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遇見不凡

    按說一個人的壽命和職業沒有特別大的關係,除非危險係數比較高的職業,金融行業本身是一個壓力比較大的行業,基金經理會為業績表現、回撤等各項因素而煩惱,長期的超負荷壓力會導致身體透支,最終健康出了問題。

    而巴菲特、芒格 、西蒙斯等人他們是金融行業的佼佼者,最重要的問題是他們都有自己長期穩定獲利的方法或者模型,所需要做到的就是按部就班做就是了,他們的工作、生活、娛樂已經自稱體系,無需面對太大的工作壓力,反而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精神領域,比如西蒙斯每年都捐款,也是全球知名的慈善家。

  • 2 # 曙光侃股

    股市如戰場,有些戰士會得戰爭綜合徵,有些卻看破生死,臻至化境!

    在股市這個市場中,一將功成萬骨枯,註定了大部分人都是炮灰,但強者恆強,也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將。在股市中混跡的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人,能解決一下您的困惑:

    1.小散(炮灰級):

    這一類是人數最多的,就像戰場中計程車兵,戰爭的形成士兵是必不可少的,是股市形成的基礎,說白了也是大資金收割的物件。

    但沒有人天生就是將軍,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很多大牛都是從小散過來的。小散的心態很簡單,漲時貪婪跌時恐懼,心臟蹦蹦,長時間不是不炒了,就是得心臟病了。

    2.職業大牛:

    這一類大牛大多是經過系統化金融經濟體系學習的,有些事科班出身,有些是生生自學而成,但其基礎都是經過學習,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體系和操作手法,但卻終究擺脫不了慾望的控制,玩的就是錢,玩的就是心態。只緣身在此山中,終究還是為了錢奔波,為了錢費勁腦力,拖垮了身體。

    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像您說的很多職業從業者是很累的,分析分析不停的分析,開會開會不停開會,這才是常態。生活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愜意的,雖然賺錢不少。

    3.金融大鱷,財經之神:

    這一類已經把金融看成了一門藝術,他們是真正的藝術家!金融是一門哲學,他們也是真正的哲學家!甚至江恩等,簡直是預言家!

    巴菲特、索羅斯都是金融大鱷,一個是價值投資之王,一個是狙擊大神。費雪、西蒙斯等則是在經濟領域創造自己的學說。將經濟看成是自己的人生,臻至化境,定然長壽。

  • 3 # ETC老楊

    因為這些人不是基金經理和投資人。

    這些稱呼只是對外說的好聽一些,這些個老頭可是精通經濟學,金融學,他們要麼不出手,一出手可是會割某個國家或者某個地區的所有國家的韭菜的,把國家和跨過公司當韭菜割,你說厲害不?

  • 4 # 遠航依舊

    時代不一樣了 這些老爺子都是靠時間換取的財富 在他們的一生中有賺有賠 而現在的基金經理往往心浮氣躁 都想著一年不賺20點都對不起自己

  • 5 # 你娶的是人是鬼

    這個問題很好,這是年齡段的事情,這些老傢伙所處的年代是很好資產積累的年代,這些老夥掌握的企業到現在也是非常掙錢的,現在的年輕投資人,基金經理手裡沒有穩定收入的企業,自然得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

  • 6 # 郭慶貴

    其實很簡單:普通投資人老是想短期如何獲利最大化,就會絞盡腦汁去博取,但是面對風險又手足無措,精神壓力根本無法承受。而正真的投資人從不看中一時一地的得失,而是跨越時空的進行更高格局的規劃和安排,把握方向,修正細節,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透過時間的堅持獲取大利。

  • 7 # 十一哥挑燈看劍

    基金經理壓力大,主要原因如下:

    1、業績考核的壓力。

    眾所周知,每個基金經理都面臨著業績考核的壓力。基金的表現直接關係著業績的考核,業績的考核直接關係著個人的獎金和前途,因此,只要基金的表現一有風吹草動,基金經理就容易壓力大,容易睡不著覺。

    2、市場瞬息萬變

    市場是變化的,很多資訊無法準確第一時間掌握,個人的判斷就顯得異常的關鍵和重要。基金經理不光要懂宏觀,還要懂行業,懂企業,還要掌握各種資訊,所以需要不停地學習和改進,造成的壓力非常大。但是,即使懂了這些還不行,還是無法規避系統性風險,比如2015年那次著名的股災和熔斷。就給市場的投資者好好地上了一課。

    3、巴菲特、芒格、索羅斯、費雪、西蒙斯

    他們的偉大在於他們對於自己投資標的的認知和了解,只有對於認知的標的有了清晰的瞭解,才會咬定青山不放鬆,才會減持自己的信念,即使有回撤,也是加倉的良好時機。

    綜上所述,好的基金經理都是能安穩睡覺的,只有那些差的基金經理才會前怕狼後怕虎。

  • 8 # 吟遊俗人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句話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特別是當你做的事有關別人的利益時,能做到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傳統上認為投資管理人的壓力主要來源於可能造成投資人本金虧損,更多的指責來自跑不贏大勢或者賺得比他人少,以至於一些以冷靜著稱的投資管理者,經常被客戶以提走資金相威脅。公募基金也一樣,曾經日募千億的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因其一個月跌一成有餘而成為網上謾罵的物件。

    其實我認世界上沒有人能在成千上萬人的謾罵中還活的好好的,很多公眾人物在粉絲的謾罵下一夜就會奔潰,倘若一個基金經理虧掉了客戶的本金我想後果會更嚴重吧。那麼為什麼巴菲特可以不受客戶的干擾,難道是他從來不犯錯嗎? 不是,是因為巴菲特沒有客戶!

    巴菲特自從創業以來就沒有客戶,目前他的投資人都是公司的股東,而不是客戶。如果一個人喜歡他,不需要拿著資金找他本人,只需要購買股票即可;如果一個人失望,也無須指責:“為什麼這麼早賣出中石油”?只要賣掉其股票即可。在他收購伯克希爾之前,所有的投資人都是合夥人。他事先約定:“除了年終總結時,不會透露任何投資的資訊。”

    這樣的結構和原則,使他不需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去做溝通、解釋、說服工作,無須受制於愚蠢的壓力,而堅持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這也是為何傑出的林奇在47歲退休,而巴菲特77歲仍在快樂工作的原因。

    以此看來,目前的基金管理人沒有可能成為巴菲特了,面對群眾的質疑,巴菲特可以選擇規避,而現在大多數基金經理受制於公司的管理,是沒有辦法像巴菲特那樣做到“沒有客戶的”

  • 9 # 玄同交易員

    首先,國內是沒有公司型基金的,國內都是契約型基金,契約型基金有一個什麼問題,就是很多投資人都是追求的短期利益,如果一年你不給我賺到錢,我就贖回資金,所以國內基金經理的壓力都很大,沒有資金規模就沒有管理費,就養不活團隊。當然,如果你在行業內做出名聲,不愁募資,比如陳光明,我就可以封閉三年,這樣我短期的壓力就會小很多,但市場上大部分基金是沒有這種議價能力的,只能承受贖回的壓力,做短期的操作。而像巴菲特這種,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本身就是公司型基金,投資人是接受長期不賺錢或者不賺錢可能的,所以對時間上的壓力,沒那麼大。

  • 10 # 惠德投資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非常有挑戰性,下面給點自己的看法。

    什麼人有壓力?

    哪些投資人或基金經理壓力大?國內的還是國外的?

    我想不管在哪?都存在這樣的人。看看華爾街的那些照片,也未見的一些人不焦慮。

    這些一般屬於什麼人?大多數可能都是在這個行業最底端,而且每天都在做著類似的事情。甚至於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這其實是任何行業都存在的,是一種弱肉強食文化下的自然產物。物種進化並沒有讓我們把這個世界真正變成沒有競爭,沒有屠戮的。只不過現在去掉了血腥,改為類心理上的壓迫。

    雖然人類已站上食物鏈的最頂端,但是人類內部依然會形成一個“食物鏈”,處於最底端的,也要天天擔心工作會不會丟?今天下班夠不夠錢買吃的?怎麼才能買到滿意的房子?等等一系列問題。而他們在工作中,也處於盲目狀態,所以壓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那麼再高階一點的會不會更好?有一篇介紹華爾街的文章說過,某些特定的人群,雖然可能站到一定高度,但是資訊量和各種資源,還是欠缺的。整個華爾街都在某幾個關鍵人物的手裡掌握著,所以中層的人員也一樣揹負著任務,還要去忙碌。

    僅有少數的人,才能在這個環境下站上頂端,去感受資源帶來的“無所不能”的力量。

    這個世界存在倖存者偏差

    大多數人看起來都生活在這種情況下,那麼為什麼那些大佬們卻逍遙自在。先拋開逍遙自在不說,說說他們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在《清醒思考的藝術》中就提到倖存偏誤。易元機以前在其他文章中曾經引用過,其實很多人的成功,如果站在上帝視角上去看,是在大量人一起是錯的過程中,必定有幾個人就壓對了方向。說白了,就是他們幸運。很多人可能不太相信這個道理,你可以設想一下,現在有1000萬個企業在創新,似乎都在走類似的路。他們可能有1000萬個想法,那麼其中必然有一個會是未來的主導。只不過大家在幾輪篩選過程中,有些特殊的想法,被社會所選中,這些人就冒出來了。

    還有一個重要例子,就是二戰時期所有作戰飛機回來後,雞身上都有很多搶眼。起初,維修的都在這些搶眼比較多的地方進行加固,但是沒有有效的提高飛機的安全。後來開始在那些沒有打中的地方加固,才得以改善。道理很簡單,既然飛機能飛回來,那麼被打中的地方就不是要害。

    題目中所列的這些人,包括國內出來的那些大佬。似乎都有自己的理論,但是這些理論的自信來自於什麼?其實是來自於幾千萬個試錯人給他們的啟示,他們所說,大部分也都是在被打中的槍眼上說事,並沒有哪個成功的人去說沒打中他要害的地方是什麼。

    當然他們唯有一點是值得誇耀的,那就是堅持、任性。

    這些人為什麼個頂個的活這麼久?

    活的多久,其實與自己對待生活態度有關。個人認為,並不是這些人就一定會長壽,而是恰好就這幾個長壽了,被我們注意到。社會也會不斷的拿這些人的事蹟來發表觀點,於是就造成了這麼一種假象。

    有人會說了,你似乎啥也沒講啊,都是運氣。當然也不能全是,有一個點我們任何人可能都要面臨的,這扇門能開啟,心態也會發生變化,最終決定生命長短的時候,心態佔了很大一部分。

    這一點是什麼呢?易元機認為是對人生的看法,你到底有多看的開,又不會因此而鬆懈,那麼人生的意義性就更強。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我想他也可能因為消極過度,而影響了生命的長度。

    不管是巴菲特還是什麼其他行業人,長壽者,必是看透人生並還能堅持做好自己使命中事情的人。他與當前幹什麼,與是否是股票交易員或基金經理無關。

    再進一步說,不管做什麼職業或行業,也只有看透徹的人,才能夠形成自己一套體系,讓自己的工作、生活更加從容。這其實也是健康的必要條件!

    總結一下

    任何在所從事行業中還做的很累,壓力很大,焦慮不斷的人,大多數是看不到自己未來的路的人。只有你對未來充滿恐懼,才會倍感壓力,才會焦慮至極,才可能因為做了太多無用功而耽誤時間,最終或造成不好的結果。

    而那些能夠看透這一切,並且透過實踐,不斷嘗試改進自己,最終讓自己在所在行業佔有一席之地的人,心態上也已勝人一籌,長壽的基礎就更堅實了。

    感謝閱讀!如有意見和建議可以聯絡我,我們共同探討。

  • 11 # 鬱金香的泡沫

    之前寫了一篇“基金經理為什麼越來越難”,講的是基金公司與基金經理的博弈關係。這裡其實有好幾重的博弈,包括高管與股東的博弈,基金經理與高管的博弈,銷售與高管的博弈。

    這裡有一個關鍵背景情況,就是公募員工的年收入構成中,年終獎佔比較高,一半是普遍情況。

    但這種想法我一直不太認可,因為我認為公募基金的錢是永續的,只要不清盤,業績就一直是連續的。

    規模大一點小一點倒是其次,反正大多數基金經理的考核跟規模不直接掛鉤,就算掛鉤也不影響長期理念的踐行啊。

    直到有一個基金經理跟我說,別看公司老吹有多少多少客戶,其實啊,就一個客戶。

    我才恍然大悟,這話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基金經理,因為他們唯一的客戶,就是自己公司的老闆,有可能是投資總監,有可能是總經理,總之是那個決定他下崗與否,決定給他多少獎金的人。

    因為老闆的存在,會每年來算一下賬,基金經理於是只好按照一年為維度來安排自己的工作。

    那老闆為什麼一定要每年算一次賬呢?因為國內幾乎所有基金公司的高管,都是職業經理人,也都是靠工資獎金過日子。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公募牌照只發給持牌金融機構,不發給個人。

    同時,總收入裡獎金比例又很高,那當然應該向股東爭取啊。這個時候,基金經理的業績,基金管理規模就成了向股東、董事會談獎金包的最重要籌碼。

    這樣就解釋通了為什麼基金公司除了爭業績排名之外,更熱衷於規模排名,甚至用貨幣基金沖年底規模。

    銀行在以前有存貸比約束的年代,衝一衝分母即存款,滿足監管,這我還能理解。但基金公司幹嘛衝呢?直到把這個事跟獎金掛鉤我才理解了。

    到這裡就可以簡單總結一下,正是因為基金行業的獎金制度,導致了基金經理的短期行為。

    這個觀點的另一個印證是,全國社保、外管局儲備司這樣的體制內機構,年終獎佔全年收入的比重極低或者可忽略,領導員工都是如此,他們當然也就不會有短線投機的動力與壓力。

    國外的機構,其實很少國有企業,很多時候基金經理自己就是老闆,所以大機率也不存在委託代理困境。

    目前多數基金經理的收入跟規模是不直接掛鉤的,有時多管一隻基金不加一點工資的,這一點其實就決定了基金經理沒有興趣多管基金,更沒動力在高位賣基金。

    那麼,基金行業的獎金制度為什麼是這樣?

    一個原因是收費模式有關,另一個原因是外在大小年太明顯,得激勵大家抓住大年。

    收費方面,努力賣一次基金,以後年年收管理費,那就要重獎當年賣基金的啊,所以還不能實行那種把獎金都攤到平時工資的制度,否則沒激勵作用了,要想激勵,那就得工資低獎金高才行。

    類似收費模式的是賣壽險的,那些保險經紀人賣躉交保險的提成,好像能佔到首期保費的一多半了吧。

    像廣聯達這種轉雲的公司,對銷售的激勵制度應該也要變的,值得研究一下。但廣聯達面臨的外部客戶還是相對穩定,可以給銷售人員定今年賣100個帳號,明年賣120個,在這個基礎上算獎金。

    但基金行業的外部環境變化太快,屬於看天吃飯。

    定少了吧,萬一碰上行情好,獎金相對於白給,老闆後悔,於是年中追加任務。

    定多了吧,碰上股災沒完成,老闆還得給獎金。

    只有碰上行情差任務少,或者行情好任務多,老闆還能守信用,也就是說有一半的機率老闆會違約的。

    老闆跟基金經理的博弈尚且可以用排名來解決,而老闆跟銷售的博弈更難。

    這陣子發了那麼多爆款,你們都不知道那些踏空的老闆有多喪心病狂。

    銷售的最優策略就是在高點多圈規模,多儲點過冬,努力做到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高管們跟股東博弈的時候,要麼靠業績,要麼靠規模,所以高管與股東的一個博弈,衍生為高管與基金經理,高管與銷售的兩個博弈。

    現在指數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算是高管與基金經理這個博弈的妥協,不跟基金經理玩了。剩下高管與銷售的博弈,依然在繼續。

    在基金公司其實價效比最高的,是不參與博弈的中後臺員工,離職率最低,最難的是高管,也是離職率最高的,我甚至懷疑比基金經理離職率還高。

    有一次無意中混到一個基金公司高管論壇,一個個總經理輪流上臺罵基金經理,從頭到尾。

    無論是高管還是銷售,賣完基金就不負責了,典型的管生不管養。

    這幾方角色中,對投資者的負責任角度看,也就基金經理還算站在投資者這邊,所以我前面文章寫的結論是,公司收割基民的同時也坑了基金經理。

  • 12 # 孟可的思想空間

    我認為這個道理很簡單,這就是所謂的倖存者偏差。

    我們所能看到的那些著名的世界投資大師,都是這個投資世界的倖存者。無疑都是運氣很好的,並且能力高超的人,而且是壽命長的人,否則我們也看不到他們的巨大驚人的投資成績。

    那些精神壓力大,英年早逝的基金經理由於在投資界存活的時間短,所以也不可能會取得像他們這麼高的成績。

    實際上在每個行業都存在著這種現象,每個行業的頂級成功者都是比較長壽的。是頂級成功造成了長壽還是長壽造成了頂級成功,兩者在我看來應當是互相影響的。

    健康的身體,旺盛的精力是他們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證。取得了良好成功,反過來又可以保證他們有很好的醫療健康條件,又會使他們長壽。

  • 13 # 謙秋說

    為何一些投資人、基金經理稱壓力大、甚至英年早逝?而巴菲特、芒格、索羅斯、費雪、西蒙斯都是長壽的老頭?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大致上正好說明了投機派跟投資派之間的本質區別。投機派中做期貨的一群人,尤為嚴重,蠻多人是英年早逝。就算是留下來的,我也看到蠻多的人是精神面貌很差,主要是工作壓力非常大,心理壓力非常大,在這種重壓之下,健康遲早會出現問題。而投資派的這群人,顯然做起事情來相對要平淡很多。怪不得出現巴菲特、芒格、索羅斯、費雪、西蒙斯等等這群人,投資做的很出色,又都是長壽的老頭。其實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壓力。接下來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投機博弈,沒有估值水平這根弦。真正的對手是自己的心理。看錯了,可能會損失慘重,就算是看準了,也未必一定成功。好比在過去的兩個月裡面,美股暴跌熔斷。我估計是有人看空做空,不過這個動作做早了,很可能是爆倉,而在熔斷之後,連續出現熔斷。有多少人是可以猜準的。往往做空做多是在一念之間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當然這是最最壓力大的操作。其實在股票市場上也因為壓力過大,造成了蠻多基金經理少年花發,甚至是過勞死等等情況出現。就算是在國內,我們過去一些在資本市場叱吒風雲的股神,像流星一樣劃過。

    其次、投資大師們為啥都是長壽的老頭,主要是他們的投資,大部分是有底層邏輯的,很清楚自己的投資風險點在哪裡,增長點在哪裡。投資的內在邏輯還是上市公司,只要把上市公司的方方面面搞清楚,投資的增值就有保證。這比起單純的心理博弈,市場博弈要容易的多。畢竟這個世界上最難搞清楚的是人性的貪婪。好比原油期貨,居然出現負37美元的情況,白送你一桶原油,還要倒貼你37美元。你肯定覺得不合理。也有人在原油跌到1美元的時候,買了10000美元的原油期貨,心想大不了爆倉虧完了事,等睡完覺,第二天起來,發現賬戶虧損4000萬美金。這種無妄之災跟誰說理去呢。而大多數投資大師,基本上是不會帶任何槓桿做投資。更不會重倉參與期貨投資。

    最後、說到底,投機是賺快錢,投資是賺慢錢。投資大師巴菲特說過,他的賺錢方法很簡單,就是慢慢變富。只是很多人不願意選擇這條道。他本人確實也踐行了這個理論,透過近50年的積累,現在已經是富可敵國的鉅富了。常年佔據福布斯前三甲。當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滾雪球的故事還在演繹。現在一年賺的錢,可能是他60歲之前的所有財富。這也就是被科學家愛因斯坦都稱奇的複製增長的神奇之處了。

    總之、市場本沒有路,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路,只是有的路,辛苦不賺錢,有的路,賺錢不辛苦。我們只要對得起自己的選擇,更要承擔起自己的選擇。好比我自己,進入市場之後,很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能做啥,怎麼樣能安心睡覺,在這種情況下,慢慢變富,可能就是我最大的述求了。與大家共勉。

  • 14 # 萬水千山是一介草民

    壽命和職業沒有必然聯絡,農民很辛苦,長壽者比比皆是,不能以個別現象來比較,投資人,基金經理用腦過度,不注重養生,英年早逝也正常,巴菲特等壽命長也正常,存在就是合理的

  • 15 # 基金小達人

    你列舉的巴菲特等人都是世界級的投資大師,他們長壽的秘訣其實都是心態。

    一般投資人每天看盤、各種渠道蒐集資訊、天天看盤活在擔驚受怕之中,自然難以長壽。而以巴菲特、芒格為代表的價值投資者,他們住在遠離華爾街的小城市(相當於中國的信陽),雖然已經是世界級的投資大師,掌握著巨大的財富,但是巴菲特仍然開著他那輛破的快要報廢的破車,住著三四十年的老房子。由此可見,他們對財富生死早已看淡,沒有那麼多的物質需求。

    最重要的,作為世界級的股神,巴菲特居然從來不看盤。

    巴菲特老人家今年90歲了,做為一個世界級投資大師,從來不看盤,也不關注任何華爾街的金融訊息。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讀書看報,即使是現在美國疫情嚴重,美國股市連續三次熔斷的情況下,他也仍然能鎮定自若、氣定神閒。

    實際上,這次疫情美股暴跌,巴菲特的損失已經達到600億美元,相當於3600億人民幣。

    損失3600億,跟沒事人似的,世界上有幾個人能做到?當然,人家手中持有大量的現金,不僅不慌,反而在低價時加倉買入。

    所以很多研究巴菲特的人都認為,巴菲特不僅是投資家,更是一位哲學家,巴菲特的思想非常類似於中國的老子、莊子。其餘幾位投資大師也是和巴菲特差不多,做投資都是超然物外,這樣的人大多都是長壽。

  • 16 # 雲松令的商業說

    私募和公募考核的差異在哪兒呢?說起來也簡單,公募不管你賺不賺錢,賺多少錢,他都不管。他考核的是你的排名,而且是高頻考核。按季度來。他的投資人大多數還可以隨時覺得基金經理不好,隨時撤資。

    這就好像一個高考學生一樣,月月模考,而且家長不管你考幾分,就看你進沒進省前500。吃飯睡覺一不高興隨時對你一頓罵,扣你零花錢,你壓力大不大?

    而且公募基金經理可不是進省前500,是要全國排名靠前。基本屬於爹媽逼著你必須考清華北大一樣的節奏。你說會不會過勞死?

    但私募就不一樣了。私募的管理人從來不關注排名,他們也沒辦法排名。因為私募的業績不對外披露。他們只看實際賺了多少錢。賺的超過了一定比例,還能直接從超過比例裡直接分錢。年景好的時候,隨手賺輛勞斯萊斯當獎品分分鐘的事。

    私募的業績計算通常按年,比公募松的多。而且很多經營久的私募,投資人都是長期客戶。業績要求根本不按年看。年景不好的時候,虧了,投資人也會很包容,只要求投資人要求的投資期,比如3年5年賺到錢就行。

    這樣寬鬆的環境也根本就不可能是公募可比的。所以大量優秀公募基金經理一旦有機會就會奔私去加入私募基金或者自己創辦私募公司的原因之一。

  • 17 # 理財投資一點通

    主要原因有:

    1.投資模式不一樣。一般投資經理很多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業績,他們的壓力自然很大,而巴菲特老爺子他們買入股票長期持有,剩餘時間充足的去研究公司,不需要每天看著股價上竄下跳。

    2.心態不一樣。投資經理的錢短期面臨業績壓力,而巴菲特的錢都是保險資金,時間的長期性使他們有充裕的時間持有。

    3.水平不一樣。一般投資人很難有巴菲特他們成熟的聯絡理論。

  • 18 # 週期論道

    投資經理和巴菲特這些投資大師的比較,可以看作是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區別,古代皇帝和丞相的區別。這樣你就可以理解他們的工作是完全不同,漢高祖劉邦說過,就出謀劃策來說,我不如張良;就安撫天下供給軍餉來說,我不如蕭何;聯合兵力,打勝仗來說,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傑出人才,我能夠利用他們,這是我奪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范增卻沒有用,這是我戰勝他的原因。所以作為投資大師,他只要選拔好的基金經理和管理團隊為自己所用,剩下事情就不用親自去管,否則你就是職責不明。而作為一個基金經理,他需要做很多具體工作,企業調研,經濟政策分析,制定投資策略和計劃等,這些都是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完成,投資失敗還耍承受獎金職業損失巨大壓力。看看歷史上最辛苦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就知道,而當時皇帝劉禪是多麼逍遙快活。

  • 19 # 成長志投

    好像前幾年有個因為比特幣暴跌跳樓的投資人吧,也有15年因為分級基金跳樓的,也有很多配資破產跳樓的。這些人有一個特徵,喜歡使用槓桿。

  • 20 # 波士財經

    這應當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

    幾個頂級的投資大師,比如巴菲特、芒格、索羅斯、費雪、西蒙斯都是長壽的老頭,說明越有錢心態就越穩定,心態越穩定那麼越長壽就是必然。

    像巴菲特就是價值投資與長期主義,一個人如果堅持理性投資,而不是渴望投機暴富,那麼內心起伏跌宕的可能性就很小,內心比較安寧,那麼對世界就比較寬容,對世界比較寬容,那麼健康就會一直伴隨著你。

    投機的結果則相反,投機只有兩種結果:大富大貴,以及大虧大輸。在投機的情境下,內心受煎熬,是可想而知的。

    投資人與基金經理壓力大,不一定跟投機有關係,那一定是跟對成果的渴望有關係,沒法從容就會形成壓力。換句話說做任何行業都會有壓力的,任何一個行業都有人因為壓力過大而過早辭世。

    在我們的投資人、基金經理中找一些健康度很高的人,也應該也可以找出一把。

    人在沒有做大之前,總是很有壓力的,等到有了一定的積累,自然會從容起來,對健康對生命的珍視會進一步濃郁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極惡世代的超新星們為何不一起合作扳倒四皇?