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式微園
-
22 # 學海無涯一楊新華
在東方戰場上有: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寇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了全國軍民計程車氣。臺兒莊大捷;是七.七事變以後,中國政府首次運用大兵團與日寇的正面交鋒,殲滅日軍三萬餘人,狠狠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上海保衛戰;打破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還有長沙保衛戰,萬家嶺大捷,武漢保衛戰,遠征緬甸等等戰役。儘管最後大多以失敗告終,但打出了軍威,國威,同時向世人宣告中國亡不了!
在歐州戰場上,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吹響了向德國法西斯反攻的號角。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勝利,成功的開闢了第二戰場,敲響了法西斯主義的喪鐘!
-
23 # 九井散人
海戰在東西600海里、南北200海里、大約相當於日本1.4倍的萊特灣海域內展開,從10月22日到26日持續激戰了四晝夜。日本方面更有四支艦隊分別在不同海域一起投入戰鬥,這些艦隊的總兵力為,戰艦9艘、航母4艘、重型巡洋艦13艘、輕型巡洋艦6艘、驅逐艦31艘,共達63艘。這相當於當時聯合艦隊的80%的兵力,也是日本海軍集結了全部力量進行的一場事實上的最終決戰。
美軍方面投入的兵力僅軍艦達170艘,包括登陸艦的話約達900艘。這就是史上最大的海戰,而且幾乎是世界最後的一場大艦隊的決戰
參加萊特灣海戰的不只是海軍,僅日本方面還有潛水艇12艘、戰機(陸海軍共計)716架,美國方面也有戰機1280架參戰。從這點看,這是陸海空最大規模的真正的綜合作戰。此外,為了彌補劣勢,日軍組織和採用了 “特攻隊”,以飛機自殺性撞擊目標的作戰方式就是從這一海戰開始的。
這一作戰的目的在於,為了確保日本本土和南方資源供給,阻止美軍對作為南北聯絡重要環節菲律賓的進攻。如果菲律賓落入美軍手中,從南方運往日本的石油等戰略物資就被阻斷。另外,對臺灣、沖繩的進攻也就是時間上的問題,繼而本土登陸也在短期內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這樣的話,特別是作為海軍就成為無法展開的空架子了。阻止美軍登陸菲律賓成為了決定日本本土的生死決戰。因此,為阻止美軍的企圖,大本營不得不把聯合艦隊全部投入,即使賭上賠光也要一決勝負了。
結果,日本海軍在這場海戰中遭受毀滅性打擊,以後作戰用艦隊幾乎不復存在。而且,日本本土和南方資源的連線也就此被切斷。萊特灣大海戰最終以美軍大勝而結束!
-
24 # 深圳時尚
敦刻爾克大撤退,北非戰役,諾曼底登陸登陸,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偷襲珍珠港,東索羅門群島海戰,北冰洋海戰,大西洋海戰,珊瑚海海戰,閃擊法國,閃擊波蘭。
-
25 # 冷戰風雲啟示錄
斯大林格勒會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俄語: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битва,德語: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範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範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誌性事件。
基本資訊
中文名:斯大林格勒會戰
其他外文名:俄語: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語:Schlacht von Stalingrad
地 點:蘇聯,伏爾加河流域,斯大林格勒
時 間:1942年7月17日 - 1943年2月2日
參戰方: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納粹德國及其僕從國
結 果:蘇聯決定性勝利,納粹德國失敗
參戰方兵力:蘇聯2500000人(蘇軍反攻階段) 德國1040000人(蘇軍反攻階段)
傷亡情況:蘇聯:共1129619人傷亡、失蹤 德國:共 841,000人傷亡
主要指揮官:斯大林,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蘇軍) 希特勒,保盧斯,曼施坦因,霍特
影 響:成為蘇德戰爭和二戰的轉折點
作戰行動:藍色行動,天王星行動,土星行動
同期發生戰役: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阿拉曼戰役
簡介
斯大林格勒戰役
蘇德戰爭中,蘇聯紅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後,被迫全面進攻,於1942年夏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重點進攻,企圖攻佔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聯紅軍的戰略補給線。5月,德軍在哈爾科夫戰役中挫敗蘇聯紅軍的進攻。1942年7月中旬,德軍“B”集團軍群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
而高加索油田,對蘇聯十分重要,蘇聯的石油供應有超過95%的是來自高加索油田,因此,攻佔了這就等於切斷了蘇聯的石油供應;況且,希特勒本對石油就很感興趣。
另外希特勒也是因為從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的高度,錯誤的將軍事問題不合理的結合到實際指揮中,將“斯大林格勒”這個名字視為行動的出發點,進而想把它從歐洲的地圖上抹去,到達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獲勝,因此將攻佔斯大林格勒視為1942年的重要目標。
F.保盧斯上將指揮的德軍第6集團軍受領攻佔斯大林格勒的任務,該集團軍轄33個師約4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000門、坦克約500輛,由第4航空隊(作戰飛機近1200架)負責支援。
可是偏偏不巧,雖然保盧斯是上將,但他是幹參謀工作的,沒有實際作戰經驗。
會戰中,德軍統帥部不斷增加該方向的兵力,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第4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為保衛斯大林格勒,於1942年7月12日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S.K.鐵木辛哥,1942年7月23日起為V.N.戈爾多夫中將),轄第62、第63、第64、第21集團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後第57、第51集團軍和第1、第4坦克集團軍相繼編入該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任務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庫爾莫亞爾斯卡亞520公里正面上組織防禦,基本力量集中部署於頓河大彎曲部。
方面軍開始遂行保衛斯大林格勒任務時僅有120個師16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20000門、坦克約4000輛、飛機14540架,由遠端航空兵(轟炸機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師(殲擊機60架)負責支援。
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眾支援下,在城市遠接近地構築兩道防禦地帶,在近接近地構築外層、中層、內層和市區四道城市防禦圍廓。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東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部隊、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隊。
在會戰中,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被殲滅。法西斯集團損失官兵近70萬人,約佔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蘇聯紅軍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不僅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性轉折的主要標誌。
蘇聯紅軍從此基本掌握戰略主動權,開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會戰的勝利堅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必勝信心,鞏固並擴大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法西斯集團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震撼了整個法西斯德國,動搖了僕從國對它的信任。
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顯示了蘇聯紅軍不斷增強的軍事威力和較高的軍事學術水平。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戰略指導和戰役指揮。在防禦階段,構築大縱深防禦體系,適時佔領防禦陣地;及時前調預備隊,組建新的方面軍;不斷實施反突擊和反衝擊,大量消耗敵人,阻止了德軍進攻,為爾後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
反攻開始前,最高統帥部適時制定周密的反攻計劃,隱蔽實施反攻準備,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和確定反攻時間。反攻中,3個方面軍先後在7個地段上實施突破,使德軍不能判明蘇聯紅軍主要突擊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預備隊;各方面軍和集團軍之間密切協同,並以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組成快速叢集,同時而迅速地構成合圍的對內、對外正面,並在對外正面發展反攻;首次充分運用了炮兵進攻這一形式和單層徐進彈幕射擊支援步兵和坦克衝擊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採取進攻樣式,並協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實施了對被圍德軍集團的空中封鎖等,從而保證了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其軍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戰略企圖與實力相脫節,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進攻重點;後勤供應困難;軍官的錯誤指揮等。
戰役背景
斯大林格勒是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交通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若德軍攻佔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出波斯灣。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是蘇聯糧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產區。如果德軍佔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這些戰爭所需要的重要資源。
雙方參戰兵力對比:蘇軍參戰兵力超過110萬人,武器裝備包括火炮15501門、坦克1463輛、飛機1115架。德軍總兵力達100萬人,武器裝備包括10290門火炮,675輛坦克,1216架飛機。
斯大林格勒會戰
戰爭過程
戰爭前奏
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僕從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閃電般地佔領了蘇聯西部大片領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連串打擊的蘇聯紅軍在當年12月進行的莫斯科保衛戰中取得了首次勝利。過度消耗的德軍由於缺乏應付冬季的戰爭裝備和穩定的供應線,並且由於一天夜間天氣驟然下降,導致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完全無法使用,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嚴重打擊,並在部分地區遭到反攻。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裡津,後來改稱伏爾加格勒(戰時再次改名為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戰前居民約60萬人。它是蘇聯內河航運幹線——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蘇聯南方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擁有一家大型拖拉機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又稱捷爾任斯基拖拉機廠,該工廠是當時蘇聯最大的拖拉機廠,產量佔全蘇的一半,長期以來扮演兵工廠的角色,戰爭時期主要生產坦克)。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廣闊富饒的頓河下游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蘇聯糧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產區。1941年,德軍佔領烏克蘭後,斯大林格勒成為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如果德軍佔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戰爭所需要的石油、糧食和重要的工業基礎,而德國此時也迫切需要這些資源。在即將發動攻勢之前,希特勒曾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將軍說:“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希特勒密令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釋出的戰爭密令:
“4月5日 第41號指令(東線作戰)
領袖兼國防軍最高司令 領袖大本營國防軍統帥部/國防軍 1942年4月5日指揮參謀部 1942年第55616號絕密檔案只傳達到軍官
第41號指令在俄國的冬季會戰行將結束。由於東線官兵表現得特別頑強和富於犧牲精神,德軍已取得防禦戰的巨大勝利。
敵人在人員和物資方而損失極為嚴重。在這個冬季,敵人在擴大所謂初期戰果的努力中,已使其準備用於以後作戰的預備隊主力受到很大消耗。一但天氣和地形條件具備,德軍指揮官和部隊的優勢必將再次贏得行動的主動權,迫使敵人就範。
目標是,最終殲滅蘇聯紅軍殘存的有生力量,儘可能多地奪取它的最重要的戰爭經濟資源。為此,應投入德國國防軍和盟軍的一切可供使用的力量。但同時,無論如何應保障歐洲西部和北部佔領區海岸的安全。”
由於德軍從戰爭開始到1941年冬季傷亡了約110萬人,他先後派戈林和凱特爾元帥到各國徵募僕從軍,一共獲得了52個師以供夏季作戰使用,其中羅馬尼亞27個師,匈牙利13個師,義大利9個師,斯洛伐克2個師,西班牙1個師。
為實施上述戰略意圖,德國對南線兵力進行了重組,撤消了原南方集團軍群番號,新組建了A、B兩個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由利斯特元帥指揮,下轄克萊斯特上將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魯夫上將的第17集團軍,由空軍第4航空隊進行空中支援,其任務是攻佔高加索地區;B集團軍群由包克元帥指揮,下轄霍特上將的第4裝甲集團軍、魏克斯上將的第2集團軍和保盧斯上將的第6集團軍,由空軍頓河地區航空隊進行空中支援,其任務是攻佔斯大林格勒,掩護A集團軍群的北翼。在A、B兩個集團軍群的後方,又有第二線兵力,由匈牙利第2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利亞第3集團軍組成。此外,在克里米亞地區,還有曼施泰因上將的第11集團軍和羅馬利亞第4集團軍。總兵力計60個德國師,其中10個裝甲師、6個摩托化師,還有有43個師的附庸國部隊,共有12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7000門大炮和迫擊炮,1640架作戰飛機。
藍色行動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軍最高統帥部擬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戰計劃,代號“藍色行動”(德語:Fall Blau)。其主要內容是:利斯特A集團軍群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為左翼,魯夫第17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哈爾可夫南面和塔甘羅格北面向東和東南方向進攻,佔領頓河下游的羅斯托夫,向南進軍以控制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包克B集團軍群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為左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庫爾斯克南面和哈爾可夫北面向東和東南方向突擊,佔領頓河上游的沃羅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進。
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同樣也在加緊準備1942年夏季戰役。斯大林及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判斷,1942年夏季,德軍可能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並以莫斯科為主要突擊目標,因為在這個方向上,德軍仍有70餘個師,100多萬人。因此,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預備隊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莫斯科方向。蘇聯紅軍的戰略意圖是:進行積極的戰略防禦,但同時必須在克里米亞、哈爾科夫地區、利戈夫—庫爾斯克方向,斯摩稜斯克方向,以及列寧格勒和傑米揚斯克地域實施一系列進攻戰役。在討論具體作戰計劃時,斯大林對西南方向總司令鐵木辛哥元帥提出的西南方向進攻計劃很感興趣也全力支援。蘇聯紅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卻表示總參謀部不同意這一計劃,並說大本營不能,也沒有足夠的預備隊提供給西南方向。該意見被斯大林拒絕。最後,斯大林批准了鐵木辛哥以西南方向兵力先敵實施哈爾可夫進攻戰役的計劃。該計劃規定,從沃爾昌斯克地區和巴爾文科實施向心突擊,一舉奪取哈爾可夫併為解放頓巴斯創造條件。
戰役初期
斯大林格勒會戰
藍色行動原定於1942年5月開始。但是參與該行動的部分德國和羅馬尼亞部隊正在克里米亞半島進行包圍塞瓦斯托波爾的戰役。直到當年6月,這座城市仍未被佔領,因此這也迫使德國不得不數次推遲藍色行動。與此同時,蘇聯鐵木辛哥元帥領導 南方面軍主力發動了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卻遭到了慘重的失敗。
1942年6月28日,作為藍色行動的序幕,南方集團軍群在俄羅斯南部發起了攻擊。德軍兩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庫爾斯克東北、哈爾科夫東北、斯拉維揚斯克、斯大林諾一帶發動進攻,蘇軍被迫後撤100-300公里,德軍侵入頓河大彎曲部。南面的A集團軍群繼續向高加索油田區推進,北面的B集團軍群則以斯大林格勒為目標。
德軍的進攻起初非常成功。蘇聯軍隊在空曠的大草原上幾乎未進行有效的抵抗,便向東迅速撤退。雖然蘇聯曾試圖鞏固防線,但由於另一部分德軍從側翼進攻,導致了防線的崩潰。德軍將蘇軍兩次包圍,並殲滅大部份蘇軍。第一次是7月2日在哈爾科夫的東北部,第二次是在一週後米里洛夫的羅斯托夫-奧比拉斯地區。同時,匈牙利第二軍團和第四裝甲軍團也對 佛羅尼斯發動了突襲,並在7月5日攻陷該城。
德軍最高統帥部指定由B集團軍群的由保盧斯指揮的第6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團軍是當時德國較強的集團軍,轄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共18個師,約25萬人,坦克740輛,火炮或迫擊炮7500門,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
由於第六集團軍在戰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戰果,希特勒便直接參與指揮,命令第四裝甲軍團南下加入南方集團軍A軍群。由於當地公路狹窄並且數量不多,導致了第四裝甲軍團與第六集團軍陷入了交通的阻塞。兩個軍團為了疏導路面數以千計的車輛,不得不陷入停滯。這次遲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使進攻至少推遲了1個星期,未能一舉突入斯大林格勒。由於第四裝甲軍團沒有達到配合A軍群合圍蘇軍的目的,希特勒再次改變了主意,命令第四裝甲軍團重新加入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
蘇聯指揮層開始逐漸明確德軍的意圖。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心在斯大林格勒組織堅守。為此,蘇軍於7月12日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建了由鐵木辛哥元帥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爾多夫中將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其編成內有從蘇軍戰略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和原西南方面軍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團軍及空軍第8集團軍、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實際能投入的力量有12個師,約16萬人、22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400輛坦克、飛機454架。其任務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庫爾莫亞爾斯卡亞的長約530公里、縱深為120公里的防禦地帶。7月,蘇聯制定了保衛斯大林格勒的計劃。斯大林格勒的東面是寬闊的伏爾加河,在河對面佈置了剛剛組建的第62集團軍,其指揮官是崔可夫,他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死守斯大林格勒。
接近地的戰鬥
斯大林格勒會戰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拉開序幕。德軍第6集團軍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兩個突擊集團,企圖從行進間突破蘇軍防禦,向卡拉奇總方向發展進攻,圍殲頓河右岸的蘇軍。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軍右翼防線,形勢告急。斯大林任命戈爾多夫中將取代年邁的鐵木辛哥元帥指揮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並派華西列夫斯基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
到7月底,德國軍隊已經將自己的陣地推進到頓河對岸。德國人利用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盟友的軍隊來鞏固防線。第六集團軍已經距離斯大林格勒僅數十公里,而位於其南面的第四裝甲軍團也開始北上協助對這座城市的攻擊。在南面,A軍群已經深入高加索地區。也無法再對北面的B軍群提供支援。
7月25日,德軍對由蘇軍第64集團軍的右翼陣地發起攻擊,企圖在卡拉奇附近強渡頓河。次日,蘇64集團軍被迫退過頓河。8月1日,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加入進攻,德軍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為防守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部分兵力於7日組建東南方面軍(轄第64、第57、第51集團軍,近衛第1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30日起增加第62集團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 至17日,蘇軍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層圍廓。
為了增強斯大林格勒守軍的鬥志,斯大林在1942年7月27日釋出的第227號令規定,凡是不服從命令而離開戰鬥崗位或者撤退的軍人都將被槍斃。其口號就是“決不後退一步!”。
8月中下旬,德軍統帥部調整部署,集結了21萬人,2700門火炮和迫擊炮,600輛坦克和1000多架飛機,以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和霍克的第4裝甲集團軍分別從西面和西南面兩個方向對斯大林格勒發起“鉗形攻勢”。
8月23日,德軍第6集團軍第14裝甲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爾加河,企圖從北面沿伏爾加河實施突擊並奪取該市。同日,德軍先出動飛機幾百架,入夜又出動2000架次的飛機對斯大林格勒進行狂轟濫炸,戰後英國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對此評述道:“這是一次純粹的恐怖襲擊,其目的是儘可能多地屠殺和平居民,壓垮蘇軍,瓦解士氣,散佈恐慌氣氛”。蘇軍統帥部從預備隊中抽調第24、第66集團軍,會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從北面對德軍實施反突擊,阻敵於西北市郊。德軍統帥部繼續增加兵力,並將主力轉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圖在最短期限內攻佔斯大林格勒。在南路進攻的德第4裝甲集團軍,突破了蘇軍防禦,威脅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禦的蘇軍後方。
蘇軍最高統帥部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趕赴斯大林格勒前線督戰。8月下旬和中旬,蘇軍從南北兩面發起了幾次反擊,減輕對斯大林格勒城區的壓力,雙方經過激列爭鬥,傷亡慘重。至9月12日,蘇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已全部喪失。
激烈巷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
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和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64集團軍受領了保衛斯大林格勒市區的任務。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雙方展開巷戰逐街逐樓逐屋反覆爭奪。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片瓦礫場,城中80%的居住區被摧毀。在滿是瓦礫和廢墟的城中,蘇聯第62集團軍頑強抵抗,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內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攻入城中的德軍死傷人數不斷增加。儘管德軍對伏爾加河東岸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軍還是從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援。剛剛趕赴城中的紅軍戰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德軍的主要戰術是各兵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視步兵、工程部隊、炮兵和空軍的地面轟炸的協調。為了對抗這種戰術,蘇軍指揮官採取了貼身緊逼的策略,儘量將己方的前線與德軍貼近。這樣導致了德軍的炮兵部隊無法發揮遠端攻擊的優點。德軍把這種看不到敵人的城市防禦戰稱為“鼠戰”(德語:Rattenkrieg),甚至開玩笑說“即使我們佔領了廚房,仍然需要在客廳進行戰鬥。”
在城中的制高點,一座名為馬馬耶夫岡的小山丘上,發生了最為殘酷的戰鬥。兩方軍隊不斷地交替佔領這片高地。蘇軍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內犧牲了1萬名士兵。對火車站反覆爭奪達13次之多。在一個大糧食倉庫裡,兩軍計程車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夠聽到對方的呼吸聲,經過數個星期的苦戰,德軍不得不從這個倉庫撤走。在城中的另一個部分,由揚科夫·巴甫洛夫指揮的一個小分隊佔據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樓,並頑強地進行抵抗。士兵們在大樓附近埋設了大量地雷,並在視窗安設了機槍,還將地下室的隔牆打通以便通訊。這座頑強的堡壘後來被蘇聯人驕傲地稱為“巴甫洛夫大樓”。
由於德軍無法看到戰鬥結束的跡象,便開始調遣包括600毫米迫擊炮等重灌甲部隊開入城內。然而在伏爾加格東岸的蘇聯火炮部隊將德軍置於其炮火籠罩之下。而城中的紅軍防禦部隊仍然利用廢墟進行戰鬥。由於城內佈滿了高達數米的瓦礫堆和廢棄建築,德國的坦克部隊毫無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夠前進,也會遭遇在樓頂的蘇軍反坦克武器。
此外,蘇聯的狙擊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廢墟作為掩體,給德軍造成了極大傷亡。最為成功的一名狙擊手Zikan到11月20日為止已經擊斃了224個敵人。而日後成為好萊塢電影《兵臨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採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擊手也創造斃敵149人的紀錄。
對於斯大林和希特勒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事關成敗的關鍵一戰。蘇軍指揮部將戰略重點從莫斯科轉移到了伏爾加河地區,並且調動了全國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援斯大林格勒。兩方部隊的指揮官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德軍的指揮官保盧斯得了眼部肌肉痙攣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見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著溼疹的病痛,以至於不得不將自己雙手完全包紮起來。
經過3個月血腥的戰鬥,德軍終於在11月份緩慢地推進到了伏爾加河岸,並且佔領了整座城市的80%地區,將留守的蘇聯軍隊分割成兩個狹長的口袋狀。此外,伏爾加河開始結冰,導致蘇聯不能再透過船運送補給品給城中守軍。儘管如此,馬馬耶夫高地附近的戰鬥和北部城區的工廠地帶的戰鬥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紅色十月工廠、 拖拉機廠和街壘工廠的戰鬥為全世界所知曉。當蘇聯士兵與德軍進行槍戰的同時,工廠內的工人就在側旁修復損壞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時候甚至就直接在戰場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廠的工人志願兵駕駛。這些坦克往往直接從兵工廠的生產線上開到了戰鬥前線,甚至來不及塗上油漆和安裝射擊瞄準鏡。德第6集團軍司令官保盧斯的副官在這一天的戰地日記中寫道:“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實施反攻擊。市民們也拿起了武器,表現得非常英勇。在戰場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們那已僵硬的手還握著步槍和手槍。在被擊毀的戰車駕駛艙裡,坐著被打死的工人。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從未見過”。11月11日,德軍最後一次企圖攻佔該市,並在街壘工廠以南衝到伏爾加河岸,但其攻勢已成強弩之末。
蘇軍紅軍反攻的“鐵鉗攻勢”
斯大林格勒會戰
在圍城期間,協助防衛B軍群側翼的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部隊都要求其指揮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軍團(裝備和訓練都很落後)負責防護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長的地帶。這使得其戰線拉得非常狹長,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個野戰排來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線。而蘇軍在伏爾加河南岸保留了幾個攻擊點,這對B軍群構成了潛在的威脅。然而,希特勒過於關注攻城本身,拒絕了側翼部隊提出的增援要求。為此,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弗朗茲·哈爾德表示了憂慮和異議,結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將其撤職,任命庫爾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為新一任參謀總長。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東南方面軍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到了秋天,負責斯大林格勒地區總體戰略的紅軍統帥朱可夫開始在城外的南北兩側大規模集結兵力。德軍的北側是由裝備落後並且鬥志不強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軍隊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將德軍繼續牽制在城內,然後透過打擊德軍虛弱的外側來將德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市區。這次戰略的暗號是“天王星行動”,這與針對德軍中央軍群的“火星行動”相呼應。
1942年11月19日,蘇聯紅軍開始實施天王星行動。由瓦圖京大將(Nikolai Vatutin)指揮的主攻部隊包括整整3個軍團(第1近衛軍團,第5坦克軍團和第21軍團),一共由18個步兵師,8個坦克旅,2個摩托旅,6個騎兵師和1個反坦克旅組成。在進攻的前夕,羅馬尼亞部隊似乎已有所察覺,不斷向總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軍總部拒絕。負責防衛德軍第6軍團側翼的羅馬尼亞第3軍團,由於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並且缺乏精良裝備,僅僅在戰鬥發起一天之內便被蘇軍粉碎。
11月20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南部發動第二輪攻勢。負責防衛該地區的羅馬尼亞第4軍便首當其衝遭到了攻擊。主要由騎兵隊組成的羅馬尼亞人迅速被殲滅。此後蘇軍迅速向西推進,並於2日後在卡拉赫城區會合,完成了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約25萬德國、羅馬尼亞和義大利的部隊以及部分克羅地亞軍隊陷入了這個包圍圈中,同時也包括城中尚在戰鬥的數萬蘇軍士兵。德軍第六集團軍只有約5萬人的部隊被分割在包圍圈之外,蘇軍投入開發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綽號[斯大林的管風琴],外觀是集束多炮管彷佛管風琴),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機動車輛上同時發射多達48枚的火箭彈,這種武器在摧毀敵軍的坦克方面有著近乎完美的表現。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開演說中表示決不會從斯大林格勒撤退。德軍指揮部急於讓德軍在包圍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軍空軍司令戈林卻聲稱空軍有能力透過“空中橋樑”為第六集團軍提供補給。一年前在迭揚斯克包圍圈中的成功空運紀錄使得德軍將領依然幻想透過強大的空軍運輸力量來維持第六集團軍的戰鬥力。然而兩次空投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規模的不同。第六集團軍幾乎相當於普通德國集團軍的兩倍,另外,同時被包圍的還有第四裝甲集團軍的一部分。事實證明德國空軍根本沒有提供如此大規模部隊的供給的運輸能力。在克里特島戰役後,德國空軍的實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復,而且其每天300噸的運輸上限也無法滿足每天500噸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援戈林的計劃,並且再次強調被圍困的部隊決不能投降。
斯大林格勒會戰
空投計劃很快就遭受失敗。嚴酷的天氣條件和蘇軍強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軍的空中橋樑無法得以維繫。據統計,德軍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資,而且這些運輸飛機還要從包圍圈中運送傷病員回到後方。第六集團軍漸漸感受到飢餓的威脅。
而在另一面,蘇軍在不斷加強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圈,而且開始縮小包圍圈的行動。12月份,德軍第57裝甲軍組織的企圖從南部解救被圍部隊的“冬季風暴行動”遭到了蘇軍的成功阻擊。赫爾曼•霍特指揮的援軍,離斯大林格勒僅距廿五公里即無法再推近。蘇軍發動反擊將其擊退150~200公里。迫使德軍統帥部最後放棄解救被圍集團的企圖。從而為殲滅被圍於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創造了有利條件。俄羅斯嚴酷的冬季開始展現其恐怖的威力。伏爾加河面的冰層逐漸變厚,因此蘇軍可以更加便利地補給己方部隊。而包圍圈中的德國人卻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醫療用品,每天都有數千名士兵死於飢餓、嚴寒和營養失調。一些軍官試圖說服保盧斯不顧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圍。但是保盧斯害怕背上違抗軍令的罪名,因此堅持按兵不動。
1943年1月,蘇聯紅軍發起了又一輪攻勢,代號為“木星行動”,試圖突破頓河地區的義大利軍防線,並攻取羅斯托夫。如果這次行動成功,德軍南部集團軍的餘部將被完全圍困在高加索地區。蘇軍雖然始終未能接近羅斯托夫,但是這次行動迫使德軍與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的德軍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離。事實上,第六集團軍已經完全失去了增援。
德軍第六集團軍覆滅
保盧斯
深陷重圍的德軍開始從斯大林格勒郊區向城區收縮防守。Pitomni機場和古姆拉克機場(Gumrak)的陷落意味著德軍的空中運輸和傷員撤退行動的徹底結束。德軍的食物和彈藥都極度匱乏。儘管如此,德軍仍然頑強抵抗,因為他們相信蘇聯人會處死投降的軍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發了激烈的巷戰。相反,蘇聯人也被包圍圈中的德軍龐大的數量感到驚訝,因此繼續鞏固包圍圈。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盧斯德國陸軍元帥的稱號。鑑於以往從來沒有如此級別的德國將領被生擒,希特勒也希望保盧斯能夠戰鬥到底或自殺殉國。但是,當蘇軍攻入德軍設在百貨商場內的司令部時,保盧斯選擇了投降。[第六集團軍無線電臺即將關閉!俄軍已經攻佔!打垮布林什維克萬歲,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圍的第六集團軍,向柏林發出最後感動德國人的著名電報,從此斷訊並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餘德軍宣佈投降。91000名極度飢餓勞累的德軍士兵被俘獲。讓蘇軍大為驚喜並同時讓德軍極為失望的是,戰俘中包括22名將軍。希特勒對這位新陸軍元帥極為失望,並公開說“保盧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榮的殿堂,但是他還是選擇了退卻。”
投降的91000名戰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還,並回到了故土。由於大多數士兵本身已經營養不良,缺乏醫治,加上紅軍將他們發配到蘇聯各地的戰俘營中進行強制勞動,使得大多數人死於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十幾位高階軍官被帶往莫斯科,用作蘇聯的政治宣傳工具。包括保盧斯在內的軍官們發表了反希特勒宣言,並向德軍部隊大肆宣傳。 瓦爾特•馮•塞德利茨•庫爾茨巴赫將軍甚至提出從德軍戰俘中組建一支反希特勒軍隊,但是蘇聯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直到1955年,這些高階戰俘才被遣送回國。
儘管在戰役結束前數星期,德國的官方媒體已經停止報導相關的有利訊息,但德國民眾還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瞭解到在斯大林格勒發生的悲劇。這並不是德軍遭受的第一次打擊,但是這次失敗無論在規模還是在戰略意義上,都是其它戰役不可比擬的。2月18日,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柏林發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說,鼓動德國國民接受總體戰的理念,即利用全國的一切資源和力量來戰鬥到底。
會戰結果
斯大林格勒會戰
無論從什麼角度評論,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準確統計。在戰役最後階段,德軍仍然對蘇聯紅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同時,蘇聯紅軍也幾乎消滅了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下轄第8、11、51步兵軍,第14裝甲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部分(第4軍),有21個德國師的番號被從序列表中消去(第3、29、60摩步師,第14、16、24裝甲師,第44、71、76、79、94、100、113、295、297、305、371、376、384、389步兵師,第9高炮師),另有大量直屬部隊被消滅(被殲滅時,第6集團軍下轄第51和第53迫擊炮團;第2、第30煙霧發射器團;第4、46、64、70炮兵團;第54,616,627,849炮兵營;第49、101、733重型炮兵營;第6、41輕工兵營)。西方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85萬人,其中75萬人陣亡或受傷,9.1萬人被俘。而蘇聯方面的估計為消滅軸心國部隊150萬人。無論是哪種估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損失了東線南翼兵力1/4的說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同。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失敗,使德軍發動了後來的庫爾斯克會戰作為奪回蘇德戰場主動權的最後希望,卻因此而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的:“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同時,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蘇聯紅軍具體傷亡人數為:474871人死亡,650
878人受傷或被俘,合計傷亡1,129,619人。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萬蘇聯市民被殺,而在整個戰役中犧牲的平民人數沒有準確的統計,但可以說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此役,蘇聯紅軍的損失仍然要超過德軍,不同的是:德軍是被整建制消滅,戰鬥力不復存在,新的部隊不經一段時間的訓練形不成戰鬥力;而蘇聯紅軍殘存的部隊補充新兵,以老帶新,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而且德軍人員和物資難以補充,蘇聯紅軍補充的速度和數量則遠超德國。德國的實力因此而衰弱。
剛剛被希特勒授予元帥軍階的保盧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軍軍長普費費爾中將、第51軍軍長庫爾茨巴赫中將、第295師師長科爾費斯少將等德軍高階將被迫投降。與保盧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將官,2000名校級以下軍官和9萬名士兵。保盧斯成為二戰史上德國第一位以元帥級別投降的高階軍官。
歷史影響
為了紀念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為“英雄城”。60年代,蘇聯在城外的山丘馬馬耶夫崗,樹起了高達52米的“俄羅斯母親紀念碑”。塑像中就包括當時戰鬥時被炸燬的廢墟。大谷物倉庫和巴甫洛夫大樓等見證了非常激烈的戰鬥的場所,至今仍接待後人的參觀。
回覆列表
1.沖繩島戰役
威哥
二戰記錄:最血腥慘烈的五大對決戰役
10 人贊同了文章
為你朗讀
6 分鐘
七十年前,二戰橫掃歐洲,將世界上所有主要軍事力量捲入其中,只留下一片腥風血雨和破敗不堪的景象。至少5千萬人在這場規模空前的戰爭中喪命,因此二戰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
1939年,德國大獨裁者及野心家阿道夫?希特勒的權利慾望膨脹到了極點,並開始對波蘭發動侵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拉開序幕。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組成了軸心國,而它們的對手則是由英國,法國,蘇聯,美國等強大國家組成的同盟國。一直到1945年,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市分別投下了原子彈,戰爭才得以結束。
在二戰中,這些世界強國紛紛使用設計先進的炸彈和武器作為效率超群的殺人機器,因此不難想象若干人類史上最血腥的戰役也就應運而生。我們將在本文中為您介紹五場最慘烈的戰役,每場都有數以千計,甚至是數以百萬計的生命就此犧牲。
太平洋戰區中最血腥的戰役開始
當我們歷數這些戰役,您會注意到根據不同的資料來源,這些戰役中的確切傷亡數字(不僅包括死亡人數,還包括受傷,患病和失蹤的人)往往各不相同,而且頗多爭議。另外,“戰役”這個詞也沒有嚴格定義,有人僅僅用它來指代發生在一個特定地區內的短時間衝突,也有些人對戰役的定義較為寬泛,包括了大規模軍事行動。
美軍艦載魚雷轟炸機正向沖繩島飛去
一、沖繩島戰役
1944年10月9日,美軍艦載魚雷轟炸機正向沖繩島飛去,準備攻擊一處日本空軍基地
雖然列表裡的大部分戰役都發生在歐洲和蘇聯戰場,沖繩島卻是太平洋戰場上最血腥的大戰之一。這次戰役被認為是規模最大的海陸空一體化戰役,持續了數月之久,雙方傷亡人員數以萬計。
沖繩島是琉球群島中最大的島嶼,隸屬日本管轄,地處美國對日戰爭中的重要戰略位置。1945年3月,美國開始進攻日本,日本軍方採用毀滅性的空襲對其進行反擊,神風敢死隊員故意駕駛飛機衝向美國軍艦,意圖同歸於盡。在美國軍隊獲取更多陣地,並失去海軍支援後,日本也開始發動大規模地面反擊。雖然美國最終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但其過程卻充滿艱辛,直到6月才告結束。
在沖繩島戰役中,日本軍隊至少損失了10萬兵力,美國方面也消耗了至少12000人。這還不包括受傷人數,美軍在戰鬥中受傷士兵數量高達36000。最慘痛的是,有人估計沖繩島戰爭中,至少有15萬日本平民喪生。
2.諾曼底登陸戰
1944年6月7日,美軍突擊部隊陸續登上被德軍佔領的法國諾曼底海灘
這場襲擊持續了數月之久,直到8月末才結束。雙方的傷亡人數都很驚人:據有關方面估計,德國至少傷亡32萬(3萬人死亡,8萬受傷,剩下的為失蹤人員),而同盟國的傷亡數字也高達23萬(死亡人數超過4.5萬)。
3.諾曼底戰役
諾曼底戰役之後,同盟國開始向比利時進軍,形勢看似有所好轉。他們本以為納粹勢力應該已被極大削弱。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1944年寒冬,當盟軍正在茂密的比利時森林裡前行時,軸心國發起了強勢反攻。
1944年12月,由於天氣不佳,同盟國空軍支援部隊無法起飛,希特勒軍隊藉此機會進行猛攻。在幾周內,納粹軍隊和他們的虎式坦克所向披靡,盟軍不得不向後撤退數里。然而到了聖誕節時,局勢得到逆轉。次年1月中旬,同盟國軍隊奮力前進,奪回阿登森林最初的據點。希特勒在戰爭中的最後掙扎仍是徒勞無功。
有人認為這場戰役對美國人來說是最血腥的戰鬥。19000士兵喪生,至少7萬人受傷或失蹤。相比而言,英國傷亡人數為12000,200人死亡。德國同樣是傷亡慘重,傷亡人員大概為10萬。
4.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2年中,納粹的目光落在了斯大林格勒。這座城市鋪展在伏爾加河沿岸,它不僅是可以生產軍用物資的工業城市,更是入侵蘇聯的重要戰略要地。納粹對這座城市進行了瘋狂的空襲,陸軍兵力也超過15萬,並配有約500輛坦克。1942年9月德國士兵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使用反坦克炮
納粹指揮本以為可以輕鬆取勝,但蘇聯軍隊卻對其進行了百折不撓的反擊,戰役如火如荼地持續了五個月,大街上到處都是槍聲。到了11月,蘇聯進行大規模反攻,把侵略者逼退。德國軍隊精疲力竭,1943年2月,他們投降了。戰役如火如荼地持續了五個月這是一場決定性戰役,將戰爭的形勢導向了有利於同盟國的方向。雖然蘇聯取得了勝利,但他們卻遭受了比敵人更加慘重的人員傷亡。軸心國傷亡人數大概80萬人,蘇聯方面卻超過100萬。除此之外,大約40000市民在此戰役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