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娛小士
-
2 # 東方禮讚
詩歌肯定要為大眾服務,不讓大眾看懂的文學都是少數鑽牛角尖的文丕子之能事。我看古今中外最優美的詩歌都是通俗流暢的。無論是普希金還是雪萊或者那些得諾獎的大詩人,他們的作品多為普通讀者能理解並喜愛。
-
3 # 秀雲涵天
白居易的詩通俗直白,街邊的小販都能讀懂,感覺不怎麼高大上,卻有詩魔(或詩王)的稱號,是因為他對唐代詩壇的貢獻。
一 白居易受儒、釋、道三家思想影響,但主導思想還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本人也說:“僕雖不肖,常師此語。”這種思想不僅支配了他的政治態度,同時也支配了他的詩歌創作方向。他是杜甫的有意識的繼承者,更是杜甫之後的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二 白居易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詩人。他曾將自己五十一歲以前寫的一千三百多首詩編為四類:一諷喻、二閒適、三感傷、四雜律。四類中價值最高,他本人也最重視的是第一類諷喻詩,這些諷喻詩,和他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是一致的,也是他現實主義詩論的實踐。
三 白居易作為一個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還有其獨特貢獻,那就是在總結我國自《詩經》以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現實主義的詩歌理論。
首先,他認為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必須負起“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政治使命,響亮地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口號,特別強調“為民”,認為詩歌應該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傷民病痛”。在他之前,還沒有哪個詩人如此明確地提出來。其次,他還認識到文學植根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他主動地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源泉,他在《與元九書》中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就是這一理論的實踐。第三,他闡發了詩歌的特性,強調了詩歌的教育作用和社會作用,體會到詩歌的巨大感染力。他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 華聲,實義。上自聖賢,下至愚騃,……未有聲入而不應 情交而不感者。” -
4 # 愛尚連環畫
白居易主張詩歌創作避免艱澀華豔,應
當質樸易懂,人人能誦。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
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採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
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
”這裡的“質而徑” “直而切”“核而實”“順而肆”,分別
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
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入樂歌
唱,才算達到了極致。白居易在他的詩歌創作實踐中,也始終堅持這一原則,他的
詩在當時流傳極廣,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以至於少兒老嫗都能隨口吟
誦。
-
5 # 雲巖雨石
以您的邏輯,那現代的白話文,二大爺,二大媽,還有隔壁的老王頭兒都讀的懂,那麼這些大作家就該投筆掃地去了!讓人看不懂的東西,都是閻王爺寫的!
-
6 # 藝緣堂主
好的藝術並不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而不被普通群眾所理解和欣賞,而是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譬如“廣西民歌”就是廣大群眾口口相傳,世代相傳而發揚光大的民間藝術形式。正因為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才被大多數人接受。白居易的詩歌膾炙人口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很接地氣”,建立在厚實的群眾基礎之上,反映廣大群眾,尤其是廣大窮苦百姓的真實生活,所以很受群眾歡迎,自然將閱讀物件定位在了普通的百姓之中了。
-
7 # 雨後嬌陽518
個人觀點:
一切文學藝術作品都是為了寫給別人看的,欣賞理解者越多就越成功!而寫完後無人去看或者百分之九十的讀者全看不懂,你的作品沒有讀者和市場,是否失去了存在意義呢?倘若寫好後只有自己孤芳自賞,收藏不露那不成了遺囑嗎?因此,古人說:“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符”。什麼意思啊?意思是說,又高又峭的東西容易折斷;白而又白的東西容易汙染;一貫獨唱詞曲深奧的陽春白雪高調歌曲的人,和你附和同唱者會很少的,因為大家都不會唱,想跟你一起唱也唱不了;一個在外享有盛名的人,其實他(她)肯定也有名不符實之處。
-
8 # 天高雲淡雪域漢
能被最廣大普通老百姓認可,喜歡、朗誦、記憶並瘋狂傳閱流行的詩詞,肯定親民。用現在時髦話叫擁躉粉絲最多的超級王者,大Ⅴ。這不叫詩王?誰敢叫詩王。隨便找了三條理由:
一、人品好。白居易當過官,但是個清官。他不僅做官清正廉潔,他還親民愛民,親自體驗老百姓勞作,體恤老百姓疾苦,這在古代人權分等級、當官稱老爺的社會,這就另類、了不得。
白居易沒有官架子,非常喜歡和老百姓扎堆,同他們喝酒聊天拉家長。他給自己取的名字就已體現出他的本性:最容易適應環境而居家過日子的人。明白的說,普通老百姓一個。
二、詩意真。白居易寫的詩通俗易懂不深奧,你看他十六七歲曉得“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頑強生命哲理。“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一個當過官的文人能這麼瞭解勞苦大眾,光其人格魄力就讓人佩服。“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詩寫得真情流露,老頭人還顯得單純可愛。
三、流傳廣。白居易聰明過人,一生中寫了大約3840首詩,比李白(約3000首)多,超杜甫(1500首)一半多,僅數量上就己是大佬級別。他的詩題財涉及面廣,上至帝王將相,下到苦力百姓,都有佳作傳世。關鍵喜歡他的不僅普通百姓,還有達官顯貴、宮中王侯族孫。可以說,在唐那個時候,幾乎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被老白圈了粉。不容易呀,千百年中,不好找出第二人選。
-
9 # 可園影視音畫
詩文非常淺白的白居易不僅有“詩王”之稱,還被稱為“詩魔”。主要原因何在?
一,獨到之處,在於領悟國風是詩之根本
眾所周知,中國文學源於詩,而《詩經》305篇流傳下來主要體裁風、雅、頌。而大多數人忽略了簡潔淺白才是詩經中的主體。風在詩經中佔重要位置,是人民集體勞動號子,風是最有現實意義的,語言也最通俗易懂。雅,大雅小雅為文人所作,雅是雅了,但有點脫離生活實際,有些作品還顯得晦澀難懂。文人往往自視甚高,好似非要指揮平民向他那種風格靠攏一樣,這就是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區別。頌,唱讚歌,只在大祭拜或類似國慶節日唱的讚歌,數量少,也莊嚴,詩味更乏少。
國風,才是最有詩味的,來自低層勞動人民,這一點被後來的學詩者忽視了,而唐的白居易與劉禹錫對此深有體會,因此一個是詩王,一個是詩豪。
二,白居易,赤子之心是他成為詩國詩王的最主要因素。
他是大唐僅次於李白和杜甫的大詩人,亦是中唐時期詩壇最為耀眼的一顆明星。白居易的一生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唐史。
白居易少年時就有天賦,至十六歲上長安拜謁顧況時,已在半途中以親眼所見寫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妙句。正因為此句,使老顧從原來對他的奚落(長安米貴,居何容易)變成大讚及多次向朝廷舉薦。白居易更堅定自己寫詩作文更應簡易明白的信念,誓言自己的詩文要讓每個人都看得懂。
白居易少年得志依然食不果腹,衣不禦寒,但奮鬥不止,最後十年三登科,激揚文字,仕途通暢,卻不料竟然慘遭貶謫。但是“無論榮華還是落魄,他始終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造福百姓。凡他經過的地方,他都用自己的心血譜寫了屬於自己的繁華篇章。他是周至的大青天,一心只為民做主;他是忠州的大唐賢刺史,把一片貧瘠之地,點綴得處處花開;他是蘇杭的好太守,修堤防,疏六井,建山塘,富甲一方;他是洛陽的散財老人,憑一人之力,捐資八節灘,變險灘為通途。”
因為他,心中裝下只是國家與人民。人民,在白居易內心中,就是衣食父母。這一點也是白居易與其他詩人有所區別的特色。
(勞動號子)
所謂詩心,其實就是赤子之心,詩言志,志並非一定是豪言壯志,而是你真情表露。白居易掌握《詩經》民歌精華並應用於自己的創作,又在自己的沉浮中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這就是他成為詩國詩王的理由。
-
10 # 愛上文言文輕鬆寫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中國之所以偉大,是我們有著無數的耀眼的啟明星們,他們讓我呢在衣食住行外,還能有精神的愉悅!
通俗易懂為什麼不能稱為詩王,難道艱深晦澀的詩歌,誰都讀不懂才是高深嗎?
就像音樂,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能說下里巴人就不高雅嗎?法式大餐和農家菜,農家菜可能更容易吃飽。白居易是個極其高產的詩人,一生創作三千多首詩,他的詩通俗易懂,也是他極力追求的,因為他是現實主義詩人。他每寫完一首詩,就在家門口放上桌子和茶水,給過往的人看,不管多大年齡,如果有看不懂的,他就會再進行修改,直到所有人都能看懂,如泉飲水。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做”,這是一個多麼貼近百姓,為百姓努力創作精神食糧的優秀文化工作者呀!再看我們現在,文化工作者,多麼高雅的稱呼,各地的作家協會,可是誰又知道作家協會在哪裡?他們為百姓創作了什麼?每天辦公室喝喝茶水,看看報紙,即使創作,也是為上層服務。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長恨歌》,可以說是中國長篇詩歌的頂峰,雖為長篇,卻朗朗上口,不但朗朗上口,還有濃濃的深情在其中,讓人讀罷,淚溼襟袖。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中國之所以偉大,是我們有著無數的耀眼的啟明星們,他們讓我呢在衣食住行外,還能有精神的愉悅!
-
11 # 文章小白舒賢龍
通俗易懂,不代表詩的立意低下,不妨礙接地氣,所謂大俗即大雅,不影響白居易的文采與才情,非要語不驚人死不休,空洞無物,何苦來哉,絞盡腦汁呢!
-
12 # 生肖探秘
白居易的詩為什麼會被稱做詩王呢?這主要源於其詩人其淺且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緒情調,相比較其他詩人更貼切閒適,對後代影響更為深遠!如《琵琶行》《長恨歌》家喻戶曉,人人皆之,使其讀者猶如身臨其境,心靈盪漾,不能自已!
-
13 # 文友如林
首先我想向題主要說的是:艱澀難懂,故作高深的詩並不是好詩,通俗易懂的詩並不代表沒有意境,更不能說明它不能起到“言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街邊的小販都能讀懂”,恰恰證明了白居易的詩之所以流傳至今的奧妙之一。那麼,白居易“為何還會被稱為詩王”呢?我想除了白居易的詩具有其獨特的特色之外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白居易的詩歌理論與詩歌創作在當時影響很大,是“新樂府運動”的建立與參與者。
白居易是一個自覺地用詩歌為封建政治服務的人,他為此提出了詩歌理論,並且自覺地按照這一理論去寫作。他的詩歌理論的中心,是主張詩人要為鞏固地主階級專政而考察民情吏治,反映於詩歌,用以“俾補時缺”。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和詩歌創作貞元、元和年間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當時,元稹、張籍、王建、李坤等,都是與白居易志同道合的詩人,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矛盾的詩篇,文學史上把他們的活動稱為新樂府運動。
二、白居易的詩所反映的史實和他的態度是有其鑑戒意義的。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的幾首詩重點是講如何在政治上識別真偽的問題,用歷史人物說明,政治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偽裝或假象,但是偽裝禁不住時間與實踐的考驗,真假終歸是要顯現的。白居易因堅持正確意見而被貶衛江州司馬,這幾首詩顯然奇寓著他的不平、憤慨與對於自己的肯定,間接的表明了他對自己被貶一事的態度。但是,這幾首詩的價值還在於,它反映了白居易在長期政治生活中的觀察所得,正確地表述了政治生活中的一種規律性的現象,因此是有歷史鑑戒意義的。
三、白居易的許多詩是雅俗共賞的。
在白居易一生中所寫的二千八百多首詩中,除了政治詩以外,還有一些較好的抒情詩和長篇敘事詩,他的許多詩是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的。
比如,《琵琶行》記敘一個出身於妓女的商人婦彈奏琵琶和她的不幸遭遇,聯絡詩人自己的貶謫生涯,抒發鬱悶不平之感,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封建制度壓抑才能、埋沒青春的黑暗。詩中從表情、言談舉止、彈奏技藝和生活經歷等方面細緻地描繪了一個淪落天涯的婦女形象,細節生動,有故事性。用接近口語的語言 ,點染環境、刻畫人物、敘述事件、抒發感慨,層次分明,和諧流暢,平易而富有情韻,可以雅俗共賞。以聽者的感受運用一系列譬喻去描寫樂曲,非常精彩地顯示了琵琶曲的境界,是古代詩歌中描寫音樂形象的名篇。詩歌形式的特點,表現了當時民間說唱文藝 的影響。
-
14 # 行走與寫作
歷來被廣為傳唱的詩歌都是通俗易懂的,就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所以精深晦澀和通俗直白不是評價詩詞好壞的標準。
唐朝詩人白居易不僅被稱為“詩王”,還被稱為“詩魔”,他的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深受人們的喜愛,成為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並稱唐代詩歌的三大巔峰。
相比於詩王,我到是更喜歡他“詩魔”這個稱號,因為他無論讀書還是寫詩,都入痴如魔。
讀書入魔白居易不但聰明而且學習非常刻苦勤奮,白天寫字作賦,寫得手和肘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夜裡如飢似渴地讀書,讀得磨破了嘴皮,口舌生了很多瘡。
由於魔鬼般的自律讀書,五歲就能作詩,16歲就寫出我們小學課本里背誦的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樣的好詩。
27歲高中進士,是當時考中進士的17個人中最年輕的一個,28歲起開始做官。一做就做了46年的好官,經歷了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憲宗李純、穆宗李恆、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9位皇帝。去世時,唐朝第18代皇帝唐宣宗李忱還寫下《吊白居易》一詩,表達自己深深的懷念之情:“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白居易,造化無為子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真是絕了,堪稱讀書改變命運的典範。
寫詩入魔白居易寫詩、誦詩、改詩,已經達到如痴如狂的走火入魔境界,稱為“詩魔”一點都不過分。
他倡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常常一事吟一詩。他寫好一首詩,要反覆誦讀給身邊的人聽,反覆修改,直到別人一聽就明白為止,就如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詩描述的“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一樣的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也像題目問的一樣,連“通俗直白,街邊的小販都能讀懂”。
白居易詩歌的創作數量更是驚人,一生留下作品3800餘首,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是作詩最多的詩人。難怪人們評價他拓展了唐詩的廣度。
僅僅從這兩方面看,白居易不是詩魔又是什麼?也當之無愧地可以稱為“詩王”了。
-
15 # 讀書工
在文學史上,唐朝的大詩人李白被人們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白居易的詩歌成就僅次於他們兩人,被稱為詩魔、詩王。
白居易他的詩歌平易通俗,確實連不認識字的老太婆都聽得懂,但這並不能說明他詩歌質量差,反而更能證明他被稱為詩王是名副其實的。
一、白居易創作詩歌時間最長,他活了七十五歲,寫詩起碼有六十多年,而且不管是順境逆境,從來沒有間斷過。他很早就創作了,十六歲拿著詩歌去拜謁大詩人顧況,顧況笑他“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後來白居易拿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首詩,顧況都驚呆了。
二、白居易和元稹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寫作詩歌的數量很多,達到三千多首。白居易和元稹用新樂府的形式寫詩,二人被稱為“元白”,又和劉禹錫並稱為“劉白”。白居易僅那一組《新樂府》詩就有五十首,還有不少的諷喻詩。
三、白居易詩歌涉及社會各個方面,上至朝廷政事,下至平民百姓,涵蓋面極為寬廣。白居易的《長恨歌》我們都知道,他就是寫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生死愛情的。還有《琵琶行》是寫底層歌女的,《觀刈麥》是寫農夫的,詩中都傾注了自己深厚的感情。
四、白居易的詩歌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他作詩的指導思想。他是關注社會現實、關注民生疾苦的詩人,從不寫空洞說教的詩。你看他的《賣炭翁》就知道,他敢於揭露當時宮市對勞動人民的剝削,那麼辛苦的老人,就被“半匹紅綃一丈綾”給打發了。
五、白居易的詩歌語言平易通俗,朗朗上口,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白居易的詩稿寫出來後,要先讀給鄉村老嫗聽,老嫗說懂了才可以定稿,否則要反覆修改。這並不是說他的水平差,而是白居易追求平易的詩歌風格。
六、人們對他的詩歌成就評價極高,連當時的皇帝唐宣宗李忱都寫七律讚揚他。李白跟著唐玄宗做御用文人,最後都被唐玄宗辭退。詩人中只有白居易才享受到皇帝的厚待。白居易死的時候,唐宣宗李忱非常傷心,還為他寫了一首七律,說“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金人元好問也評價說,“五百年中一樂天”,可見白居易影響之大。
-
16 # 桃李春風s
白居易的詩,凡讀得出便讀得懂,語言平易通俗到極至,卻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為什麼?
首先,言淺意深是文學作品的至高境界。
作詩的目的是讓人讀得懂,讓人能明白自己到底想表達什麼。而不是堆砌華麗的辭藻,故作高深,雲裡霧裡,叫人讀了之後不知所云。寫了作品沒有人讀得懂或者乾脆沒有人讀,那寫作本身就已經失去了意義。文學作品寫到最高境界,就是應該語言淺近,而意義深刻,意境深遠。可以說白居易的詩就達到了這個境界,其《賦得古原草送別》是這一類詩的代表作。據說白居易初次到洛陽,去拜見著名詩人顧況。當時白居易尚未成名,顧況看著白居易這個名字,笑著說:“洛陽米貴,居住不易啊!”接著,他翻開白居易的詩稿,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被白居易這樣言淺意深的詩句驚住了,連忙說:“能寫出這樣的好詩,在洛陽住就容易了!“可見顧況也是明白人,深知什麼是好詩。
其次,“通俗直白”是誤解,白居易的詩歌作品風格多樣。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提出了他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一生踐行這樣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代表作品有《觀刈麥》、《賣炭翁》等,反映民間疾苦民生艱難;也有《輕肥》批評貴族生活奢靡的作品。另外,我們說白居易的詩歌語言平易通俗,往往是因為以偏概全,主觀上忽略了《長恨歌》、《琵琶行》這樣絕世罕有的敘事長詩,這兩首詩敘事與抒情相結合,極盡描寫鋪排之能事,一詠三嘆。在語言方面,這兩首詩句式駢散結合,音節十分和諧,生動流轉,極富藝術感染力。詩中奇句、名句層出,哪怕不愛讀詩的人也當知道“猶抱琵琶半遮面”、“回眸一笑百媚生”、“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些句子。雖說也不是很難讀懂,但已經不是題主所說的“通俗直白”所能概括的了。所以說,白居易的詩歌風格是多樣的,不全是離離原上草。而且白居易是留存作品數量最多的唐代詩人。
這樣說,應該就能明白白居易為什麼會被稱為“詩王”和“詩魔”了。
-
17 # 王秀榮
中華民族之瑰寶傳統的中華文化源於生活,是廣大民眾中真實的故事編輯製作而成昇華為文化精髓,再歸於喜聞樂見的平民百姓,從中汲取營養。如果過於深奧,深不可測,不能達到家喻戶曉廣範推行,束之高閣,失去了寫作的意義。白居易老先生的詩魂和平民百姓心有靈犀一點通,通俗易懂,所以,久傳不衰,亙古傳承。
-
18 # 梁隙
我不清楚他是不是有一個“詩王”的稱號,可能孤陋寡聞了。
但是正因為白居易的詩有通俗易懂的特點,才更容易流傳。據說,白居易每著一首詩都要給老婦人看一看,要讓她們也能讀懂,確實,我們現在讀來也朗朗上口,平白如話。
古代不是人人都有書讀的,很多人都不識字,有時候文化就是被口口相傳的。你說是一首晦澀難懂的詩好流傳,還是通俗易懂的詩好傳播?
正是因為這樣,白居易的詩在傳播途徑上更有生命力。
打個岔,你還可能聽過有人評價柳永的詞:“凡有飲水處,即有人歌柳詞。”
有這樣的國名度,比電視廣告都厲害。得民心者,得天下。
-
19 # 耕讀心田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和“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並稱為唐朝最著名的三大詩人。
白居易被稱為“詩魔”,也被譽為“詩王”。不僅是因為他在整個唐朝詩人中留傳下來的作品數量最多,給後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詩;更主要的是他的詩歌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言近而旨遠。其敘事詩《長恨歌》博得“古今長歌第一”、“千古絕作”的崇高讚譽。白居易詩中含蓄凝練、優美動人的語言,使人讀了如身臨其境,親感其情,是詩人駕馭語言功力的體現。
白居易在他的《與元九書》和《新樂府序》中系統的總結了我國從《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創作經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現實主義詩歌理論,集中地表現了他的文學主張。他詩歌理論的核心是: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為時、為事”就是要求文學創作切合時事,緊扣時代脈搏。他特別強調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詩歌要講求實效,不能雕章琢句求虛美。他對詩的語言要求是:
其辭質而徑,
其言直而切,
其事核而實,
其體順而肆。
白居易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是能感化人心:
“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他反對“為文而作”,主張“繫於意,而不繫於文。”語言上“不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
據說,白居易寫了詩,往往先念給老婆婆聽,然後不斷修改,直到老婆婆聽懂為止。可見,白居易詩歌語言通俗易懂的特點,是詩人有意為之,是為了更好的表現詩歌的思想內容。詩歌語言的這種通俗易懂特點,也正是他藝術功力高超的表現,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
我們看白居易的詩《觀刈麥》,就充分體現了詩人的上述主張。
全詩語言淺顯易懂,如同今天的詩人所作詩一樣明白如話,根本不用翻譯,我們直接就能讀懂全詩意思。但詩歌中包含的思想內容卻極為深刻而豐富。詩中對農民艱苦、貧困的生活描述的細緻入微,而且詩人的感情貫穿全詩始終。“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詩歌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白描一樣的語言卻把作者強烈的同情心突現出來;詩歌最後六句寫出了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愧疚之情。全詩沒有任何誇張,用直白的語言,如實地描寫現實場景,但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撥出了勞動人民的心聲,我們讀後彷彿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詩歌的語言形式與思想內容達到了完美的高度統一。
再如他的詩《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全詩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深遠的託物言志,卻以巧妙的意象組合,使字裡行間洋溢著濃濃的情趣,寫出了生活中的美和真情。口語化的語言貌似淺顯,實則簡練含蓄,意味深長。這似乎脫口而出的詩句,極富於表現力,正所謂:
律令合時方帖妥,工夫深處卻平夷。正因為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才讓千萬人知曉了他的詩歌,從而也成就了“詩王”的美名。我們今天要感謝白居易,感謝和他一樣致力於詩歌大眾化、平民化、通俗化的詩人們!是他們把詩歌從高雅的象牙塔裡解放出來,讓詩歌走進我們平民百姓家。
-
20 # 尼山夫子讀書
這就跟今天的明星和網紅是一樣的。
古人的詩之所以被百姓流傳,是因為我們都能夠接觸到,如果換成了那些國家機密,我們不能接觸到,那還能被流傳下來嗎?
凡是流傳下來的,都是能被流傳的,且人氣高的。
詩越是直白,越是朗朗上口,就越是能夠背出來,並且傳播出去,名聲自然也就會水漲船高,知名度高了,名氣有了,那之前、之後的作品,也就會被一直記錄並傳頌,所以說起來,詩人要的,不就是百姓間的名氣嗎?
如果一個人的詩寫的再好,沒有名氣,也是沒辦法被流傳於世的。
反觀現在的明星和網紅,出發點不也就是流量嗎?不過就是換了個名詞罷了。
回覆列表
白居易不僅有“詩王”之稱,同樣還被稱為“詩魔”,文字的魔力總是很神奇,白居易總是習慣用平白無奇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情感,不像李白那般豪邁熱血,也不像杜甫那般深沉厚重,可是卻依然讓讀他的詩的人產生感同身受的共鳴和迴響,也許這就是白居易的魅力所在。
白居易是唐朝現實主義詩人,而李白則屬於浪漫主義,可惜他倆沒有處在同一個時期,李白過世10年,白居易才剛剛出生,不然能看到他們的交鋒應該十分精彩。
白居易的詩文題材很廣,信手拈來就能成詩,而通俗直白就是他的一大特色,高深淵博固然具有欣賞性,但是有時候簡單的詩句也很美,因為可以直指人心,讓每個讀它的人也可以直觀地感受其中蘊含的喜怒哀樂。
古時候的人都很聰明,白居易同樣是個神通,九歲就能題詩作賦,聲名遠揚。到了十六歲更是嶄露頭角,那一年,他帶著自己寫的詩集去拜訪當時的名士顧況。因為白居易的名聲,顧況友好地接待了他,並願意觀讀他的詩文,而就是這一看讓顧況驚為天人,對白居易讚歎不已,因為其中有一首詩叫做《賦得古原草送別》,於是白居易很快就成為了長安城內最耀眼的少年。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一直想每個人都能讀懂他的詩,不過剛開始的時候寫得太深奧了,周圍的人經常會看不懂,於是他便一直改進,經過很長時間的磨鍊,他的詩文愈加直白和凝練了,所以當某一天,他把自己的詩文拿給街邊的小販看時,小販表示自己能看懂,那一刻,他欣喜若狂。
學得文武藝,買與帝王家,才華橫溢的白居易想要有更大的舞臺來施展自己的抱負,於是他選擇考取功名,並且在他二十九歲那年如願以償,而且還是那一屆裡最年輕的進士,他為此還題了一句詩來表達自己的喜悅和自豪: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從這句詩同樣可以看出白居易的風格,他就是用最簡單的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可是每個人都能從中體會到他熾熱的情感,而情感就是一首詩裡最重要的意義所在,所以只要能讀懂情感,無論是深奧的還是直白的,都是一首好詩。
所以,白居易的詩雖然通俗,但是同樣能震撼人心,而且他在這一面的造詣可以說是達到了極致,於是同樣成為了藝術,那無數篇郎朗上口的詩文讓他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裡留下了獨特的色調,也是因為如此,他才會被人們所推崇,並稱之為“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