝何嘗不是這樣呢?
面對理想在現實中的慘淡,誰能不悲,誰能不反思,幾人不懷疑所學的是假的呢?
皇帝們如果沒有一顆赤子之心、堅毅之心,面對的誘惑甚至比凡人大上成千上萬倍誘惑,誰又能堅持呢?
既然懷疑所學的是假的,是那些飽學儒士對自己的洗腦,那還有堅持的初心嗎?
太平中堅持內心理想的皇帝,在我心目中,比開國皇帝還要偉大。因為他們的剋制,節制內心慾望的意志力、道德、純粹。
我們都相信,一個在擁有最高權利,卻保持克制、道德、純粹的人,是可以令我們安心且信任的人。
說的一下子多了!還有些偏題。
但我想說,不以“親民”為手段,而為目的的統治者,才是真正偉大的、道德的、純粹的、可敬可愛的、令人信服、令人“折腰”的。
-
19 # 不凡視者
朱元璋,明太祖時曾在鳳陽皇覺寺出家,明太祖出家不是因為宗教信仰,而是沒有飯吃,家境貧寒,衣食無著,為了條生路而已。他當了皇帝后,不允許別人提起這段經歷,因為他自己都不喜出生。朱元璋生性多疑,時常以為別人侮辱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開始大肆殺戮功臣,除了病態的猜忌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要為自己的繼承人掃平道路。然而,明太祖的殺戮連他的兒子們都覺得過分了。
-
20 # 古月談史
要說親民的皇帝肯定輪不到朱元璋,對於統一國家倒是功績顯赫。
說到親民,感覺劉秀可以說的上。在封建皇朝的歷史上,為了百姓有活路,劉秀真是費了老大的勁,想成就一番,然而在特殊的動盪時期,顯得心有意而力不足。
在統一全國之後,劉秀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位期間,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推行薄賦斂政策,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因各項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動盪年代,對於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活命,不被餓死。劉秀推出度田,就是丈量土地,其中也包括核實戶口。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稅和賦役的收入。劉秀在公元39年(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和檢查戶口,要各州、郡清查田地數量和戶口、年歲,以便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同時也核查豪強地主的土地人口,以限制豪強大家兼併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數量,使國家賦稅收入增加。
百姓能活命以後,就要實施小康生活。劉秀又啟用“偃武重文”,減少戰爭,使得百姓得以安家樂業,不用負擔過重的雜稅。
回覆列表
首先,朱元璋本是貧農,商人在古代就被戴上了唯利是圖的標籤,在他的眼裡不待見也是正常,上面也說朱元璋比較親民,商人的錢從哪來?資產階級、百姓掙來的,朱元璋痛恨也是正常。
其次,我們看一個例子:富可敵國的商人沈萬三,可以說是個經典的例子,本就痛恨商人的朱元璋聽到沈萬三要犒賞三軍,龍顏大怒,讓他顏面盡失,發配充軍。
最後,商人一般就唯利是圖,對報國根本就沒有想法,眼裡只知道錢,對百姓的生死不管不顧,朱元璋也認為民以食為天,所以明朝都是重農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